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相信好事,他們看過去都是錯誤,看未來都是風險,究其原因,是一種奇怪的心理:受害者情結(victim complex)。
受害者情結,聊天的時候稍加留心,能隱約地聽出來。下面的兩個聊天話題,深入分析,能看到受害者情結的形成原因。
【話題一】
今天真倒黴,去餐廳吃飯,沒有靠窗的座位,上菜真的慢,牛排還咬不動。餐廳裡人多得莫名其妙,那幫人沒素質,大聲說話,好討厭。
這是張三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張三愛說倒黴事,他的朋友也一樣。朋友先聽他抱怨,然後各自說自己的倒黴事。像這樣聊天,一件倒黴事會引出好多倒黴事,聊天時間都被倒黴事給填滿了。
如果張三的父母,更關注倒黴事,只要張三說開心事,父母就不接話茬,張三說倒黴事,父母才和他聊天。為了和父母溝通,張三天天都要找幾件倒黴事,以便有話題和父母聊天。如此成長的張三,生活被倒黴事填滿,在不知不覺中,他就成了一個倒黴人。倒黴人能記住的開心事,都是大事,例如升職加薪、買車買房。
【話題二】
今天好開心,發現餐廳邊上有個書店,賣的書很有特色。書店裡有個咖啡吧,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這是李四和朋友聊天的話題,他們愛說開心事。如果李四從小和父母聊天,就愛說開心事,他的生活會被開心事填滿,他能記住的倒黴事都是大事,例如失戀、面試失敗。
透過聊天,能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張三的倒黴,是被家庭中的互動引導出來的,這就是受害者情結,定義如下:由人際互動而內化的自我否定。
受害者情結,自己覺察不到,身陷其中的「受害者」,會習慣性地找倒黴。在工作中,「受害者」的積極性很難調動,不管領導怎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都不相信會有好事發生。如果用發火、罵人、扣工資,這些粗暴手段對待他,他的效率反而更高。
在職場上,霸道上司和倒黴下屬是一體兩面。如果管理風格霸道,樂觀的人就會跳槽,留下「受害者」。公司裡的受害者越多,管理越霸道,如此循環,形成死結。
「受害者」的另一個麻煩,是不會應對變化。面對不確定的人和事,他們本能地相信,那是風險,不是機遇。為什麼霸道上司的手下,都是些「受害者」?因為他們不敢跳槽,跳槽要面對不確定性,這比霸道上司還要可怕。在公司裡,受害者越多,公司反應越遲鈍。遲鈍公司很辛苦,因為後知後覺,找不到藍海,只能和對手拼成本、比加班。
希望同事多一點修養,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也希望公司活在藍海中,大家少加點班,想實現這兩個願望,招聘的時候,就要認真篩查「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曾經很普遍,它是傳統教育的直接後果。《紅樓夢》中的賈瑞,有典型的受害者情結。賈瑞父母早亡,由他爺爺賈代儒撫養長大。爺爺對賈瑞「素日教訓最嚴,不許他多走一步」。賈瑞二十歲的時候,企圖和嫂子王熙鳳幽會,結果空等一夜。早上回家,爺爺震怒,嚴厲懲罰他一夜不歸,打了他四十大板,還讓他大冬天跪在院子裡讀文章,不讀完十天的功課,不準吃飯。
二十歲的人,還被罰跪、餓飯、打板子,可見爺爺的嚴厲。在那個時代,二十歲結婚算晚婚,賈瑞為什麼不大大方方地追求女生,而是偷偷摸摸地勾引嫂子?因為他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是壞人,只配偷雞摸狗,不配大大方方地談戀愛。認為自己是壞人,他這個信念,來自二十年的心理暗示。
每一種教育,都對應著一個心理暗示:我是誰?即受教育的人,透過教育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賈瑞爺爺的教育,心理暗示是「犯罪分子」。他對付賈瑞的手段,罰跪、餓飯、打板子,都是對付犯罪分子的手段,這是在暗示賈瑞:你是犯罪分子。
賈瑞被爺爺教育了二十年,這期間的每一天,他都在接受「我是犯罪分子」的暗示。二十年如一日的暗示,讓他刻骨銘心地相信,他就是犯罪分子。這樣的人即使是考上了功名,成了一方的父母官,骨子裡還是犯罪分子,能撈就撈、能貪就貪,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如果,生活在當代,賈瑞可以接受心理治療。他要遠離他爺爺,去幫助比他弱小的人。周圍人的感激、欣賞、敬佩,像清水一樣,可以洗掉他爺爺的暗示。擺脫了暗示,賈瑞會發自內心地相信,他是品德高尚的好人。內心形成了這樣的信念,賈瑞才會行得端、坐得正,他的人格才會真正獨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也是如此。社會學家布魯克斯,在《社會動物》一書中,列舉了草根學校、精英學校、貴族學校,三種教育模式對應的心理暗示。
草根學校,心理暗示是底層勞工。草根學校的教育,以「聽話」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出操、走正步。因為這些孩子,將來都是聽人指揮的勞力,最重要的品質是聽話。
精英學校,心理暗示是企業領袖,學校教育以「能力」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拍電影。孩子們自己籌錢、寫劇本、選導演、挑演員,電影拍好之後,再自己去推銷。
貴族學校,心理暗示是社會領袖,學校教育以「理想」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辯論、演講,假設自己是開國元勳,如何制定政策法規。
教育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人的一生。有些年青人,學習不認真、工作不上心,沒理想、沒抱負,為什麼?因為教育給他們的心理暗示,不是有理想有抱負,而是和賈瑞他爺爺的暗示一樣,你就是個犯罪分子。如此荒唐的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在孩子的人格中注入了受害者情結。
【典型人物】
在真實人物中,哲學家叔本華,是「受害者情結」的典型。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和個人品行,都有隆重的悲觀色彩。
叔本華認為,宇宙的本質是邪惡的「意志」。以愛情為例,男女不論是追求浪漫,還是追求性愛,其實都是受「意志」的驅使,所謂浪漫和歡愉,都是表象。在叔本華的哲學體系中,物質和精神都是表象,表象之下的「意志」才是本質。
1819年,叔本華出版了名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觀點啟發了眾多思想家,尼採的權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都脫胎於叔本華的「意志」。
在著作中,叔本華提倡「完全的守貞,自願清貧、齋戒和苦行」,以自律化解意志的邪惡。而他自己,從不奉行自己的倡議。他是奢侈餐廳的常客,他的風流韻事,都是追求情色,而不是投入感情。
叔本華刻薄、貪婪,格外好鬥。一次,一個女裁縫在他門口和朋友說話,聲音比較大,他發了火,把女裁縫推下樓梯,使得她終身傷殘。如此的惡行,他也不認錯。女裁縫把他告上法庭,法院判他賠償,他才很不情願地賠償。
叔本華見解深刻,他的倡議也高尚正義。但是,他身上找不到他提倡的任何美德,頗有「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味道。按常人的想像,哲學家都很理智,為什么叔本華如此言行分裂?因為早在童年,他的人格就被注入了受害者情結。
叔本華的父親,抑鬱而易怒,還常年在外經商,沒時間陪老婆孩子。他母親是著名的交際花,虛榮、放蕩、自私、冷漠,在他母親眼裡,叔本華只是個累贅。在父母的暗示之下,叔本華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不是善良、有教養、有道德的好人。
醉眼看人人皆醉,叔本華看到的宇宙都是邪惡的。假如叔本華是皇帝,他堅信總有刁民想害朕,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大清洗會層出不窮。如果他是老闆,則堅信員工都愛偷懶,要逼他們加班。他去打工,就堅信資本家都黑心腸,每一個毛孔裡都是貪婪。
叔本華不適合上班,他這樣的經理,會加強員工的跳槽決心;他這樣的員工,會加大經理的管理難度。總之,受害者情結不適合組織化的工作,面試的時候要注意篩查。
如何測試受害者情結?
可以做一個「開心事件測試」,這個測試可以做筆試,問題如下:請列舉三件你最近遇到的開心事。
回答一:我最近遇到的三件開心事,第一件是今天是周五,明天周末,開心。第二件,是昨天吃了酸菜魚。第三件,是昨天下雨的時候,發現抽屜裡有一把傘。
上面這個回答,開心事都是小事,而且是近期的事,說明應聘者能記住開心的小事,他是一個樂觀的人。
回答二:我最近遇到的三件開心事,第一件是結婚,我大前年結的婚。第二件是買房,我前年買的房子。第三件是生孩子,我去年生的孩子。
上面這個回答,開心事都是人生大事,而且間隔的時間很長,這說明應聘者看不到開心的小事,這種關注習慣,會讓他偏悲觀。在測試中,把開心事等同於人生大事,而且開心事的間隔超過一年,這樣的應聘者,疑似有受害者情結。
心理研究發現,悲觀和樂觀,主因是後天教養。悲觀的人,學會關注開心的小事,就會為自己的人格注入活力,慢慢擺脫「受害者」的宿命。
受害者要重塑人格,關鍵是遠離批評、指責的人際環境,讓自己生活在感激、欣賞和敬佩當中。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怕是出於善意,也會強化受害者情結,甚至引發人格上的自我否定。這種情形,正如詩人海涅所說: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 版權聲明
作者:劉向明
來源:讀心選才(ID:Mindwhisper)
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臺觀點,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