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自盡前寫文官可殺,但當時是君臣互相誤人

2020-12-25 騰訊網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朱由檢眼見北京城情勢危急,於是緊急召見百官,彼此相視不語,崇禎皇帝大感憤懣,於是乎就在御案上寫了「文臣個個可殺」之語,隨即抹去,此事記載在明人文秉寫的《烈皇小識》裡,鑑於其父文震孟當過崇禎皇帝的侍講,應該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十七日,上召文武各官,上泣下,諸臣亦想向泣,束手無計。上書御案,有『文臣個個可殺』語,密示近侍,隨即抹去。」

除《烈皇小識》載寫外,還記載在《明季北略》、《小腆紀年附考》上,內容大同小異,就是崇禎的書寫內容稍微改變了一下,「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崇禎皇帝甚至在自縊前也不忘痛罵文武百官,《明史》上有「然皆諸臣誤朕」之語,可見在其臨死前那是怨念極深。其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無非就是罵手下大臣百無一用,斷送了明朝江山,可以說這句話已經很明顯了,朱由檢在死前罵出了想罵的話。

對於這句話的品評,可以說部分是正確的,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朱由檢的確是個受害者,是明朝歷代積弊的受害者,這一點是絕對值得同情的。從明朝整個官場生態來看。自明世宗之後,明朝的政壇和士林風氣逐漸敗壞,正如史學家談遷指出:「狡偽成風,吏民相沿,不以為非,亦一代升降之關也」。迨至崇禎年間,明末政壇確實渙散,其陋習絕不僅僅是腐敗這一面,辦事不力、敷衍塞責、虛與委蛇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至於說空話、漂亮話,然而脫離實際,拋棄責任的官僚更是不計其數,反而是敢擔責,敢任事的官員成為了稀有品種,而且這些敢於任事的官員經常被這些害群之馬打壓,深受其苦,於是乎明末政壇形成了一個內耗的閉環,做啥啥不靈,幹啥啥不行。

朱由檢

就比如說天啟年間的遼東經略熊廷弼,他在奏疏中就直接開罵,「年來,廟堂議論全不諳軍中情實,而第憑賊報緩急為戰守。前冬去春,賊以冰雪稍緩,輒哄然言師老財匱,馬上催戰。及戰敗,又各愀然噤口不敢道一戰字。比見臣收拾才定,而愀然者又復哄然急急責戰矣。」

而朱由檢剛開始繼位,也想要力圖振興,但很快就被現實擊敗,早在崇禎元年(1628年)就已經感受到對這種朝堂風氣的無能為力,批評這種凡事虛套的風氣,「你們每每上疏,求舉行召對文華商確,猶然事事如故,召對都成舊套,商確俱屬虛文,何曾做得一件實事來」。「總是借一個題目,湊砌做作,落於史冊,只圖好看,一味信口誣捏,不顧事理。但凡參過內臣,就是護身符了,隨他溺職誤事,都不誅處,這是怎麼說?」

大家結合一下晚明的朝堂風氣,就是這樣,朱由檢這些話如果不是他本人深受其害,根本就不會總結得這麼精闢。所以,明朝這臺官僚機器在崇禎年間已經是腐朽透頂,運轉不靈,這實在不是朱由檢個人可以改變的。

甚至在明末的官場上還衍化出一種畸形的道德作風秀,具體表現在國家利益這是可以不顧的,但是空話、漂亮話必須要說出來,露個臉,表演一下自己忠貞的節操,在表演之餘順便給自己撈個錢改善一下生活也是要緊的。

朱由檢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就是個典型案例,當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形勢已經萬分危急的時刻,左中允李明睿要求大駕南遷,朱由檢下部議,結果激烈反對,其中反應最烈的就是光時亨,甚至讓崇禎皇帝將李明睿殺掉以安人心。「及太原陷,明睿復疏勸,上深許之,下部速議。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首參為邪說,言:『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當然這種人如果最後殉國也就罷了。事實上,李自成的大順軍破城之後,光時亨立馬趕去長跪不起。可悲的朱由檢就被這幫人道德綁架,充當了他們表演高風亮節的人質。對此《明季北略》的作者計六奇悲憤不已,大罵光時亨:「且先帝身殉社稷,假令時亨罵賊而死,雖不足以贖陷君之罪,尚可稍白始志之靡他,而竟躬先從賊,雖寸磔亦何以謝帝於地下乎?」

話說當年陳新甲被朱由檢委託進行秘密議和,內容遭到洩露後,光時亨和其他三名言官又以忠貞之態建議崇禎殺陳新甲洩憤,蹊蹺的是陳新甲下獄之後,這四人又奔走相救,這是為何呢?原來就是為了錢「蓋前之必殺以索賄,後之弗殺以賂入也。省中之橫,至此為劇。」利用製造廟堂輿論為自己撈錢!所以,任誰領導這個廟堂都得頭痛,更不要說志大才疏的朱由檢了。

盧象升

從另一方面看,這句話就有推卸責任的成分了,從某種方面來講,朱由檢這人有著猜忌多疑,推卸責任的個性,這種個性把能幹的大臣都給坑死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縮頭縮腳或是真正無能的人,這幫人在他眼裡看來自然就是變成可殺之人了。盧象升、孫傳庭、陳新甲這三人就突出了其刻薄寡恩,缺乏擔當的性格。

先來說說盧象升之死,這還得從崇禎十一年(1638年)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楊嗣昌的建議下,崇禎授意楊嗣昌對清進行秘密和談,所謂「款市之議,武陵請於上,上許之矣」,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九日給楊嗣昌的回覆中說道:「奏內事機,著該撫監便宜酌行,不許抄傳」,足以說明朱由檢是支持秘密議和的。但是最要命的是朱由檢從來不敢承擔對清朝行款的責任,而讓楊嗣昌代為受過,為之後的楊、盧矛盾埋下了伏筆。

議和失敗後,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軍第六次破關而入,盧象升奉命勤王,在入覲過程中盧象升表明了自己的主戰立場,反對議和。身為議和幕後推手的朱由檢卻竭力裝出主戰的樣子,馬上說道:「撫乃外廷議耳,其出與楊嗣昌、高起潛議。」當然以盧象升的個性當然是選擇相信皇帝,指責楊嗣昌、高起潛了,此時的盧象升他並不知道他不僅僅得罪了楊嗣昌和高起潛,他更傷了朱由檢的臉面,很顯然在這一刻已經決定了他的死亡。

楊嗣昌

在其奮勇抗清之際,不僅得不到相應的兵力和權力,甚至被朱由檢冠以抗敵不力的罪名,削奪兵部尚書的頭銜,「上乃命宇亮出,削象升職,尋鐫其尚書秩,以侍郎總督」,盧象升為了證明自己,率六千兵馬在賈莊與清軍作戰,最後戰歿。

盧象升死後寒心的一幕出現了,一開始楊嗣昌、高起潛污衊盧象升未死。在查明盧象升戰死的真相後,朱由檢居然幽幽地來了一句「大臣陣亡,雖死事由其調度舛錯」。盧象升顯然被他給逼死的,死後髒水都潑忠心耿耿的盧象升身上。最絕的是盧象升死後四年才得到封蔭。「踰四年,予祭葬,贈戶部尚書,諡忠烈。」

再來看看孫傳庭,在陝後日夜練兵,在朱由檢的一再催逼之下,孫傳庭明知道是個必死之局,「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結果戰敗,本人力戰而死,他的結局比盧象升更慘,死後沒有任何封贈,僅僅是因為崇禎皇帝懷疑他未死。「或言傳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贈蔭。」

還有兵部尚書陳新甲,明明替朱由檢議和,由於家僕誤將議和密件當作塘報公之於眾,朱由檢害怕陳新甲將真相說出竟然將其殺死以平息物議。

李自成

這刻薄寡恩、缺乏擔當的事情做多了之後難免禍及自身,很多時候內閣大臣明知道某個提議是對的,但是卻不敢說,只能一味唱高調,希圖僥倖。就比如說在李自成包圍北京前夕,崇禎皇帝就放棄寧遠撤回關寧軍支援京師的意見交給陳演和魏藻德兩人商討,「明帝持以示閣臣陳演、魏藻德,愕視不敢對,退言曰:『上有急,故行其計,事定而以棄地殺我輩,奈何!』」

所以,崇禎皇帝這人顯然是缺乏皇帝的擔當,他的擔待甚至還不如20歲的康熙皇帝,比如說面對三藩之亂,驚慌失措的大臣紛紛指責建議撤藩的大臣明珠、米思翰等人,但清聖祖卻承擔起了撤藩導致叛亂的責任,不肯諉過於下。「時爭咎建議者,索額圖請誅之。上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豈因吳三桂反叛,遂諉過於人耶!」這格局就比朱由檢高了很多。

所以,對於朱由檢自盡前寫的這句話的理解更應該是,明之亡,亡於「君臣雙誤」,一部腐朽的政治機器,恰好遇到一個志大才疏、沒有擔當的皇帝,也只能走向滅亡一途了。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朱由檢背負著亡國罵名冤不冤?
    崇禎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年—1644年)。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朱由檢父親朱常洛,是家中第五子。即位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殺戮魏忠賢及其黨羽,同時削去其籍。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操作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大臣們仿佛看到了希望。
  • 是誰逼得明朝的文官一次次去弒殺君王?當看完前因後果,又氣又恨
    朱元璋並沒有把天下當成是大家共同的天下,而是家天下,並把手下的文官百官當成了奴隸。為了鞏固老朱家的統治,朱元璋通過「洪武四大案」屠殺了10多萬官員。請讀者看清,這10多萬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當時的社會的精英。10萬名文官武將是什麼概念呢?
  • 你是個好人,但是你也是個壞人:崇禎帝朱由檢
    可是,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他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不近女色,最後還是斷送了大好的江山,死前斬殺了自己的皇后,貴妃,女兒,最後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這個皇帝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我們一般的人家的小孩,十六歲還在讀中學,除了三點一線的校園生活,過年時候殺一隻雞也不一定敢,可是朱由檢十六歲卻殺了專政的魏忠賢,可以說是,小小年紀,敢下手,膽子壯,有能力,有作為。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第131章 文官俱可殺
    何況這還是萊州軍對滿虜鬼子的堂堂首戰,王浩這腦子中,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前一時空中,滿虜包衣奴才後代胡亂宣傳的幹擾。  有時王浩會禁不住想:寬厚仁和的大漢民族,難道真的逃不過這幾百年的劫難嗎?  「縣尊老爺可在城上?學生林思德,乃是山東萊州勤王軍總訓導官。現奉我家大人之命,前來請縣尊老爺答話!」
  •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朱由檢登基時,接過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的大明王朝。而且這個關寧錦防線也不是那麼的有用,因為皇太極雖然過不了山海關,但是他可以繞道蒙古,越過長城,八旗鐵騎,還是能夠殺到京城。而這時候,崇禎才知道自己過於相信袁崇煥。當然了,支持袁崇煥可以,壓制女真更沒錯。但是你朱由檢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就做這一件事兒啊。要知道當時國內還有一片爛攤子呢,什麼饑民災荒,農民起義,這些都是需要兵馬錢糧去解決的。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讀史|關羽之死,蜀漢君臣難辭其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後來的形勢真如諸葛亮的預測,劉備既佔領了益州,又佔領了部分荊州,兩路大軍形成了對曹魏集團的鉗形攻勢,局面一派大好。接下來,形勢繼續朝著有利於劉備集團一方發展。在劉備和曹操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損兵折將,大將夏侯淵被黃忠陣斬,曹軍撤退,劉備佔領漢中全境,並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
  • 歷史上這人說了一句話,等於是文官的知音
    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對於從善如流的明君,第一反應是唐太宗,關於他的故事也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唐太宗和魏徵他們這一對君臣的迭事。唐太宗對於魏徵曾說過一段有名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大痛,說他失去了一面鏡子。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他也曾想要傾盡所能,力挽狂瀾,匡扶社稷,可惜當時的大明已腐敗不堪,縱使他有傾世之才也難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他是不幸的,也是最讓人惋惜的。
  • 為何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友弟恭,朱祁鎮和朱祁鈺卻兄弟反目?
    但凡能夠建立千秋功勳的一代帝王,未有不狠之人,這一點就註定朱祁鈺不可能成為為人稱頌的一代帝王。那麼朱由校和朱由檢這兄弟倆的關係,又為何能夠從始至終的兄友弟恭呢?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弟倆的關係能夠從一而終,一直以兄友弟恭的形象展示給世人,關鍵在於朱由校無後。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大秦賦》:君臣相處之道有這三招,可保晚節
    文/hr弟 自古君臣相處都是大難題,才會有人說:伴君如伴虎。 《大秦賦》中一段君臣之情的演繹,讓人印象深刻。嬴子楚新王上位,背著華陽太后竟然立呂不韋為丞相,而且直接在早朝上任命。面對各方力量的反對,嬴子楚的一段話,不僅讓各方沉默,估計呂不韋聽後也很受用。
  •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缺點和個人不足
    《大明劫》崇禎帝劇照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繼位
  • 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沒有偏愛文官的嗜好。為此土木堡之變,才會成為文官奪權的重要轉折點,從這個時候開始,文官再次壓制武將的局面也就出現了。土木堡之變,最大的贏家是文官集團。這一路走來,明軍並沒有與瓦剌人交鋒。當時瓦剌人知道在明朝境內作戰,不利於他們取勝,所以故意誘敵深入,將大軍撤往北方。朱祁鎮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自然想著繼續北進與瓦剌人交戰了。可前線人馬慘敗,朱祁鎮只好選擇退兵。
  • 韓琦訪談錄之中國古代文官的十大特徵
    看看朋友們是怎麼評價他的:  歐陽修: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他是個淡定哥,可相當有爆發力喲。  蘇軾:人傑也——哪個牛人能讓傲嬌的蘇軾這麼誇,也是實現了人生價值啊!  韓琦:嗯呢,希文當時深陷朋黨之爭的輿論裡,皇上不相信他,我給中央寫了封信,這算是給上面吃了個定心丸。我拍著胸脯保證「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族。」(古代文官特徵4:同僚關係會受皇帝猜忌)  小編:從那兒開啟了你們一生的友情。  韓琦:算是吧。
  • 【BL書單232】古風純愛君臣甜虐文,君臣恩怨,帝王霸業,愛恨情仇,互寵雙男神
    古風純愛君臣甜虐文,君臣恩怨,帝王霸業,愛恨情仇,相知相守!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但讓皇帝全依仗這些人,很明顯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其他諸如後宮、外戚、藩王、太監等或是親近之人或是血緣親近之人,就是皇帝治理天下所用之人的另一個選擇了,畢竟自己人用起來肯定比用其他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