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布爾登,好大的規矩!

2021-02-18 好動網球

這篇文章是去年這個時候發表的,去年的微信號還叫「網球鬥秀場」呢!時光啊,一年過得真是飛快。這回拿出來再發一遍,別說我是一稿兩投哈,畢竟,咱們現在的粉絲數,可是一年前的十倍不止了嘛!相信還是會有很多朋友是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

最早有機會親身領略溫布爾登的風情,還是得益於贊助商邀請。記得有一年在勞力士的貴賓包間準備海寧的採訪,因為想上網查閱球員資料,我向那裡的服務人員索要無線上網的密碼,密碼竟多達20多位,各種數字、字母和古怪符號的組合。見我吃驚的表情,工作人員聳聳肩無奈笑道:「沒辦法,這裡可是溫布爾登……」

我們總是說溫布爾登是何等尊貴而優雅,其實,作為外來人,初見之下的感受往往只有:彆扭和規矩。

馬特•克羅寧是國際著名的網球記者,曾擔任國際網球記者協會的主席,業內深受尊敬。第一次現場報導溫網那年,當我在總共三層的溫網新聞中心的一層找到他,寒暄之後他詢問我:「你一定是坐在樓上吧?」見我點頭,他帶著心照不宣的微笑回應道:「沒關係,我也是從那兒奮鬥到這裡的;從三樓到一樓,我可是用了十好幾年。」

參與溫網報導的文字記者的「階層」,是用樓層來區分的。底層當然是最佳位置,因為主新聞發布廳和幾個小型採訪間都在這一層,記者可免去上下樓奔忙之苦;而且ATP、WTA和ITF的辦公室也設都在這一樓層,平時聯繫採訪或是填寫採訪單也最為方便。

從各個意義上來說,溫布爾登都是一項被歐洲人牢牢把持的賽事,可能也只有大小威獲得女單冠軍時是個例外。能夠在新聞中心的一層謀到一個座位的記者大多來自英國本土和歐洲其他國家,即便是美國的主流媒體也都少見。

四大滿貫賽事中,美網和澳網賽的舉辦國原本就是歷史較短的移民國家,約束較少而包容更多;相比而言,歐洲國家的「封建餘孽」深重,骨子裡陳腐的條條框框仍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溫布爾登的文字記者證來說,分為權限不同的四種。就連攝影記者,也要分成三六九等。那些著名圖片通訊社的大牌記者們,會被安排在中央球場逆光的一側,光影的豐富變化令他們更容易抓拍到佳作;而來自這個圈子第二和第三世界的攝影記者們,則只能留守在中央球場順光的一側,技術再牛,大多也只能拍到攝影行話中的「大白片」,天時地利上先已落於人後。

溫布爾登從來不會向人們張開所謂「熱情的懷抱」,但這並不妨礙,人們趨之若鶩來到這裡朝聖,無論是球員、球迷還是媒體,都是如此。如果你藐視溫布爾登的傳統與權威,賽事便會用獨特的方式來教育你。阿加西曾因不滿賽事的種種清規戒律而在職業生涯早年連續三年藉故缺席;但正是1992年在溫網,他贏得了人生的首個大滿貫冠軍。很具黑色幽默意味,對不對?

溫布爾登也是世界上最能賺錢的網球賽事,不過,給記者們的待遇可真不咋地。文字記者證中每天不到10英鎊的餐費,在媒體餐廳也就能買一個三明治再加杯果汁;如果想吃頓熱的比如牛肉或是魚肉,還得自己貼補。真不知道溫布爾登每年賺的那麼多錢都用在哪兒了,說是給英國網球協會幫助運動員成長吧,他們這麼些年不就出了穆雷一人?而且人家還是蘇格蘭的……

媒體餐補這兩年好歹有所溫和上漲,但食物仍然是不敢恭維。至於交通和住宿,也讓人大開眼界。賽事倒是也有給媒體提供交通服務,但只送到市區內兩個固定的地點。第一年現場報導溫網時缺乏經驗,我的住處距離賽場坐落的溫布爾登小鎮雖已不算很遠,但每天兩頭步行加上中間一段的地鐵,單程也要折騰將近一個小時。

那家位於倫敦市區的酒店我至今印象深刻,從外觀看還算體面,可房間狹小不堪,地毯有腐朽的氣息,電視只有五六個頻道,服務人員也遠談不上殷勤,真還不如國內的莫泰或如家,每天房費卻要收我120英鎊!在國內真是足夠住上五星……

如果說巴黎這座城市以及羅蘭•加洛斯熱烈的紅土,非常容易令人一見鍾情;那麼,端莊威嚴的倫敦以及溫布爾登的草地,則需要經年的體驗才能領略其魅力。正如歷史的厚重需要歲月去累積,歷史的魅力同樣需要時間去感受。隨著時間的退役,對於這項賽事各種規矩的熟悉與接受,每年現場報導賽事的體驗也越來越好了;再加上,溫布爾登美麗小鎮裡也有了我每年借住的熱情女房東一家,食宿檔次立即就上去啦,旅途也不再孤單了。對於英國人的脾性,也越來越了解——雖然初見較為冷漠甚至促狹,但熟悉之後,其實待人還算是相當坦誠,英式幽默就更不必說啦!

如今,溫網和澳網這兩項最年長以及最年輕的賽事已成為我最喜愛的兩項大滿貫,基本每年都不缺席。不過,今年有所例外。由於上月去了趟巴黎跑了法網全程,這幾年已不太再樂意連跑兩個歐洲大滿貫的我,今年將缺席溫網。現在,想想又有些遺憾——雖然今年溫網在歐洲杯衝擊下可能存在感略遜,但英國脫歐這樣的大事,真應該到英國去現場感受一下啊。



長按二維碼關注好動網球

開始壕猜溫網吧!

相關焦點

  • 艾比公館 | 溫網故鄉,溫布爾登與西南名流做鄰居
    提到溫布爾登(Wimbledon),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名鼎鼎的溫網,作為現代網球的誕生地溫布爾登是倫敦傳統的富貴居住區之一!溫布爾登(Wimbledon)的區域歷史可以追溯到鐵器時代,這裡擁有迷人的生活文化和氛圍,號稱「西南倫敦的後花園」,也是倫敦傳統的富貴居住區之一。距離倫敦市中心僅10英裡(16公裡),驅車僅需15分鐘。
  • 我們的十年:溫布爾登丨十年最佳陣容及球員評選
    上個賽季隨著年齡偏大傷病增多出場數也急劇下降,不過我相信安迪球場上兢兢業業的表現 以及132次出場15個進球將會被每一位我頓的支持者所銘記。 丹尼-科德維爾 Danny Kedwell來到我頓的歲月正是泰勒職業生涯的上升期,首個賽季不僅砍下22球,更是在溫布利的附加賽決賽中攻入領先的進球 升入英甲後泰勒保持了好狀態。在大阿金離開之後成為鋒線不二的大腿,在我頓初等英甲艱難的徵程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018年2月13日英甲第三十三輪我頓客場雖然2-4不敵普利茅斯,但球迷見證了進入職業聯賽後首個為俱樂部攻入50球的新紀錄,在英甲兩個賽季成熟穩定的表現。
  • 溫布爾登:運動類型的喜劇愛情電影,值得一看!
    2021-01-04 17:10:06 來源: 娛樂無限呦 舉報   《溫布爾登
  • 這個夏天,讓我們在英國溫布爾登偶遇林俊傑?
    這個夏天,讓我們在英國溫布爾登偶遇林俊傑?好私享旅行 林俊傑成為首位Polo Ralph Lauren X 2019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形象大使更多精彩資訊,盡在溫網官方APP新產品4:暑期孝敬爸媽優質高性價比好禮
  • 規矩(深度好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韓非子說:「萬物莫不有規矩。」 世間萬物都有其規矩法度。 人沒有規矩就會陷入困境,家庭沒有規矩就會衰敗,國家沒有規矩就會滅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做人做事,懂得規矩,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
  • 伴讀 | 規矩(深度好文)
    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 人生在世,與人交往,修身養性,處處都離不開規矩。  生活中,有的人沒深沒淺,讀不懂不亢不卑,也悟不透恰如其分。 總把口無遮攔當成性格直率,說話從不分場合、毫無輕重,惹人難堪。 殊不知,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言談,終會給自己埋下禍根。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遭人厭煩,令人唾棄。
  • 規矩
    受益經典(10月14日)規矩    初來寺院的人會覺得寺院裡的規矩真多,所有的殿堂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尤其是在禪堂裡
  • 陳麗華與「唐僧」遲重瑞:表面風光,但家裡規矩大的讓人望而生畏
    陳麗華與「唐僧」遲重瑞:表面風光,但家裡規矩大的讓人望而生畏遲重瑞結婚的時候是剛剛出名,讓人都沒有想到是的是,她居然嫁給了比自己大11儘管當時兩人結合,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30年過去了,他們之間的感情依然非常堅固,甚至說在別人眼中,他們倆絕對是模範夫妻中的首選對象,其實兩個人過得好不好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儘早給孩子立下幾個規矩,受益一生
    過去很多失敗的例子已經充分地證明:無論是溺愛還是放任都不是好的管教方法。尤其是沒有原則地寵溺,會給孩子一生帶來不良的影響。公安大學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研究兒童犯罪問題過程中發現,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們養成充分的規矩意識,會讓孩子日後發展得更好。以下三類規矩,家長一定要注意!
  • 郭德綱因飯桌規矩訓徒引熱議,網友:規矩多,太封建
    這時于謙於老師也接上了,說這是規矩,這得懂。郭德綱在後面繼續補充說,茶壺可以反過來放,在老規矩裡,飯桌的壺嘴對著誰,代表不歡迎誰。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新時代應該有新時代的規矩,老遵守著過去一套沒有什麼必要,太「封建」。而且規矩太嚴格會讓人喘不過氣。甚至有人在網上冷嘲熱諷:郭德綱到底是什麼出身?怎麼這麼多規矩?
  • 何為京都人的規矩?
    嗓門大、插隊、擅闖私人庭院拍照……等等,不論日本媒體還是我國媒體,各種角度的闡釋,大概都已說了個遍。以此為題材的電視節目或者新聞報導,往往能引起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共同興趣。前者深表共鳴,後者利用的場合更廣泛,可以藉此批判「國民素質」「國民性」,可以反向讚美日本的素質和「規矩」,可以喚起大眾的「恥辱感」和尊嚴、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總之,是一個可以多角度利用的好話題。
  • 為什麼紅事兒規矩多?
    但規矩不能省,該怎樣還得怎樣。其實,管事兒的提前就和主人家商量好了,要弄成什麼規格的,就要配套什麼規矩。說白了,規矩還是跟著規則走的,也就是說,主人家打算花多少錢就要辦成什麼規格的婚禮,還要配上一些規矩。不管老規矩還是新規矩都要招呼進去,只要符合這個規格就行,不能超出預算,也不能省下很多。規矩就是老禮兒,已經做好了價格。
  • 大匠必以規矩——記張建華斫琴
    大匠必以規矩                      ——記張建華斫琴                                                       北京大學中文系前輩大鑑家有個觀點,欲辨真偽,先明製作。如王世襄先生於古家具,親自拆裝,修復時為老木匠當助手,於葫蘆器亦親自製作。更別提書畫鑑定大家均能染翰操觚,陶瓷鑑定每要調查窯口。我初到鄭先生門下習琴,所彈即先生手制仿儷松居所藏伏羲式唐「大聖遺音」。琴極沉重。先生言,抗戰結束時,日本人回國,甩賣用品,他以廉價購得一床日本箏,隨後改制成七弦琴,因材料不是完全合適,有些地方多上了些灰胎,「重了好幾斤!」語畢大笑。
  • 人與人關係再好,也要守住這「四種規矩」
    人與人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守住「四種規矩」,否則只會吃力不討好,還會破壞了你們之間的關係。關係再好,也別摻和別人的家事,人生大事,不能替別人作主。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關係再好,也不要插手朋友的家務事,更不能替朋友的人生大事做決定。
  • 「我不是你的機器人好嗎」因受不了男方的規矩,女方選擇中斷感情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中有法律法規約束我們的行為,能有效提高我們的道德情操,在家中也經常聽老人們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雖然現在的家庭很少再有那種很嚴格的家規,但是我們從小也在被父母告知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 《自衛的藝術》規矩
    本來影評應該就到這裡了,但是另外一想,師傅其實也是死在自己由始至終準守的規矩上,其實在傑西跟他爆料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秒殺,但是還是在道場進行對戰,雖然一部分也是輕敵,但更多的是相信傑西跟他提出對戰的規矩,包括之前在道場,藍帶上夜班斷手,都是對於自己規矩的維護。
  • 郭德綱教秦霄賢規矩,看似師訓徒,其實大有含義
    于謙:這規矩,這得懂。郭德綱擺弄自己身邊的茶壺:實在沒轍了,反過來,衝這邊,會了嗎?于謙點頭。秦霄賢擺弄茶壺郭德綱:這就得教給他。後面小菜麻醬黃瓜上來,教給徒弟什麼人沒學會就紅了等等不說。攏共這一段也就四十幾秒。長輩晚輩之間。老郭沒有啥人格侮辱性言辭。
  • 《大宋少年志》規矩的合格作品
    一部比較規矩的合格作品,遵循主角團組建—主角團一起打怪—衝突誤會到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繼續和諧的打怪升級—最後雙雙對對把家還的標準流程。連續劇總容易掉進為續而續的怪圈。這部整體有些套路化,反派都是為了挑起戰爭不斷搞事、不擇手段沒有底線的陰謀派,主角團每次出手的理由也高度一致,一定是為了xxx的和平,反戰的理由就是為了避免生靈塗炭,大義凜然。
  • 「規矩」是何物?看看郭德綱怎麼說
    有一個好的站姿坐姿,會提升你整個人的形象和氣質。這裡有我們總說的「規矩」。一個有規矩的人,會給人舒服的感覺,有家教、有禮貌、有前途。我們總是在小時候想盡辦法破壞規矩,而長大以後才懂得規矩的重要。規矩不是刻板,不是教條,更不是封建。規矩就像一個法寶,但也是一把雙刃劍。
  • 在北京,這叫規矩,懂嗎?
    誰都知道咱北京人規矩多 今天小編我就跟您聊聊咱北京那些不成文的規矩。 叫人的規矩 咱北京人的規矩,有一條就是叫人的規矩,您別看這簡單啊,嘴皮子一上一下的功夫,告訴您,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