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34歲在煤山自縊,15萬錦衣衛去哪了,學者:降清後改名了

2020-12-25 國學苑

導言

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

談起大明朝錦衣衛,人們馬上會想起這些穿著飛魚服,手拿繡春刀,武藝了得,以一敵百的猛士。錦衣衛在明代大概只能夠用一個詞描述:「望而生畏」。錦衣衛僅僅效忠皇上,理論上而言,除去皇上之外,無論你是達官貴人、王室貴族,還是統兵將軍,再狠的人物,見了這些人都只能躲得遠遠的份。

錦衣衛是朱元璋親自開設的情報組織,原名是拱衛司。朱元璋猜疑很重,一直猜疑手底下重臣有企圖謀反的心,因而錦衣衛就變成他的耳目,替他監控百官,搜集情報,一切動靜都瞞不過朱元璋的耳目。朱元璋的三大兒子朱棡就藩太原,在路程中由於一頓午餐不滿意,毒打了煮飯的主廚。這般瑣事都被朱元璋的錦衣衛探索,朱元璋還下詔將朱棡斥責了一頓。

明洪武中後期,朱元璋覺得天地大定,錦衣衛也出現了瀆職犯罪的狀況,以前短暫性撤銷過錦衣衛,可是接著朱棣搶了侄兒的江山,一樣一天到晚敏感多疑,再次開設了錦衣衛,而且權力也有所提升。錦衣衛快速發展壯大,來到嘉靖一朝,錦衣衛總數居然達到十五萬之眾,組織覆蓋全國。可以說,明代近300年都是有錦衣衛活躍性的影子,真實保證了與明代「同呼吸共命運」。

錦衣衛盡忠皇上一人,可明朝末年崇禎滅亡,自縊身亡煤山之時,為什麼看不到錦衣衛保駕救君?明朝滅亡後,這些人又來到哪?崇禎滅亡之時,錦衣衛仍然存有,崇禎對這些人也極其信任。崇禎年裡,巡捕營捉到一個木匠,說成袁崇煥在北京打探戰情的內奸。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忠君愛國,心懷公平正義,感覺事出異常,袁崇煥即使有二心,以他勢力,怎會找一個木匠做內奸?

李若璉親自審訊,木匠見他言談舉止剛直不阿,痛哭流涕不已:「捕營苦刑,叫這般說,要不然駁回申訴,那時候夾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遼東?」李若璉按實報告給崇禎皇上,以解冤屈。崇禎猜疑心重,讓錦衣衛劉僑再去核查。劉僑回家報告木匠便是袁崇煥的內奸,而崇禎則堅信了劉僑。結果木匠死,袁崇煥凌遲處死,李若璉官降二級。

由此可見這時的錦衣衛已經是草菅人命、殺良冒功的「黑暗組織」,像李若璉一般維持內心強大的人,已經是屈指可數。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擊北京,也是李若璉固守崇文門,城破,崇禎自縊身亡煤山,明亡。國破家亡,李若璉留有絕命詞:「死矣!即是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代知。」接著,自縊身亡而死。

別的錦衣衛完全沒有了往日的仗勢欺人,逃的逃、降的降,極少數首領投奔了南明小朝廷,但這些人基礎全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沒有了往日威武。明代錦衣衛最終倆位指揮使是洛修性與吳孟明,備受崇禎帝信任感,把身家性命交到了這些人,可是這些人卻深深地錯過了崇禎。李自成回京,吳孟明逃走,駱養性則向李自成撤兵,並且為表忠心耿耿,奉上三萬銀兩。

之後多爾袞帶領清軍趕跑李自成,駱養性又向清軍撤兵,幹了「三姓家奴」,大部分錦衣衛一看大哥都撤兵了,也就跟隨撤兵了。清朝入關之初,為維護保養自身的執政,大部分延續了明代的每個組織,也包含錦衣衛,一些早已逃走的錦衣衛組員相繼回到,好像一切都過去。

結語

可是只是一年多,在清王朝立於不敗之地後,這些錦衣衛的高官大部分就被殺了,錦衣衛也正式更名為鑾儀衛。順治三年七月,清王朝「革鑾儀衛緝訪人役,永著為令」,從權力極大的明廷監督組織變成了清代的國旗儀仗隊,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

相關焦點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亡國之君崇禎煤山殉國,留下61字詔書,揭開亡國背後的真相
    朱由檢 明朝的皇帝大多短命,在位時間也都比較短,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 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後,17歲的崇禎繼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
  • 天啟皇帝朱由校對弟弟信王朱由檢的深情厚誼
    朱常洛只當了29天皇帝就去世了,享年38歲。朱常洛從小身子骨就比較弱,但生孩子還可以,一共生了7男10女,2子3女成年,其餘夭折。朱常洛的兩個兒子,一個就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另一個就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朱常洛去世時,長子朱由校15歲,五子朱由檢9歲,兩人同父異母。從《明熹宗實錄》的記載來看,天啟皇帝對唯一的弟弟朱由檢是很關愛的。在軍國大事之餘,不忘弟弟的成長大事。
  • 明朝滅亡後,威風八面的錦衣衛都去了哪裡?他們都去了哪裡?
    2021-01-09 15:12:00 來源: 影劇早出發 舉報
  • 《繡春刀》裡的錦衣衛最後去哪兒了?|武俠志
    天啟末年的大明早已日薄西山,「明之亡,亡於天啟」是史學界的看法,錦衣衛的人未必知道大明要亡,但身在漩渦之中,他們還是能感受到一些變化。 就在沈煉、盧劍星等人追殺魏忠賢的時候,陝西一個名叫王二的農民殺官造反,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此後農民起義一波接著一波,直到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而錦衣衛土崩瓦解,做了帝國的陪葬。
  •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而這種情況下,錦衣衛就這樣問世了。 剛出爐的錦衣衛:此時這一御用機構名字並非錦衣衛,它的前身是拱衛司。人家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雅稱為緹騎。 可以想見,此時的錦衣衛早已民憤人怨,但他最初的對象只是朝中官員,所以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輝煌時期的錦衣衛,可以不動聲色幹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爭」,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冒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但崇禎不明白輝煌早已過去,現在的不過是一群空殼子。
  • 明朝滅亡時,為什麼沒看到錦衣衛的身影?
    想要明白其中的緣由,就要弄清楚錦衣衛發展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一特殊群體的主要職能。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設立了一個與後來的錦衣衛有著相似功能的機構叫做拱衛司,後又改名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主要的任務便是護衛皇帝的安全,沒有情報機關的特徵。
  • 你是個好人,但是你也是個壞人:崇禎帝朱由檢
    可是,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他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不近女色,最後還是斷送了大好的江山,死前斬殺了自己的皇后,貴妃,女兒,最後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這個皇帝就是崇禎帝朱由檢。1644年4月25日,33歲的朱由檢,耳邊迴蕩著叛軍的喊殺聲,想著女兒,皇后已經被自己斬殺,不由得流下淚來,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這一生只活了三十多年,便到了頭,他更不明白,做皇帝17年來,每日裡殫精竭慮,晝夜操勞,不知疲倦地看奏摺,批奏章,沒想到落到骨肉分離,落到江山破碎,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朱由檢把脖子伸進了繩索裡,又看了一眼本來屬於大明的江山,然後把眼睛一閉,撒手人寰。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他也曾想要傾盡所能,力挽狂瀾,匡扶社稷,可惜當時的大明已腐敗不堪,縱使他有傾世之才也難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他是不幸的,也是最讓人惋惜的。
  • 明朝滅亡後,錦衣衛都去哪裡了?
    但是,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的結局令人唏噓。當李自成的大軍猛攻北京城時,已經年屆七旬的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死守崇文門。他率領忠於崇禎皇帝的錦衣衛,與大順軍的精銳們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一時間,崇文門口屍枕狼藉,血流成河。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都去了哪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因為無力阻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在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守衛北京的只有幾千個太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去哪裡?
  • 朱由檢自盡前寫文官可殺,但當時是君臣互相誤人
    崇禎皇帝甚至在自縊前也不忘痛罵文武百官,《明史》上有「然皆諸臣誤朕」之語,可見在其臨死前那是怨念極深。其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無非就是罵手下大臣百無一用,斷送了明朝江山,可以說這句話已經很明顯了,朱由檢在死前罵出了想罵的話。 對於這句話的品評,可以說部分是正確的,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朱由檢的確是個受害者,是明朝歷代積弊的受害者,這一點是絕對值得同情的。
  • 令人聞風喪膽的大明錦衣衛,後來為何消失了
    錦衣衛,身披華服,直接聽命於皇上,執行神秘任務,屬於皇帝的私人軍隊。在許多影視劇中,錦衣衛與大內高手這兩個字眼是息息相,並且給人一種心狠手辣,聞之色變的緊迫。開始,設立錦衣衛的初衷,並非是特務機構,而是皇帝身邊的儀仗隊。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在明朝,錦衣衛的權力至高無上,由皇帝親自管轄,可以無理由逮捕任何民眾和百姓,就算是官場官員,見了他也會膽戰心驚。因為他們不會顧及囚犯的個人身份,只會儘可能的行殘忍之事,從犯人口中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時,很多人也很好奇,清朝入關以後,這個殘忍且出名的組織,為何忽然消失,錦衣衛這個恐怖的組織,到底去了哪裡?
  • 大明滅亡後,讓百官心驚膽戰的錦衣衛去哪裡了?說出來你可別不信
    大象在明清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禮儀動物,弘治年間北京便建有象房,由錦衣衛精心照料,對大象進行禮儀的訓練,他們既要看護大象,又要管理馴象師,真是堪稱全能。明亡後錦衣衛去向錦衣衛人數在明朝中葉時候達到了極盛的十幾萬人,嘉靖帝對這個數字也感到驚訝,一口氣就下令裁減了數萬錦衣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