01
「青春式悲劇」
2月20日早上7點30分左右,鄭州市嵩山路與鄭密路附近一小區內,一聲巨響從屋外平臺的庭院內傳出,家住4樓的劉女士趕緊出門查看,眼前的景象卻把她嚇傻了。
據劉女士講述,當時院子的入口處及周圍欄杆上都是血跡,一名女孩躺在一旁的地上。
劉女士隨即報了警。約10分鐘後,警方和120醫護人員先後趕到現場,但可惜的是,女孩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記者向辦案民警了解到,根據監控顯示,當時女孩在該住宅的32樓頂層平臺上把書包放在一旁後跳了下來,墜落在4樓的平臺上。
女孩父母在知道孩子跳樓後,一邊哭著一邊趕往現場,其間,女孩的父親嘴裡不停地念著:「只不過是吵(說)你幾句,你咋這樣做啊。」
據一位居民說,女孩母親曾在早上孩子出門前因為學習成績的事說了她幾句,後來孩子便出了門,家人都以為她去上學了,誰知發生這樣的事。
故事看到這裡,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感到不可思議,很難想像一位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女孩會因為父母的幾句說教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究竟是什麼在引導孩子走向深淵?
「孩子們往往一次只感覺到一種情緒,產生不同但稀疏的情緒體驗。青少年開始共同體驗情緒,但他們沒有很好地區分。"
《心理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和兒童以及20歲左右的成人不一樣,青少年不區分情緒中的消極部分。所以青春期可能是情緒發展特別脆弱的時期。
我簡單地理解了一下,也就是說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沒有辦法區分負面情緒時,他們便很難拒絕這種情緒帶來的影響,進而認為自己應該這麼去做。
如今再想起女孩父親口裡念叨的「只不過是吵(說)你幾句,你咋這樣做啊」,便不難聯想到女孩當時的無助了。
02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圖片來源:《狗十三》
悲劇式的青春逃不過兩條線的糾纏,一條來自家庭,一條來自社會。
在電影《狗十三》中,父母離異的李玩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被別人了解,也渴望陪伴和愛。但是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卻逐漸丟失了自己的「青春」。
而這一切源於父親對她的「教育」。要懂事、要聽話、要努力,看似沒有問題的說教,在叛逆的青春期裡卻顯得那麼的扎眼。
在父女關係僵硬時,父親送給李玩的「愛因斯坦」(一條狗),是他對李玩遞出的橄欖枝。這一舉動也是大多數父母會做的,在處理孩子不安的情緒時首先想到的是買一件禮物。
從討厭到喜愛,李玩在與「愛因斯坦」的相處中建立了信任,這是區別於父親的,甚至她覺得這條狗比她的父親更加值得信賴。
▲圖片來源:《狗十三》
李玩的快樂是因為一條狗,悲劇也是因為一條狗。
李玩的爺爺在遛狗的時候不小心把「愛因斯坦」給弄丟了。這時候,父親又站出來出主意了,他和李玩的後媽決定再買一條一模一樣的狗,為的是不讓李玩傷心。
這一招,在現實中叫「善意的謊言」,也是許多父母效仿的手法。
但是李玩最後還是發現了真相,她發瘋似地離開了家,在深夜裡找著「愛因斯坦」。爺爺從小就疼愛孫女,害怕李玩著涼,他拿上外套出了門。在找到李玩後,爺爺極力地勸說李玩回家,可李玩不聽,爭執中不小心推倒了爺爺,她呆呆地看了幾秒,隨後繼續喊著「愛因斯坦」的名字離去。
看到這裡時,我也恨得咬牙切齒,但最後,理性告訴我,青春期的叛逆不是能用理性去衡量的。
不出所料,父親打了李玩,並弄傷了她的手。鮮血從李玩手裡流下的時候,父親摔門而去,對於他來說,孩子是不孝的,為了一條狗不值得。但他們不知道,在李玩心裡,「愛因斯坦」的丟失卻是她青春的破碎。
父親在消氣後抱著李玩說:「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電影好像是在把現實中的「中國式教育」展現在我眼前,那麼真實卻又那麼悲哀。
在影片最後,李玩原諒了父親嗎?我覺得沒有,她只是在不解中慢慢長大,並默默地接受了這些負面情緒,當能失去的都失去了,她也差不多長大了。
03
「溝通是最重要的」
廣東佛山一位16歲少年離家出走,並留下字條稱「我走了......真的別找我,也別難過」。失聯超過一天後,佛山警方在一棟未完工的廢棄建築物前發現失聯少年的遺體。
據了解,少年失聯前因為學業壓力大成績下降,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封閉自己,而父母在平時也很少和他溝通。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父母的冷漠也許是導致他走上極端的原因。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具有自主意識,既希望父母像對待大人一樣來尊重他,同時也需要父母的關愛。
然而很多父母都無法處理好這層關係,常常頭重腳輕,抓不到要點,最終父母和子女產生矛盾。
《狗十三》中,父親用別的狗代替「愛因斯坦」,這便是對於李玩的不尊重,沒有把她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孩子來對待。而家裡人避重就輕的處理方式,也會引起她的反感。
我想很多人都遇到過,看見父母在公共場合責備自己的孩子,逼著孩子認錯,可是孩子卻一言不發。
家長在疑惑孩子怎麼那麼犟的時候,卻沒有想到在孩子眼裡,自己是多麼的盛氣凌人。
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張弛有度。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又不能太過於相信他們的獨立能力,防止他們受到有害意識的侵擾。
04
「青春需要安全的土壤」
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怎麼了?
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比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同樣的,他們做出的舉動也讓我們感到震驚。
2015年,臺灣反課綱學生7月30日晚間夜襲「立法院」。31日凌晨,一對父母到現場尋找兒子,卻被兒子反駁「離我遠一點」,父子扭打成一團。
這位打父親的高中生名叫周天觀,31日上午他在社交網站上發文:「這場革命我必須參與在其中,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時刻,我不容許任何人破壞,就算是家人也一樣,反正我都已經動手打我爸了。」
周天觀今年還在上中學,當家人怎麼都沒有想到,未成年的他居然會參與到抗議遊行的活動中。
周天觀的母親郭盈蘭在社交網站上發文,表達對兒子參與反課綱抗議的痛心:「社會病了!歹竹出好筍,去從事抗爭的都是好筍嗎?」
如今十一二歲甚至更小的孩子,從出生後就已經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信息,而父母往往會疏忽,對於孩子接觸信息的監管並不到位。
很多信息在不經任何篩選後便傳遞到了孩子們的耳朵裡、眼睛裡。但一些東西其實並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如一些比較「喪」的文化,就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當他們無法清楚辨別負面的信息時,便容易把這種情緒帶到生活中,並養成不好的性格。
牛奶換紅酒,旱冰變冰刀,成長中,總有我們學不會的東西。
但我希望,那些在成長中學會的都是對孩子有益的。家庭需要給孩子一份信任,同樣,社會也需要為青少年的成長開拓一片淨土。
防止悲劇式青春,是每個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