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學術】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2021-02-19 傅志偉

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我們或多或少在某些階段都會有戀母情結,但也僅僅是依戀母親,並不過分。但是偉大的弗洛伊德居然說男生普遍會有戀母情結,乃至敵對父親的程度,並說否認的人其實是自我抑制,這是科學還是扯淡,讓我們先來了解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一、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即是戀母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並主張的一個觀點。這可不是單純地依賴並愛慕母親哦。他認為在性器階段(3-6歲),兒童會對異性父母產生排外性的戀慕,而敵對同性父母。在這個階段,兒童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同於其他朋友以及父母的身體,這時候他們學會了性別的差別,有了男生與女生的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男童因為對自己陽具感到自豪,並會產生對母親的愛戀以及佔有欲,從而對父親忌恨並敵對。但是又害怕招來父親的報復—切除引以為豪的陽具,產生極度恐懼,這就是閹割焦慮。為了化解焦慮,他們會認同父親,試圖做到像父親那麼強大。

但是這個情結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二、俄狄浦斯的傳說

相傳俄狄浦斯情結是源於一個古老的希臘傳奇故事。公元前五世紀,底比斯國王伊底帕斯聽到聖人預言說他會死於自己的新生兒的手中,而這個新生兒就是俄狄浦斯。於是驚恐的伊底帕斯王把俄狄浦斯的腳踝刺穿,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負責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地將俄狄浦斯轉送給了科林斯王國工作的牧人,這個牧人又把俄狄浦斯送給了科林斯國王。國王視為己出將俄狄浦斯養大成人。

後來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會弒父娶母,便逃離了科林斯王國。當他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時,因衝突殺死了人,這其中就有他的親生父親,伊底帕斯王。當時的底比斯被謎題所困,所以宣布解開謎底的人能得到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為妻。結果俄狄浦斯解開了謎底,成了新的國王並且娶得了親生母親,然而他一直不知情,並育有兩男兩女。

這也驗證了俄狄浦斯會弒父娶母的神諭。當王后知道事實後上吊自殺,而俄狄浦斯隨後也用她喪母的胸針刺傷雙眼,讓自己痛不欲生。

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427年根據希臘神話中伊底帕斯的故事創造了一部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為希臘悲劇中的代表之作。弗洛伊德的思想也受到了這個悲劇的啟發。

三、弗洛伊德的理論

弗洛伊德在1909年發表了《一個五歲男孩的恐懼症》,報告了一個名叫「小漢斯」的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案例。

小漢斯是將母親作為最初的性對象選擇的。他的恐懼症最早發作於他四歲零九個月的時候(1908年1月最初的幾天)。那一天,他哭著醒來,對媽媽說:「我睡著的時候以為你走了,我就沒有媽媽親熱了。」

在這本書中,弗洛伊德提到了小漢斯的案例

弗洛伊德描述了小漢斯對馬與對他的父親的恐懼,這種恐懼一方面源於外在因素,他姐妹的出生;另一方面源於內在因素,他想要代替父親去陪伴母親的本能性慾,以及享受手淫的內疚感。他甚至承認想要跟母親生育兒女,這體現出他對異性父母(即母親)的性衝動。小漢斯無法說明他害怕父親跟害怕馬的關聯,然而弗洛伊德說這是因為小漢斯其實也不是特別了解他自己,有很多事說不清,但是可以通過行為來展現他的潛意識。小漢斯既羨慕父親能得到母親和姐妹的控制權,又繼而發展成忌恨和恐懼,而對於母親是亂倫性的性衝動,想要代替父親然後跟母親結婚生子。他說孩子是他和母親的,父親只能是爺爺。但是這種欲望是不被現實接納的,所以只能壓抑著。

弗洛伊德認為,小漢斯的焦慮與被壓抑的渴望有關,同時也有其它因素。如果僅是渴望,那麼當提供給他所渴望的對象的時候,渴望可以完全地被轉化成滿足。但是在這裡用滿足渴望的方法處理焦慮症沒有效果,即使渴望被滿足時焦慮仍然保持。同時,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男性都有俄狄浦斯情結,那些否認的人其實是把它壓抑在潛意識裡面了。

四、如何看待俄狄浦斯情結理論

無可否認弗洛伊德是心理學界的鼻祖級人物,而且他的研究跟理論也是對後輩心理學家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他根據個人推斷、個人經歷以及少數個例的情況下,得出來的理論並不具備普遍意義。其中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裡最受爭議的一個。小漢斯的例子只是弗洛伊德繼俄狄浦斯的傳說後給出的唯一的例子,並不能類推出一個定論,認為男孩就一定會有戀母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結,而自我否認的男孩在潛意識裡還是會有這個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近親亂倫的禁忌,就是為了防範亂倫的欲望。早在1891年,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就提出,自然選擇讓人和其他動物在心理上無意識地避免近親繁殖,以免後代受到遺傳疾病的危害。這讓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或族群的個體自然地避免性方面的接觸。目前,進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把人類的社會行為看成是進化的結果,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對親子矛盾的錯誤解讀,俄狄浦斯情結是有問題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離婚,就會想方設法把父母撮合在一起。

人類的文明裡,有太多的禁忌

加拿大的一項實驗調查證明,孩子在所謂的「俄狄浦斯期」(大約3歲到6歲)被同性別父母殺害的情況並不是特別多,被父或母所殺約各佔一半,而遭受身體虐待的情況也沒有父母性別的差異。在孩子幼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但與性愛無關;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以外的女性,以及爭奪對家庭財產的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實行一夫多妻的不發達社會中尤為多見。

美國葉史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拜拉姆·歐爾認為,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性的興趣,是小孩子與同性別的父母認同,爭奪異性父母的現象並不是早已過時的俄狄浦斯情結,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情趣。卡拉蘇稱,這種興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並沒有做出性行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愛。這種愛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是成年性愛的萌芽,其特徵是有著強烈的衝動。

適當處理好兒童的發展時期,對其未來是非常有影響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意義強調了嬰兒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依戀在另一個實驗——哈裡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裡展現出來,它生動的展示了靈長類動物強大的母嬰依戀及該情感對動物生理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能早在這個實驗前就強調了母嬰依戀的重要性,是令人敬佩與學習的。然而俄狄浦斯情結具有局限性,其極端又荒誕的觀點是不再流行也不再令人信服了。但是俄狄浦斯情結對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論仍具有很大意義,只不過現在對此的研究,已經不限於男孩戀母嫉妒父親,研究重點多放在母嬰由依戀到相對分離的轉化過程中,嬰孩心理的一系列變化。


收藏?no!

點擊上方藍色 傅志偉 可關注此公眾號


點擊「我是學員」——心理學【小貼士】


即可看到你所要滴^ ^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情結·開篇·1、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
    這些攜帶著著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們,快樂卻又完全天真無邪,性化他們的父母,把自己的幻想引領到這些欲望中的客體身上,模仿他們。然而這並不存在成人世界中的那些性行為與道德行為,也不存在羞恥心。這些是小兒生命中第一次體驗到,他整個肉體對另外一具肉體產生色情的活動。這其中的關鍵不再只是嘴唇緊緊地吮吸乳房,而是整個身體完整地擁有母親的肉體。
  • 俄狄浦斯情結·中文版序言
    是的,自從我第一次在研討會上關於俄狄浦斯情結做課題報告開始,之後為其開始著筆,已經過去十年了!為什麼要關於這個既著名又普通的主題寫一本書呢?關於俄狄浦斯情結這個主題,幾乎所有著名的圖書館都存有它的資料。但是,我對俄狄浦斯情結的感受是這樣的:儘管它普遍流傳,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他們依然停留在對這個概念糟糕的理解之中。
  • 男孩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
    客體關係兩年培訓第3期即將結束,我們已經從客體關係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來到了被譽為客體關係理論之母的梅蘭妮·克萊因提出的與弗洛伊德不一樣的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通常被認為是人類心靈最主要衝突的核心,他認為在3-6歲的時候,男孩是閹割焦慮,女孩是對陰莖的嫉妒。
  • 俄狄浦斯情結(二):女孩版
    俄狄浦斯情結(二):女孩版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相比於男孩來說,要更為複雜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女孩和母親同一性別。不管男孩女孩,母親都是他們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人,也是他們首先欲求的人。但男孩欲求母親是順其自然的事,女孩欲求母親是為了欲求父親做準備。
  • 中國人的俄狄浦斯三角(四)
    破敵陣,見一白額大虎擋道,射殺之。前察看,方見其父頭中箭亡。這個中國版本的Oedipus 三角關係裡,首先是兒子被父親所殺,然後才是父親被兒子所殺。16 李孟潮:在「哪吒鬧海」與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一文的結論中指出:大量的象徵提示俄狄浦斯情結的存在,母親在俄狄浦斯情結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拯救幻想和被動攻擊是中國人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防禦方式。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俄狄浦斯情結」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老詹和孩子們文 | 詹潤演(微信公眾號:老詹漫談)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借用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話故事情節而提出來的心理學術語概念。
  • 俄狄浦斯是誰?
    拉伊俄斯在某日醉酒之後導致伊俄卡斯忒懷孕及俄狄浦斯的降生。也就是說,伊俄卡斯忒的懷孕並非出於拉伊俄斯的意願,為此俄狄浦斯出生是在忤逆了其父親拉伊俄斯意志的前提下落世的。俄狄浦斯長大後,因為德爾菲神殿的神諭說,他會弒父娶母,他並不知道科林斯國王與王后並非自己親生父母的,為避免神諭成真,便離開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來。
  • 成功後的懲罰|蔣凡和張大奕都躲不過的俄狄浦斯情結
    所以事業有成的男性,尤其是同時還作為公眾人物出軌,很難得到善終,其中一部分源於道德上的硬傷,這個真的不是新鮮事了。所以,我想說的是,蔣凡出軌事件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毀掉自己。戀母情結又稱作俄狄浦斯情結。
  • 蒙娜麗莎至今令人迷醉的原因,是達文西的俄狄浦斯情結
    西格蒙德認為,達文西之所以把女主人的微笑描繪得如此令人痴迷,是因為達文西有著強烈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在西格蒙德的精神分析學看來,人類男性在嬰幼兒時期,他的第一個戀人就是他的母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取向逐漸完成轉移到其他女性身上。但,有一些男性的性取向沒有發生轉移,一直在他的母親身上。
  • 《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 「戀母情結」真的存在嗎?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普遍存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還有對應的「戀父情結」,對後世的人文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俄狄浦斯在養父母家成長,很愛養父母,聽到神諭說他將來會亂倫與殺親後就離家出走,不知道神諭說的原來是他的親生父母,「俄狄浦斯是真心愛父親的,戲劇提倡的道德是家庭應該真誠和充滿愛,這是抵禦可怕預言的最好方法,也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最安全的保障。」亂倫,是普遍存在的欲望?
  • 女孩的俄狄浦斯
    如果她的性生活開了花結了果,她將會折磨自己的孩子,甚至讓他夭折,因為這個孩子在她無意識裡將會是對母親違抗的和有罪的滿足的結果。跟父親的亂倫是有罪的,因為無意識不知時間為何物,並且競爭仍然具有想像的重要性。 如果俄狄浦斯式的閹割不足夠,主體就會感到他缺少了一部分人性,他必須要壓抑他的沒有被閹割的生殖衝動,而不是有意識地去幻想它們或者安然地付諸行動。
  • 《克隆丈夫》:愛他就生下他,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再現
    你就是你的記憶,沒有過往記憶的再生體還是原來的愛人嗎?這註定是一場自我苦欺騙的愛情期盼,除了換了一聲謝謝你給我生命外,剩下的就是一聲嘆息。,這也為事後遇到託馬斯的母親,也就是原身的母親突然感覺到似曾相識埋下伏筆,這算是生物性遺留下來的記憶嗎?在電影中這種記憶應該是默認的,這也讓湯米對母親的感覺很異類,他感覺到母親的與眾不同,只不過在倫理道德控制下認為對方只是自己的母親罷了。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九章(1):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當母親被視為一個完整客體時,不僅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嬰兒對世界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在他的眼裡,別人成為了獨立的個體,並且彼此有關係;特別的,嬰兒意識到父親和母親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繫。這為俄狄浦斯情結奠定了舞臺。 但是,嬰兒對別人的關係的感知與成人,或與只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羅志祥的本質問題,反而不是兩部手機,而在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沒有界限感,沒有分寸感, 沒有責任感,這恰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衍生品。02: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
  • 胡因夢文選 || 什麼是俄狄浦斯(伊底帕斯)情結?以及三角關係的原型動力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以下來自網絡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譯為伊諦普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伊底庇斯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戀母情結並非愛情,而大多產生於對母親的一種欣賞敬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戀母情結。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原創 文度記 文度記文/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餘斌01《俄狄浦斯王》的「打開方式」現在的人即使不知索福克勒斯,也聽說過「俄狄浦斯情結」這麼個詞。這就是所謂「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的極致,是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當然,是在潛意識裡,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了。弗洛伊德要拿俄狄浦斯說事兒,是因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而這故事正可佐證他的理論,這也是一種「就近取譬」吧。
  • 戀母情結 -俄狄浦斯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上)
    這個事例可能感覺略顯誇張,現在常見的姐弟戀,還有我們說的女大三,抱金磚,其實都有戀母情結的意味。有些男人有較強的戀母情結,與妻子結婚後,會以母親的標準來期待妻子,相對母親一樣對待妻子。有的男性因和母親關係異常深厚,當遇到婆媳問題而經常得傷腦筋時,他會去袒護母親,而那些有極端戀母情結的男人,甚至無法和其他女性進行正常的性生活。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九章(2):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好的非欲求父母和不好的欲求父母之間可能存在分裂,父母之間也可能會出現分裂,一方成為理想化父母,而另一方則被認為是迫害者。若非這裡有對欲求父母的極端理想化,以及對競爭性父母的極端仇恨和受迫害體驗,這最後一種分裂形式可能非常類似生殖器期的俄狄浦斯情境。而且,由於這種理想化和迫害的極端性,理想化客體和迫害者的角色通常會迅速地從父母一方轉移到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