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言
中國的諸位讀者,我非常榮幸能夠在這裡告訴諸位,在您手中的這本書,是我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家,通過長年累月接待來訪者,並依據這些工作進行的觀察、反思以及研究之後而凝聚的結果。有時候我問自己:為了寫這本書,我究竟花了多長時間?可嘆啊!「十年」!是的,自從我第一次在研討會上關於俄狄浦斯情結做課題報告開始,之後為其開始著筆,已經過去十年了!
為什麼要關於這個既著名又普通的主題寫一本書呢?關於俄狄浦斯情結這個主題,幾乎所有著名的圖書館都存有它的資料。但是,我對俄狄浦斯情結的感受是這樣的:儘管它普遍流傳,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他們依然停留在對這個概念糟糕的理解之中。於是我決心,經由那些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奧地利)、拉康(法國)、梅蘭妮·克萊因(英國)以及溫尼科特(英國),還有其他的偉大的精神分析家們——他們奠基了俄狄浦斯情結,那麼就讓我來重拾一切,去寫下關於俄狄浦斯的一切。於是,我重新深入學習了俄狄浦斯情結,就好似我什麼都不懂那般,經過再次學習讓這一切變得更明白。諸位請注意我應用的這種方法,即所謂的讓我回到無知狀態,我每次寫書的時候都用這種方式。我認為,精神分析這一門學科,對精神分析家有著苛刻的要求,所以分析家無論多大年齡,都要時刻準備著從零開始——對於精神分析中的那些概念,分析家要重新成為學生。
因此,我的方法是什麼?我是怎樣來對待寫一本書的?首先,我選擇一個並非精心準備的題材,例如「痛苦」或者「負罪感」;然後,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完善和拓展,正如《俄狄浦斯情結》一書這樣。在開始寫書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我什麼也不懂」,正如您剛剛開始初學時的狀態那樣,來學習這些基礎原理。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先融會貫通這些論據定位的首要軸線,這些軸線將作為引出文章的構架主幹。接著在這些主幹引導下,用我的話說,就是為了構成一幕戲,開始的情節要通過幾個角色的出場,在戲劇化高潮的那一刻以及落幕之時事件解決,這就是給讀者揭示這些論題概念的用處。我將之稱為「把概念戲劇化」。
這其中有個重要細節。那就是:我總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工作與學習來探索這個概念,直到將它融會貫通並把它變成我自己的東西。我從不探求讓它作為原型存在。開始的時候,我尤其想搞明白並且想徵服這個概念,但這種方法沒有任何革新。什麼是創新?如果是創新,那它單純地娓娓而來,正是那增加出來的部分,是研究之前沒有的部分。因此,一旦讀完這本書,獨創性就會顯現出來。所謂獨創性,就是通過我給出的那些句子,通過展現問題的方法,以及特別是通過剛才我告訴諸位的方法——即讓自己歸零而無需憂慮,我用這種方式存在並且寫書——這三部分都會被誘發出來。而我挑選的那些詞語,篇章之間的蒙太奇,以及我努力追求讓那些複雜概念回歸簡單至清晰明了,這還是三個組成部分。這個「三步法」讓我的理論作為一個原創性的理論。
這就是我寫下《俄狄浦斯情結》一書的方法。
我還想跟諸位強調一下貫穿這些篇章的建議。主導思想是,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人類生命體身上完全第一次的神經症。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健康的神經症,是生命中的第一次神經症——第二次發生在青春發育期。為什麼說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健康的神經症?因為俄狄浦斯情結在通過孩子對外探索期間,他的媽媽或爸爸都是在性上被欲望以及欲望的人,這就重組了許多形成的感覺。這是孩子第一次在生命中,例如一個小男孩在性上及肉慾上欲求他的母親。對於他而言,這不再只是涉及母親的乳房、他的嘴以及他的肌膚,而是孩子欲求著母親整個人:她的身體、她的頭,更是欲求她散發出來的魅力。當我說「魅力」的時候,這是為了強調母親,她也同樣欲求著,並且她的魅力不是別的,正是女性肉慾的體現。然後孩子欲求一個母親,而在母親這邊,並非感覺不到對孩子的欲望。但是為什麼俄狄浦斯情結是個神經症?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比如這裡說的小男孩,他將發現自己被窘在一個母親之中,這並非出自他是否情願,但這個母親使他興奮,並且也克制了他的興奮。所謂神經症是什麼?神經症就是在我們情感的關係中出現了一個內在的痛苦,這情感關係關乎著我們愛的人、欲求的人、害怕的人,以及甚至我們恨的那些人。神經症的內在衝突,是同時體驗到對於同一個人出現的矛盾感覺,這個人可以是母親、父親、兄弟……也可以是我們的配偶,甚至我們的老師。總之,神經症是同一時刻受到的感覺,那些矛盾的感覺朝向的那些人——那些人看重我們,並且我們在情感上依賴那些人。我剛才說到「老師」,但是倘若這個老師不看重您,並且您也沒感覺在情感上依賴他,那麼您將不會在他那邊有神經症的舉止。簡單來說,這就是矛盾感覺的情結——愛、欲望、害怕以及恨——孩子生活在俄狄浦斯情結期中。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是與其父母如同戀人般的孩子,被父母興奮,並且同時被父母檢禁。這個小神經症患者,在他的愛、欲望、被斥責的害怕以及對於雙親作為禁止人的憤怒中縱橫四分。
這就是為什麼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生物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下作為中心。那麼作為人類生物的存在,對於精神分析家又是什麼呢?例如,對於經濟學家而言,人類生物的存在,是生產者、分配者以及資源的消費者;但對於精神分析家而言卻不是這回事,人類生物的存在是愛的存在、欲望的存在、害怕的存在以及恨的存在。人將朝向一個他者,他愛這個他者並且這個他者愛他,他欲求與之身體接觸,他害怕對其過度依賴,同時又對其感受到恨的生命衝動。為什麼會恨?因為對其之所愛,亦對其之所欲,所以不可避免地,在這個他者之處出現失望和沮喪。對於我們精神分析家,人類生物的存在是一個愛的存在,是擁有機會與伴侶分享生命這欲望的存在,這個伴侶會為之滿意,也為之沮喪。
然後我們會說,難道愛就是神經症?那些小男孩、小女孩在他們成年之後,所有一切親身經歷的愛戀關係,都是通過俄狄浦斯情結在這個5歲時的過去經歷作為原型變化而來。當然這其中還包括文化,是法蘭西文化還是中華文明?好吧!讓我們通過這本書來講:愛,是最美妙也是最必要的神經症!
J.-D. Nasio
2016年2月22日於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