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戀父情結

2020-12-23 求索人生真諦

近日有群友在筆跡分析中說到戀父情結模型建立,用豎作為充要條件指標,作為筆跡愛好者,對於理論探討一直處於好奇中,因此,由好奇轉而關注思考,究竟什麼是戀父情結?模式究竟如何?在此特提個人看法,與大家分享。

首先,說到模型,大家知道,古代造錢的過程就是利用模型而複製大量錢幣過程。首先製成所鑄錢幣的陶範,然後將陶範兩兩重合,累積疊起形成範包,再將銅熔成銅液,把銅液澆注人範包,待銅水冷卻後,打碎範包。取出銅錢毛坯,用一根方形木棍將方孔圓錢穿成串,打磨毛刺,旋轉打光,最後成形。現在也有很多模具生產廠,比如石膏像模具,金屬鑄件模具,他們的特點都是用模具一次成型大批量複製。那麼,對戀父情結模型的建立,好無疑問,也是因應筆跡分析的大量複製,也就是說,有了它一套即可得出是與非。事實究竟如何呢?因此得搞清楚什麼是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三階段的特點。在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異常深情,視父親為主要的性愛對象,而視母親為多餘,並總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親的位置而獨佔父親。

戀父情結形成軌跡,一種是客觀上是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密不足,主觀上內向、嬌氣、刁蠻、任性。還有一種父親角色非常不理想,至使家庭狀況堪憂,因而心中產生一個理想化的父親角色種子,在其心中生根,若是思維過於深沉而揮之不去,這兩種現象表現嚴重,就有可能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應具備條件,首先,性別上應是女的,其次,父親的形象根植於心(這個父親並非一定是自己親身父親)再者她常以母親自居並以母親樣子行事,還有就是她要獨佔父親的愛。她對自己父親所愛的人常懷妒忌,不容他人侵犯或侵佔。

戀父情結在現實中有哪些不良表現呢?首先在尋找愛人的時候,依心中的父親形象為參照,非標準不嫁,比如身高必須多高多高,面象如何如何。對於形象的追求人人都有,但是一味強調而不顧其他,則有失偏頗,還有女的各方麵條件可以,卻找一個外人不看好的男人,比如,父女式戀愛,男的比女的大很多的成熟男子,女靚男"醜"式戀愛,外人看來很不般配,其實鞋只有穿在自己腳上才知合適不合適,這類現象究其原因,還是追求安全感的心理。正因如此,不少大齡女性遲遲不能如願走進婚姻,可能與戀父情結不無關係。其次,戀愛過程中,有的十分粘人,好像分分秒秒離不開的樣子,一旦不在視線範圍內,要求電話必須立刻接視頻不間斷,同時各種嬌情呈現男孩面前,比如大庭廣眾之下,或摟或抱,要求男孩做些不得宜而為之的事。如此過度了會讓人因累生,煩,不過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有些熱度是非常正常的,但過度了就容易出問題了。更有甚者,不許男孩與異性接觸,這可是要命的事,試想,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是社會人,要立足、生存、發展,就必然與各種人打交道,若是過份幹預,怎麼成為真正男子漢。當然,男子也需要距離感,知道自己的已有女友的身份,照顧女的感受。那是必須的!

鑑於上面對戀父情結的成因表現的分析,回到筆跡分析上來,如何建立戀愛情結模型,這裡不妨看看一下字跡是這類型之一,

從她們字跡看,她們共同特點是:腦力見長。有追求嚮往,但是她們往往偏重於想像於心中

筆跡分析是或然性分析,從字跡可以看出可能的傾向,但是不完全互逆。什麼意思呢?了解了現象,再看字跡。邏輯完全成立。但是若專向字跡指向戀父情結,這需要主觀內心和客觀現實的結合,若是主客觀一致,心態開朗,戀父心理正常呈現。若是主客觀衝突。則無形加重戀父情結不良反應。甚至走向極端。需要引起注意。不知大家有否看法,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戀父情結,難念的經 | 測試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這是一種「戀父情結」。除了大家熟知的戀母情結故事,即「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以外,戀父情結也有一個希臘神話起源。厄勒克特拉,即阿伽門農的女兒,發現母親與其戀人共同謀殺父親,決心替父報仇,便和自己的兄弟殺死了母親,於是戀父情結也稱「厄勒克特拉情結」。
  • 我們來聊聊「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戀父情結,是很多人成年後很多年都走不出的一個魔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自己和親密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問題,其實是由自己和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問題引發的。
  • 戀父情結:解析蘿莉愛大叔背後的心理原因
    很多人說「大叔控」就是因為有「戀父情結」。不過,在心理學上,「戀父情結」這個詞的意思卻並不只是「迷戀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並且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01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戀父情結」。  03  戀父情結,不是指想和像父親一樣的人談戀愛實際上,戀父情結並不是指「要和自己父親談戀愛」,而是指對於那些陽剛的、富有男子氣概的年長男性,一些人所懷有的無意識的衝動。也就是說,戀父情結中的「父」並不是指真正的父親,而是符合陽剛、堅毅、有領導氣質的,並且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人。
  • 你聽說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會影響你選擇愛人嗎?
    由於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人們熱衷於討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媒體慣常用心理學術語解釋社會現象。在許多探討愛情的文章中,大家可以經常看見「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其實,「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來源於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父母偶像理論」。該理論提出,父母親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擇偶標準。由於「戀母情結」的存在,男孩會選擇與自己母親個性相近的女孩作為伴侶,同樣的,女孩由於「戀父情結」也偏愛於跟與自己父親個性相近的男孩交往。
  • 《心經》:比「戀父情結」更可怕的是父母毫無邊界的愛
    在看到這段感情難以維繫下去之時,不惜傷害小寒,轉身選擇和女兒長相相似的綾卿做了自己的情人。作為父親,他沒有正確地引導女兒,作為畸形關係中的當事人,他更是毫無擔當。看似是小寒的「戀父情結」導致的一場悲劇。事實上,她的父親峰儀的不作為才是幕後推手。
  • 由張愛玲《心經》談「戀父情結」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心經》我看完有一陣了,但是因為題材頗具爭議一時不知如何談起——讀這篇就如溺水,當窒息的感覺還在攫住我的時候,出了一件事:鮑毓明性侵「養女」案。一連幾天我都沉浸在深刻的悲憤中沒有更新。看了些資料,決定從《心經》出發,來談一談「戀父情結」。
  • 民國才女:戀父情結 鋪就一生蒼涼底色
    母親離家後,便只有父親在身邊,這也解釋了為何張愛玲有如此深的戀父情結。兒時的張愛玲十分勤奮好學,頗得父親喜愛,父親會給她念詩,教她讀書,給她批作文,將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冊,閒來無事便帶她去咖啡館、夜總會,去吃點心,就連去妓院也會找個女人陪著她。而她十分享受這種與父親相依為命的感覺。
  • 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俄狄浦斯情節)是怎麼回事
    戀母情結又稱伊底帕斯情結,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在他所著《夢的解析》第187頁至189頁)對此有很精闢的解釋:      「伊底帕斯是底比斯國王萊烏士與王后約卡士達所生的兒子,由於神諭在他未出生即已預言他長大後會弒父,所以一生下來,即被拋棄於野外,但他卻被鄰國國王所收養,而成了該國王子,直到他後來因自己出身不明而去求神諭時,因為神諭告訴他
  • 「媽媽,我能和爸爸結婚嗎?」當女兒有「戀父情結」,終會結惡果
    有些女孩因此產生了戀父情結,將來找了個跟父輩年紀相差不大的人,覺得這樣的人有責任感,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媽媽,我能和爸爸結婚嗎?"當女兒有"戀父情結",終會結惡果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現象,年齡大的男性更吃香,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對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充滿好感,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的受歡迎程度只增不降,認為這是一種成熟穩重的表現。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其中有女兒產生戀父情結的原因。一旦女生有嚴重的戀父情結,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 "戀父情結"的重要影響——你不可不知的情結
    戀父情結會導致女孩在長大後變得非常霸道,一定要得到她們的父親而不能像小時候那樣不如願,或者變得很順從以像獲得父親的接納。戀父情結,也譯作厄勒克特拉情結是來自後弗洛伊德學派的概念,它由榮格首先提出,是對俄底普斯理論的拓展。榮格以厄勒克特拉情結來表示女性在發展中所出現的戀父厭母情況。
  • 蝸牛與黃鸝鳥:方小萵因李臻言會做菜而愛他,戀父情結很多女孩有
    前段時間,張新成和林允的甜寵劇《蝸牛與黃鸝鳥》熱播。雖然該劇評分和口碑一般,但張新成的帥氣卻是實實在在的。《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部校園追夢甜寵劇,由當紅小生張新成和小花旦林允主演。該劇目前已經播完。因為方小萵和李臻言鬧彆扭了,不告而別回了老家。李臻言就找到了方小萵的家。結果好不容易找到方小萵,久別重逢剛想親親抱抱,卻被方爸爸一把抓住,差點揍一頓。方爸爸內心OS:想佔我寶貝閨女便宜?腿打折!
  • 防止孩子戀父或戀母情結
    首先,通過自己所獨有的名字,孩子已經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他(她)已經具有初步獨立的自我。也正是在3歲以後,孩子能夠初步地自己照顧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開始擺脫對父母的完全依賴。其次,通過大人的灌輸,孩子已經能夠分辨男女並能把自己划進男或女的範圍。這就是最初步的性別角色的形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地發育到這一步。
  • 《茉莉香片》與《心經》丨張愛玲投射在作品主人公身上的戀父情結
    文|雅言眾所周知,作家張愛玲身上有著頗為明顯的戀父情結,雖然自她在傭人幫助下逃出父親家投奔母親之後,她再也沒有和父親在情感上和生活上有任何連接,然而她的心裡是痛的,形成了一道傷,而她習慣了舐著這傷口,在文字裡輾轉流連,回望時光深處、情感深處,那個記憶中溫暖的父親。
  • 關於「戀母」或「戀父」,這篇文章說透了!
    (小橋媽媽)故事裡倩倩媽媽的沮喪、無奈以及小橋爸爸的「吃醋」都說明,處在「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中的孩子真的有可能成為夫妻溝通的障礙,或者成為兩個人爭吵、慪氣的導火線。這樣一來,夫妻關係就會產生一些微妙的「量變」。如果「量變」時間過長,感情基礎再牢固的夫妻都有可能出現較大的矛盾甚至婚姻的「質變」。
  • 戀父情結
    張群說,她有嚴重的戀父情結,經常在夢中和父親有性生活。媽媽去世後,父親找了個女朋友,張群非常生氣嫉妒。有時候,父親會告訴孩子們:「爸爸有事情,你們出去玩!」只有12歲的張群猜到爸爸會有什麼事情,當發現父親帶來一個女人回家後,就偷偷地躲在窗戶下面聽他們說什麼,心裡非常的生氣!
  • 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每個人都會有嗎?
    所以不少懂一些心理學的人會用戀父情結來解釋女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人,用戀母情結來解釋男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女人。每當看到這些解釋,你是不是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情結?首先我們看情結這個詞的解釋。這是心理學派裡經典的精神分析學派詞彙。
  • 【連載】《好色男女》-第十六章 戀父情結
    很多人聽說過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以及他那些廣為人知的理論觀點。但大多數人可能只了解到他理論的隻言片語,或者聽說過一些新鮮名詞,比如「陰莖妒嫉」「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戀父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還有他著名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精神層次理論、精神分析法等。
  • 父親節 聊聊戀父情結的是是非非
    所以,我就改了,還是聊聊一次就能聊個差不多的話題——戀父情結。每次寫點東西以前我都會去網絡上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看看有沒有哪位專家、學者說過什麼,畢竟我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說的太離譜了會容易被質疑(哈哈哈……其實,我才不在意。誰會在一個小角色呢。
  • 熟女類型片銷量暴漲 如何科學解釋戀母情結?
    MILF影片的流行其實和主流的影視文化有密切的關係,1999年上映的電影《美國派》裡Stifler的母親和Stifler朋友滾菜單的橋段把MILF文化擺上了臺面,這個現象的背後,說明了「戀母情結」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流行」起來。臨床心理學家Peter Kanaris解釋道,孩子會試圖把性和異性父母聯繫起來,比如男孩對應母親、女孩對應父親,而其中的「背德感」似乎成為了這種心理或行為的原動力。
  •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激發自己的潛力?
    面對自我的困惑如果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不能正確的定位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那麼他就是你成功道路上無形的一堵牆。那麼如何打破怎麼這堵牆呢?我們就必須要有正確的做法,那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正確的定位自己,才可以改變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