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真正讓你痛苦的,是受害者心態

2021-02-19 中國nlp學院

作者:小璇

原創:智慧行學院

(ID:wisdom-bank)

沒想到剛開始兩個月,沒有想像中的甜蜜,只有「委屈」。但轉念就發現,這是單方面的意見,在沒聽出另一方說法的情況下,我們不好對他們的感情做出判斷。不過,故事聽起來像極了很多親密關係中會出現的狀況:完全把關係的矛盾,推責給對方。我們滿懷期待的去打開愛情的潘多拉魔盒,卻沒想到彈起了一個「搞怪的玩偶」,有的人會因此嚇了一跳,更有的人會失落,這個玩偶不是自己期待中的那麼美好。心裡就出現一個聲音:「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沒能讓我們的關係變好」。而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經盡力了,不好都是怪你。但關係產生矛盾,過錯真的都怪對方嗎?我們總是這樣去理解問題,真的會對解決矛盾起作用嗎?有一項研究:人群中80%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容易影響到一個人對事情的認知和判斷,做出不當的選擇。

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這種把所有的過錯責任,都推卸給別人,以獲取些「關注」、「愛護」的行為,明顯是不太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通常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最可憐,飽受外界惡意的攻擊。這種逃避「改變」的受害者思維,其實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任何一種心態的存在,總是會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嘗試過因此受益,所以有的人會習慣的用「受害者心態」去解釋問題。當一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受餓」。父母就會給到TA安撫,也會給TA食物。他們就習慣用這種方式,會收穫父母的「關注」好「補償」。當他們從「受害者模式」中受益多了,長大後就延伸成為一種習慣。把自己營造成「受害對象」,以尋找對方在情感上的「關注」和「補償」。說到底,就是 渴望獲得別人的情感,又不願意自己為「風險和矛盾」負責。但把矛盾轉移到別人身上,始終只是一個自我欺騙的「假象」。當你把喜怒哀樂都依附他人的時候,對方容易想逃離,害怕和你繼續維持關係。

事實上,是自己止步不前,拖了團隊後退。或者在團隊中沒有主動溝通,溝通不清楚。認為自己已經付出足夠多了,所有的問題,都是對方的錯。「女朋友總是要幹涉我的圈子,稍微和女性朋友走得近,她就發脾氣」。老公不上進沒錢,覺得孩子不懂事,吐槽婆婆不如媽……事實上,可能老公顧家體貼,孩子玩鬧只是吸引媽媽注意,婆婆刀子嘴豆腐心……但懷著「受害者心態」的人,始終只是看到負面,猜測對自己不利的。因為這樣對所謂「糟糕的局面」無需負責,讓TA嘗到好處。但更可怕的是,這背後隱藏著一個信念:單靠我努力是無法實現的,還要依賴於別人。於是一個人如果總是帶著「受害者」的身份去看待問題,他很容易就陷入這樣的狀況中:不負責、不行動,讓很多機會白白流失。 

受害者心態,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扮委屈」和「抱怨」。「你之前不是說愛我一輩子的嗎,怎麼現在就說受不了」很多善良的人,總是不願意去傷害他們,聽到這樣的話就心軟,所以這也是「受害者心態」的人屢屢受益的原因。生活中,受害者心態的人身邊往往會有一個「善良的人」。但再善良的人,也很難持續的忍受被「責怪」,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內耗。最終會因為厭倦,而選擇離開。當然,受害者心態,就像是一個保護殼,能暫時對你起到細微的保護作用。如果你想覺察自己行為背後更多的心理學真相,學會真正的為自己負責,歡迎關注我們。作者:小璇。知性撰稿人,不寫雞湯不毒舌,寫文直說事。來源:本文系智慧行學院(wisdom-bank)原創,這裡每天分享實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好文好課(婚姻、親子、職場)。轉載請後臺回復聯繫。

  為 你 推 薦  

性格解密心理課


九型鼻祖海倫說,你遇到的90%難題,都是因為不懂自己。不懂他人。

不懂自己的性格,才會讓你沉陷於「受害者心態」,讓你固步自封,也破壞關係。

如果你想看到自己更多的性格局限和潛能?

7月6-14日,我們邀請九型人格導師凱特老師,講授線上心理實用課《9天九型訓練營:手把手教你慧眼識人》,視頻案例拆解+導師互動答疑,帶你九型識人,快速看懂性格,學會巧妙應對各種場景和人群,讓你職場、家庭、健康、心靈成長等一路通關。

立即掃碼學習


讓你輕鬆讀懂95%的人群

快速修復各種關係

用九型,讓孩子更優秀

前200位贈送價值199元的吸金文案課
文案課7月上旬開講,10年文案大神授課
屆時將提前拉您入群學習

迴避型依戀 |薩提亞「三度出生」| 焦點效應

平衡輪圈 | 強姦謬論 | 感知位置平衡法

內在攻擊性 | 倖存者偏差 | 薩提亞自我環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約會對象不一定會回覆你的簡訊;當你對朋友微笑時,他們也不一定會對你微笑;而陌生人有時臉上也會有不高興的表情。問題是:你如何解讀這些情況?你會把所有這些都看作是衝著你來的?還是會考慮更有可能的情況,比如你的朋友只是今天心情不好,你的新約會對象仍然對你有興趣,但想表現得酷一點,而街上的陌生人正因為某些事情而生氣,甚至沒有注意到你的存在?
  • 話說受害者心態 | 「傷痛+怪罪」的模式實在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說有的父母就會說:「我婚姻不幸福,我這麼忍受你爸爸、我這麼痛苦,還不是為了你!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比如,父親其實常常在外面應酬、在外面混社會,很少有時間給家人,給家人帶來痛苦,但是他不太會檢討自己的責任,他會說:「我還不是為了打拼,為了給這個家賺錢,為了供你有很好的生活。」
  • 受害者心理,妥妥地毀了你
    小說從受害者角度,用細膩溫和的筆觸,向讀者形象地呈現了被拐女孩胡蝶的悲慘遭遇以及複雜內心。她從農村來到城市,在城市被拐賣到偏遠山村;從開始的抗爭、逃跑,到逐步妥協、安定,再到被成功解救,卻無法在城市、老家的異樣眼光中過活,最後只得跑回拐賣地的故事。作者根據真實事件來創作,表達了對拐賣女孩的深切憐憫與無聲非難,對貧困農村男性婚姻的無比關心和深深擔憂。
  • 受害者心理
    當人們習得了這種反應之後,他們最終會認同這種「受害者」的身份。那些秉持這種身份、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永遠是受害者,而不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遭受無辜的人。受害者文化包裹著這種身份認同,他們深陷其中。如果我們幫助那些有著受傷心理的人,很多人都會欽佩我們,哪怕我們會因此而迷失自我。
  • 沒有人愛我:受害者心態
    這樣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心理」,一種消極應對問題的方式,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有了「受害者心理」,很容易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解決問題,繼續深陷苦難之中,因此有害無益,需要積極糾正。
  • 話說受害者心態(3) | 「諉過於人」&「傷痛+怪罪」的模式實在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說有的父母就會說:「我婚姻不幸福,我這麼忍受你爸爸、我這麼痛苦,還不是為了你!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比如,父親其實常常在外面應酬、在外面混社會,很少有時間給家人,給家人帶來痛苦,但是他不太會檢討自己的責任,他會說:「我還不是為了打拼,為了給這個家賺錢,為了供你有很好的生活。」
  • 幸媛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老公愛你如初
    她曾去臺灣進修,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還是廣東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第一批成員,在那幾年間,她相繼拿下了一級婚姻家庭諮詢師、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IAANLP及INHA認證的NLP神經科學執行師等證書。專業能力有目共睹,個人魅力也是無話可說。
  • 幸媛情感學苑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
    幸媛情感學苑海蓉老師:擺脫「受害者心態」,走出「悲苦人生」,讓老公愛你如初!所以,對這方面有疑惑的小夥伴,一定要按捺性子,因為在你不知道的對面,真的有很多老師為你殫精竭慮, 只為解決你的問題。
  • 分手之後,真正痛苦的人是誰?
    順著她說,是敷衍,不順著她說,是不理解,一次也就算了,每個月分手三次,每次都來找你。小許真的快被搞崩潰了,自己都是母胎solo,憑啥要遭受分手之苦?小許是廣大分手受害者聯盟的一員。曾經有個微博熱搜,問分手後真正痛苦的人是誰,答案就是整天聽你抱怨的朋友。這條微博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大家都瘋狂地吐槽,「分手後一直不停地抱怨,真的很煩人!」
  • 看透你和媽媽的心理遊戲,就看懂了關係~
    對於變成「拯救者」的孩子,真正需要做的是臣服,我們無法拯救媽媽,只能去尊重她的命運。一些情緒體驗練習,會讓我們在靜心狀態跟你心中的媽媽做澄清:「媽媽,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父母,我太小了,我很想幫助你可是我不能,我尊重你此刻承受的負擔,可那是你的,不是我的。我很抱歉我幹涉了你,如果我選擇和你不一樣的人生請你能夠尊重我的選擇,並祝福我。」
  • 徐崢帶你解讀催眠,心理懸疑大劇告訴你:放平心態,積極擁抱生活
    近年,催眠被心理學運用在心理治療領域,用來治療抑鬱症,失眠症,恐懼症等等,看完這篇文章催眠的神秘面紗就會被揭開。電影《催眠師》首次給人們呈現了一個心理懸疑故事,在跌宕起伏的劇情裡你會更加了解催眠術,了解催眠術在治療心理疾病獨特神奇的效果。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今天開始歌洋講書之【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獲得心的重建,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在面臨一些挑戰、 衝擊以及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常常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結。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 從甩鍋心態,談談人們的逃避心理
    我們希望每個人即使離開職場來到生活中,也要遵循自己內心,凡事不要有甩鍋心態。我們今天來談一下,為何我們想要逃避?逃避的原因之一:心理防禦機制的啟動為了保護自己,大腦會自動開啟防禦機制,即:這件事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為此承擔責任。
  • 【心理分析】向別人說自己的痛苦很痛快,是什麼心理?
    有的人能很快就治癒痛苦的傷口;有的人則會留下傷疤,而且還喜歡時時揭開自己的傷疤給別人看看,在別人的同情聲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形成一種對痛苦的依賴。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什麼?1、童年的痛苦經歷可能會讓人們對痛苦上癮童年的無奈經歷和不平待遇都有可能讓一個人對痛苦上癮。
  • 心理痛苦源自內心的衝突,只有當你這樣做,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痛苦是人生的常態。痛苦又分為生理上的痛苦跟心理上的痛苦,而後者顯得更為持久更綿長,也是人們在生活當中最容易體驗到的。比如佛家說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放不下苦,怨長久,愛別離苦。在這些時候,讓你最先感到的就是心理層面的痛苦。
  • 「森田正念科普」做完心理諮詢還是痛苦怎麼辦?
    做完心理諮詢還是痛苦怎麼辦?努力生活,在痛苦中尋求答案與解脫在佛陀開悟之前,他神農嘗百草般嘗試過各種五花八門的修行方式,最終達到開悟的境界。我們也許會認為,當佛陀達到開悟的境界,從此與我們普通人就涇渭分明,全然不同,也不再有煩惱了。
  • 婚姻心理諮詢:如何走出老公出軌的痛苦?
    婚姻心理諮詢導讀:在婚姻心理諮詢中,有很多女性因為老公出軌,自己備受傷害、痛苦不堪而來求助,希望通過婚姻心理諮詢幫助她們渡過艱難的時期,減緩內心的傷痛、憤怒,也希望能夠挽回老公的心,修復兩人的關係,讓老公今後不再背叛自己。
  • 「誰讓她晚上出門穿這麼少」:支持受害者有罪論的人都是何心理?
    當你看到一個被欺凌的學生,會認為是他不夠強大,所以才會被欺負嗎? 當你看到一個被侵犯的女性,會認為是她的穿著打扮,活該被欺負嗎? 如果你持有以上觀點,就說明你支持「受害者有罪論」,當你看到女性穿短裙短褲時,就會認為她們是故意的,如果受到侵犯也是自找的。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原創)
    上面這位女孩的困擾,就是我常說的具有受害者情結。什麼是受害者情節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討論一下。 受害者情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名詞,也許你認為它就是一種心態罷了,如果想轉變這種心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實則不然,這個情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