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璇
原創:智慧行學院
(ID:wisdom-bank)
![]()
沒想到剛開始兩個月,沒有想像中的甜蜜,只有「委屈」。但轉念就發現,這是單方面的意見,在沒聽出另一方說法的情況下,我們不好對他們的感情做出判斷。不過,故事聽起來像極了很多親密關係中會出現的狀況:完全把關係的矛盾,推責給對方。我們滿懷期待的去打開愛情的潘多拉魔盒,卻沒想到彈起了一個「搞怪的玩偶」,有的人會因此嚇了一跳,更有的人會失落,這個玩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麼美好。心裡就出現一個聲音:
「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沒能讓我們的關係變好」。而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經盡力了,不好都是怪你。
但關係產生矛盾,過錯真的都怪對方嗎?我們總是這樣去理解問題,真的會對解決矛盾起作用嗎?有一項研究:人群中80%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容易影響到一個人對事情的認知和判斷,做出不當的選擇。
![]()
在心理學上指的是,
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這種把所有的過錯責任,都推卸給別人,以獲取些「關注」、「愛護」的行為,明顯是不太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通常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最可憐,飽受外界惡意的攻擊。這種逃避「改變」的受害者思維,其實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任何一種心態的存在,總是會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嘗試過因此受益,所以有的人會習慣的用「受害者心態」去解釋問題。當一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受餓」。父母就會給到TA安撫,也會給TA食物。他們就習慣用這種方式,會收穫父母的「關注」好「補償」。當他們從「受害者模式」中受益多了,長大後就延伸成為一種習慣。把自己營造成「受害對象」,以尋找對方在情感上的「關注」和「補償」。說到底,就是 渴望獲得別人的情感,又不願意自己為「風險和矛盾」負責。但把矛盾轉移到別人身上,始終只是一個自我欺騙的「假象」。
當你把喜怒哀樂都依附他人的時候,對方容易想逃離,害怕和你繼續維持關係。![]()
事實上,是自己止步不前,拖了團隊後退。或者在團隊中沒有主動溝通,溝通不清楚。認為自己已經付出足夠多了,所有的問題,都是對方的錯。「女朋友總是要幹涉我的圈子,稍微和女性朋友走得近,她就發脾氣」。老公不上進沒錢,覺得孩子不懂事,吐槽婆婆不如媽……事實上,可能老公顧家體貼,孩子玩鬧只是吸引媽媽注意,婆婆刀子嘴豆腐心……但懷著「受害者心態」的人,始終只是看到負面,猜測對自己不利的。因為這樣對所謂「糟糕的局面」無需負責,讓TA嘗到好處。但更可怕的是,這背後隱藏著一個信念:單靠我努力是無法實現的,還要依賴於別人。於是一個人如果總是帶著「受害者」的身份去看待問題,他很容易就陷入這樣的狀況中
:不負責、不行動,讓很多機會白白流失。 ![]()
受害者心態,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扮委屈」和「抱怨」。
「你之前不是說愛我一輩子的嗎,怎麼現在就說受不了」很多善良的人,總是不願意去傷害他們,聽到這樣的話就心軟,所以這也是「受害者心態」的人屢屢受益的原因。生活中,受害者心態的人身邊往往會有一個「善良的人」。但再善良的人,也很難持續的忍受被「責怪」,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內耗。最終會因為厭倦,而選擇離開。當然,受害者心態,就像是一個保護殼,能暫時對你起到細微的保護作用。如果你想覺察自己行為背後更多的心理學真相,學會真正的為自己負責,歡迎關注我們。
作者:小璇。知性撰稿人,不寫雞湯不毒舌,寫文直說事。
來源:本文系智慧行學院(wisdom-bank)原創,這裡每天分享實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好文好課(婚姻、親子、職場)。轉載請後臺回復聯繫。
![]()
為 你 推 薦
性格解密心理課
![]()
九型鼻祖海倫說,你遇到的90%難題,都是因為不懂自己。不懂他人。
不懂自己的性格,才會讓你沉陷於「受害者心態」,讓你固步自封,也破壞關係。
如果你想看到自己更多的性格局限和潛能?
7月6-14日,我們邀請九型人格導師凱特老師,講授線上心理實用課《9天九型訓練營:手把手教你慧眼識人》,視頻案例拆解+導師互動答疑,帶你九型識人,快速看懂性格,學會巧妙應對各種場景和人群,讓你職場、家庭、健康、心靈成長等一路通關。
立即掃碼學習
![]()
讓你輕鬆讀懂95%的人群
快速修復各種關係
用九型,讓孩子更優秀
前200位贈送價值199元的《吸金文案課》
文案課7月上旬開講,10年文案大神授課
屆時將提前拉您入群學習
![]()
迴避型依戀 |薩提亞「三度出生」| 焦點效應
平衡輪圈 | 強姦謬論 | 感知位置平衡法
內在攻擊性 | 倖存者偏差 | 薩提亞自我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