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地位卑賤,毫無尊嚴,無底線犧牲是本分,生兒子是王道。
《中國婦女報》批判:「反感你,是因為你把毒瘤扮成了鮮花。」
幾乎同一時期,現實中卻有這樣一位女性,用一生與封建落後的毒瘤鬥爭到底,將鮮花種在了荒蕪的沙丘:
她憑一己之力填補了科學生產的空白,將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降低了3-5倍;
她拒絕市長拜見,回絕開國大典邀請;她終身未婚未孕,卻用一雙手迎接了五萬多個小生命的誕生;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
她就是被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
她用高超的醫術、非凡的仁心和終身的奉獻,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娘道」。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廈門鼓浪嶼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
母親是傳統的小腳主婦,父親林良英是新加坡留學歸來的學堂教員。
已生育過一男二女的母親,看到她滿心失望,將她遺棄在冰涼的床腳邊,不願正視。
父親及時回家,看到她不但沒有嫌棄,反而心生喜愛,給她取名林巧稚,希望她長大後為人處世真誠討巧。
林巧稚五歲時,母親患宮頸癌撒手人世。
幸好,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受過西方現代教育的父親開明公平,成為了她第一個人生導師。
在父親的培養教育下,林巧稚7歲上學,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接受著民主思想的薰陶,自強自立的觀念早已鑲嵌在骨子裡。
1919年,18歲的林巧稚從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
結束學業、相夫教子的生活,是她很多同學的選擇,卻不是她的歸宿,於是她決定報考協和醫學院。
家人分兩派。
傳統派認為學醫八年有何用、女子無才便是德;而父親和大哥默默湊齊北上考試的路費。
這場入學考試,仿佛就是為了證明,林巧稚是天生的醫生。
奮筆疾書中,外籍考官急忙呼喊她,說有事相託。
原來,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場,男老師不方便攙扶和急救。
林巧稚二話不說,立即把中暑的考生安置在陰涼處,僅用十來分鐘,就迅速處理好了這起突發事件。
回到考場時,考試卻已結束。
沒有答完試題的林巧稚失落地回到了鼓浪嶼,誰想一個月後,卻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據說,監考老師專門為林巧稚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稱讚她的品行端正和英語流利。
這份報告是否起了作用已無從考證,但林巧稚面對病人,果斷和忘我的表現,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考試:
她雖然不是醫生,但已具備了醫生的基本素養——大愛,助人,敬畏生命。
1921年,林巧稚懷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理想進入協和。
林巧稚深知,要想出人頭地,唯有發奮讀書。
1929年,各科主任競相爭取畢業留院的林巧稚,而她卻不顧老師同學的惋惜和勸阻,選擇了最不受重視的婦產科。
舊社會女人生產,兩條人命全部依靠接生婆的經驗,嬰兒的死亡率達16%,產婦也極易患上婦科疾病。
尤其母親的早逝,令林巧稚深切體會到,沒有科學的孕育觀念與生產方式,新生命的降臨有可能變成災難的源頭。
於是,婦產科住院部多了一名「說話總是直截了當,有著男人一樣思路」的女大夫:
半年後,她被破格提拔為總住院醫,走完了別人五年的路,成為當時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女性。
而她卻不驕不躁,淡淡地說:「我是二十四小時負責的大夫,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1939年,林巧稚赴美進修。
一年後,她謝絕了芝加哥大學婦產科的邀請,毅然回到災難中的祖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北平淪陷,人心躁亂,有人盼著解放,有人忙著逃跑。
協和醫院被迫關閉,親朋勸她離開,甚至送來機票。
但她不為所動:「我是中國人,我要和我的事業共存。」
心系同胞者,無處不行醫,林巧稚在東堂子互通辦起了私人診所。
彼時就診者,大多是進不起醫院的窮苦人,但林巧稚的慈悲和醫德毫無分別:
她的出診包裡常備現金,遇到貧病交困的患者,不僅分文不收,還予以資助;
她重視人性關懷,常常對身邊人說:「只有細緻入微地觀察產婦,才懂得守護生命、敬畏生命。」
這間小小的診所,在日寇的鐵蹄下堅持了六年,留下8887分病歷檔案,也就是說,她服務了8887位女性甚至家庭,被老百姓稱為「活菩薩」。
解放前夕,她回到協和,重建婦產科。
新中國的醫院向平民百姓敞開了大門,一時間人滿為患、供不應求。
於是,林巧稚向市長提議,建一所大型婦產專科醫院。
建院時,林巧稚不僅指導專業技術,還親自設計布局,1959年,北京婦產醫院落成。
除了生產方面,她在婦科病、新生兒溶血症、畸形胎兒和婦科腫瘤等方面都潛精研思,積累了豐厚實踐資料,填補了婦產科醫學界的空白。
後來,林巧稚有了許多新頭銜: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權威在外,名聲加身,但她一生卻淡泊明志,從不炫耀。
而理由只有一個:「我是24小時值班醫生,我的病人需要我。」
連鄧穎超都忍不住表達欣賞之情:「林大夫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林巧稚終身未婚未孕。
有人說,她是獨身主義者;有人說,她看到了太多孕婦的痛苦。
其實都不恰當,這只是她遵循本心,在事業和生活中做的一個選擇:「我一輩子沒有準備結婚,為什麼呢?因為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1978年,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但林巧稚的生命卻進入了寒冬。
她得了腦血栓,一病不起。
行動不便並沒有改變她的慈悲、專注和自省,臥病在床的四年,她完成了50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
1983年,林巧稚在昏睡中急促地叫喊:「產鉗,快拿產鉗來……」「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
隨後,帶著微笑平靜地離開了。
追悼會遺像兩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聯,上面寫著:
「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2009年,林巧稚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她沒有舉世聞名的創造,卻填補了婦嬰領域的空白;
她從未榮獲過國際大獎,卻給千萬家庭帶來了生機。
她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奉獻婦女和嬰兒身上,因為她一直恪守著自己的準則:「懷著非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當今中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女性,不再困宥於「賢妻良母」和「相夫教子」。
結婚生子不再是她們價值的唯一評判標準;樣貌身材也不是女性魅力的主要依據。
她們盡己所能,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發揮著自己的價值和光輝。
這是一個日趨進步和平等的時代下,真正的巾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