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於鄱陽湖激戰,雙方前後糾纏、鏖戰數年,最終朱元璋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在此次戰役中,朱元璋毫髮未損,而陳友諒卻被流箭射中要害,一命嗚呼。
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朱元璋的親軍功不可沒。於是他創建了親兵衛都指揮使一職,使之成為自己的貼身護衛,負責儀仗與保衛工作。
建國後,由於朝中政治鬥爭激烈,加之朱元璋生性猜忌多疑,總是擔心大臣對他不忠。他便在這支親軍中精心挑選一批家世清白、忠誠可靠的人,嚴格訓練後組成密探,稱之為「拱衛司」,外出四處刺探消息。這就是明朝特務機構最初的雛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改拱衛司為錦衣衛,最高職位是都指揮使,首任都指揮使是楊憲,後續幾個繼任者分別是毛驤、蔣瓛、紀綱。
此後,在洪武朝時期,無論是各類驚天大案,還是一般的官員貪汙案件,甚至連大臣的日常生活中,都無時無刻的有錦衣衛參與其中,明朝也開始進入特務政治時代。
由於錦衣衛有刺探情報、抓捕人犯、審訊行刑等一系列職權,而且還不受任何人的節制,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其風頭大大的蓋過了刑部的職權,所以造成錦衣衛「非法凌虐,誅殺為多」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所以在洪武二十年的時候,朱元璋下令裁撤了錦衣衛這個組織,為了顯示撤衛的決心,他甚至還在大殿以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當眾焚燒錦衣衛的刑具。以為這樣就完事了。
可沒想到他死後,兒子朱棣造反,搶了孫子的皇位之後,為了監視並鎮壓反對他的臣民,於是朱棣又完全恢復了錦衣衛的各項職能與權力,甚至還有進一步的提升。
朱棣在位期間,對錦衣衛、及後來的東廠等特務機構的重用,構成了皇權制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籌碼。對於平衡皇權與官僚之間的政治矛盾,及對官僚階層的制約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了成化年間,為了限制錦衣衛指揮使的過度權力,於是為其下設的北鎮撫司刻印,使其成為獨立的詔獄。自此北鎮撫司主要負責審訊,錦衣衛則主要負責偵緝任務,二者分別對皇帝負責。
此後,錦衣衛的權利雖然時消時漲,但機構設置基本定型,一直未有大的變化。一方面,他們是鞏固皇權、控制臣僚的工具;另一方面,他們則又是助紂為虐、濫殺無辜的幫兇。
如此「威風凜凜,又權利通天」的職業,自然引得廣大有志青年紛紛擠破頭皮,也想要加入這個特殊的組織了,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曾一度發展到十萬人左右的龐大隊伍了。
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百萬農民軍進攻北京時,已經沒有一兵一卒的崇禎皇帝迫不得已,只得讓一群宦官與錦衣衛們守城抵抗。
可此時的錦衣衛們面對鋪天蓋地,蜂擁而至的農民軍,哪裡頂得住如此強大的攻勢,於是很快就敗下陣來,最後一任指揮使駱養性也投降了李自成,餘者不願投降的,也均被殺害。
後來,李自成兵敗,沒有骨氣的駱養性卻又投降了清軍,還被分到了一個閒職,手下跟著投降的錦衣衛也被清廷接管。
清軍入關後,為了招攬漢人的人心,錦衣衛的各項職能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順治元年,錦衣衛的名稱雖然暫時被保留,但其偵緝、監視、逮捕、刑訊等特權均被剝奪,而僅僅只是作為皇帝的儀仗隊而存在。
又過了一年,出於消除錦衣衛在民間臭名昭著的政治影響,於是連錦衣衛的名稱也去掉了,改為「鑾儀衛」。兜兜轉轉二百餘年,終於還是回到了它誕生的原點,曾經叱詫風雲、威風凜凜的錦衣衛們不知會作何感想。
除了投降清軍的這一部分外,還有一些其他地方不願投降的錦衣衛,追隨南明政權,一路奔波流竄,逃亡到了海外。
順治三年,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建元永曆,建立了南明政權。然而,這個剛建立的小朝廷還沒來得及站穩腳,就被南下的漢奸吳三桂及清軍追得到處跑。
南明政權一路輾轉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中華大地已無容身之處的朱由榔迫不得已,只得逃往緬甸境內,以待東山再起。
順治十七年,為了討好清廷,緬甸國王莽白決定出賣朱由榔,於是藉口以喝咒水起誓結盟為由,派人約朱由榔過江議事。
朱由榔毫無防備,率一幫文武大臣前往赴約。剛一到,他們便被早已埋伏在此的三千緬軍圍攻,隨行的錦衣衛們奮起反抗,然而終因寡不敵眾,所有人員全部戰死。
朱由榔本人也被活捉,轉交給了清廷,隨即被吳三桂殺害於昆明。最終,大明朝最後的錦衣衛們與南明政權一起被埋葬在了異國他鄉。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