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無論得罪誰,都不能得罪這三類職業:司機、廚子和理髮師。清代之前,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理念的中原基本沒有理髮師,這裡就講兩個因為得罪司機和廚子而大禍臨頭的例子。
忘了分羊肉給車夫,將軍直接被拉到了敵營
《左傳·宣公二年》中,有一段讓人嘀笑皆非的記載。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成了時代的主旋律。就像近代的美蘇爭霸一樣,那時的各個小國,不得不在晉、楚兩大巨頭間選邊站隊,被視作戰爭代理人也是常有的事。
在公元前607年,楚國命令自己的小弟鄭國前去攻打宋國,對方則派出將軍國華元、樂呂率軍迎戰。
古往今來,在戰爭開打前,有經驗的將領通常都會犒賞全軍,一來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二來也能藉機鼓舞士氣、拉近上下級感情。為了真正起到這些作用,此時的食物通常是一般人平時難以吃到的。
華元在開戰前一晚,就大度地下令宰羊犒賞將士。在春秋時期,羊主要用於祭祀和招待賓客,比如我們在史書中常見的「太牢」,指的就是牛、羊、豬齊備;「少牢」則是羊、諸各一頭。在尋常日子裡,一般人是沒多少機會吃到羊肉的。
因此,當華元以羊肉招待大家時,全軍上下無不歡欣雷動,他們吃飽喝足,紛紛表示第二天要奮勇殺敵,給鄭國人一點顏色瞧瞧。
但這種食材畢竟是稀罕物,數量有限。華元在分配時不得不偏向一線作戰人員,有少部分輔助人員連羊肉湯都沒能喝到,其中就包括為他駕車的車夫羊斟。
在春秋時期,中原幾乎沒有騎兵,戰車大行其道,每輛車上配有3人,分別是射手、執戈(或矛)手、御者(車夫)。而像華元這種將軍,在戰場上有他個人專用的戰車,並且配備了一名車夫,類似於今天的領導專車司機。
看著大家吃肉,自己卻連一碗湯都沒喝到,羊斟憤恨不已、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難道司機就低人一等?
華元對此卻渾然不覺,第二天開戰後,他正在戰車上威風凜凜的指揮將士們作戰時,身前的車夫突然扭頭對他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即:那天分羊肉,是你做主;而如今閣下的命運,卻是我這個你瞧不起的車夫說了算。
其後,他快馬加鞭衝入鄭軍,目瞪口呆的華元就這麼成了俘虜。
群龍無首的宋軍隨後大敗,另一名將軍樂呂戰死,被繳獲戰車四百六十輛、俘虜二百五十人,同時還有100名陣亡將士的耳朵被鄭軍割去。而羊斟卻順利回到了宋國。
隨後發生的事情,就更加戲劇了。正當宋國準備花大價錢贖回華元時,這位老哥竟然自己溜了回來。見到羊斟後,也許是對自己分肉不公心存愧疚,他還客客氣氣地問:「那天是因為您的馬不受駕馭,才會那樣的吧?」羊斟卻絲毫不給面子:「不聽指揮的不是馬,而是人。」隨後就逃到了魯國。
而在其後相當長時期內,華元由於這段經歷成了宋國人口裡的笑柄。不久後,宋國修築城池,國君安排他作為監察官。有一天,他坐著車巡視工作進展,修城的人們看到他,唱起了歌謠:「鼓著眼,挺著肚,丟了皮甲往回走。連鬢胡,長滿腮,丟盔卸甲逃回來。」這正是嘲笑他兵敗當了戰俘、其後又逃回國的黑歷史。
華元也不服氣,讓車夫回嘴:「有牛就有皮,犀牛兕牛多的是,丟了皮甲又有什麼了不起?」而百姓們不依不饒:「即使有牛皮,又去哪裡找紅漆?」華元無話可說,尷尬的對車夫說:「走吧走吧!他們的嘴多,我們的嘴少!」
在我們如今看來,華元的經歷搞笑色彩居多,這也體現出,在春秋時代,雖然已逐漸「禮崩樂壞」,但相對於後世,當時社會的規則性、人際關係、樂觀精神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但接下來另一個案例可就慘烈的多了。
因為毆打威脅廚子,即將登上皇位的高澄腦袋落地
南北朝時期,在六鎮起義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的衝擊下,曾經強盛的北魏被一分為二:西邊是宇文泰掌控的西魏,東邊則是高歡父子的東魏,他們都像當初的曹操一樣,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扶植皇室傀儡、發展個人勢力的路線。
東魏這邊,在高歡死後,長子高澄掌權後加快了謀朝篡位的步伐,到了公元549年,他擔任朝廷大將軍,兼任相國,封爵齊王,並且像曹操那樣加殊禮: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每次看到這種配置時,就意味著一件事:這位老兄很快要稱帝了。比如當初的曹氏、西漢末年的王莽等等。
八月的一天,高澄正跟手下親信們關起房門,躲在裡面商量怎麼逼迫東魏皇帝禪讓,其後怎麼對文武百官進行安排等事宜時,廚子蘭京進來了。
蘭京,是南梁徐州刺史蘭欽的兒子,在一次戰鬥中成為了東魏的俘虜。作為一名資深吃貨,高澄聽說對方廚藝不錯,就把他留在身邊當廚子。
蘭欽知道這事後,多次派人聯絡,表示願意花大價錢贖回兒子,但高澄認為自己不缺錢、但缺好廚子,對此斷然拒絕。蘭京本人也多次要求返回南朝,卻每每都遭受毫不留情地暴打。
蘭京好歹也是堂堂名將之後,怎麼可能忍受這種羞辱?不禁殺心漸起。
這時正當高澄等人關門密謀時,蘭京假裝送吃的進來一探究竟看情況。高澄怒斥其退下,然後對親信們說:「我昨夜夢見這個奴才用刀砍我,看來得儘早殺了他。」
俗話說,禍從口出。聽到這話後,蘭京把匕首藏在盤底再次闖了進來。高澄怒罵:「你又來作甚!」蘭京吼道:「進來殺你!」
面對暴怒的蘭京,四體不勤的眾人亂成一團,躲進大床底下的高澄隨後被拽了出來,當場被殺,時年29歲。
高澄打下的基礎,最終為弟弟高洋做了嫁衣:第二年,高洋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也許應了這麼一句話:弱者也許可以壓榨,但絕不可以侮辱;一旦他們拿起武器,你連道歉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