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理

2021-03-02 心理學空間網

常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意味著什麼?

創傷或苦難令人痛苦,很多人也因此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感到脆弱,沒有安全感,需要照顧和保護。

這種受害者心理,或者說受害者文化會讓我們(因為扮演了受害者角色而)感到安慰和支持,進而會讓我們更加覺得自己受了傷

當我們嘗到被關心、被保護的甜頭之後,我們會發現引起別人的注意會讓我們感覺特別舒服。我們喜歡這種感覺——自己很重要,別人也總是在關注我們。

當人們習得了這種反應之後,他們最終會認同這種「受害者」的身份。那些秉持這種身份、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永遠是受害者,而不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遭受無辜的人。

受害者文化包裹著這種身份認同,他們深陷其中。

如果我們幫助那些有著受傷心理的人,很多人都會欽佩我們,哪怕我們會因此而迷失自我。否則,周圍的人會認為我們內心冷酷,沒有愛心。受害者文化就是這樣存在於我們社會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DSM-5沒有把慢性受害者收入診斷目錄,儘管它可能會發展成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基礎。

A、無法停止的同情

當我們為自己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常常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入戲太深,以致於讓受害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一個人寧願「享受」這些消極的感覺呢?

答案很簡單:同情和引起關注。

當一個人是受害者時,這種同情會讓他們進入一個「死循環」。我感覺很糟糕 → 他們同情我、支持我 → 我的確很糟糕 → 我會一直會這樣做。

B、社會角色

社會環境在受害者心理中起著關鍵作用。

比較文學專家、《受害者分析》一書的作者Giglioli認為,受害者心理是一種文化補充,對統治我們文化的社會法律的補充。受害者文化認為自成為受害者是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們認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受害者文化往往會用一些諸如「可憐的東西」、「沒有人關心他」、「我怎麼能不幫助我自己的母親」之類的短語強化自己的受害者的角色。如果我不幫助他們,就意味著我們是壞兒子或壞女兒。

所有這些都夾雜著一種擔憂——即,害怕人們因為我們沒有幫助他人而對我們另眼相待。

C、外控點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而且相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或者將問題歸因為社會環境的問題。他們認為「我真的很不幸」或者「為什麼所有事情都發生在我身上?」

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控制點——某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相反,他們總是把責任歸因於他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D、受害者心理與消極性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往往會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變得更糟糕。他們會誇大事情的消極情況,看不到事情的積極一面。他們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極的方面,以至於不知道事情好的一面。

正因為如此,問題的解決策略被他們的消極觀念蒙蔽了。他們也無法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也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對於有意義的生活而言,樂觀是非常有價值的。

當你堅信美好的未來,你就可以將自己的生活重新引向最重要的方面。

——馬丁·塞利格曼


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試圖操縱周圍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標。

因此,他們往往很容易辨別那些有同情心的人。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人身上,並利用同理心為自己的利益謀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當對方沒有按照他們的期望行事,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時,他們就會讓對方扮演加害者的角色,而自己則是受害者。他們會說這樣的話: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這就是你報答我的方式!?」

「別讓我難受。」

「如果你不這樣做,那就說明你不愛我。」

這些會讓對方感到內疚。簡單地說,他們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進行情感勒索,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扮豬吃虎




遇到他們,我能做什麼?

不要給他們想要的東西。別向他們屈服。

如果你按照受害者的要求做了,那麼這會鼓勵他們繼續扮演他們的「受害者角色」。

如果周圍的人繼續被他們操控,做「更多相同的事」,那麼,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迎合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關注,這些只會維持、甚至是加劇受害者索要的氣焰。

你需要經常向受害者解釋你不再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不再滿足他們的願望的原因。你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走出他們的舒適區。

受害者可能會理解你的這種做法,他們也會知道,自己會因此獲益。你只需說一句話:「我不幫助你,不滿足你的願望,實際上是在幫助你」。

在情感上和他們保持距離。這樣你就不會被他們拖累而感到精疲力竭。你需要保護自己並設定界限,因為你的幸福也很重要。

你可以建議他們採取的一些替代行為是:

如果他們不想改變,就不要太投入。

記住,你不能為了取悅別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將我們的理解和關心送達給他們特別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犧牲我們的幸福。

請記住,這些都不是你造成的,你無需對此有罪疚感。讓你有負罪感是受害者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當「受害者」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其他人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因而會感到內。請記住,他們是在利用你的內疚感來滿足他們的願望。

學會說「不」。如果你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可以用一種友好的方式說「不」,但一定要清楚、堅定。不要給他們太多的藉口,因為受害者可以用這些對付你。

敦促他們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對於那些一直覺得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我們建議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幫助。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受害者的文化常常讓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放棄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些,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促進他們有所改變。

心理學課程推薦

⇡掃碼試聽/報名⇡

相關焦點

  • 受害者心理,妥妥地毀了你
    小說從受害者角度,用細膩溫和的筆觸,向讀者形象地呈現了被拐女孩胡蝶的悲慘遭遇以及複雜內心。她從農村來到城市,在城市被拐賣到偏遠山村;從開始的抗爭、逃跑,到逐步妥協、安定,再到被成功解救,卻無法在城市、老家的異樣眼光中過活,最後只得跑回拐賣地的故事。作者根據真實事件來創作,表達了對拐賣女孩的深切憐憫與無聲非難,對貧困農村男性婚姻的無比關心和深深擔憂。
  • 心理科普 | 真正讓你痛苦的,是受害者心態
    有一項研究:人群中80%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容易影響到一個人對事情的認知和判斷,做出不當的選擇。通常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最可憐,飽受外界惡意的攻擊。這種逃避「改變」的受害者思維,其實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任何一種心態的存在,總是會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嘗試過因此受益,所以有的人會習慣的用「受害者心態」去解釋問題。當一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受餓」。父母就會給到TA安撫,也會給TA食物。他們就習慣用這種方式,會收穫父母的「關注」好「補償」。
  • 帶到別墅性侵未遂,受害者報案接受心理治療
    此次受害者B某已經到警局報案,A某將於本月16日前往警局接受調查。而受害者現在也在接受心理治療,我們希望B某可以受到法律的懲罰。還好這次B某沒有受到實質性傷害,女孩子在外面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受害者B某能夠討回公道,受到的傷害可以在醫生的幫助下得到治癒,我們也希望壞人得到應有的教訓。
  • 「誰讓她晚上出門穿這麼少」:支持受害者有罪論的人都是何心理?
    那麼,什麼是「受害者有罪論」?受害者有罪論即認為受害的那一方自身存在問題,所以才會受害。反而會出現受害者有罪論,擁有受害者有罪論的人存在怎樣的心理?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沒有人愛我:受害者心態
    這樣的情緒狀態,心理學上稱為「受害者心理」,一種消極應對問題的方式,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心理。有了「受害者心理」,很容易通過不斷肯定自己的無辜,把責任推卸給他人,而不去解決問題,繼續深陷苦難之中,因此有害無益,需要積極糾正。
  • 如何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這些現象會不會轉化成犯罪,犯罪者的心理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在層出不窮的犯罪事件中,如何才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張蔚一直想要去普及如何遠離犯罪的方法。  在犯罪心理中找到專業反擊法  有犯罪心理學愛好者問過張蔚一個問題,犯罪者的心理會不會存在漏洞,受害者能不能找到反擊的方法。比如遇到入室盜竊的犯罪案件,犯罪者作案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是打開第一扇門時承受的心理壓力大,還是入室之後,開啟室內第二扇門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大?
  • 如何測試你有沒有受害者情結?
    有些人不相信好事,他們看過去都是錯誤,看未來都是風險,究其原因,是一種奇怪的心理:受
  • 姜虎東受害者101升級成1001,鐵打的《Star King》,流水的受害者
    因為請來了大量trot歌手,所以表演的部分多了很多,但整體風格依然很認哥,離婚梗、欠債梗當然少不了,還有就是再次提起虎東受害者101,原來7位trot歌手中金浩中、李燦元、金熙栽、YoungTak4位也是來自star king的受害者,李燦元更是直言能找到1000個受害者,嚇得虎東東握緊手帕。
  • 盛墨蘭和吳瑩一樣,都是片面目標和賭徒心理的受害者
    實際上,無論墨蘭還是吳瑩都是片面目標和賭徒心理的受害者。片面目標使她們看不到人生的全貌,賭徒心理則直接導致她們沉浸於盲目自信的成功陷阱,而最終的虛假反叛則激勵她們為了片面目標而努力。 1.虛假反叛 盛墨蘭和吳瑩都處於基礎劣勢。墨蘭是庶女,在傳統封建的束縛下,不會有太好的婚嫁歸宿。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他們指出,受害者心態可以在沒有經歷過嚴重創傷或傷害的情況下發展。反之亦然,經歷過嚴重的創傷或受害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會養成受害者心態。然而,受害者心態和受害行為有相似的心理過程和結果。另外,專家確定的受害心態的四個特徵是處於個人層面上的(研究結果出自對以色列猶太人的樣本研究)。因此,研究結果不一定適用於群體層面。
  • 別往「殺豬盤」受害者的傷口上撒鹽
    在社交媒體上,有「殺豬盤」受害者講述了受騙過程,評論當中,大量受害者「現身說法」,他們有的被騙得傾家蕩產,有的及時止損,但無一例外,都充滿對網絡騙子的痛恨以及深深的自責。這些評論看著讓人痛心,因為在一個個頭像與帳號背後,都對應著現實中一位位痛苦不堪的受騙者。
  • 你有受害者情結嗎?
    今天開始歌洋講書之【你有受害者情結嗎?】,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獲得心的重建,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在面臨一些挑戰、 衝擊以及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時,常常會陷入一種受害者情結。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軟弱無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 《信箋故事》 她被強姦了,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人們作為一名旁觀者,很難知道受害者的所思所想。對於受害者,人們可能會去鼓勵Ta說出自己的經歷、鼓勵Ta站出來控告施害者,但人們都不知道這是不是受害者想要的。所以受害者的想法就變得尤為重要,事實上這也的確遠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讓人意外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裡,詹妮弗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她覺得比爾只是她的第一個男朋友而已。
  • 心理追兇:一部男主角最後心理崩潰的TVB電視劇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TVB破案推理的電視劇――《心理追兇》。這是由馬國明、王君馨、蔡思貝、敖嘉年等人主演的一部懸疑電視劇。這部電視劇整體來說拍攝的還是很認真的,值得一看。馬國明飾演的鐘泰然是一個心理醫生,在生活中善於觀察,也是一個比較有正義感的人。
  • 婚外情的受害者,並不一定是婚姻的受害者
    「苦海,泛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婚外情的受害者 並不一定是婚姻的受害者像《我的前半生》裡的出軌男--陳俊生,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也要和秘書凌玲發生婚外情的疑似「渣男」。像我們身邊一抓一大把的「下班後,躲在樓下車裡抽菸的男人」。
  • 李安妮:永遠不要把自己當作「受害者」
    答案是,當你看見所有的經驗都來自於你的內在,你就能找回你的力量,不會當個受害者,覺得自己很不幸、倒黴或可憐。你如果覺得你的痛苦是外在的人事物造成的,你用這種受害者的角度看待生命,你會時常感到憤怒、無助、無力、沮喪、沒安全感、恐懼。相反的,當你能夠看到所有你遇到的人事物,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都是跟你自己有關,你就有辦法解決你的問題。
  • 【港劇】心理追兇 心理追兇 (2017)
    心理追兇的劇情簡介 · · · · · ·  鍾泰然(馬國明 飾)就讀於臨床心理治療專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心理分析師,對於人性的陰暗和複雜瞭若指掌。曾秀怡(湯洛雯 飾)是鍾泰然的女友,同時亦是一名心理分析師。
  • 家庭暴力的心理分析
    據了解,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為29.7%至35.7「%,家暴的施暴者以男性居多,受害者多半為婦女,但近幾年老人、兒童和男性受害者比例也有所上升,家庭暴力也是全球性問題。受中國傳統觀念如「家醜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社會習俗的影響,家暴行為常具有隱蔽性。
  • 媒體眼中的「勞榮枝案」:女魔頭與受害者
    據東方網·縱相新聞此前文章《自認知性美,勞榮枝庭審時否認此前供述:都是被法子英脅迫,「我是受害者」》,勞榮枝在庭上多次翻供,反覆強調自己沒有與法子英合謀,是遭到法子英的脅迫與利用才會犯案。多個媒體也報導了相關消息:《當庭翻供、自稱受害者、迴避殺人質疑,勞榮枝案首日庭審焦點在這裡》(縱相新聞)、《勞榮枝案開庭審理,稱遭法子英脅迫,沒有故意殺人》(中國新聞周刊)、《勞榮枝當庭流淚自稱受害者:流產2次,1次流產當天被法子英侵犯》(延邊晨報)等。不過,有證人反駁了勞榮枝的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