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愛玲《心經》談「戀父情結」

2021-02-08 一塊好吃的小餅乾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難念的大概就是「心經」。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心經》我看完有一陣了,但是因為題材頗具爭議一時不知如何談起——讀這篇就如溺水,當窒息的感覺還在攫住我的時候,出了一件事:鮑毓明性侵「養女」案。一連幾天我都沉浸在深刻的悲憤中沒有更新。看了些資料,決定從《心經》出發,來談一談「戀父情結」


張愛玲對兩性關係有深刻的研究,她說,「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兩性關係、家庭關係都飽含在這句話裡。在張愛玲寫作的年代(甚至當代的很多情況下),女人的一生都交付給了男人,男人是他們所組成的家庭的核心。然而,張愛玲筆下以父親為代表的男性,不僅不能成為家庭的支柱,而且都被無情地貶抑與排斥。她塑造了多種類型的父親形象,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殘缺的,這些父親形象不僅失卻了權威的光環,也丟掉了男人的尊嚴。在這些男性形象和父親角色的背後,顯現著張愛玲對傳統、社會、家庭、兩性的理解與評判,傳達著她對所謂家庭中核心力量的父親的複雜情感。張愛玲準確地捕捉到這些「失職」的父親性格的特點,將他們塑造出來。

《心經》很可能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父女不倫戀的小說。父女戀題材進入了文學創作,對「為尊者諱」的傳統不啻為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家中權威的父親,即使犯了錯也是禁止被討論和批評的。雖然在題材上是突破,但《心經》(1943年)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仍然是古典和朦朧的,與《洛麗塔》(1955年)等同時期的外國文學作品最直觀的區別就是缺乏性描寫。儘管中國歷史上有性描寫的傳統,但那是底層娛樂民眾的傳統,是一直被道德家斥責為「誨淫誨盜」(原意是財物不仔細保管,招致別人來偷盜;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豔,也是引誘別人來調戲)的存在。儘管道德家們自己到了晚年,也渴望光滑新鮮的肉體,想納小妾,但卻禁止人們談論想納小妾的本源動力。蘇東坡的好朋友張先八十歲的時候納了個十八歲的小妾,蘇東坡知道後調侃道「一樹梨花壓海棠」,意思是白髮的梨花壓在了紅顏的海棠上,夠隱晦。這種年輕相差懸殊的結合在古代非常普遍,本質是父權社會下,有權勢的男性對女性青春的肉體的一種消費。而在《心經》中,許小寒與爸爸許峰儀的年齡差大約是二十歲,他們不倫之戀的悲劇根源在於他們是親生父女關係,而不是年齡差問題,這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

97版的電影《洛麗塔》為了跟之前的版本區分,中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


從之前已經分析過的《傾城之戀》和《金鎖記》中已經可以看出張愛玲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特點,但我認為《心經》是張愛玲投射了最多自身經歷的作品。張愛玲家世顯赫,母親在她4歲時離家,父親成為她童年生活的唯一真實存在者。父親是滿清遺少,雖浪蕩不羈卻滿腹經綸,是張愛玲的啟蒙者,她後來對文字的迷戀亦是受父親影響。由於母親的離開,張愛玲深深地迷戀自己的父親,以至於後來繼母的出現讓她非常反感。她在自傳體散文《私語》裡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時,當時是在一個小陽臺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臺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張愛玲18歲時在繼母挑撥下遭父親毒打,離家出走投奔母親,後來再也沒有回到家裡,但她仍然走不出父親的陰影,並讓這段經歷成為創作的源泉。

在孩子的性心理發展階段中,性要求一般會在較為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裡得到滿足。厄勒克特拉(Electra Complex)是戀父妒母情結,也就是女孩子會對父親產生愛戀,即愛父恨母。在原始社會和文明社會都存在反對亂倫的道德,每個人都知道禁忌,但這些禁忌卻永遠埋藏在潛意識深處,隨時可能爆發出來。大部分人都可以順利度過戀父妒母時期,但如果童年遭遇創傷或缺乏正確的引導,這種情結將持續到青春期甚至伴隨一生。昨日財新網的報導中,聊天記錄顯示李星星會對鮑毓明表達「我愛你」「我想你」等情感,而記者苑蘇文就將其解釋為這是女孩從小缺愛,隨便找個大叔依靠。退一萬步說,李星星可能確實因為童年的父愛缺失埋下了戀父情結的種子,但這應當成為大家關心、同情她,而非指責她的理由。

父女戀,不是指父親如禽獸一般欺凌女兒那樣的父女關係。那是最野蠻的性侵,往往在女兒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由於體型和體力上的差距,女兒完全無法反抗拒絕,由於恐懼和羞恥更往往選擇不告知他人,也絲毫不會有任何身體和情感的愉悅,如《阿甘正傳》裡珍妮的父親。更不是披著父愛的外衣對「繼女」進行施暴還要把鍋甩給「父女戀」,甚至「自由戀愛」的鮑毓明。張愛玲探討的父女戀,自然不是這個,而是有真正的情感,兼有父女和情侶身份的一種奇特的情感。

《心經》中三個主要的女性角色:許小寒、徐太太和許小寒的同學段綾卿都與唯一的男主角許峰儀有情感上的糾纏。在許家表面圓滿的家庭的外表下,卻是三個人支離破碎的內心與現實。三位女性形象在這部作品中塑造突出,雖然他們或多或少依附於許峰儀這樣一個男性角色,但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在這場感情中顯得高於許峰儀並且更加勇敢,張愛玲尤其擅長運用微妙的對話與空間的感覺突出了許小寒的主體成長。

許小寒是一個典型的愛錯了人的悲劇形象。她說:「女人對於男人的愛,總得帶點崇拜性。」小寒最初對峰儀的依賴和崇拜,正碰上峰儀對年老色衰的妻子喪失感情,對小寒產生了本能的欲望和喜愛。他的頭宗罪就是明知自己同女兒的關係是不正常的,卻沒有在小寒十歲的時候及時斬斷情根,而是一味縱容和逃避。作為一個成年人,相比小寒的無知無畏,他深刻了解自己對妻子和家庭的責任,一面經受著超我的規範和約束,一面又不忍心停止對女兒的畸戀,這使得他一直對女兒不正常的親近和依賴採取模糊和冷處理的態度,在十年間暫時維持住了家庭的平衡。

電影《水果硬糖》截圖,講了一個小女孩報復戀童癖大叔的故事


轉折點發生在小寒二十歲生日這天。原本小寒一直在峰儀面前故意做出孩子氣的舉動,這天她的心思被峰儀點破:「你怕你長大了,我們就要生疏了。」小寒的心態,從單純貪戀峰儀給予的柔情和呵護,到自我發現後大膽表白,試圖與峰儀進行平等的對話,迫使其承認自己的戀人地位。與其說許小寒是許峰儀內心本我的渴望,不如說她也是自己的本我實現,從她試圖掙脫峰儀的「附屬」地位開始,家庭表面的美滿平衡已經如晶瑩剔透的玻璃畫一般,出現了裂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戀父情結原本只會存在於本我的意識中,而許小寒卻最終突破了自我與超我道德,將這樣的情感完全表露出來。

父親是女性主體成長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父親這一角色已經被賦予了諸多文化想像和象徵的內涵。小寒的「戀父」就具有了取代軟弱的母親,以使女性主體實現與父親代表的男性力量抗衡的意味。這一形象實際上是「女兒」與「女人」的複合體。這是一種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雖然病態,但已經可以打破父權的話語體系,甚至可以衝破家庭的社會規則的束縛,將本我的感情徹底宣洩。雖然伴隨的代價是慘痛的,過程也是糾結與痛苦的,但這種本我情感的覺醒是大膽而又熱烈的,就如同小寒二十歲年輕的生命一樣鮮活有力。

相比於小寒的勇敢熱烈,峰儀這個「在社會上混了多年的有權利有把握的人」顯得懦弱,對於小寒,對於家庭,他沒有任何的把握而最終選擇了逃避責任,與長相同小寒相似的段綾卿私奔。段綾卿生長在一個寡婦家庭,從小缺乏父愛的她對於家長類型的成熟男性有一種嚮往和依賴,最終演變成渴望結婚、「人盡可夫」的性格特點。她放棄了對同齡人龔海立的愛慕,衝破了道德的束縛,選擇與同學的父親私奔,既滿足了女性對於男性的嚮往,同時又成為她可以離開家庭的強大經濟依靠。許峰儀與段綾卿的雙向選擇最終使這段畸形的結合走到了一起。在道德上她是絕對值得唾罵,但她最可貴的在於「不虛偽」的性格特點,能夠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欲望並輔之以目的性極強的努力。

家中的「透明人」許太太,是被丈夫和女兒同時排斥的一個存在。她在明知丈夫出軌、與女兒有不倫關係的情況下,卻一直隱忍,不加幹涉。她是維持許家完美家庭的關鍵,但一直精心維護的家庭關係卻遭到了女兒與丈夫的反叛,最終演化成了一個家庭的悲劇,許太太或許是其中受到最大傷害的人。她是一位在傳統的遵從男性話語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女性形象,妻子和母親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她既有維護丈夫的責任,又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在家庭失散情況下她並沒有拋棄她母親的責任,也並未責怪女兒,並且在小說的最後對許小寒說:「你放心。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還在這兒……」這句話給許小寒帶來了母愛上的希望,並且也在最後給這個家帶來了一定的希望。這可能是張愛玲筆下為數不多的一位善良母親的形象,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傳統女性形象。

薦書:《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作者卡倫·霍妮 kindle unlimited會員免費(好像)記不清了


美國學者卡倫·霍妮曾說「在談到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時,我不僅指的是存在著具有基本的共同特性的神經症患者,而且指的是,這些基本的共同性根本說來是由我們時代和文化中的現存的困境所生的。」張愛玲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她常以華美絢麗而略帶悽涼的筆觸直揭滬港兩地男女在殖民地化過程中新舊交錯的現實人生,揭示出處於現代環境下仍然頑固存留的中國式封建心靈的文化錯位。張愛玲用這種「錯位和犯衝」的不倫之戀反映了當時在租界區這種特殊環境生活的國人混亂不堪的現狀。許家是一個帶有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許峰儀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陳腐又有新派的偽善。太太的年老色衰使他不自覺地對女兒產生了好感,受到倫理壓迫不得不轉移戀情,找了貧寒家庭出生的段凌卿做情婦。許小寒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形成了「戀父情結」,最後因為父親的遺棄被迫消解。

通過小說我們可以看出許峰儀代表的男權社會對許太太、許小寒、段綾卿所代表的女性地位的壓迫。《心經》和《洛麗塔》一樣,都是借了不倫之戀的外殼,反映作者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思考和批判。《心經》反映出的女性在男權社會的無能為力,現代社會的女性的生存困境、地位和命運值得我們反思。

相關焦點

  • 《茉莉香片》與《心經》丨張愛玲投射在作品主人公身上的戀父情結
    文|雅言眾所周知,作家張愛玲身上有著頗為明顯的戀父情結,雖然自她在傭人幫助下逃出父親家投奔母親之後,她再也沒有和父親在情感上和生活上有任何連接,然而她的心裡是痛的,形成了一道傷,而她習慣了舐著這傷口,在文字裡輾轉流連,回望時光深處、情感深處,那個記憶中溫暖的父親。
  • 戀父情結,難念的經 | 測試
    最近,阿關看了張愛玲的《心經》,裡面講到了父親和女兒的一場不倫之戀。 作為女兒的許小寒對父親許峰儀百般依戀,峰儀也漸漸被小寒吸引,任由曖昧的情愫發酵。 兩人的親密關係是逾矩的,連家中的擺設也暗示了他們禁忌的感情:鋼琴上的照片一張是小寒,一張是峰儀,卻沒有許太太。
  • 《心經》:比「戀父情結」更可怕的是父母毫無邊界的愛
    一小寒是張愛玲小說《心經》中的人物,20歲的小寒,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身邊不乏追求者,可是她卻對身邊的任何一個同齡男性不感興趣,因為她早已心有所屬。這個人就是她的父親。看似是小寒的「戀父情結」導致的一場悲劇。事實上,她的父親峰儀的不作為才是幕後推手。二「戀父情結」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最先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裡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
  • 民國才女:戀父情結 鋪就一生蒼涼底色
    母親離家後,便只有父親在身邊,這也解釋了為何張愛玲有如此深的戀父情結。兒時的張愛玲十分勤奮好學,頗得父親喜愛,父親會給她念詩,教她讀書,給她批作文,將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冊,閒來無事便帶她去咖啡館、夜總會,去吃點心,就連去妓院也會找個女人陪著她。而她十分享受這種與父親相依為命的感覺。
  • 張愛玲《心經》:不是批判父女不倫戀情,而是悲憫人性情感之苦
    張愛玲的《心經》在她的小說裡,並不是很出名,但它卻是個很特別的小說。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描寫和批判父親和女兒不倫戀情的「畸戀小說」。而我認為,這是對《心經》的一種誤讀。他們在迷失和痛定過後,尋找自我救贖與內心安寧,這也是小說題目《心經》的由來: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看你會渡不會渡。本文將從許峰儀和許小寒這場父女不倫之戀的情感起源、情感拉鋸、情感幻滅,旁人情感之苦,和《心經》這個書名的由來,這5個方面,來具體分析小說《心經》。一、情感起源:許小寒的戀父情結+許峰儀的洛麗塔情結
  • 我們來聊聊「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戀父情結,是很多人成年後很多年都走不出的一個魔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自己和親密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問題,其實是由自己和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問題引發的。
  • 【讀書時間】張愛玲《心經》: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才能看見最微弱的光
    這個世上,若是少了張愛玲大約會寂寞許多。與之前的三部短篇不同,《心經》的故事背景變了,它由光怪陸離的國際化都市香港轉移到了晦暗潮溼的舊上海。在她筆下「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而舊上海則宛如一卷時光久遠的筆墨畫,在歲月的剝蝕下面目全非,隔著厚重的時光,散發出氤氳的氣息。
  • 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戀父情結
    近日有群友在筆跡分析中說到戀父情結模型建立,用豎作為充要條件指標,作為筆跡愛好者,對於理論探討一直處於好奇中,因此,由好奇轉而關注思考,究竟什麼是戀父情結?模式究竟如何?在此特提個人看法,與大家分享。那麼,對戀父情結模型的建立,好無疑問,也是因應筆跡分析的大量複製,也就是說,有了它一套即可得出是與非。事實究竟如何呢?因此得搞清楚什麼是戀父情結。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三階段的特點。
  • 你聽說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會影響你選擇愛人嗎?
    在許多探討愛情的文章中,大家可以經常看見「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其實,「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來源於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父母偶像理論」。該理論提出,父母親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擇偶標準。
  • 戀父情結:解析蘿莉愛大叔背後的心理原因
    很多人說「大叔控」就是因為有「戀父情結」。不過,在心理學上,「戀父情結」這個詞的意思卻並不只是「迷戀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並且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01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戀父情結」。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二階段的特點。在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異常深情,視父親為主要的性愛對象,而視母親為多餘,並總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親的位置而獨佔父親。這一情結的作用類似於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
  • 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胡蘭成?
    也許正這是這句話,讓張愛玲對胡蘭成更有感覺。因為,在張愛玲過去的生活裡,繼母的虐待,父親的冷漠,母親的不關心讓她不相信親情。沒人關心過她的生活狀況,是死是活也無人過問,而胡蘭成突然的一句話擊中張愛玲的心房,讓她感覺到來自一個成熟男人的溫暖。之後,比張愛玲大十幾歲的胡蘭成趁熱打鐵,與張愛玲呆在一起,談文學,並且對張愛玲的文章分析得入木三分,這讓張愛玲覺得是懂她的。
  • 如何評價張愛玲?
    文史學者房向東《漢奸的性愛問題》一文,開篇即引用何滿子先生的話來表達對張愛玲的憤慨:「大節上的順逆是非哪個民族都重視,絕不會像中國某些人這樣,向喪失大節的叛(棍)徒獻玫瑰花而行若無事的。」張愛玲自畫像(張愛玲不只是作家,還是個優秀的插畫師)與迅哥這樣的大家比較,張愛玲格局太小,不是很喜歡她的作品,但對她因為與胡蘭成的婚姻而屢招「修理」,我始終不以為然。
  • 【連載】《好色男女》-第十六章 戀父情結
    很多人聽說過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以及他那些廣為人知的理論觀點。但大多數人可能只了解到他理論的隻言片語,或者聽說過一些新鮮名詞,比如「陰莖妒嫉」「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戀父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還有他著名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精神層次理論、精神分析法等。
  • 張愛玲《心經》‖在這多情的人世,有一種愛真的不可以有
    這段話是張愛玲的《心經》當中,故事主人公許小寒說與她父親的話。許峰儀聽了女兒話的反應「一半是喜悅,一半是窘」。記得初讀這個故事,總覺得這父女有哪裡不對勁;可是受著常情的制約,真不願去多想。畢竟,父女親情本是這人世最純粹、最高尚的情感,怎能隨意褻瀆?
  • 【我讀張愛玲】在你的心中睡著月亮光——讀《心經》
    《心經》裡的場景描寫並不多,但這一處卻把人物在希望之中的絕境,絕望之中的希冀,刻畫得生動且殘忍,過了籬笆,什麼也沒有,空蕩蕩的,空得令人眩暈。故事就這樣緩緩落了幕,《心經》就其寫作技巧來講,並非是高超的作品,但讀後卻令人膽顫心驚。米蘭·昆德拉說,小說之存在必有其原型或依據。《心經》裡父親的形象想來亦多少染上了張愛玲父親張志沂的影子,張志沂教育她,欣賞她的作文,鼓勵她學詩。而母親在張愛玲四歲時便出國留學,留張愛玲姐弟在那沒落腐朽的舊家庭裡,但也留給了這對父女曾經親密溫馨過的時光。
  • 當女兒有「戀父情結」,終會結惡果
    有些女孩因此產生了戀父情結,將來找了個跟父輩年紀相差不大的人,覺得這樣的人有責任感,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媽媽,我能和爸爸結婚嗎?"當女兒有"戀父情結",終會結惡果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現象,年齡大的男性更吃香,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對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充滿好感,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的受歡迎程度只增不降,認為這是一種成熟穩重的表現。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其中有女兒產生戀父情結的原因。一旦女生有嚴重的戀父情結,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 《心經》:張愛玲唯一的「畸戀」小說,撕開父女不倫戀的真相
    張愛玲的《心經》,在她所有小說中並不出名,但題材很大膽。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畸形的父女戀。
  • 蝸牛與黃鸝鳥:方小萵因李臻言會做菜而愛他,戀父情結很多女孩有
    《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部校園追夢甜寵劇,由當紅小生張新成和小花旦林允主演。該劇目前已經播完。該劇由十幾年前的日本經典劇《交響情人夢》改編,大概就是因為有經典在前,改編劇多因為先入為主的緣故,會被原劇迷大批特批。
  • 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俄狄浦斯情節)是怎麼回事
    戀母情結又稱伊底帕斯情結,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在他所著《夢的解析》第187頁至189頁)對此有很精闢的解釋:      「伊底帕斯是底比斯國王萊烏士與王后約卡士達所生的兒子,由於神諭在他未出生即已預言他長大後會弒父,所以一生下來,即被拋棄於野外,但他卻被鄰國國王所收養,而成了該國王子,直到他後來因自己出身不明而去求神諭時,因為神諭告訴他
  • 《心經》: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相信看過張愛玲《心經》的讀者,總免不了要悲憫她幾分。到底張愛玲從她父親身上經歷了多少傷害,以至於成人後的她,總是不斷地渴望通過文字來治癒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父親。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可是在張愛玲和她父親似乎卻剛好相反。從出生開始,張愛玲就因為是個女孩而不被父親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