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試你有沒有受害者情結?

2021-02-10 獵聘人才官

有些人不相信好事,他們看過去都是錯誤,看未來都是風險,究其原因,是一種奇怪的心理:受害者情結(victim complex)。

受害者情結,聊天的時候稍加留心,能隱約地聽出來。下面的兩個聊天話題,深入分析,能看到受害者情結的形成原因。

【話題一】

今天真倒黴,去餐廳吃飯,沒有靠窗的座位,上菜真的慢,牛排還咬不動。餐廳裡人多得莫名其妙,那幫人沒素質,大聲說話,好討厭。

這是張三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張三愛說倒黴事,他的朋友也一樣。朋友先聽他抱怨,然後各自說自己的倒黴事。像這樣聊天,一件倒黴事會引出好多倒黴事,聊天時間都被倒黴事給填滿了。

如果張三的父母,更關注倒黴事,只要張三說開心事,父母就不接話茬,張三說倒黴事,父母才和他聊天。為了和父母溝通,張三天天都要找幾件倒黴事,以便有話題和父母聊天。如此成長的張三,生活被倒黴事填滿,在不知不覺中,他就成了一個倒黴人。倒黴人能記住的開心事,都是大事,例如升職加薪、買車買房。

【話題二】

今天好開心,發現餐廳邊上有個書店,賣的書很有特色。書店裡有個咖啡吧,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這是李四和朋友聊天的話題,他們愛說開心事。如果李四從小和父母聊天,就愛說開心事,他的生活會被開心事填滿,他能記住的倒黴事都是大事,例如失戀、面試失敗。

透過聊天,能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張三的倒黴,是被家庭中的互動引導出來的,這就是受害者情結,定義如下:由人際互動而內化的自我否定。

受害者情結,自己覺察不到,身陷其中的「受害者」,會習慣性地找倒黴。在工作中,「受害者」的積極性很難調動,不管領導怎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都不相信會有好事發生。如果用發火、罵人、扣工資,這些粗暴手段對待他,他的效率反而更高。

在職場上,霸道上司和倒黴下屬是一體兩面。如果管理風格霸道,樂觀的人就會跳槽,留下「受害者」。公司裡的受害者越多,管理越霸道,如此循環,形成死結。

「受害者」的另一個麻煩,是不會應對變化。面對不確定的人和事,他們本能地相信,那是風險,不是機遇。為什麼霸道上司的手下,都是些「受害者」?因為他們不敢跳槽,跳槽要面對不確定性,這比霸道上司還要可怕。在公司裡,受害者越多,公司反應越遲鈍。遲鈍公司很辛苦,因為後知後覺,找不到藍海,只能和對手拼成本、比加班。

希望同事多一點修養,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也希望公司活在藍海中,大家少加點班,想實現這兩個願望,招聘的時候,就要認真篩查「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曾經很普遍,它是傳統教育的直接後果。《紅樓夢》中的賈瑞,有典型的受害者情結。賈瑞父母早亡,由他爺爺賈代儒撫養長大。爺爺對賈瑞「素日教訓最嚴,不許他多走一步」。賈瑞二十歲的時候,企圖和嫂子王熙鳳幽會,結果空等一夜。早上回家,爺爺震怒,嚴厲懲罰他一夜不歸,打了他四十大板,還讓他大冬天跪在院子裡讀文章,不讀完十天的功課,不準吃飯。

二十歲的人,還被罰跪、餓飯、打板子,可見爺爺的嚴厲。在那個時代,二十歲結婚算晚婚,賈瑞為什麼不大大方方地追求女生,而是偷偷摸摸地勾引嫂子?因為他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是壞人,只配偷雞摸狗,不配大大方方地談戀愛。認為自己是壞人,他這個信念,來自二十年的心理暗示。

每一種教育,都對應著一個心理暗示:我是誰?即受教育的人,透過教育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賈瑞爺爺的教育,心理暗示是「犯罪分子」。他對付賈瑞的手段,罰跪、餓飯、打板子,都是對付犯罪分子的手段,這是在暗示賈瑞:你是犯罪分子。

賈瑞被爺爺教育了二十年,這期間的每一天,他都在接受「我是犯罪分子」的暗示。二十年如一日的暗示,讓他刻骨銘心地相信,他就是犯罪分子。這樣的人即使是考上了功名,成了一方的父母官,骨子裡還是犯罪分子,能撈就撈、能貪就貪,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如果,生活在當代,賈瑞可以接受心理治療。他要遠離他爺爺,去幫助比他弱小的人。周圍人的感激、欣賞、敬佩,像清水一樣,可以洗掉他爺爺的暗示。擺脫了暗示,賈瑞會發自內心地相信,他是品德高尚的好人。內心形成了這樣的信念,賈瑞才會行得端、坐得正,他的人格才會真正獨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也是如此。社會學家布魯克斯,在《社會動物》一書中,列舉了草根學校、精英學校、貴族學校,三種教育模式對應的心理暗示。

草根學校,心理暗示是底層勞工。草根學校的教育,以「聽話」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出操、走正步。因為這些孩子,將來都是聽人指揮的勞力,最重要的品質是聽話。

精英學校,心理暗示是企業領袖,學校教育以「能力」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拍電影。孩子們自己籌錢、寫劇本、選導演、挑演員,電影拍好之後,再自己去推銷。

貴族學校,心理暗示是社會領袖,學校教育以「理想」為核心,孩子們的作業是辯論、演講,假設自己是開國元勳,如何制定政策法規。

教育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人的一生。有些年青人,學習不認真、工作不上心,沒理想、沒抱負,為什麼?因為教育給他們的心理暗示,不是有理想有抱負,而是和賈瑞他爺爺的暗示一樣,你就是個犯罪分子。如此荒唐的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在孩子的人格中注入了受害者情結。

【典型人物】

在真實人物中,哲學家叔本華,是「受害者情結」的典型。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和個人品行,都有隆重的悲觀色彩。

叔本華認為,宇宙的本質是邪惡的「意志」。以愛情為例,男女不論是追求浪漫,還是追求性愛,其實都是受「意志」的驅使,所謂浪漫和歡愉,都是表象。在叔本華的哲學體系中,物質和精神都是表象,表象之下的「意志」才是本質。

1819年,叔本華出版了名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觀點啟發了眾多思想家,尼採的權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都脫胎於叔本華的「意志」。

在著作中,叔本華提倡「完全的守貞,自願清貧、齋戒和苦行」,以自律化解意志的邪惡。而他自己,從不奉行自己的倡議。他是奢侈餐廳的常客,他的風流韻事,都是追求情色,而不是投入感情。

叔本華刻薄、貪婪,格外好鬥。一次,一個女裁縫在他門口和朋友說話,聲音比較大,他發了火,把女裁縫推下樓梯,使得她終身傷殘。如此的惡行,他也不認錯。女裁縫把他告上法庭,法院判他賠償,他才很不情願地賠償。

叔本華見解深刻,他的倡議也高尚正義。但是,他身上找不到他提倡的任何美德,頗有「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味道。按常人的想像,哲學家都很理智,為什么叔本華如此言行分裂?因為早在童年,他的人格就被注入了受害者情結。

叔本華的父親,抑鬱而易怒,還常年在外經商,沒時間陪老婆孩子。他母親是著名的交際花,虛榮、放蕩、自私、冷漠,在他母親眼裡,叔本華只是個累贅。在父母的暗示之下,叔本華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不是善良、有教養、有道德的好人。

醉眼看人人皆醉,叔本華看到的宇宙都是邪惡的。假如叔本華是皇帝,他堅信總有刁民想害朕,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大清洗會層出不窮。如果他是老闆,則堅信員工都愛偷懶,要逼他們加班。他去打工,就堅信資本家都黑心腸,每一個毛孔裡都是貪婪。

叔本華不適合上班,他這樣的經理,會加強員工的跳槽決心;他這樣的員工,會加大經理的管理難度。總之,受害者情結不適合組織化的工作,面試的時候要注意篩查。

如何測試受害者情結?

可以做一個「開心事件測試」,這個測試可以做筆試,問題如下:請列舉三件你最近遇到的開心事。

回答一:我最近遇到的三件開心事,第一件是今天是周五,明天周末,開心。第二件,是昨天吃了酸菜魚。第三件,是昨天下雨的時候,發現抽屜裡有一把傘。

上面這個回答,開心事都是小事,而且是近期的事,說明應聘者能記住開心的小事,他是一個樂觀的人。

回答二:我最近遇到的三件開心事,第一件是結婚,我大前年結的婚。第二件是買房,我前年買的房子。第三件是生孩子,我去年生的孩子。

上面這個回答,開心事都是人生大事,而且間隔的時間很長,這說明應聘者看不到開心的小事,這種關注習慣,會讓他偏悲觀。在測試中,把開心事等同於人生大事,而且開心事的間隔超過一年,這樣的應聘者,疑似有受害者情結。

心理研究發現,悲觀和樂觀,主因是後天教養。悲觀的人,學會關注開心的小事,就會為自己的人格注入活力,慢慢擺脫「受害者」的宿命。

受害者要重塑人格,關鍵是遠離批評、指責的人際環境,讓自己生活在感激、欣賞和敬佩當中。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怕是出於善意,也會強化受害者情結,甚至引發人格上的自我否定。這種情形,正如詩人海涅所說: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 版權聲明

作者:劉向明

來源:讀心選才(ID:Mindwhisper)

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臺觀點,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今天開始歌洋講書之【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獲得心的重建,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在面臨一些挑戰、 衝擊以及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常常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結。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原創)
    其實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人際關係模式,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這是她個人的情結,是需要通過努力改善的。 上面這位女孩的困擾,就是我常說的具有受害者情結。什麼是受害者情節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討論一下。 受害者情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名詞,也許你認為它就是一種心態罷了,如果想轉變這種心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 受害者情結一定不能有,否則會阻礙你的挽回!
    常常這個時候,你根本聽不進去其他話語,除非對方說複合才肯罷休。 感情中被分手的一方,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受害者情緒,然而帶著這樣的情緒去挽回的話,只會越來越陷入僵局,為什麼受害者情緒會影響複合呢? 受害者情結對於挽回有哪些危害? 什麼是受害者情結?
  • 你是否深陷「受害者情結」享受其中無法自拔?
    什麼是「受害者情結」?今天看到的一個測試真的很直觀:你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結呢?以下18個徵兆的描述幫助大家加深自我覺察,請對照以下的條款查看吧。 1. 你容易抱怨周圍的人事物,並常常因此感到難受和痛苦。2. 你覺得生活總是在對抗你,為此內心常常保持鬥爭狀態。3.
  • 生命中的受害者情結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是無法對自己生命負全責的人。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憐,即使知道這些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幾乎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來自於把自己囚禁在小我這個牢籠之中。這個小我設計的陷阱是這樣運作的:首先,你要有一個受害者的意識,那就是:都是別人的錯,他的行為、他說的或是他沒做、沒說的,讓我受到傷害,所以我痛苦。
  • 戀父情結,難念的經 | 測試
    兩人的親密關係是逾矩的,連家中的擺設也暗示了他們禁忌的感情:鋼琴上的照片一張是小寒,一張是峰儀,卻沒有許太太。 兩人的互動也如真正的情侶一般自然: 小寒繞過沙發背後去,又彎下腰來,兩隻手扣住他的喉嚨,下頦擱在他頭上。峰儀伸出兩隻手來,交疊按住她的手。
  • 困境常有,而走出困境的速度,與「受害者情結」的強弱相關
    可別說八九了,生活中有一半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就都跟遭了大罪一樣,吃不好、睡不香,整日鬱鬱寡歡。你說,這剛一半都被折騰成這樣了,那如何能撐到八九之後那兩分、一分的如意呢?可話雖然這麼說,其實只要自己勤快點,多去調節調節自己、多去放鬆放鬆,也自然就能再往前撐撐了。
  • 「專訪」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受害者情結不獨於弱勢群體,教條...
    今天,受害者情結不獨存在於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之間,即使身為既得利益的大多數,也可能視自身為受害者,轉而跨入由謊言和模糊性堆砌的堡壘。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01 情感不應凌駕於對真相的探尋之上界面文化:你一直在反思和批評「受害者情結」,是什麼促使你關注這個話題?和你家庭的猶太淵源有關係嗎?
  • 處女情結
    但試問古代社會又有多少個女子能像杜麗娘這樣呢?婚前與男子偷會,怕是只有兩個下場,要不就被亂棍打死,要不就被抓去浸豬籠。 貞潔觀從古到今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兩性關係的發展,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它在男女關係中的影響力正逐漸淡化,甚至是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如以前女性可能會擔憂「新婚當夜不是處女如何是好」,可現在卻有人在擔心自己一定歲數了還仍是處女。
  • 是情結控制了你, 還是你控制了情結
    本文並不打算評論電視劇本身以及人物刻畫的好壞,只是想藉助祁同偉這個人物來說一說他是如何被自己的情結驅使走上犯罪道路的。祁同偉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有三條突出的線索:第一條是事業發展。他大學畢業後對第一個工作不滿意,然後不惜公開跪地追求漢東省政法委書記的女兒梁璐,成功後便從此平步青雲,逐步升到了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的位置。第二條是英雄豪氣。他與販毒分子奮勇鬥爭,險些犧牲而並無畏懼。
  • 小仙女測試:手繪古風美女圖,哪一幅驚豔到你?測你的戀愛情結
    儘管是充滿自信的人,對於戀愛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安的心態,沒有人對戀愛不存在任何情結。只是這個情結埋在心底深處,未能輕易察覺。下面幾幅手繪古風美女圖,可助你找出你的戀愛情結。你認為哪一幅驚豔到你?A、B、C、D、(本文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選擇A:經驗不足。你選擇的是一幅手拿笛子的古風美女,對戀愛存有經驗不足的情結。在你所有的男性朋友中,是否還沒有一位稱得上是你的親密戀人呢?
  • 沒有人愛我:受害者心態
    與「受害者心理」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會不知不覺地淪為苦難深重的受害者。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無意識的進入病態模式,將自己的痛苦感受轉嫁到對方身上,讓對方感受到痛苦,以此緩解自己的痛苦。通常會有兩種結果,一種就是不認同,不接受這種病態,關係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破裂和結束。
  • 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羅志祥那樣:父愛缺失,母愛錯位的「受害者」?
    從整個事件來看,有許多網友罵羅志祥是「渣男」的,也有評說羅志祥母親的,等等。要是從我的角度看,羅志祥也是一個「受害者」。他是怎樣的一個「受害者」呢?他是一個缺失父愛,母愛錯位的「受害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受害者」讓更多的女性(包括周清揚在內)成為了「受害者」。當然,羅成為了「受害者」讓別人也「受害」是不道德的。那麼您就會問:「誰讓羅志祥成為受害者的呢?」
  • 我們有大梅情結,沒有朱婷情結,你到底喜歡梅系還是郎系主攻手?
    可能年齡稍微大一點的70後、80後對王一梅還是有很深的情結的,反而是對「新王者」世界第一主攻朱婷有些不太感冒。實際上,這裡邊還是有很多原因的。 日本人後來對王一梅的扣球力量也進行了測試,測試的結果是王一梅的重扣可力透4支瓦片!一次次砸穿對方地板的狂轟亂炸,讓球迷心中大呼過癮,我們印象中的主攻手就是重炮、就是勢大力沉!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你有戀母情結嗎?
    【導語】說起戀母情結,小編腦海裡浮現一個明星,大家都知道是誰吧?戀母情結,指的就是那些男性喜歡媽媽年紀的女性,也喜歡自己的媽媽,無論到了哪個年齡階段,都會一直服從自己媽媽的命令跟一直依戀母親,這樣的情結大多數都是很不良的。今天星座屋小編就是跟大家來討論一下戀母情結很嚴重的血型男生有哪些。
  • 別把人質情結描成「你情我願」的愛情故事
    林奕含與陳星的過往真實經歷,至今沒有得到清晰、徹底的還原。▲林奕含接受採訪。資料圖「房思琪」的遭遇,是現實中某些性侵案受害者的映射。搜索網絡,單是「少女愛上性侵者」的事例,就不在少數。這其中最讓人錯愕的,就是被囚女子不僅不反抗,反倒爭風吃醋,她們喜歡叫囚禁者為「大哥」或「老公」;有受害者變施害者,將同伴打死;還有的被囚女孩甚至「忘記了恨」,有人在被解救後,還在警察調查過程中袒護囚禁男子。這也將那個心理學概念帶入公眾視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
  • "戀父情結"的重要影響——你不可不知的情結
    在爭鬥中父親讓男孩明白「現在你還太小,等你長大了再找自己的女人」。男孩會立志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甚至會比父親做的更好。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更是一種傳承。而對於女孩來說,父親是一個永遠不會與之發生性關係的愛戀對象,並且女孩永遠都不會從根本上厭惡母親甚至和母親完全分離。 男孩長大後可以找到另外一個像母親的女人,而女孩永遠都找不到另外一個母親。
  • 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戀父情結
    近日有群友在筆跡分析中說到戀父情結模型建立,用豎作為充要條件指標,作為筆跡愛好者,對於理論探討一直處於好奇中,因此,由好奇轉而關注思考,究竟什麼是戀父情結?模式究竟如何?在此特提個人看法,與大家分享。那麼,對戀父情結模型的建立,好無疑問,也是因應筆跡分析的大量複製,也就是說,有了它一套即可得出是與非。事實究竟如何呢?因此得搞清楚什麼是戀父情結。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三階段的特點。
  • 你有自卑情結嗎?5特徵讓你自我檢視
    你常覺得自己身材不夠完美,還有地方比不上別人嗎?明明別人稱讚你做得很好,自己卻覺得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