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洛麗塔》劇照。
高管被指性侵養女案,輿論熱度仍「高燒不退」。事件真相仍待釐清,但鮑某明與女孩複雜的角色交叉與女孩的許多遭際,也勾起了有相似經歷者的「共鳴」。
從昨天起,一篇帖子就成了爆款級熱帖。
該帖子主人公稱,自己在7歲時,曾經被表哥侵害,在之後的歲月裡,對侵害自己的表哥,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情感,她稱之為「奇特的依戀」。
與此同時,她又感到痛苦和「恐懼」,這讓她分不清對錯,感到迷惑。
直到成年,她才認識到,她當時的依戀,是出自一種「自我保護」,假裝愛上侵害者,來為自己受到的傷害找到合理的緣由。
這則帖子被轉發近25萬次,轉發者還包括姚晨等明星,也獲得了4萬多評論。雖然真實性未經證實,但從以往看,這類現象在現實中確實存在。
發帖人就聲稱,這兩天已收到了幾千條私信,這其中大多都是在講述自己「童年被性侵」的經歷。
而這些經歷中,都穿插著某類現象:受侵害方可能會對侵害者產生些許情感依賴,而不只是仇恨。
這類現象不是孤例。
性侵害事件中,人質情結確實存在
小說人物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房思琪」。
房思琪13歲時,被補習老師長期性侵,與他產生「感情」、與老師交往,但精神飽受折磨,最終因此瘋掉。
房思琪的原型被指是作者林奕含本人。林奕含在高中時期,曾與補習班老師陳星有過一段「交往」。對這段交往的真實情狀,至今也說法不一。有說林奕含因為受侵犯而與陳星相戀,有說兩人因為相戀而發生關係。
當事人陳星只承認他們有過短暫的「婚外情」,否認發生關係,更否認強姦。
林奕含直至自殺之前,也未能當面指控陳星對自己的「誘姦」。只是在其故後,由她的父母說出了緣由。
林奕含與陳星的過往真實經歷,至今沒有得到清晰、徹底的還原。
▲林奕含接受採訪。資料圖
「房思琪」的遭遇,是現實中某些性侵案受害者的映射。
搜索網絡,單是「少女愛上性侵者」的事例,就不在少數。如馬來西亞一名17歲華裔少女被強姦後,決定輟學甚至離家出走,與20歲強姦犯同居。如在廣西龍族縣,一名14歲少女愛上強姦犯,在法庭上甚至為其求情,表示願結婚私了。
更典型的,則是2011年9月河南警方破獲的「洛陽性奴案」——男子在地下室挖地窖,先後囚禁六名女孩當性奴,期間兩名女子被殺害。
這其中最讓人錯愕的,就是被囚女子不僅不反抗,反倒爭風吃醋,她們喜歡叫囚禁者為「大哥」或「老公」;有受害者變施害者,將同伴打死;還有的被囚女孩甚至「忘記了恨」,有人在被解救後,還在警察調查過程中袒護囚禁男子。
這也將那個心理學概念帶入公眾視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
這些心理症候簡單來說,就是受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情感,對其產生親人、戀人般感情,TA們甚至協助加害人。
而這類感情在「大叔愛蘿莉」「爹式戀人」等跨越年齡愛情的比照下,似乎也很容易浪漫化。
性侵害下的「情願」,是人質情結而非霸道虐戀
在人質情結下,受害者對侵害者的感情,可能會經歷從「反抗」到「依賴」的轉變。
體現在外部,則是「情願」——情願依靠對方,對另一方抱有愛情上的期望。
乍看起來,這確實很容易被「sugar daddy(糖爹)」與小蘿莉的故事框架包裹。但侵害就是侵害,不能只看到潛在的受害方表達了「情願」的意思,就覺得沒有傷害只有浪漫。
沒準受害方已經有了人質情結,或者被PUA洗腦了呢?
事實上,很多受害者的人質情結,還只是擺脫苦痛、自我麻痺的方式——她們無法從陰影中走出,只能用畸形關係的「正當化」來自我麻痺。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就對此有非常細膩、清晰、深刻的揭露。
在書中,房思琪之所以跟性侵她的補習老師李國華交往,就是想麻痺自己。
因為她沒法控訴。「一個如此精緻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是在這裡,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摘。
因為自尊,因為社會的成見,因為不可說出之痛,她選擇了「愛上」狼師李國華,以此為她的不幸遭遇尋找合理性,但這絕非正常的戀愛關係,她也最終為此陷入精神崩潰。
再看網友曝出的「依戀表哥」的經歷,她也是因為禁忌,為了隱藏「羞恥」,而選擇了去依戀侵害者。
她們有個共同點:在被侵害後,她們有的不只是「受害者」的痛感,更有難以名狀的「羞恥感」。
這種羞恥感,相當於囚籠,將她們困在其中。而無法自救的她們,將把她們鎖進囚籠的施害者當成了救命者。
無論是房思琪、洛麗塔,抑或是那位自曝往事的網友,她們都沒受到人身威脅,但心理瘡疤會讓她們走不出。
在此狀態下,她們所謂的「自願」,絕不意味著那是正常感情關係裡的「兩廂情願」,箇中的潛在性壓迫依舊存在,也跟性侵害緊密相關。
若不去探究心理上的情由,將這描成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故事」,難言合理。
說到底,侵犯畢竟是侵犯,這顆罪惡種子一旦種下,就無法被「感情」的外衣包裹而隱於無形,就無法暴露在陽光下進而開出「惡之花」。這未必是針對高管被指性侵養女案,而是針對那些人質情結若隱若現的性侵害案。
對於受傷害者而言,傷痛永遠都存在,影響彌深,就像林奕含或因此而自殺,就像有些受害者深陷PTSD之苦。
這些被隱匿的惡,無疑才應是關注的重點,而並非建立在惡之上的「霸道虐戀」。
文 | 狄宣亞(媒體人)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彭美琪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