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我們或多或少在某些階段都會有戀母情結,但也僅僅是依戀母親,並不過分。但是偉大的弗洛伊德居然說男生普遍會有戀母情結,乃至敵對父親的程度,並說否認的人其實是自我抑制,這是科學還是扯淡,讓我們先來了解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一、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即是戀母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並主張的一個觀點。這可不是單純地依賴並愛慕母親哦。他認為在性器階段(3-6歲),兒童會對異性父母產生排外性的戀慕,而敵對同性父母。在這個階段,兒童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同於其他朋友以及父母的身體,這時候他們學會了性別的差別,有了男生與女生的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男童因為對自己陽具感到自豪,並會產生對母親的愛戀以及佔有欲,從而對父親忌恨並敵對。但是又害怕招來父親的報復—切除引以為豪的陽具,產生極度恐懼,這就是閹割焦慮。為了化解焦慮,他們會認同父親,試圖做到像父親那麼強大。
但是這個情結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二、俄狄浦斯的傳說
相傳俄狄浦斯情結是源於一個古老的希臘傳奇故事。公元前五世紀,底比斯國王伊底帕斯聽到聖人預言說他會死於自己的新生兒的手中,而這個新生兒就是俄狄浦斯。於是驚恐的伊底帕斯王把俄狄浦斯的腳踝刺穿,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負責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地將俄狄浦斯轉送給了科林斯王國工作的牧人,這個牧人又把俄狄浦斯送給了科林斯國王。國王視為己出將俄狄浦斯養大成人。
後來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會弒父娶母,便逃離了科林斯王國。當他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時,因衝突殺死了人,這其中就有他的親生父親,伊底帕斯王。當時的底比斯被謎題所困,所以宣布解開謎底的人能得到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為妻。結果俄狄浦斯解開了謎底,成了新的國王並且娶得了親生母親,然而他一直不知情,並育有兩男兩女。
這也驗證了俄狄浦斯會弒父娶母的神諭。當王后知道事實後上吊自殺,而俄狄浦斯隨後也用她喪母的胸針刺傷雙眼,讓自己痛不欲生。
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427年根據希臘神話中伊底帕斯的故事創造了一部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為希臘悲劇中的代表之作。弗洛伊德的思想也受到了這個悲劇的啟發。
三、弗洛伊德的理論
弗洛伊德在1909年發表了《一個五歲男孩的恐懼症》,報告了一個名叫「小漢斯」的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案例。
小漢斯是將母親作為最初的性對象選擇的。他的恐懼症最早發作於他四歲零九個月的時候(1908年1月最初的幾天)。那一天,他哭著醒來,對媽媽說:「我睡著的時候以為你走了,我就沒有媽媽親熱了。」
在這本書中,弗洛伊德提到了小漢斯的案例
弗洛伊德描述了小漢斯對馬與對他的父親的恐懼,這種恐懼一方面源於外在因素,他姐妹的出生;另一方面源於內在因素,他想要代替父親去陪伴母親的本能性慾,以及享受手淫的內疚感。他甚至承認想要跟母親生育兒女,這體現出他對異性父母(即母親)的性衝動。小漢斯無法說明他害怕父親跟害怕馬的關聯,然而弗洛伊德說這是因為小漢斯其實也不是特別了解他自己,有很多事說不清,但是可以通過行為來展現他的潛意識。小漢斯既羨慕父親能得到母親和姐妹的控制權,又繼而發展成忌恨和恐懼,而對於母親是亂倫性的性衝動,想要代替父親然後跟母親結婚生子。他說孩子是他和母親的,父親只能是爺爺。但是這種欲望是不被現實接納的,所以只能壓抑著。
弗洛伊德認為,小漢斯的焦慮與被壓抑的渴望有關,同時也有其它因素。如果僅是渴望,那麼當提供給他所渴望的對象的時候,渴望可以完全地被轉化成滿足。但是在這裡用滿足渴望的方法處理焦慮症沒有效果,即使渴望被滿足時焦慮仍然保持。同時,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男性都有俄狄浦斯情結,那些否認的人其實是把它壓抑在潛意識裡面了。
四、如何看待俄狄浦斯情結理論
無可否認弗洛伊德是心理學界的鼻祖級人物,而且他的研究跟理論也是對後輩心理學家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他根據個人推斷、個人經歷以及少數個例的情況下,得出來的理論並不具備普遍意義。其中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裡最受爭議的一個。小漢斯的例子只是弗洛伊德繼俄狄浦斯的傳說後給出的唯一的例子,並不能類推出一個定論,認為男孩就一定會有戀母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結,而自我否認的男孩在潛意識裡還是會有這個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近親亂倫的禁忌,就是為了防範亂倫的欲望。早在1891年,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就提出,自然選擇讓人和其他動物在心理上無意識地避免近親繁殖,以免後代受到遺傳疾病的危害。這讓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或族群的個體自然地避免性方面的接觸。目前,進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把人類的社會行為看成是進化的結果,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對親子矛盾的錯誤解讀,俄狄浦斯情結是有問題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離婚,就會想方設法把父母撮合在一起。
人類的文明裡,有太多的禁忌
加拿大的一項實驗調查證明,孩子在所謂的「俄狄浦斯期」(大約3歲到6歲)被同性別父母殺害的情況並不是特別多,被父或母所殺約各佔一半,而遭受身體虐待的情況也沒有父母性別的差異。在孩子幼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但與性愛無關;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以外的女性,以及爭奪對家庭財產的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實行一夫多妻的不發達社會中尤為多見。
美國葉史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拜拉姆·歐爾認為,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性的興趣,是小孩子與同性別的父母認同,爭奪異性父母的現象並不是早已過時的俄狄浦斯情結,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情趣。卡拉蘇稱,這種興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並沒有做出性行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愛。這種愛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是成年性愛的萌芽,其特徵是有著強烈的衝動。
適當處理好兒童的發展時期,對其未來是非常有影響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意義強調了嬰兒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依戀在另一個實驗——哈裡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裡展現出來,它生動的展示了靈長類動物強大的母嬰依戀及該情感對動物生理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能早在這個實驗前就強調了母嬰依戀的重要性,是令人敬佩與學習的。然而俄狄浦斯情結具有局限性,其極端又荒誕的觀點是不再流行也不再令人信服了。但是俄狄浦斯情結對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論仍具有很大意義,只不過現在對此的研究,已經不限於男孩戀母嫉妒父親,研究重點多放在母嬰由依戀到相對分離的轉化過程中,嬰孩心理的一系列變化。
收藏?no!
點擊上方藍色 傅志偉 可關注此公眾號
點擊「我是學員」——心理學【小貼士】
即可看到你所要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