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受害者情結不獨於弱勢群體,教條...

2020-12-28 界面新聞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

有些人認為這些行為(到集中營憑弔)根本就是種世俗化的宗教。史學家紹爾·弗裡德倫德爾更是不客氣地批評,這是死亡和譁眾取寵的結合。1990年,我也趕流行造訪了奧斯維辛,這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我說趕流行不是指媚俗或是一味模仿,而是指來此處憑弔的行為是一種情感的錯置,想讓情緒有出口卻放錯焦點,再次容我措辭強烈一點,這行為「並不適當」。

假如這是一條剛剛發送的推特,寫下這些文字的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很可能已經收到了成千上百條糟糕的回覆。有人會批評他對歷史的傷痛和人類的苦難缺乏敬意,指責他對奧斯維辛集中營裡莊嚴憑弔的揶揄嘲諷,或者直接斥責他是個背叛了自己一半猶太血統的「冷血動物」。如果此時有人記起,布魯瑪是因為刊發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才被迫卸任《紐約書評》主編一職,說不定他會和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一樣,被人在公開信裡細數「輕視社會不公、歪曲事實」的「罪狀」。

2018年9月,時任《紐約書評》主編的布魯瑪在雜誌上刊發了一篇題為《對標籤的反思》(Reflections from a Hashtag)的文章。這篇文章出自前加拿大廣播公司主持人Jian Ghomeshi之手,其時,他已免於性騷擾、性虐待的指控,被法庭宣判無罪。布魯瑪認為,對Ghomeshi這樣行為惡劣但法律認定無罪的人,我們的社會通過公開羞辱、抵制來懲罰他,但這種缺少條理和邊界的懲罰太過粗暴,沒有深入思考個體、社群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而無法重整秩序,實行再吸納。聽聽Ghomeshi如何講述自己的經歷,可能是開啟建設性討論的第一步,但對於其批評者而言,布魯瑪的做法無異於破壞反性騷擾運動的團結,為性暴力者開脫。

在《金融時報》刊載的一篇文章中,布魯瑪坦言,自己存在編輯上的失誤,但不後悔發表此文。他認為,批評者兇猛的譴責只是為了取得道德上一致的正確性,而非通過辯論探討問題。最近,由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J·K·羅琳等人聯合籤署的《哈潑斯雜誌》公開信同樣批評了訴諸道德確定性的做法。公開信稱,當前的反種族歧視以及聲援其他弱勢群體的社會運動正錯誤地導向不寬容的「抵制文化」,對異見者的公開羞辱和排斥極有可能演變為新的教條主義和政治威壓。

布魯瑪也參與了《哈潑斯雜誌》公開信的籤署。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郵件採訪時,他分享了自己此次聯署的始末,並就一些批評做出回應。《哈潑斯雜誌》公開信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反政治正確」,但布魯瑪強調,「政治正確」不是對特定政治觀念的支持或反對,也無關左右,其本質是教條主義。在「政治正確」一詞與反歧視、追求平權等「左派」價值觀捆綁的當下,許多人會自然地把公開信批評的現象與左翼聯繫在一起,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右翼教條主義的勢力在某些國家更為強大」。

在反思「抵制文化」時,布魯瑪延續了自己在《殘酷劇場》一書中對「世俗宗教」與「受難者情結」的思考。當「受難者情結」取代歷史的細節,成為社群身份認同的基礎時,情緒必然凌駕於事實之上。我們只能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卻無法進行事實層面的探討。一旦情緒的力量被不良的政治勢力劫持,試圖講道理的異議者便會遭到世俗宗教的打壓放逐,進而摧毀自由民主。今天,受害者情結不獨存在於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之間,即使身為既得利益的大多數,也可能視自身為受害者,轉而跨入由謊言和模糊性堆砌的堡壘。

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01 情感不應凌駕於對真相的探尋之上

界面文化:你一直在反思和批評「受害者情結」,是什麼促使你關注這個話題?和你家庭的猶太淵源有關係嗎?

布魯瑪:這和我的猶太血統沒太大關係。我是在觀察美國社會的時候發現,「受害者情結」越來越成為人們定義自身社會地位的依據,但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美國。舉個例子,以色列在建國時將自己描繪為猶太英雄的故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色列的「新」猶太人肩負著成為好戰士與英雄的期待,以抹除數千年來身為受害者的恥辱。直到七十年代,以色列人才將納粹大屠殺這一共同苦難視作猶太身份的徽章。不管是英雄崇拜還是對受害者情結的狂熱,我認為都不可取。就拿中國來說,其歷史肯定不只是長徵和鴉片戰爭那麼簡單。

界面文化:你認為「受害者情結」是一種反理性、建立在感性和社群主義之上的「新浪漫主義」,它為民族的歷史認同提供了一條捷徑,卻抹殺了歷史的真實性以及不同事件之間的差別。為什麼人們在尋求自我認同的時候,會選擇這樣的路徑,而非堅實的歷史呢?

布魯瑪:美國少數族裔移民者的後代通常淡忘了其先祖的文化,而成為美國人。以華裔美國人為例,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會說中文,也因此得以融入主流。但通過閱讀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故事——華裔作家張純如將之稱為「中國版的納粹大屠殺」——華裔美國人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這個身份無關乎主流的融入,而在於保持特殊性。

界面文化:「受難奧運」這個詞給我的感受是,「悲情歷史」競技場上的燈光對準了賽道上的少數族裔,而裁判和頒獎者則坐在主席臺上觀看。你是否從這個角度考慮過?如果說參賽者之間的競爭消弭了具體歷史事件之間的差異,那麼如何考慮參賽者與觀看者之間的關係呢?

布魯瑪:我沒有這樣想過。我不認為這場競賽中有裁判,裡面只有參與者,以及那些拒絕參加的人。

界面文化:你認為民族主義正在藉助「受害者情結」回魂,但你在說「受害者情結」的時候,大多講的是猶太人、穆斯林、黑人、華人、韓國人等等非白人群體,而今民族主義在作為「加害者」的白人之間也十分高漲,你怎麼看待「受害者情結」與白人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布魯瑪:川普及其支持者所代表的右翼民族主義的確有種共通的憤懣之情。那些支持川普的白人擔心,自己會因為非白人群體的增長和成功而失去種族優勢。這也是他們討厭歐巴馬的原因——他是個黑人,卻受過良好的教育。一些教育程度低的白人認為,他們是這一系列社會變化的受害者。

《殘酷劇場》[荷] 伊恩·布魯瑪 著 周如怡 譯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7界面文化:你在談論集中營參觀和大屠殺紀念日時,把它們稱為「公民宗教」或者「死亡與媚俗的偽宗教」,並指出這類要求虔誠而非理性的活動與歷史學習無關,但很多人會說,設立大屠殺紀念日、紀念館是對歷史的銘記,也是許多普通民眾學習歷史的途徑,你怎麼看這種觀點呢?

布魯瑪:我認為紀念碑和紀念日都很有用,我一點也不反對儀式,但紀念與歷史書寫是截然不同的。從禮儀與儀式的層面上來講,紀念關乎一種共同的情感,它頌揚是共同的身份,而歷史的書寫則是為了不計痛苦地尋求真相。

界面文化:你多次在文章中提到,現在西方學校裡的歷史課不再講英雄和聖人,甚至連20世紀以前的歷史都不提了,教授給學生的是各種歧視帶來的惡果與受害者的歷史。你是如何評價這種歷史教育的?理想的歷史教育是怎麼樣的?

布魯瑪:我一點也不反對教授孩子們有關奴隸制、殖民主義等種族壓迫的歷史,這些歷史是真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教授這些歷史知識只為了喚起集體恥感,那這和鼓吹愛國主義情緒的歷史教育一樣無用。因為這樣一來,情感就能凌駕於對真相的探尋之上。

界面文化:Greg Lukianoff和Jonathan Haidt在《嬌慣的心靈》中認為,現在校園裡的學生因受到了過多的保護而產生認知偏差,變得脆弱、易受冒犯和傷害。你認為歷史課堂上強調歧視和不平等屬於「過度保護」嗎?你如何評價Lukianoff和Haidt的觀點呢?

布魯瑪: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意他們的看法,原因已經在上一個問題裡面談到了。研究過去、講述歷史是為了探尋真相,而非給人們灌輸良好的或是糟糕的感覺。

界面文化:「受害者」的歷史是模糊的、感性的,而「加害者」則逃避了他們自己的歷史。不管兩者的道德處境如何,似乎都無法正確地認知歷史,這是否是「受害者-加害者」二元對立框架所導致的局限呢?

布魯瑪:世間之事遠非「英雄與惡棍」那麼簡單。歷史上充滿了爭議性的人物,他們是英雄,也是惡棍。有些為惡之人也能行善事,而有時候好人也可能做了壞事。

大屠殺紀念日的紀念儀式02 無論教條主義來自左翼還是右翼,它都會扼殺自由

界面文化:你許多談論「受害者情結」的文章都發表於20年前,如果是在今天發表,你覺得自己會被抵制嗎?當前的社會氛圍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布魯瑪:也許我會被抵制吧。如果我今天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成果。我認為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恰恰印證了我20年前提出的觀點。

界面文化:你也籤署了《哈潑斯雜誌》的公開信,可以聊一聊你參與這次公開信行動的始末嗎?

布魯瑪:我認為這封信表達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當公眾輿論被社交媒體放大後,它往往淪為了迫使他人沉默的工具,這種噤聲是通過剝奪別人的工作與出版機會完成的。這顯然不利於自由辯論,進而還會危及民主。對於自由主義者和左派而言,當務之急是指出這種教條主義的危險,否則,右翼勢力和保守派就能趁機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攻擊「政治正確」。出於這些考慮,我參與籤署了這封公開信。

界面文化:抵制文化經常被批評為暴民心理,你認為這是否是社交媒體賦予每個人公開發言的權利後必然會導致的現象嗎?除了網絡通訊科技,你認為還有其他什麼因素催生了抵制文化?

布魯瑪:社交媒體無疑是主要因素之一。同時,我認為當代的教條主義是一種世俗形式的宗教。過去,那些不願意遵守宗教教條的人被逐出教堂,或作為異端被殺害。在20世紀,不願遵守獨裁政權意識形態的人也被遭到了同樣的放逐和殺戮。即使在世俗社會,宗教的思維方式依舊在發揮作用。

《哈潑斯雜誌》公開信頁面界面文化:The Objective網站發表了另一封公開信作為反對。他們認為,籤署《哈潑斯雜誌》公開信的多為佔據大量資源和影響力的白人精英,他們本身就擁有表達觀點的權力,卻忽視了言論被壓制的情況對於來自邊緣群體的作者來說不足為奇。你如何回應這一點呢?

布魯瑪:我不同意這個批評。第一,攻擊籤署人根本就算不上一個論點。第二,並非所有的籤署人都是白人,或者很富裕、很有權勢。第三,過去有人被噤聲、被邊緣化,不代表現在就可以對其他人做同樣的事。

界面文化:這封公開信同時指出,因言論遭遇抵制的當事者的後果大多被誇大了,因為言論而遭到職業上的打擊「並不是趨勢,至少不是籤署者所暗示的那樣」。但兩年前,你也因為發表一篇爭議性文章而離開了《紐約書評》。關於這一點,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布魯瑪:我恐怕這正是當下的趨勢。現在我們所缺乏的是自由開明的辯論。如果你不同意某些觀點,你應當用有力的論述來反駁,而不是把別人從他原來的職位上一腳踢開。

界面文化:政治學學者林垚認為,「(反)政治正確」這個說法本質上是一種話術,它混淆了問題的焦點,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一旦我們開始使用這套說法,就只能在其設定的框架下討論「『政治正確』的尺度在哪裡」。從這個角度上看,你是否認為《哈潑斯雜誌》公開信落入了「政治正確」的話術陷阱呢?

布魯瑪:我認為這個說法誤解了「政治正確」一詞的含義。「政治正確」不是說我們應該支持或反對某些特定的政治觀念(不論左右),它真正的內核是教條主義。無論教條主義來自左翼還是右翼,它都會扼殺自由辯論。實際上,《哈潑斯雜誌》公開信的籤署者們抱持著各種各樣的政治觀點,他們也不一定全然認同對方,大家唯一共識即表達自由和辯論自由。

界面文化:林垚還指出,「政治正確」正在演變為只針對左翼的刻板印象,引導人們緊盯左翼社會運動,而川普這樣的右翼人士卻能一邊批評政治正確,一邊用比「抵制文化」更惡劣的手法打壓異己。你認為在「政治正確」之外,我們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全面地反思打壓異己的現象嗎?

布魯瑪:川普及其支持者投機地使用「抵制文化」這個詞,確實是個不幸的事實。我個人是不會用「抵制文化」這個詞的。《哈潑斯雜誌》公開信不僅僅是針對左派,右翼教條主義的勢力在某些國家更為強大。這件事不關乎左右,而是關於自由。

參考資料:

《殘酷劇場》 [荷] 伊恩·布魯瑪 著 周如怡 譯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7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①丨「(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林垚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247939

Competing for Victimhood Ian Buruma

https://www.theguardian.com/theguardian/2002/jan/29/features11.g22

Editing in An Age of Outrage Ian Buruma

https://www.ft.com/content/7d47be7e-4efb-11e9-b401-8d9ef1626294

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

https://harpers.org/a-letter-on-justice-and-open-debate/

相關焦點

  • 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我們正處於全球性的憂鬱症候之下
    伊恩·布魯瑪在《殘酷劇場:藝術、電影與戰爭陰影》一書前言中寫道:「我一直想了解人類為什麼會有殘暴的行為。許多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有些甚至會出於競爭而獵食自己的同類;但只有人類會做出極端甚至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暴力行為,有時只是為了滿足變態的快感……藝術和戲劇揭露了我們所謂的文明行為,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經常有其他動機。」
  • 羅馬明愛會:關注疫情之下的弱勢群體
    明愛會作為一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慈善組織,其層級可分為全球性、國家性和區域性三級,目前有160多個會員國,其宗旨是為不分種族、宗教,爭取「人性的尊嚴」,為基督的愛做見證。羅馬明愛會屬區域性機構,目前在羅馬市有近50處的服務中心,其服務類別分為:無家可歸人員、移民、未成年人、老人、吉普賽族人、愛滋病人及無居留身份者之醫療等,由此永恆之城的社會問題可見端倪。
  • 描寫弱勢群體不等於賣慘
    但是很多人都對這兩部——尤其是為《少年的你》叫好,好像導演真的為校園欺凌受害者發聲了一般——當然,一定程度上的確是讓國家重視了,不過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裡面的問題所在。除了這兩部電影,就是網文了。說到網文,很多網文讀者就說起傳統文學什麼事情都不做,只知道在那裡寫鄉土文學。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資深媒體人胡錫進把武漢作家方方的日記視為一種多元文化,不同聲音,這種善意的拔高很顯然是媒體人表達了對作家身份與話語權的尊重,然而自詡甚高的作家並不接納這份尊重,反而認為對方是在施捨,可憐自己,對胡先生好一番惡意攻擊,並指責對方心理陰暗,要把他的名字記錄下來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多麼戲劇化的表演啊,充滿了賊喊捉賊的意味。
  • 專訪原一男 | 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
    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專訪紀錄片導演原一男於1994年完成、拍攝左派作家井上光晴死前最後時光及探討其虛實人生的《全身小說家》,也同樣貫徹他心中與被攝者「一決勝負」的製作方法,更被認為是原一男在藝術成就上最突出的作品。原一男在〈記錄井上光晴,我的方法〉一文中寫下:「透過這些被拍攝者與拍攝者間的關係,似乎在試探自己內在的怯弱部分有多少能力去與對手的動力抗衡。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今天開始歌洋講書之【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獲得心的重建,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在面臨一些挑戰、 衝擊以及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常常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結。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 生命中的受害者情結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是無法對自己生命負全責的人。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憐,即使知道這些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幾乎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來自於把自己囚禁在小我這個牢籠之中。這個小我設計的陷阱是這樣運作的:首先,你要有一個受害者的意識,那就是:都是別人的錯,他的行為、他說的或是他沒做、沒說的,讓我受到傷害,所以我痛苦。
  • 荷蘭弟Tom Holland有女友了!are you ok?
    2015年「荷蘭弟」在成為第三代蜘蛛俠之前,曾歷經長達5個月的試鏡考驗,這個人氣角色的候選人,最初曾經多達1500人,在8輪反覆試鏡的結束後, 荷蘭弟卻左等右等都等不到通知。荷蘭弟也是出了名的劇透小王子,每次在受訪時,總會心直口快地不小心劇透,這點實在讓漫威傷透腦筋,但也讓粉絲覺得他太可愛又單純,所以後來接受專訪時,他都像個三歲寶寶被漫威嚴格盯著。
  • 這款專為臺灣弱勢攤販做的APP,沒有因為「城管」而放棄
    3月,「好事地圖」創始人陳淑慧來到了上海,出席「一席」演講,她親自訴說了「好事地圖」的故事,也回答了一些大家關心的問題。很多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政府無法好好安置身心障礙或年邁老人,好事地圖的出現其實凸顯了臺灣政府對弱勢族群照顧政策的失能。我們可以選擇樂觀,也可以袖手旁觀,並繼續抱怨政府而不作為。目前我們選擇前者。死紅燒魚煩得很:請問lilila,在攤販數量不多的時候弱勢群體的故事真實性是可以把控的,但是一旦數量擴張,這個弱勢群體的真實性如何去把控呢?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原創)
    這是她個人的情結,是需要通過努力改善的。 上面這位女孩的困擾,就是我常說的具有受害者情結。什麼是受害者情節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討論一下。 受害者情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名詞,也許你認為它就是一種心態罷了,如果想轉變這種心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實則不然,這個情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如何測試你有沒有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聊天的時候稍加留心,能隱約地聽出來。下面的兩個聊天話題,深入分析,能看到受害者情結的形成原因。【話題一】今天真倒黴,去餐廳吃飯,沒有靠窗的座位,上菜真的慢,牛排還咬不動。餐廳裡人多得莫名其妙,那幫人沒素質,大聲說話,好討厭。
  • 兩廂「情願」:浪漫化的「性侵文化」?法國文藝圈遲來的運動#MeToo
    圖/路透社 包括影星凱薩琳·德納芙等人在內共100位女性文藝界工作者(演員、作家、記者)在這篇投書中捍衛「表達愛慕之情的自由」(liberté d'importuner),認為強暴固然不可取,但不應該與「委婉甚至笨拙的追求搭訕」混淆。連署者也批評 #MeToo 運動「太過清教徒主義」,擔憂批判性暴力會「局限性與愛的自由」,因此呼籲法國女權運動組織「適可而止」。
  • 布魯瑪評《安妮·法蘭克日記》︱苦難的果實
    作為那一代荷蘭人中最有名的小說作家,哈裡·穆裡施(Harry Mulisch)比安妮·法蘭克年長兩歲(他於2010年去世)。他自己對戰爭的痴迷源自他複雜的背景: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奧地利納粹黨人。穆裡施於1986年在柏林發表的演講中討論到安妮的日記是否可以被視為文學作品。他景仰這本日記,並被它所感動,但他的結論認為它不能被歸類為文學,因為它是真實的。
  • 原點也是新起點《刺客教條:起源》試玩心得分享
    一代代《刺客教條》作品間,我們都是透過「Animus」這個體驗技術去感受一個個過往刺客的人生軌跡,這次也不例外。雖然過去的作品中也有正面戰鬥的成分存在,但基本都不會是首選,常常是「不小心被發現」才被迫進入戰鬥。同時過去的系列作中在正面戰鬥操作上大多是以反擊動作為核心進行,演出與體驗成分大於動作操作的樂趣。
  • 《新婚日記》作家專訪內容再度被關注:安宰賢不會看臉色不該說的也照說
    演員具惠善與安宰賢夫婦婚姻維持3年日前爆出離婚,猶記當時兩人還甜蜜將新婚生活拍成tvN實境節目《新婚日記》,而當時節目中兩人的甜蜜互動如今看來諷刺,該節目作家的專訪內容也被網友再度拿出來討論
  • 「蜘蛛俠」荷蘭弟居家防疫坐不住,點名「復仇者聯盟」接力健身!
    由於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不少明星也開始實施居家隔離,以「蜘蛛俠」一角紅遍全球的「荷蘭弟」湯姆·赫蘭德也趕忙回家防疫,繼前幾天化身「養雞大戶」後,閒不住的他又在IG發起「健身挑戰」,點名一大票「漫威系」演員,包含「雷神」克裡斯·海姆斯沃斯、「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死侍」瑞安·雷諾茲等
  • 專訪/蘇志燮是被耽誤的嘻哈歌手!他大笑揭「堅持發片」原因藏初心
    記者蕭採薇/專訪儘管這幾年是鮮肉的時代,但說到人人愛的「大叔」,蘇志燮絕對榜上有名。41歲的他身材保養極佳,六塊腹肌讓大批觀眾都自稱是「蘇太太」,模特兒出身的蘇志燮,深邃的眼神和仿佛對人訴說千言萬語。是演員、歌手、作家,更是公司社長,蘇志燮接受《ETtoday星光雲》專訪透露,這些身份,背後目的都只有一個。蘇志燮有著演員、歌手、經紀公司社長、作家、發行人等多重身份。(圖/記者張一中攝)蘇志燮最早是遊泳選手,甚至是以體育特長生身份獲獎學金進入韓國體育大學,從精壯高大的身材可以想像,當年在水中的他會是多麼意氣風發。
  • 臺灣治癒作家吳淡如現身上海,為你帶來「幸福氧氣」!
    的專訪,與我們談了談她所看到的上海都市女性的「焦慮」以及關於幸福氧氣學院的創辦初衷。▲暢銷書作家 吳淡如「在上海我看到了很多張「缺氧」的臉,儘管上海的都市白領非常的積極進取,但她們的臉上沒有笑臉,所以我覺得很難過。
  • 來源於經典電玩,DAMTOYS 《刺客教條:起源》新作巴耶克
    在以《刺客教條》系列電玩、改編電影推出多款 12 寸人偶之後,擅長推出兼具魄力尺寸與驚人細節雕像,以及精美收藏級人偶的玩具品牌 DAMTOYS 日前再度發表來自《刺客教條:起源》的 1/6 比例人偶新作「巴耶克」(Bay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