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透 力 才 是 影 響 力
大連市一角遠景
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選派1000餘名優秀幹部到鄉鎮和村工作。其中,被選派到大連「北三市」的3名駐村幹部——遼寧省大連市發展改革委選派的徐濱、普蘭店區紀委監委選派的牟鑫和大連市自然資源局西崗分局選派的樊哨東,懷揣鄉村振興的使命,在自然稟賦、歷史條件各不相同的地域,以基層黨建為抓手,以鄉村產業振興為導向,發揮各自優勢,「爭奇鬥豔」,演繹出了幾種精彩駐村故事,頗具特色。
徐濱:讓香菇持久飄香
來自大連市發展改革委的徐濱,被選派到莊河市荷花山鎮河東村任第一書記。剛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麻煩事:該村2018年初多方籌資,投入130多萬元建設30個冷棚種植香菇32.5萬棒,原本預計年底增收約130餘萬元,然而收穫頭一茬香菇時就遭遇「當頭一棒」——村民發現自家種植的香菇長不大就「開傘」了:「根本賣不上一個好價錢,而且這種開傘狀況還不是個例。」
大連市發展改革委選派到莊河市荷花山鎮河東村的第一書記徐濱
通過調查研究,徐濱發現,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就在於種植技術出現了問題。村民在建大棚時「偷懶」減少五六米長度,同時又「勤快」加密間距,多放置了幾百棒菌棒,香菇棚內通風差、溫度高、溼度大而菌棒含水量又低,「開傘」就不奇怪了。香菇種植戶們少收了一茬香菇也算交了「學費」。對此,徐濱總結:「我們村香菇種植戶以前多數種植玉米,從簡單粗獷的玉米種植轉型到技術含量較高的香菇栽培,需要改變勞作習慣,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難點。」
找到了「病根」,徐濱開始了積極行動,進行「尋醫問藥」:首先,是協調幫扶單位大連市供銷合作社把技術專家請到香菇大棚裡,實地現場指導種植戶;其次,徐濱和村兩委協助村民立即擴建大棚,加強通風降溫又重新調整菌棒距離。經過前後一個月的努力挽救,河東村的香菇種植漸回正軌。
2018年的這場香菇「開傘」風波,讓徐濱意識到脫貧攻堅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2019年5月底,荷花山香菇完成了「有機香菇」認證,成為莊河地區的第一張有機香菇認證證書。荷花山香菇質量過「硬」了,更需要知名度,打開銷售市場。徐濱又一次主動擔當,四處尋求推廣荷花山香菇的機會。主要舉措有:荷花山有機香菇登陸2019大連夏季達沃斯年會「大連之夜」文化晚宴,擴大了知名度;聯合莊河市其他幾位第一書記,把包括有機香菇在內的幾個低收入村的農產品送到了大連市內最大的果蔬批發市場,這些莊河特色農產品很受歡迎,很快銷售一空……
為了提高香菇產品附加值,荷花山鎮黨委和鎮政府決定將「荷花山有機香菇」打進大商超市,徐濱則被鎮黨委和鎮政府委以重任——授權負責與大商超市洽談。在洽談過程中,徐濱提出香菇精包裝後直接從產地農戶到店面交貨,採用「成交量比率支付貨款」。這種「別出心裁」的營銷方案對大商超市來說,也算是個新鮮事兒,商家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貨損也不用門店負責。這樣的好事大商超市自然不會拒絕,「荷花山有機香菇」由此開始登陸大商集團旗下5個生鮮超市。上市之後,「荷花山有機香菇」在這些生鮮超市賣得非常理想,有的店甚至出現了斷貨。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徐濱的駐村工作面臨新的考驗——河東村香菇種植農戶遇到銷售危機,因為量少、運輸成本高,收購商一再壓價。通過努力協調,大商集團決定在生鮮超市開設第一書記專櫃,河東村精品香菇從莊河市眾多村申報的農產品中脫穎而出,擺上大商鮮生的第一書記櫃檯;同時,精品香菇還走進大商步行街農產品展銷、第二屆大連國際消費品牌博覽會;此外,經過多家媒體宣傳報導,目前河東精品香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市場競爭力,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
在徐濱看來,竭盡全力推銷河東村香菇是必須的,否則「對不起大商集團、媒體等社會各界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和對第一書記的厚愛,現有的香菇種植戶也很有可能留不住。」
幫助所駐村留住了香菇種植戶,也讓有機香菇香飄更遠,持久飄香,可以說是成績斐然,但徐濱卻低調地表示:「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我並不是要贏,只是不想輸而已。」他以此來對自己兩年多來的駐村工作、對經歷過的挫折和艱辛進行了總結。
樊哨東:不負韶華一路向「東」
溜達到花生地裡,他蹲下來幫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起花生。有些生疑的大媽問:「你是誰?」樊哨東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只好說「我是共產黨員」。在攀談中,樊哨東了解到這對老夫妻自食其力,每年老兩口光吃藥就要花費幾千元。於是樊哨東要來藥名,給老兩口買了近千元藥送去——這是大連市自然資源局西崗分局選派到莊河市慄子房鎮任黨委第一副書記兼大十間村第一書記的樊哨東駐村兩年多時間中的一個生活片段。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兩年多來,在距大連市區250公裡的「東大門」慄子房鎮,樊哨東滿腔熱情,不負韶華,一路向東,使美麗鄉村發生可喜變化。
大十間村是一個農業型村莊,村集體經濟薄弱,光靠輸血解決不了村莊發展的問題。從一進村開始,樊哨東就探尋強村富民的路子,幫助他們尋找持續發展之路。
為扭轉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樊哨東積極聯繫相關單位爭取資金10多萬元對老舊村委會和黨員活動陣地進行升級改造,和大連市有關部門協調辦公桌椅一整套,價值6萬餘元,做到了黨員活動有陣地,黨課教育有場所。在2020年建軍節之際,樊哨東聯繫慈善機構為慄子房鎮15名抗美援朝老兵送來慰問物資和現金,共計3萬餘元。
同時,樊哨東協調大連市自然資源局爭取到大十間村綠化工程,項目總投資180餘萬元,已完工的項目既美化了鄉村環境,又在施工過程中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收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大十間村集體收入增加了5萬多元,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
大十間村共有900多戶,針對一些「邊緣戶」,樊哨東積極聯繫各個愛心機構,兩年多來共為400多戶貧困戶送去扶貧物資價值20多萬元。樊哨東個人也為生活貧困的群眾買藥、買米等花銷3000餘元,為全鎮困難群眾送物資計1000餘戶次,合計價值50餘萬元。
兩年多來,樊哨東先後參加大連市、莊河市組織的農產品展銷會共計5次,通過線上線下為農戶想辦法、搞促銷,先後賣過大米、地瓜、花生油給大連市政府、大連市自然資源局及友鄰單位。他成功地利用展銷會和其它宣傳手段將農產品變為商品,把以前每斤賣8毛的地瓜增值到每斤2元。
慄子房鎮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辦學條件相對滯後,樊哨東了解到鎮中心小學缺少教學白板的實際情況後,與友鄰單位積極溝通協調,共爭取到10套白板,價值25萬元。同時,還為大十間小學三年級的徐升爭取到5萬元的愛心助學資助,擬從小學到大學每年定額對其實行資助。今年9月1日開學之際,樊哨東和其他第一書記聯繫大連天城公司為中心小學148名新生的每人都送了一個書包和其他學習用品,價值約3萬餘元。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農村鄉鎮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防火防汛防疫防臺,每每關鍵時刻,樊哨東都衝前頭。
樊哨東和慄子房鎮及大十間村當地幹部群眾關係非常融洽。最令其感動的是大十間村69歲老書記張延貴。「村民家門口都修上柏油路,而張延貴家門前至今仍是土道,老書記永遠都是先人後己。」
前一段時間,張延貴因病住院,由於疫情防控不方便探視,樊哨東託人捎去2000元慰問金。「雖然因年齡原因,老書記即將卸任,但他目前仍戴著老花鏡在村裡搞人口普查。」從平凡而閃光的老書記張延貴身上,樊哨東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在第一書記的崗位上,樊哨東認真踐行「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理念,真情投入,真心融入,為振興大連「東大門」貢獻力量。
牟鑫:「小學生」寫興農「大文章」
80後、研究生畢業、紀檢幹部、從沒有過鄉村生活和工作經歷,牟鑫從普蘭店區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副主任位置上被選派到普蘭店區石固社區。但他以年輕人少有的沉穩和紮實,像「石固」這個名字一樣,信念如磐,務實篤行,譜寫產業興農的「大文章」。
從普蘭店區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副主任位置上被選派到普蘭店區石固社區的牟鑫
牟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至今還記得駐村前領導的一句告誡:「即使是一個博士到了村裡都是一個小學生,一切都要從頭學起。」為了使自己這個「小學生」變成說清農事的「優等生」,牟鑫從衣食住行開始進行改變——牟鑫堅持吃住在社區,田間地頭,串屯入戶,他甚至坐到炕頭與群眾拉家常;牟鑫學說農村話,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並且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老百姓逐漸和他熟絡起來,親近起來,開始認同牟鑫是石固的一員。現在,村民有心事和訴求就願意和牟鑫嘮扯嘮扯,村民間有解不開的「疙瘩」,也願意找牟鑫幫忙掰扯掰扯。「俺現在也是石固一分子」,牟鑫自豪地說。
除了努力融入社區,牟鑫始終沒有忘記肩頭還擔負著鄉村振興的重擔,駐村工作幹得有聲有色:他在社區兩委支持下,綜合利用現有資源,確定了「支部領頭、黨員帶頭、社會認養、農戶參與」的發展思路。在普蘭店區紀委監委和街道黨工委的指導和支持下,牟鑫建設了認養農業示範基地,構建了「黨建+認養+扶貧」的新模式,將黨支部、村集體、認養人和農戶四者聯繫在一起。居委會從農戶手中流轉10畝土地,整理成小菜地,「兩委」班子負責運營。認養農場作為黨員的活動基地,每月25號的黨員活動日,組織黨員進行義務勞動,激發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這既增加了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又讓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在農場裡務工,不出村就能幹活增收。認養農場創建的第一年,就有20多位村民嘗到了甜頭。而認養人收穫到健康的蔬菜,體驗到農耕的樂趣,「四方」形成了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要想讓農村富,必須要有產業帶動。」石固社區有很好的花卉種植傳統,經過多年的經營,形成了佔地900餘畝的花卉園區,300餘個花卉大棚。為了進一步開發市場,實現精品化產業化,牟鑫帶領花農參加中國花博會,到全國宣傳石固花卉品牌。同時,他還和花農們一起到青州花卉基地學習先進經驗,改變經營思路,豐富花卉品種。
為了讓石固花卉走出去,牟鑫主動聯繫大連電視臺等媒體,與他們合作,開通線上直播帶貨,收到很好的效果。2019年,石固花卉終於迎來了市場的春天,花卉遠銷到福建、山東、北京等地,銷售額大幅度提升,達到5000餘萬元。不但花農富了,周圍的村民也通過在園區打工,增加了收入。
花卉產業已初現規模,但牟鑫不滿足於此,他又把目光投到另一個產業增長點上,即種植檸檬。在走訪調研中,牟鑫了解到,檸檬市場附加值高,但因為北方氣候寒冷等原因,檸檬種植在北方個是空白,而大連在緯度和氣候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宜種植檸檬。經多方考察,牟鑫引進龍頭企業,建起了大連第一家檸檬種植園。
2019年,大連本地種植的檸檬即石固檸檬正式進入市場銷售,年產檸檬3萬多斤。但在大連本地,檸檬畢竟屬於小眾水果,種植戶擔心不好銷售。牟鑫挺身而出:「既然把這個種植戶招來,我們必須『送上馬扶一程』。」為了打開市場,擴大宣傳,牟鑫想盡辦法,如抓住各種展會的機會,申請展位;積極和大商集團溝通,力爭能進入大商集團的商場和超市銷售;通過積極申請,通過大連新聞集團為檸檬進行宣傳等。
經過一年的經營,石固檸檬以極高的品質獲得市場認可。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儘管石固檸檬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但由於客戶進不來,銷售遇到了瓶頸。牟鑫開通了「書記農情」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以第一書記為信譽保障,打造一個精品農產品的銷售平臺。「為石固花卉和石固檸檬代言,進行網絡銷售,也是為種植戶紓困解難,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復工復產。」牟鑫說。
牟鑫通過電商平臺,短短幾天就銷售了近百單,「幫種植戶紓困解難,他們掙到了錢,真的比自己掙了錢還高興。」而更讓一心為石固社區產業謀發展的牟鑫欣喜的是,在檸檬園的帶動下,更多的村民願意加入到檸檬種植中來。
初到農村還有些怯場的「小學生」牟鑫談到產業興農,覺得自己這篇「大文章」大致框架和思路有了,但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填充的內容。三年雖短,力爭完美,不留遺憾,「以我的努力和付出,要讓石固社區像我的名字一樣富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牟鑫對此充滿信心。(本版圖片均由大連市發展改革委提供)
END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責編:王希學
審核: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