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姚小勇 孫立功 楊帥
農曆3月15日,是已故著名蒲劇表演大師、戲曲教育家田鬱文老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日,他的高足、以蒲劇新流派俊英腔享譽劇壇的武俊英、衛立穩夫婦專程趕回新絳,偕田老子女一同掃墓祭奠。並和賈菊蘭、蘇鵬、李紅莉、王苗苗、孫鳳梅、張瑾、黃丹、張萍8位弟子聯名贈匾以紀念。牌匾上寫「德高藝精、風範永存」八個大字。
田老關門弟子、武俊英得意門生賈菊蘭原本與乃師武俊英相約前往,因演出無法分身,特向田老家人打電話致意,並偕運城市蒲劇團全體演職人員贈匾紀念。牌匾上書「桃李遍梨園、德藝昭後人」,田老為之奮鬥四十多年的新絳縣蒲劇團敬贈的牌匾上書「蒲劇功臣」,高度概括、頌揚了田老閃光的藝術人生和所作的突出貢獻。
刻苦修煉成大器
1919年農曆3月15日,田鬱文老師生於山東曹州府田家營一個貧苦農家,在弟兄9人中排行第6,小名六兒。8歲時家鄉遭災,全家逃難到山西安邑縣樓齒溝。不久,祖父與父母相繼下世,葬於虞鄉,田鬱文淪落為沿街乞討的流浪兒,11歲被鄉寧縣和尚莊彭海蓉娃娃戲班收留。在師傅的嚴格要求下,刻苦練功,很快學會了以小旦應工的《羅章跪樓》(飾李月英),《藏舟》(飾胡鳳蓮),《鍘趙王》(飾包夫人),《大釘缸》(飾王大娘),《龍鳳箭》(飾狐仙),等劇目。 由於不堪忍受戲班限制人身自由,趕臺時用繩子把孩子們拴在一起由專人監押而行的虐待,伺機逃出戲班,回到虞鄉,被慧眼識珠的蒲劇名家孫廣盛收為入門弟子,並傾囊授藝。當時孫廣盛藝名正盛,曾寧誤打夏收秋,不能誤廣盛《藏舟》之說。他的演出任務繁重,要田鬱文主要靠自己留心,「一看二練三實習」,刻苦用功。田鬱文理解師傅的一片苦心,見縫插針地在陽光下苦練功,燈光下看師傅演戲,消化、理解其藝術特點,月光下反覆演練,直到爛熟。經過三年如一日狠下苦工,終於脫穎而出,他的花梆子、腰功、腿功、翻身、搶背、臥魚以及身段,臺步優美自如,儀態大方,加上師傅扶植,讓戲,很快成為聲譽四起的明星,取藝名筱蘭香。
先後在西安蒲劇晉風社、唐風社以及蘭州、平涼、張掖、酒泉等蒲劇班社獻藝,代表劇目主要有《花田錯》、《殺狗》、《三拉堂》、《少華山》、《白玉樓》、《走南陽》、《藏舟》、《隔門賢》等傳統戲和《百靈廟》等現代戲。在陝、甘等地享有崇高聲譽,「蘭香文具店」、「蘭香拉麵館」等,以筱蘭香的名頭招攬顧客的商店比比皆是。早年在西安晉風社主演新排《水漫金山》時戲報上寫:「改編水漫金山,早已譽滿西安。本社重排新演,唱做格外新鮮。蘭香(田鬱文)小順豔秋,月來筱亭雲山。滑稽不過永勝,文武帶打花臉。本社座位不多,諸君早來觀看」。從戲報上看,集中了牛小順,筱豔秋,筱月來,原筱亭,等眾多名流大家聯袂上演的《水漫金山》,田鬱文是掛頭牌的一號演員,連演數場,轟動西安,被當地戲劇界給予「馳名東晉,博浪西北,藝術超群,居筱字輩首位」的極高讚譽,當地一位文化名人老者用紅緞子為其繡了「秦晉名旦筱蘭香」的長幅名帖,乃師孫廣盛病逝後民間流行「廣盛不在有小六,再看《陰陽河》和《藏舟》」的兒歌。在平涼獻藝時被傅作義將軍的老母親認作義子。而田鬱文演出《假金牌》一劇中崔秀英《三上轎》時所用的鳳冠霞帔,就是傅老太太當年出嫁時冠帶之物,被業界傳位佳話。
1949年,西北各省蒲劇藝人大回歸時,田鬱文應新絳縣蒲劇團之邀,加入該團獻藝,1961年入黨,並任副團長。邊演戲邊教學生,為蒲劇事業傾注了全部心力。退下來後享受副廳級待遇。在蒲劇界享受這一待遇的除蒲劇大師王秀蘭外,僅有田鬱文1人。
勇於創新拓戲路
藝術的發展重在創新,蒲劇等各大劇種的衍生發展,其本身就是藝術創新的產物。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是沒有出路的。如果說被原文化部長賀敬之譽為「蒲劇泰鬥」的閆逢春老先生是生角行當中擅以特技塑造人物的創造型藝術家,那麼閆逢春的義弟田鬱文老師就是蒲劇旦角行當中在繼承基礎上勇於開拓創新,戲戲有新招的創造型藝術家。他經常留心婦女紡線、織布、描龍繡鳳等生活細節,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一瞥一笑,並將這些細節經過藝術加工,融入自己的表演。他多次在渡口細細觀察艄公撐船。反覆思考提煉升華,將師傅孫廣盛在《藏舟》中划船時胡鳳蓮篙點船移,由緩而急的表演,改為在點篙之後增加了閃腰和擺順船頭,方才離岸的表演,更加符合划船的生活實際,又增強了該劇的觀賞性,成為錦上添花的神來之筆。在編劇王子欽為他量身打造的《桃花媒》中,他苦心孤詣地把《陰陽河》中李翠蓮擔擔子的特技巧妙地嫁接於該劇中,演出時,手不抓擔,挑擔大步圓場行如流水、瀟灑大方,他創造的擔花特技和單飛、雙飛表演尤為一絕,婀娜多姿、造型優美,觀眾無不為之喝彩。
蒲劇《火焰駒》中《賣水》原是一折無足輕重的過場戲,田老在西安一個偶然機會,發現開炭場的尉引柳先生編寫的表花唱詞如獲至寶,就和搭檔李玉蘭合作,經過再加工,把這段唱詞揉進《賣水》中梅英花園表花,為小姐黃桂英解悶時用眉戶演唱,成為蒲劇眉戶「風攪雪」,這種載歌載舞的表演,深受觀眾的歡迎,很快傳唱開來。後王秀蘭晉京演出,京劇等各大劇種紛紛移植,成為田老對蒲劇,乃至全國戲曲的一大貢獻。
眉戶《表花》程根虎
經過長期舞臺實踐,田鬱文逐漸成為戲路很寬,功力深厚,表演精到,細膩含蓄,灑脫大方的藝術大家。他戲戲有創造,不做過頭戲,在男旦之中很少見到,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
田老早年因故壞了嗓子,對唱腔特別注意吐字清晰,巧借樂隊行腔並在表演上狠下功夫,以彌補唱腔的不足。我看過他三十歲時演的《白玉樓》,他一招一式,一顰一笑,貼切自然,恰到好處,雖然嗓音嘶啞,但是一萬餘人的露天劇場竟然達到鴉雀無聲的至高境界,田老表演藝術的精湛和聲名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傾心育人結碩果
從1949年回到新絳縣蒲劇團時起,田老就開始關注後繼人才的培養,他邊演出,邊教學生,幾十年從不間斷。離開舞臺後,一心撲在戲曲教學上,長期以校為家,逢年過節也不回去。新絳縣辦過多期戲校或戲曲培訓班,許多小學員的家長都是奔著筱蘭香的名頭才讓孩子報考的。田老授藝認真、規範,並根據學生自身條件因人施教。
幾十年間,田老教過的學生超過300人,為蒲劇事業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藝術影響較大的第一代弟子有田迎春、李琴娥、郭翠芳等。第二代弟子有柴玉珍、孫金娥等,第三代弟子主要有武俊英、田娥、王彩鳳等,第四代弟子有喬翠英、牛轉琴等,第五代關門弟子有賈菊蘭、李小燕、韓轉紅燈。運城藝校程根虎、聞喜蒲劇團趙月萍、平陸蒲劇團楊果娃,翼城蒲劇團朱秀英,曲沃碗碗腔張玉琴、孫金娥,太原晉劇院餘芳以及秦腔等各劇種多位名家紛紛拜師田老,進修表演藝術。
田老終生以戲為業,成就突出,教學生十分認真一絲不苟,卻不看重錢財,常常接濟困難學生,視學生如同親生子女。1980年在西安應邀為秦腔演員授藝,但卻分文不收。西安戲劇界贈言「無私奉獻」,田老當之無愧。
成績突出的弟子,就是師傅的專著和名片。田老付出多年,收穫累累碩果,而他最閃光的「專著」,就是為河東蒲劇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武俊英、賈菊蘭成功衝頂打下堅實基礎,立下汗馬功勞。
1968年,12歲的武俊英考入新絳縣蒲劇團。當時落難之中的一代名伶田鬱文正受批判,燒茶爐,俊英不管這些,就是要拜田老為師,在田老的指導下,開始了嚴格而規範的基本功訓練。田老先後為俊英排演了《白玉樓》,《白蛇傳》、《打金枝》、《竇娥冤》、《送女》等傳統戲,合作排導了《朝陽溝》、《杜鵑山》、《洪湖赤衛隊》、《紅燈記》、《磐石灣》等現代戲。為讓俊英儘早成才,經常為其「開小灶、吃偏飯」,1979年春節放假,田老在家中給俊英傳授《明月珠》,並親自為她做飯。田老最令人敬佩的是再三要求俊英不要機械地模仿自己,要根據自身特點走出自己的路子。為解決俊英吐字發聲中存在的不足,田老和團長郭炳森特意安排俊英到藝訓班深造,即是學員,又是女生隊帶功老師,並特意請馮安榮高足,宋榮庭老師重點輔導,使俊英的聲腔和表演藝術跨上一個新的臺階,而田老親授俊英參與創腔的代表作《送女》一劇,則使武俊英脫穎而出,形成了早期的俊英腔,榮獲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員獎。
蒲劇《送女》武俊英
在生活上,田老給了俊英父親般的關愛。傳統戲恢復後,俊英生理反應強烈,一包頭就噁心嘔吐,無法正常演出,一度灰心:「不幹啦」,田老關心她,鼓勵她,為她端開水,搧扇子,買水果,硬是幫她熬了過來。俊英出了名,田老又告誡她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繼續努力,向更高的目標攀登。俊英調到市團,逐漸形成流派藝術,開創了蒲劇的婉約派。赴省晉京,摘李奪梅,榮獲一系列大獎,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全國勞模,榮任團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中國藝術研究院為俊英腔召開主題研討會頒發俊英腔榮譽證書,邀她為中戲研究生班,南京藝術學院學生授課。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蒲劇傳承人,培養了9位弟子!輔導了一大批戲迷……,每次總結成績,武俊英總是發自內心地說:「沒有田老師苦心教誨,就沒有我的一切!」
田老為關門弟子賈菊蘭的成長,同樣付出了心血汗水。1990年賈菊蘭考入新絳戲校學藝。菊蘭超人的悟性,學藝的勤奮,被田老看中,認定菊蘭是個可塑之才,不僅要求菊蘭練就紮實過硬的功底,而且親授了《藏舟》、《花田錯》、《桃花媒》、《贈劍》等折子戲和《送女》本戲。當時,年過古稀的田老衣寬骨瘦,風燭殘年,卻夏頂烈日,冬冒嚴寒,教菊蘭水袖、臺步、圓場、蘭花指、一招一式地反覆示範,耐心糾正。使菊蘭奠定了紮實的表演基礎,2017年賈菊蘭參加山西衛視《伶人王中王》欄目表演,準備了12個唱段,表演了6個選段,田老傳授的「十八般武藝」,全都派上了用場,此是後話。
三年學習期滿,賈菊蘭進入新絳縣蒲劇團,很快成為臺柱子,主演了《竇娥冤》、《四進士》、《教子》、《飄來的媳婦》等劇目。後拜武俊英為師,聲腔藝術明顯進步,經武俊英推薦,向吉有芳學演了《掛畫》,由徐小妹教授《打神告廟》,練就了獨特的水袖功。1998年經武俊英努力,賈菊蘭調到運城市蒲劇團,主演了《打神告廟》、《青絲恨》、《狸貓換太子》、《棗兒謠》、《打金枝》等劇目,她刻苦練就書畫絕技、頻頻閃光,先後榮獲山西戲劇杏花獎、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總擂主、中國戲劇梅花獎。並成為市蒲的領軍人物。
以武俊英、賈菊蘭為代表的田派傳人,不僅繼承了田鬱文老師精湛的表演藝術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而且繼承了田老師打破門戶之見,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創新發展的藝術風範,並取得驕人業績,為業界樹立了典範。
田鬱文老師為戲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生。1994年5月,運城市委宣傳部、新絳縣委聯合為田老師舉辦舞臺生涯六十年紀念活動,各地名家雲集,演出盛況空前,是黨和人民對蒲劇大師田鬱文突出業績的高度評價。紀念田鬱文老師百年誕辰,就是要發揚田老師的敬業、創新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