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受害者情結

2021-02-10 治癒繫心理學

導讀:受害者的意識:都是別人的錯,他的行為、他說的或是他沒做、沒說的,讓我受到傷害,所以我痛苦。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是無法對自己生命負全責的人。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憐,即使知道這些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一點幫助都沒有。

幾乎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來自於把自己囚禁在小我這個牢籠之中。這個小我設計的陷阱是這樣運作的:首先,你要有一個受害者的意識,那就是:都是別人的錯,他的行為、他說的或是他沒做、沒說的,讓我受到傷害,所以我痛苦。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是無法對自己生命負全責的人。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憐,即使知道這些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一點幫助都沒有。

受害的人,內在其實還會有一個聲音出來,那就是:你已經做得夠好了,他這樣是因為XXXX,你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你再小心一點,再付出一點,、再忍耐一點、再變好一點就好了。這就是拯救者的聲音,它用理性的角度來說教、勸誡、教訓,並且做你忠實的拉拉隊長,給你加油打氣。但是拯救者的聲音只會讓我們更沮喪,更加覺得自己無力。於是,另外一個聲音的誕生就有其必要了,因為它會帶給我們虛假的力量感。

那個聲音會說:那個混帳東西,他以為他是誰啊?過分!你就不應該對他那麼好,下次一定不可以留情。你就是這個樣子,懦弱無能,我真為你感到羞恥。這就是迫害者聲音,讓我們陷在頭腦裡的對話中,作繭自縛,沉溺在負面的情緒和思考中。

知道這個模式,當然是很有用,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這個牢籠的出口在哪裡。很多人以拯救者的身份,天天在努力鞭策自己,或是用迫害者的驅力去驅策他人,給別人帶來很多壓力。其實,這個迷宮的出口就在受害者。

受害者之所以選擇受害的心態,是因為他的內在需要經歷這樣的情緒(我書上說的胜肽),其實也就是他的人生模式的一再重演。為什麼要再度經歷這個從小就令你害怕的情緒呢?因為你的靈魂想幫助你療愈童年、甚至前世的創傷。

我們以前經歷的傷痛,如果沒有被療愈,就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創造類似的情境,好讓我們反覆經歷到這些我們以前壓抑或是沒有好好面對的情緒。但這正是我們的出口,當你掙扎、爬行,通過了關口之後,你會發現有好大的一份天賦禮物在出口的另一端等待著你。

困難就是,我們的小我太會編故事,編到最後我們自己都不得不相信對方真的是壞人,太不通情達理或是太不正常啦。我自己最近也才剛剛發現一個受害者情結在我身上,隱藏得那麼好,以至於我在教導別人、指出別人的受害者情結的時候,都看不到自己的,哈哈!

還有就是,那個舊傷是如此之痛,我們投射出去責怪別人要比自己舔舐傷口容易得多。我有一個朋友,也靈修很久了,在年紀不小的狀況下,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後來對方撤退走人,她一直不能原諒對方,還使出各種報復手段,包括報復她自己:得了抑鬱症,病了好一段時間。對方觸動的是她最深處的無價值感,這是她原生家庭就不斷在「提供」給她的。一旦再度赤裸裸的相逢,多年的靈修都派不上用場,元氣大傷。

我們外人會覺得,男歡女愛,又都是成年人了,交往一陣子,每個人都有自由覺得不適合而走人的(當然你的小我會有藉口,他做得太絕、手段太卑劣等等),但是,雙方又沒有婚約,為什麼對方不能變心呢?如果你對他那麼深沉的愛,在轉瞬間就可以化為這樣的恨,那麼你給出的也不是真愛,你與對方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雙方都是為了自己小我的需求在戀愛,都不是真愛。

這一段原本美好的戀情,最後以雙方都覺得受害的情況收場。如果雙方能看破這個世界的幻相,將來在另一個國度,雙方是否會握手言歡,恭喜對方扮演角色的完美稱職?(參考文章《我鍾愛的克裡斯多夫老師》)

不過,當我們還是迷失在幻相中時,在紅塵俗世的紛擾、煩憂中,不由得讓人讚嘆小我設計的受害者劇碼真是厲害夠看。這個世間的悲歡離合,都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對這一切瞭然於心之後,下次再度中計進入牢籠中的時候,你是否可以比較快速的脫身呢?我們一起努力吧,呵呵。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今天開始歌洋講書之【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獲得心的重建,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在面臨一些挑戰、 衝擊以及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常常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結。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 你是否深陷「受害者情結」享受其中無法自拔?
    什麼是「受害者情結」?今天看到的一個測試真的很直觀:你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結呢?以下18個徵兆的描述幫助大家加深自我覺察,請對照以下的條款查看吧。 1. 你容易抱怨周圍的人事物,並常常因此感到難受和痛苦。2. 你覺得生活總是在對抗你,為此內心常常保持鬥爭狀態。3.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原創)
    在我跟她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她對周圍的人都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仿佛自己的孤單都是同事造成的,是同事們故意將她隔離開來。其實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人際關係模式,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這是她個人的情結,是需要通過努力改善的。 上面這位女孩的困擾,就是我常說的具有受害者情結。什麼是受害者情節呢?
  • 如何測試你有沒有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聊天的時候稍加留心,能隱約地聽出來。下面的兩個聊天話題,深入分析,能看到受害者情結的形成原因。【話題一】今天真倒黴,去餐廳吃飯,沒有靠窗的座位,上菜真的慢,牛排還咬不動。餐廳裡人多得莫名其妙,那幫人沒素質,大聲說話,好討厭。
  • 受害者情結一定不能有,否則會阻礙你的挽回!
    感情中被分手的一方,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受害者情緒,然而帶著這樣的情緒去挽回的話,只會越來越陷入僵局,為什麼受害者情緒會影響複合呢? 受害者情結對於挽回有哪些危害? 什麼是受害者情結?受害者情結是一種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在受到傷害的第一時間,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對方的錯。為什麼受害者情結會阻礙你的挽回?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事例:男生因為女生犯了一些原則性的錯誤而選擇跟她分手,而女生在分手後才發現男生對她是最好的,因為捨不得所以她選擇挽回。
  • 困境常有,而走出困境的速度,與「受害者情結」的強弱相關
    只要再加上認真學習、耐心積累、走心努力、不斷突破自我、放下面子等等方面,人就能從低谷與逆境中走出來了。確實,這些是從逆境中走出來所必須的幾樣東西。而既然多數朋友都知道,我們就不在這些上面花費時間和精力了。
  • 「專訪」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受害者情結不獨於弱勢群體,教條...
    在反思「抵制文化」時,布魯瑪延續了自己在《殘酷劇場》一書中對「世俗宗教」與「受難者情結」的思考。當「受難者情結」取代歷史的細節,成為社群身份認同的基礎時,情緒必然凌駕於事實之上。我們只能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卻無法進行事實層面的探討。一旦情緒的力量被不良的政治勢力劫持,試圖講道理的異議者便會遭到世俗宗教的打壓放逐,進而摧毀自由民主。
  • 處女情結
    以前看《牡丹亭》的故事時心裡還是起了不少波瀾,在「貞操比生命還重要」的古代,杜麗娘的敢愛敢恨實在讓人肅然起敬,無論是在夢中還是遊魂,她都無所畏懼地與柳生幽會,很是勇敢。但試問古代社會又有多少個女子能像杜麗娘這樣呢?婚前與男子偷會,怕是只有兩個下場,要不就被亂棍打死,要不就被抓去浸豬籠。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戀母情結正在快速吞噬當今男孩內在的生命能量
    兒童對母親的體驗內化為一種情結,形成超越自我控制的充滿情感的能量團。父親們則不會和孩子建立同樣的依賴關係。相反,他們的角色傳統上是在為發展中的兒童提供資源和保護,但同樣重要的是提供指導。更具體地說,父親的角色是幫助孩子擺脫對母親的依賴,幫助他作為一個獨立的有能力的成年人進入社會。‍
  • 日本動漫中的櫻花情結
    日本動漫中的櫻花情結每當談起日本,總是不由自主的會想起日本的動漫。筆者童年的許多回憶都是由日本動漫帶來的。
  • 別把人質情結描成「你情我願」的愛情故事
    性侵害事件中,人質情結確實存在小說人物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房思琪」。房思琪13歲時,被補習老師長期性侵,與他產生「感情」、與老師交往,但精神飽受折磨,最終因此瘋掉。房思琪的原型被指是作者林奕含本人。這其中最讓人錯愕的,就是被囚女子不僅不反抗,反倒爭風吃醋,她們喜歡叫囚禁者為「大哥」或「老公」;有受害者變施害者,將同伴打死;還有的被囚女孩甚至「忘記了恨」,有人在被解救後,還在警察調查過程中袒護囚禁男子。這也將那個心理學概念帶入公眾視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
  • 電影《嘉年華》中的受害者責難
    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責難(Victim Blaming)。受害者責難(Victim Blaming),指的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根據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們會傾向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因於受害者本身,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特質(沒有科學常識、不愛惜生命等等)造成。「讓你再穿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 俄狄浦斯情結·開篇·1、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
    這些攜帶著著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們,快樂卻又完全天真無邪,性化他們的父母,把自己的幻想引領到這些欲望中的客體身上,模仿他們。然而這並不存在成人世界中的那些性行為與道德行為,也不存在羞恥心。這些是小兒生命中第一次體驗到,他整個肉體對另外一具肉體產生色情的活動。這其中的關鍵不再只是嘴唇緊緊地吮吸乳房,而是整個身體完整地擁有母親的肉體。
  • 沒有人愛我:受害者心態
    現象二: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容易博得同情,無法從困境中擺脫一般童年時期,都曾有過類似的創傷事件,容易不斷「設局」引發暴力事件,一次次證明自己就是「受害者」,深陷無休止的「閃回」中無法自拔。容易遇到「迫害者」或者引發對方對自己的虐待和傷害。
  • 卡夫卡的中國情結:「我的生命枝長在何處,誰鋸開了它?」
    」:我的生命枝長在何處,誰鋸開了它?夏可君認為:卡夫卡與19世紀以來歐洲神學家與漢學家們,尤其是德國文學家們,對於中國的好奇與想像有所不同,只有卡夫卡這個猶太人,第一次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而且,性命攸關的是,他的生命枝要嫁接在中國文化的生命樹上——他只有「成為」一個中國人,才可能回家。為什麼一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大師會的「中國情結」如此之深?
  • 俄狄浦斯情結·中文版序言
    這就是我寫下《俄狄浦斯情結》一書的方法。我還想跟諸位強調一下貫穿這些篇章的建議。主導思想是,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人類生命體身上完全第一次的神經症。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健康的神經症,是生命中的第一次神經症——第二次發生在青春發育期。為什麼說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健康的神經症?
  • 戀母情結---男性力量的失輝
    戀母情結形成的原因,一是從小被母親溺愛,使男性從小就極度依戀母親的呵護和照顧;二是剛好相反,男性因從小母愛缺失(一般在童年或幼年),也可能在某個關鍵的成長階段,覺得自己被媽媽拒絕、排斥或拋棄,成年後與母親有很深的隔閡,所以內心懷有對母性關愛的強烈需求和渴望;三是在很小的時候,出於各種原因,如母親生理上的疾病或心理上的失調,擔起了母親的角色,成了母親的母親,或家庭裡的母親
  • 是情結控制了你, 還是你控制了情結
    這部電視劇好就好在它不再是臉譜化、說教型地講大道理,而是把反腐的理念融入到人物中去,融入到故事中去。劇中的人物除了侯亮平刻畫得略顯簡單之外,其他大多數人物都比較豐滿,比較多面,祁同偉這個角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本文並不打算評論電視劇本身以及人物刻畫的好壞,只是想藉助祁同偉這個人物來說一說他是如何被自己的情結驅使走上犯罪道路的。
  • 探討備胎情結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間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備胎情結這一現象呢,其實我們可以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概念加以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者感情的一種症狀。對於備胎情結,初看之下感覺跟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沒什麼關聯性可言,但你細細研究會發現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