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意味著什麼?
創傷或苦難令人痛苦,很多人也因此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感到脆弱,沒有安全感,需要照顧和保護。
這種受害者心理,或者說受害者文化會讓我們(因為扮演了受害者角色而)感到安慰和支持,進而會讓我們更加覺得自己受了傷。
當我們嘗到被關心、被保護的甜頭之後,我們會發現引起別人的注意會讓我們感覺特別舒服。我們喜歡這種感覺——自己很重要,別人也總是在關注我們。
當人們習得了這種反應之後,他們最終會認同這種「受害者」的身份。那些秉持這種身份、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永遠是受害者,而不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遭受無辜的人。受害者文化包裹著這種身份認同,他們深陷其中。
如果我們幫助那些有著受傷心理的人,很多人都會欽佩我們,哪怕我們會因此而迷失自我。否則,周圍的人會認為我們內心冷酷,沒有愛心。受害者文化就是這樣存在於我們社會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DSM-5沒有把慢性受害者收入診斷目錄,儘管它可能會發展成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基礎。
A、無法停止的同情
當我們為自己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常常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入戲太深,以致於讓受害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一個人寧願「享受」這些消極的感覺呢?
答案很簡單:同情和引起關注。
當一個人是受害者時,這種同情會讓他們進入一個「死循環」。我感覺很糟糕 → 他們同情我、支持我 → 我的確很糟糕 → 我會一直會這樣做。
B、社會角色
社會環境在受害者心理中起著關鍵作用。
比較文學專家、《受害者分析》一書的作者Giglioli認為,受害者心理是一種文化補充,對統治我們文化的社會法律的補充。受害者文化認為自成為受害者是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們認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受害者文化往往會用一些諸如「可憐的東西」、「沒有人關心他」、「我怎麼能不幫助我自己的母親」之類的短語強化自己的受害者的角色。如果我不幫助他們,就意味著我們是壞兒子或壞女兒。
所有這些都夾雜著一種擔憂——即,害怕人們因為我們沒有幫助他人而對我們另眼相待。
C、外控點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而且相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或者將問題歸因為社會環境的問題。他們認為「我真的很不幸」或者「為什麼所有事情都發生在我身上?」
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控制點——某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相反,他們總是把責任歸因於他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D、受害者心理與消極性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往往會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變得更糟糕。他們會誇大事情的消極情況,看不到事情的積極一面。他們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極的方面,以至於不知道事情好的一面。
正因為如此,問題的解決策略被他們的消極觀念蒙蔽了。他們也無法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也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對於有意義的生活而言,樂觀是非常有價值的。
當你堅信美好的未來,你就可以將自己的生活重新引向最重要的方面。
——馬丁·塞利格曼
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試圖操縱周圍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標。
因此,他們往往很容易辨別那些有同情心的人。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人身上,並利用同理心為自己的利益謀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當對方沒有按照他們的期望行事,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時,他們就會讓對方扮演加害者的角色,而自己則是受害者。他們會說這樣的話: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這就是你報答我的方式!?」
「別讓我難受。」
「如果你不這樣做,那就說明你不愛我。」
這些會讓對方感到內疚。簡單地說,他們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進行情感勒索,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扮豬吃虎。
遇到他們,我能做什麼?
不要給他們想要的東西。別向他們屈服。
如果你按照受害者的要求做了,那麼這會鼓勵他們繼續扮演他們的「受害者角色」。
如果周圍的人繼續被他們操控,做「更多相同的事」,那麼,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迎合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關注,這些只會維持、甚至是加劇受害者索要的氣焰。
你需要經常向受害者解釋你不再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不再滿足他們的願望的原因。你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走出他們的舒適區。
受害者可能會理解你的這種做法,他們也會知道,自己會因此獲益。你只需說一句話:「我不幫助你,不滿足你的願望,實際上是在幫助你」。
在情感上和他們保持距離。這樣你就不會被他們拖累而感到精疲力竭。你需要保護自己並設定界限,因為你的幸福也很重要。
你可以建議他們採取的一些替代行為是:
如果他們不想改變,就不要太投入。
記住,你不能為了取悅別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將我們的理解和關心送達給他們特別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犧牲我們的幸福。
請記住,這些都不是你造成的,你無需對此有罪疚感。讓你有負罪感是受害者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當「受害者」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其他人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因而會感到內疚。請記住,他們是在利用你的內疚感來滿足他們的願望。
學會說「不」。如果你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可以用一種友好的方式說「不」,但一定要清楚、堅定。不要給他們太多的藉口,因為受害者可以用這些對付你。
敦促他們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對於那些一直覺得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我們建議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幫助。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受害者的文化常常讓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放棄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些,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促進他們有所改變。
心理學課程推薦
⇡掃碼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