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愛我:受害者心態

2021-02-06 心理師趙阿貞

文 | 趙阿貞




為何,受傷害的總是我?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脾氣不錯,為人處事也真誠友善、不藏心機,可遇到問題還是常常被人冷落、誤解,甚至成為攻擊和發洩的對象。最後自怨自艾,陷入埋怨、自責、懊惱的情緒之中,連連感嘆蒼天沒眼。

這樣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心理」,一種消極應對問題的方式,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有了「受害者心理」,很容易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解決問題,繼續深陷苦難之中,因此有害無益,需要積極糾正。

                        


洞察,拒絕淪為受害者

有時,洞察力來自受苦。有時,受苦不會產生洞察力。沒有洞察力,就無法看到實相,看到事物顯現背後的更深內涵。

與「受害者心理」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會不知不覺地淪為苦難深重的受害者。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無意識的進入病態模式,將自己的痛苦感受轉嫁到對方身上,讓對方感受到痛苦,以此緩解自己的痛苦。

通常會有兩種結果,一種就是不認同,不接受這種病態,關係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破裂和結束。另外一種就是認同,無意識地接受對方的投射,感受到的是痛苦和不愉快,又無法擺脫,從而淪為一個受害者,即被同化。能夠認同對方,正是自己內心也有「受害者心理」,遇到類似境遇的人,結果就是糾纏不清,最容易淪為受害者。

                         

現象一:容易抱怨、挑剔、指責別人

總是有一種,強烈的不滿足感和痛苦感。把痛苦的感受,投射到了外面的人和事上,投射到伴侶身上,認為痛苦來自別人,來自周遭,都是別人在傷害自己,是別人害得自己如此痛苦。試問,若是自己不配合,誰又能傷害得了。


現象二: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容易博得同情,無法從困境中擺脫

一般童年時期,都曾有過類似的創傷事件,容易不斷「設局」引發暴力事件,一次次證明自己就是「受害者」,深陷無休止的「閃回」中無法自拔。容易遇到「迫害者」或者引發對方對自己的虐待和傷害。親密關係中,會吸引也有著嚴重壓抑的伴侶,往往輕易沉淪進去,形成「依賴共生」的關係。


現象三:接近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被害感

例如,常見的疑病症,認為有嚴重威脅生命的東西,來自身體的內部。表現為反覆懷疑,反覆檢查,反覆排除危險。本質上,是將潛意識中無法忍受的痛苦,投射到身體上的結果。最嚴重「受害者心理」,是精神分裂的被害妄想,無法區分現實與幻想。例如,有的受害者,認為有人跟蹤自己,認為有人要害自己,於是就喊打喊殺。

「受害者心理」是很深的創傷性感受,起因很複雜,背後往往隱藏著尚未被化解的家族「業力」。也許,來自生命中未能整合的分裂狀態。也許,來自一些真實的創傷(曾被虐待,或被性侵)。也許,來自冷漠的家庭環境和缺少愛的成長環境…… 情結是潛意識的,一般情況下,個案會與這種感受隔離得很遠,甚至是已經刻意的迴避或遺忘,而無從認識和處理,也會本能地自我保護,不讓自己接近和感受到這種感覺。

                            


該如何擺脫,受害者角色

只有「受害者」,不願意在做「受害者」的時候,就是療愈的時候。其實,療愈的過程中,讓個案放棄「受害者」的角色,與所伴隨的苦難,是相當困難的。站在個人的角度,幾乎等同於「背叛」。理論性的解釋,與相關的知識均不會奏效。因為,或多或少都是來自於潛意識層次。

受苦,已成習慣

當受苦變成一種習慣,已經逐漸適應這樣的生活。儘管受苦存在著,畢竟已經熟悉地耐受住一切。不改變是痛苦的,而改變又會是陌生的。終止苦難,必須從熟悉進入陌生,為迎面而來的未知恐懼替代,還需要改變習氣。因此,會受限於頭腦意識的阻抗,而陷入兩難的境地。

受苦,意識到存在

靈魂已經完全麻痺,往往經由受苦,才能感受到真實的活著,僅存的一絲存在感。受苦,活著,似乎互相牴觸,不過卻能夠並存。觀察到的現象是,當個案苦難平息之後,常會抱怨有一種空虛的感覺,而且難以承受。

受苦,等於償還

比較常見的現象,痛苦是有報償的,企圖謀求償付的經典形態,就是疾病。只要一個人受苦,就能得到更多的關愛與注意力,也是疾病的潛在好處。經由疾病,例如抑鬱症的發作,會變得日益重要,而且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心人物。

苦難 = 優越感

因為承擔苦痛,下意識將自己放在優越的位置。通常,在潛意識層次會浮現更多的需求,往往需求是不妥當的,無法被實現,強化著自己的犧牲----受害角色與認同。「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我,所有的人都在與我為敵。」

受苦,被動跟隨

受苦,表現出被動的特質。父母受苦,子女也會無意識受苦。若去除被動的狀態,隱含改變成為主動,必然要進入更大的整體脈絡,意味著承擔起責任以及採取行動。

當家族陷入的牽連糾葛,前世祖先的某些罪過,例如謀殺,盜取財物等等,後代的子孫會出現被動替代的情形。無法有所成就,以及淪為失業,失敗等等,這些後代子孫,潛意識緊緊抓住受害者的角色,用來抗拒成為像先輩一樣的人,結果恰恰成為了這樣的人。

受苦,回歸清白

承認罪惡會帶來恐懼感,守護著受害者的角色,來彰顯自己的清白無辜。例如,進入某個團體,擔任過某些角色,而在團體解離後轉為受害者的角色,表示以前並沒有涉入團隊的事物和核心。似乎選擇受害者的角色,幾乎可說是一種流行現象,曾如此被尊重好久,拒絕承認自己的罪惡,只是系統的良知,在平衡和左右著一切,後代子孫會去承擔這些磨難。

受苦,就是忠誠

曾經發生在加害者身上,未曾被承認的罪過和平衡。後代家族成員身上,時常會無來由的感受到罪惡感,一切出自潛意識,向祖先所加害的受害者們付出的一份忠誠,若是放棄受害者角色,便會覺得自己是在背叛。透過系統排列進入整體的脈絡,用愛去化解一切,去愛加害者給予自由,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到真情的時候。過去的罪行,才能夠妥當的回歸到該停留的地方,後代才能夠從無形的壓力中釋放出來。

另外,祖先是受害者的後代,也會有類似的遭遇,出自對於先人的忠貞,而會在潛意識維持著受害者的角色,受苦的症狀非常的相似,罹患嚴重的疾病、沮喪、憂鬱等等。

                      


受苦,靈魂移動的一部分

有時受苦,來自家族系統隱藏的動力,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固有觀念,工作坊裡觀察到,人們總是帶著希望,訴說自己該有多麼的痛苦,帶著一種以為能夠完全康復的期待,也可以叫做幻想。作為治療師,工作的第一步往往是釐清問題,讓個案明白,當下的處境,該面對的責任和功課,療愈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意願。往往很多的個案,會抱著「你一定可以修理好我」的態度,也有人抱著較高的期待,想要改變生命中的某些事物。

現實中,有人生活的很自在,也有人處在受苦狀態。在臨床的執業生涯中,見到的很多都是受苦的人,也不禁在問自己:為什麼個案,會緊抓著的苦痛不放?對於這個議題,海靈格先生給出過答案:承受痛苦,比解決問題容易的多。也引導著我們去思考和檢視,或許受苦,會證明就是一個好人,因此而得救。或許受苦,就可以歸屬於家族系統,證明我們都是一樣的人。一旦冷靜下來,試問誰不想要成為好人,誰又何嘗不期待著救贖呢!關鍵是誰又能拯救得了誰?

兒時,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經驗,當把一切搞得一塌糊塗的境地,一定會有人來幫助我們收拾殘局。如今,我們已經是成人,依舊沿用過往的處事模式,處於被動之中。兒童與成人的區別就在,兒童等待著別人來收拾殘局,成人會自己為自己善後。讓自己吃盡苦頭,期待著被拯救,本身就是一種幻覺。

                          

受苦,像是中了魔咒一樣,似乎得到了某種的準許,比得到快樂更為普遍。反而,體驗到快樂時,會變得焦慮不安起來,這樣的思維模式,從古老的歲月延續到了現在,若要放棄苦難的命運,能夠離苦得樂,已經成為一項靈性的修煉。

黑人領袖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描述了這個現象:「最驚嚇我們的,不是我們的黑暗,而是我們的光明,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到底是誰?我應該是聰明的,豐盛的很健康的嗎?真實的說,我們有任何理由不是如此嗎?那光明不是僅僅在於我們之中的某些少數人,而是存在於每一位個體之內,當我們能夠讓我們的內在之光開始閃耀,我們也會潛意識地給予其他人一份許可,讓他們去做一樣的事。」

系統排列療愈的前提,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快樂的人。助人的宗旨是,沒有需要被救助的人,畢竟在靈魂的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當個案能夠把承受的苦難,交還到原本歸屬的地方,也就能夠去經驗,那些來自源頭帶著的愉悅,剎那間獲得無盡的力量,與所有存在的人,無論是活著的,還是已經死去的,都能夠感受到自由,成為快樂的人。


小貼士:信念

一位心理治療師,企圖幫助受苦的人,海靈格先生直言到:你太自以為是。並講述了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可以看出背後隱藏著的意義,如果這位治療師,真的明白這個故事,那麼將會有重大的影響。

故事:信念。一個男人,無意中聽到了一群人在討論,討論的主題是: 如果耶穌對一個生病的人說:「起來,捲起你的鋪蓋,回家吧。」而那個生病的人卻回答說:「可是我不想回家。」在這種情況下,耶穌會有什麼反應。 其中一個人說:「耶穌可能會沉默一會兒,接著轉過頭對門徒說:他比我更讓上帝感到驕傲。」

透過受苦的現象,可以得回某些事物,讓自己再次完整。冥冥之中,一股力量引領我們進入磨難,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苦難,甚至有機會和空間穿越苦難。苦難一定是為愛服務,毫不質疑的愛。

                         

讓我們和解吧!

所有的療愈,必然要回到當下,能夠接納目前的處境和狀態,調整自己的視角進入家族系統整體的高度,相信症狀、疾病、問題都是來療愈自己的訊號,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在工作坊常常念叨的一句話:解決問題,態度往往比方式、方法更加重要。過往,熟悉的模式必然要重新架構。困境幫助我們回歸到源頭,清晰辨識出在系統中的位置,直到個案能夠同意這個位置為止。






 *文章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心理師趙阿貞所有,引用請署名作者及出處,謝謝!



圓滿心理

一所專業系統排列訓練中心


公眾號:Azhenzhao

新浪微博:趙阿貞

諮助信箱:85536@qq.com

約請,合作,課程預約:13898881672(微信同號)阿厚老師  

了解更多信息,請搜索「心理師趙阿貞」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我感興趣的是,如果朱做以下「人際受害傾向」的問答,他會得幾分——其實從媒體報導和其供述中不難看出,缺乏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同理心)在朱某身上有著明顯的體現,而朱某母親在案發後為其兒子辯護的雙標邏輯,亦讓人無語又震驚。本文中的「受害者心態」,其實往往是那些對他人施加傷害而不自知的人,非但如此,他們還常常覺得其「善舉」不被理解,從而生出「他人虧欠我」的感受。
  • 心理科普 | 真正讓你痛苦的,是受害者心態
    我們滿懷期待的去打開愛情的潘多拉魔盒,卻沒想到彈起了一個「搞怪的玩偶」,有的人會因此嚇了一跳,更有的人會失落,這個玩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麼美好。心裡就出現一個聲音:「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沒能讓我們的關係變好」。而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經盡力了,不好都是怪你。但關係產生矛盾,過錯真的都怪對方嗎?我們總是這樣去理解問題,真的會對解決矛盾起作用嗎?
  • 話說受害者心態 | 「傷痛+怪罪」的模式實在是非常普遍的
    在婚姻中也是會這樣,所以在婚姻中,有人會說:「我不幸福,都是因為嫁(娶)了這個人,所以我不幸福!我的人生都被這個男人(被這個女人)給害了!」。婚姻中的怪罪,常常會傷害到親子關係。所以我們常常說:父母都很想愛孩子,但是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是父母彼此相愛。
  • 幸媛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老公愛你如初
    我對海蓉老師的印象非常好,無他,笑起來實在太親切了,而細細觀看,居然還能讓人找到這份親切的來源——陶虹。是的,就是那個經常活躍在熒幕上的女演員,長相甜美、眼有靈氣、一顰一笑都格外吸引人,雖然年近五十,但她身上無一絲暮氣,更多的反而是經過時間打磨的韻味。海蓉老師雖然更年輕些,但她身上那種韻味卻是極為相似的:溫柔繾綣不負流年,方寸之間盡顯大氣。
  • 幸媛情感學苑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
    幸媛情感學苑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老公愛你如初!我對海蓉老師的印象非常好,無他,笑起來實在太親切了,而細細觀看,居然還能讓人找到這份親切的來源——陶虹。是的,就是那個經常活躍在熒幕上的女演員,長相甜美、眼有靈氣、一顰一笑都格外吸引人,雖然年近五十,但她身上無一絲暮氣,更多的反而是經過時間打磨的韻味。
  • 如何測試你有沒有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聊天的時候稍加留心,能隱約地聽出來。下面的兩個聊天話題,深入分析,能看到受害者情結的形成原因。【話題一】今天真倒黴,去餐廳吃飯,沒有靠窗的座位,上菜真的慢,牛排還咬不動。餐廳裡人多得莫名其妙,那幫人沒素質,大聲說話,好討厭。
  • 許常德狠批賴弘國:在名人的愛情裡,沒有受害者
    只是,當賴弘國自己爆出「我又單身了」這才比較震撼。在他與阿嬌相識的時候,本來就了解對方的情感經歷。在他與阿嬌結婚的時候,也應該明白他當下以及將來需要面對什麼問題。但價值觀懸殊太大,若想好好在一起確實困難。但,真的是金錢影響了愛情嗎?未必。更多方方面面的報導,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霧裡看花。
  • 生命中的受害者情結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是無法對自己生命負全責的人。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憐,即使知道這些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幾乎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來自於把自己囚禁在小我這個牢籠之中。這個小我設計的陷阱是這樣運作的:首先,你要有一個受害者的意識,那就是:都是別人的錯,他的行為、他說的或是他沒做、沒說的,讓我受到傷害,所以我痛苦。
  • 素媛案罪犯趙鬥順:一定要讓我和受害者見面!
    他還稱自己的罪名「太丟人」,一次都沒有向其他在押人員提起過。甚至,趙鬥順還多次在請願書最後寫道「懇求希望一定讓我和受害者見面」。她在請願書中寫道:「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所有事情都是我的丈夫在做,他(趙鬥順)做了20年」「(趙鬥順)從沒生過氣,周邊認識他的人都稱讚他是懂得禮儀的人」……接著,她還表示:「我的丈夫除了喝酒(後)會偶爾脾氣暴躁和彷徨之外,平時和他相處時,我的內心和我們的家庭都是十分平和溫馨的。」
  • 《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殺人犯家屬與受害者兄長窒息的愛
    一個不一樣的視角轉向了這兩個家庭,若說這兩個家都是受害者,似乎有許多人不認可。若是以前,我也是不認可,我會怪罪殺人犯的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是有罪孽的。而此時,我是矛盾的。她從一個一直愛著她的兄長的小女孩,一個天真無邪享受著童年時光的女孩,心智未成熟時就隨著父母因兄長而從此步入黑暗。她是一個瘦削得不能再瘦弱的女孩,15年的顛簸流離,仍然相信兄長的案子是誤判。15年內,她一直都記著這個受害者的家庭,直到她咬緊牙關去向這家人道歉。
  • 《受害者》受害者第一季 隨感
    王源前段時間上一個綜藝節目,舞臺上的他獨自一人站在聚光燈下,舉著麥克風說:你們看我在臺上亮嗎?臺下粉絲齊聲大喊:亮!可他說:我看你們很暗。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這是我看完受害者首先聯想到的兩件事。女主從得知兒子被殺害起就陷入了悲痛與復仇的情緒中,當未成年罪犯服完刑回歸常人生活後她的不安也變本加厲。
  • 智慧背囊 | 想當受害者,你還差得遠呢
    我在某個聚會中碰到他,他說,雖然金融業不景氣,但他正努力想要為自己找個工作。閒談間,大家開玩笑說,應該趁過年前去算算命,我不經意的說:「唉,這一年,我也覺得我自己背透了!」此時,他輕敲我的頭說:「也許妳今年也有些事很不順利,但在我看來,還有跟大多數人比起來,妳一點也不背!不要有受害者思想!
  • 90%的生活事件是你的心態決定的,如何改變心態?
    在費斯汀格法則中,倒黴的一天只有10%是無法控制的,但完全可以通過你的心態和行為改變後面的90%。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改變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人抱怨,我怎麼就這麼不走運呢?每天總有一些倒黴的事兒纏著我。
  • 十指緊扣 | 只有這種心態,才能解決夫妻間90%的矛盾
    如果你心臟上插著把刀,還要給給另一個心臟插刀的人做手術,而且兩把刀還連在一起,你做個手術試試?而且這樣的手術還沒有麻醉劑,就是活體解剖,結果很可能會變成一場彼此屠殺。這就是很多婚姻在出軌後,無法好好過下去的原因:你自救的同時,還要救TA,救關係。你是受害者、拯救者,同時還是施害者。
  • 受害者情結一定不能有,否則會阻礙你的挽回!
    受害者情結是一種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在受到傷害的第一時間,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對方的錯。為什麼受害者情結會阻礙你的挽回?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事例:男生因為女生犯了一些原則性的錯誤而選擇跟她分手,而女生在分手後才發現男生對她是最好的,因為捨不得所以她選擇挽回。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然而對於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來說,這種具有心理學作用的升華則不一定會發生,相反,因為文學創作本身的特點要發揮想像力,有虛構的能力,那麼對於一些本來就有心理障礙的人來說,寫作可能恰恰放大了心理的問題,而非治癒。
  • 姜虎東受害者101升級成1001,鐵打的《Star King》,流水的受害者
    因為請來了大量trot歌手,所以表演的部分多了很多,但整體風格依然很認哥,離婚梗、欠債梗當然少不了,還有就是再次提起虎東受害者101,原來7位trot歌手中金浩中、李燦元、金熙栽、YoungTak4位也是來自star king的受害者,李燦元更是直言能找到1000個受害者,嚇得虎東東握緊手帕。
  • 那個讓人頭皮發麻的女人,何嘗不是個可憐的"受害者"?
    然而對於周春紅來講,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化,也沒有意識到她是用自己的情感付出&34;兒子。周春紅的受害者思維終究既困住了自己又毀了孩子。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相信自己是一個命苦的人,我們就會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各樣的例子來證明自己命苦。在周春紅看來,自己是個婚姻中的受害者,生活已經這樣對我,我哪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周春紅心理積壓了太多對前夫的憤恨,她也變得敏感和情緒化。
  • 「素媛」案原型將出獄,妻子態度讓人不寒而慄:不離婚,不關心受害者
    「我的丈夫很愛我,他是因為喝了酒才變成那個樣子(侵犯受害者)。」她說,「(我)不會有和他離婚的那一天。」觀點「妻子存在著和趙鬥順相似的人格缺陷」「她(趙鬥順妻子)的性格也非常古怪,所以和鄰居們的關係並不好。」和趙鬥順妻子相熟的人曾這樣描述她:「見面也不會和別人打招呼,非常的敏感和神經質,之前還和鄰居們有過很多次的爭吵」。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原創)
    她們一堆人聊天可以聊得火熱,但是我插不上話,感覺跟他們格格不入。這樣很多好處也不會輪到我,我自己工作上也因為心情低沉不太能專心。我覺得很難過,想改變這種情形,但又不知道怎麼做?」 在我跟她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她對周圍的人都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仿佛自己的孤單都是同事造成的,是同事們故意將她隔離開來。其實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人際關係模式,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