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綜藝節目《婚前21天》中,傅首爾回憶起往事,小時候在外婆家,一直見不到媽媽。自己非常想念媽媽,於是喝下了洗潔精,因為自己生病了,就能見到媽媽了。
孩子的行為暴露了自己有多渴望爸爸媽媽能陪伴在身邊,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被愛。
傅首爾的老公更是表示:「一定要好好保護她,這輩子不能再讓她受委屈」。原生家庭的痛可能要用一生才能治癒。
相信不少「留守兒童」都有過從小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經歷,我自己就是。我的童年現在回憶起來都是滿臉淚水。
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把我留在身邊照顧。我開始在不同的親戚家住,光小學我就轉了3次學。沒有固定的親戚照顧我,也沒有固定的同伴玩耍,沒有一份穩定安心的生活。
小學有一年,我被放到了外婆家,再次換新環境,我很陌生,很害怕。我只能在旁邊看著小朋友們玩跳房子遊戲,我很想跟他們一起玩,可我害怕,我根本不敢開口說話。
每到傍晚,太陽下山,我就一個人躲在院子裡哭,特別特別的想媽媽。外婆家是平方,前後都有院子,我摘了很多的樹葉,我用筆在樹葉上面寫著:
媽媽,我好想你好想你,你什麼時候可來看我;
媽媽,在新學校我沒有認識的人,我學習跟不上,我過的很痛苦;
媽媽,我晚上睡覺真的很害怕;
媽媽,你到底什麼時候來看我,我真的好想你;
.....
我邊寫邊哭,早已不知流了多少淚水。寫在那些樹葉上的字,就像刻在了我的心裡,一輩子都無法抹去。後來,樹葉塞滿了抽屜,我等到的不是媽媽把我接回身邊,而是被轉去了下一個親戚家。
為了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更多的陪伴,我開始假裝生病,總是裝肚子痛。媽媽當然是很緊張我的,帶我去醫院。結果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我被醫生檢查出有某種病,當時太小,我不記得是什麼病了。好像還挺麻煩的,要長期吃藥。
我當時就心虛了,我根本就沒病,可又不敢告訴爸媽是裝的肚子痛,只能真的吃藥了。深棕色玻璃瓶,木頭蓋子下有一小團棉花,裡面裝了很多白色扁圓形光滑的藥品。
隨著吃的藥越來越多,我很擔心自己會吃壞了身體,於是,我開始故意少吃幾粒,每天少吃幾次,之後我避開父母吃藥,偷偷的把藥從陽臺上倒下去。
長大後的我,總是擔心自己的身體,總擔心那幾年斷斷續續吃下的藥對身體不知道會有什麼損害。當然,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告訴我爸媽當年我假裝生病的事。
一方面,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小時候沒勇氣解釋的事情,長大之後我依然沒有勇氣。再一方面,好在自己身體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也不想讓他們擔心。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所以我想說的是,童年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有多可憐。還可能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求得父母的關注和陪伴,我假裝生病結果真吃藥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負面案例。
所以,我自己有了兒子以後,我堅決自己帶著身邊,因為,我太懂童年缺愛,父母不在身邊的痛苦了。
為了這件事,我還曾跟我媽發生過爭執。
我媽說:「家裡那麼多鄰居的孩子都是外出打工,孩子丟給老人帶。怎麼就你不行了,就你矯情。」
我很生氣的回她:「你要這麼說的話,那孩子怎麼樣都能長大,那些孤兒院的孩子不一樣也能長大嗎,那能一樣嗎!」
我們母女的談話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我從來不後悔自己帶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差了點。可我相信比起眾多好玩的玩具,兒子更想要的是我留著他身邊,陪他笑,陪他鬧....
就像童年時期的那個我,如果有選擇的話,我會對爸媽說:
我願意留在你們身邊,哪怕生活很苦,請不要再把我丟給別人帶了;
在舅舅家的那段時間了,他有自己的2個孩子,看著他們一家人歡聲笑語,我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在外婆家的那段時間了,我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我晚上整晚的睡不著,我害怕有小偷會從屋頂上翻過來,從來都沒有人和我交流;
在阿姨家的那段日子了,我都不敢跟她們說話,我自卑,我孤獨。
借著童年的自己,我想跟千千萬萬個父母說,如果不是到活不下去的那一刻,孩子請自己帶,至少前3年在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千萬不要離開孩子。
孩子0-7歲是最關鍵的成長期,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在孩子 3 歲前。而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尤其孩子越小,陪伴的意義越重要。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指出,與最重要的親人分離,會導致分離焦慮。3歲前的孩子,如果與父母頻頻嚴重分離,那麼這個孩子的心靈上會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於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如果可以的話,請一直帶著孩子吧。孩子的幸福,比事業的成功更重要,換言之,孩子幸福,又何嘗不是家長事業成功的一種呢?
就在剛才,看到演員沙溢在深夜的發文,他曬孩子的舊照片感慨,談及孩子的成長,他並不後悔耽誤了事業,寧願放棄些機會,多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這麼幾年而已,孩子長大了,就真的沒什麼機會再陪著了。
正如那句話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別讓你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