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Eason推出了全新粵語專輯《The Key》,整張專輯的氣質顯得簡潔洗鍊,像是突破,又像是一種回歸。他安靜述說著林夕、林若寧、小克筆下的人生之道,處世之觀,牽引出生命的啟發與頓悟。
陳奕迅遞來的The Key,是解讀千人百態的鎖匙,也是打開心結,學會放下的鎖匙,是開鎖也是關鎖,打開了憂心,鎖上了痴心。這張專輯既有主題概念的整體統一,又有內在氣質的精心勾畫,在大師班底的打造下,有一種分工明確、純然有序的通透,風格化繁為簡,仿佛流淌成雋永之詩。《The Key》只有八首歌,卻首首精緻,寫盡人生百態,其中的《主旋律》、《告別婆娑》、《阿貓阿狗》、《任我行》、《斯德哥爾摩情人》等,都屬現實社會題材,其間不乏睿智的哲思。
斯德哥爾摩位於瑞典的東海岸,是瑞典的首都,一個享有「北方威尼斯」的城市。1973年在斯德哥爾摩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劫匪挾持了幾名人質,最終人質得救,劫匪被捕。令人驚奇的是在警方錄口供時,幾名人質竟然不願透露罪犯對他們的傷害,為其說盡好話,更有一名人質與一名罪犯產生戀情並且訂婚……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疾病,人質被綁架後,恐懼心理竟變成對綁匪的同情,患有此病的人對脅迫自己的人不但不去反抗,甚至會產生好感、欣賞、依賴的情緒,這就是人質情結。人性所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殺手隨時會取走她的性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託付給兇徒。人質每一次吃飯,每一次喝水,每一次呼吸,都會覺得這是兇徒對她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人,會由害怕轉化為感激,接著變為一種崇拜,慢慢的,人質已在下意識中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最後他們竟然會反把解救者當作敵人。
這種看似荒誕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這種心理症狀。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狀,而女性的比例更高。斯德哥爾摩式的虐戀在實際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林夕將這一罕見的主題藝術化,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情感傾訴角度。
《斯德哥爾摩情人》是一首頗具匠心的作品。這首歌與同名暢銷小說一樣,充斥著灰暗、頹廢的色調。開頭由吉他勾勒的主旋律、律動的電音和Eason的聲線形成了三條共通的主線,帶有失真效果的點綴,將這段驚世虐戀,處理得冷豔質感,充滿妖豔、迷離的愛欲糾纏;林夕筆下的人質充滿著矛盾地掙扎,人質情結,變態心理被刻畫得入木三分;Eason在曲中有極其到位的假音表現,為這首歌帶來一股妖治瘋魔之氣,狂烈霸氣的唱腔,狠厲淋漓的咬字將歌曲帶入漩渦般的急流之中,虐到心碎,狠到過癮,歇斯底裡.....整首歌,詞曲唱均達到理想的厚度,熱血在奔湧,欲望在升騰,讓人感到一種自墮的苦絕和宿命的無奈。
逃避, 分開的孤獨
情願, 一起不舒服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佔有欲。當一方完全掌握了感情的主動權,隱藏的佔有欲同樣會在被虐者心中激發出來,不甘心就如此離開,拋卻自尊和理智,卑微至塵埃中看不見自己,恨不得愛到靈魂不復存在。分手後的自由,在我眼裡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藉口,飛蛾撲火的毀滅本能,悽愴到絕美,卻也真實到殘酷。無論你愛不愛我,為了逃避分手的殘忍,情願與你,痛苦也捆綁在一起。這種關係表面撕心裂肺糾纏不休,其實早已遠離了愛情的本質,糾纏窒息的情感背後,是一個殘缺枯竭,千瘡百孔的靈魂。愛到深陷,無法自控,最終不過是顧影自憐的虛幻,和一場自我催眠的感動。
其實你那佔有欲
咬噬我血肉
怕我也有份,教育
你曾經的追求和愛慕,怕也是出於天生的佔有欲,如今你肆意控制這我的思想,情緒,行為,殘暴與專制,如利刃般割損著我的每寸皮膚,心被咬噬到血肉模糊,只剩下一地支離破碎的愛情殘肢,而我縱容了你肆無忌憚的施虐,其實是自釀苦酒,自作自受。
未能做
空虛的枯木
滯留在
擠擁的監獄
明白你有控制欲
我為了大局
上了癮也不戒毒
不願做孤獨的枯木,這樣無心無愛,生不如死地活下去,我要與你濃烈的糾纏一世,擠在彼此精神的監獄裡。
愛情如罌粟般妖嬈美麗,一旦接觸便變成為蠱毒,不敢沉溺又不忍逃脫,讓人狂喜更讓人覺得虛妄,連一個小小的念頭都能把人逼仄到窒息。我明白你可以控制嘗試毒粉後的毒癮,把愛情當作隨心的遊戲,而我呢?為了守護這份絕望的愛情,對你上了癮也不願像戒毒一般將你戒去。
很多人都有過「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經歷,如若對方給自己一線希望,哪怕明知道是虛妄的希望,都會繼續苦等下去,甚至開始在瘋狂的迷戀中,漸漸享受這種痛苦。
沒有獻出我的臉
怎拍響
沒有兩巴掌
怎制止痕癢
胡塗地軟弱當善良
誰就這樣變善良
你更放肆得漂亮
明知道對方給的是不斷的傷害,仍一味的縱容,妥協,外人看來這是喪失自尊的可悲,只有自己明白,原來軟弱就是善良,忍受就是享受,如果沒有獻出我的臉,這巴掌怎能拍響,如果沒有這兩巴掌,又怎能制止心中這薊蘚般的癢。
為了滿足心中的不舍慾念,任由兇手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案,傷到千瘡百孔,依然盲目到不計後果,偉大的愛難道就是寬容和放縱兇手嗎?
無底線的寬容就是放縱,沒原則的善良就是愚蠢。
也許
當我感到窒息
想逃亡
卻未戒掉浴血的欲望
這是一場理智與欲望的廝殺。在愛情的戰爭裡,感到絕望窒息時,也曾想過抽身而去,然而,曾經付出的感情那麼深重,我身受欲望的蠱惑,早已迷途難返。
也許
早已戀上共綁匪
苦海慈航
原諒你越愛越惡
滿足我
預計的失望
把愛情中的兩人關係比作綁匪和人質,被劫持的不是性命,而是全部的情感和理智,喜怒哀樂皆攥於對方之手。漂泊在感情的苦海,戀上與你相依為命,亡命天涯的感覺,心甘情願被操縱管制餵養,在寄生般的依賴感中尋求病態的癮念。
這裡的「苦海慈航」,也包含著一種寄望,大徹大悟後,希望能以慈悲之心度這世間的劫難,如航船之濟眾,早日脫離內心的無限苦海。
是盲目地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
犯到被虐成狂
能為你忍受
然後當享受
那又何妨
盲目地容忍,繼續把自己當聖人,不斷給別人操縱的快感,把你給的殘忍當成挽留的假想,然後將其作為無上的精神享受,我還能忍受更多無法想像的痛苦,讓欺騙讓冷酷讓暴戾來得更猛烈些吧,那又何妨,又何妨,也許我們都已如癲似狂。
為逃避
輕鬆得孤獨
便寧願
緊張得舒服
無謂設計了布局
這樣快結局
愛與痛也不到肉
寧願要窒息的擁擠,也不要孤獨的自由,無需計較今日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如果就這樣結束,我們的愛恨糾纏並不會傷害到最深吧。
像戰爭片
最好有死有傷
未嚇到, 尖叫
哭也不流暢
完全為配合我軟弱
才令你樂意肆虐
作惡也要好對象
必須要像戰爭片那樣有死有傷才震撼刺激,沒有被嚇到失魂,哭也不會盡興,軟弱的淚水流下,才能使施虐者更加肆虐無忌。施虐者要找個全力配合自己的受虐者,才能淋漓盡致地揮灑出讓你我沉迷其間的「暴力美學」。
也許早已不覺窒息
想投降
舔盡你贈我的
一額汗
也許早已適應
就此跟綁匪同床
誰料你 誰料我
能合作到愛死對方
這裡呼應了《斯德哥爾摩情人》小說的情節,又寫出主人公甘於受虐的病態。被愛綁架,明知你給的不是正常愛情,卻沉溺於其中,為他可上山下海,不理世俗對錯,在受虐中找到快感,我要有多興奮,才配得上你給的撕裂。
看著是誰令幸福給殮葬
別喊冤 別叫屈 別訴苦
在這宗慘案
全賴我忍受
才令你享受
我是同謀
絕對是同謀
這樣的愛情是宗慘案,一開始就已經預見悲劇的發生,沒有一個自虐成狂的奴隸,主人也找不到施虐的好對象。殺死我的,不止是你,還有我自己無可救藥的迷戀,寧願成為同謀,哪怕被噬血食肉也義無反顧。
在一次微訪中,林夕說:個人疲勞自己負責,社會令個人疲勞,每個人都有責任改變現狀,否則,疲勞也是活該。
挾持,侵蝕,佔有,操控。
被綁,恐懼,臣服,渴望。
林夕豈止在描繪一段病態愛情,仔細推敲,或許這首可理解為達明一派《同床異夢》的續篇。林夕曾在2005年時借達明一派隱喻過貌合神離的中港關係,八年後,中港之間的權力對比已變得更加懸殊,「應該也不只一次幻想怎麼逃亡,卻未戒掉妥協的欲望」,那些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們,說要民主自由的是他們,急於妥協的又是他們。「中國天下人不死於殉惡,而死於殉善」,「殉善」一詞很好形容了某些「愛國分子」面對專制強權時的自虐情結。很少人會去殉惡,因為無法令自己置身於道德高地,用「善」來叫人犧牲,卻往往讓人百口莫辯,有時,公民與斯德哥爾摩情人也是一樣,沉默者與被虐者同是罪犯。
在感情世界中,很容易出現最依戀,最難忘的人往往是傷害自己最深的,對自己的感情踐踏得最狠的人,這絕不是說明那個人最好,而是當事人或多或少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虐型人格在感情被折磨的同時,會有上癮般的快感,這和被綁架的人質類似,人質在封閉的空間中,無法接觸外界,只能從綁匪那裡獲得了生存所需,因而會對綁匪產生特殊感情。事實上,在感情世界中,人們也經常會將自己封閉於二人的狹小世界中,只關注眼中的彼此,哪怕生存在這個偌大的精彩世界,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只剩下對方。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靠得越近,傷害越大,如同取暖的兩隻刺蝟,只有在保持適當距離的前提下才能和諧共存。戀人不是你佔有的私品,這個世界上相似的人很多,沒有什麼是非他不可。所以,你不是依附著誰去生活,而為了自己而生活,獨立的姿態和行為的自主都是建立在強大的內心力量和可供自由發揮的個人空間之上。
不依賴,不盲從,寧願華麗的單身,也不要卑微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