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
紀錄片《華爾街》分集介紹:
第一集 《資本無眠》
華爾街是美國資本市場和經濟實力的象徵,它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現在,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與這條500米長的街道不再發生直接的物理關聯,華爾街人也完全成為了一種精神歸屬,資本已經進入無眠時代。不僅是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貪婪與瘋狂似乎是上天專門為華爾街設下的魔咒,它始終瀰漫在華爾街的每一處空間。華爾街在不斷為他人創造著財富,但又在不斷地剝奪著他人的財富,華爾街在固守著自己的生存法則,但又在不斷衝破傳統的束縛。華爾街是矛盾的結合體,它在自身雙面性的較量中,不斷遭到毀滅,又不斷得到重生。
第二集 《牆在哪裡》
華爾街是英語「Wall Street」的中文音譯,它起初就是一道牆,是由最先買下紐約曼哈頓的荷蘭人建立的。因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亞洲海上貿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個金融中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誕生,他們發明了股票,創造了股票交易模式,並建立起了現代銀行體系。但因為鬱金香泡沫而引發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機,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開始起航,在繞道倫敦後,奔向紐約。華爾街的歷史完全可以代表紐約的歷史,華爾街牆的建立與消失,以及後來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著力塑造著紐約這座資本之城。
第三集 《兩條道路》
停留在廣袤的土地上,依賴著純樸的美德,過著平靜而優美的田園生活,是開國元勳託馬斯?傑斐遜為美國描繪的明天;而另一位開國元勳,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希望,美國將是一個運用理性,不迴避人性弱點的未來世界,它將是由現代金融業支撐起的工業強國。 本集通過對美國建國之初的債務問題,反覆出現的經濟危機,時存時亡的中央銀行,華爾街上的強勢人物摩根,以及當下的金融危機等典型歷史片段的描摹,呈現了在兩種治國理念的衝突與制衡下,政府與市場的博弈。瑣碎的歷史牽連,輪迴的人性善惡,使得今天的美國人依然掙扎在這些選擇中,尋找著回饋他們的天賦與激情的方法,和走出金融危機的道路。
第四集 《鍍金時代》
改變紐約城市歷史的是一條貫穿美國東西的人工運河——伊利運河,200多年前紐約州政府通過華爾街發行工程債券完成了這條投資巨大的人工運河,運河的開鑿使得紐約成為美國第一大港口,而債券的發行也讓華爾街備受關注。 四年的美國內戰中,華爾街給北方軍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戰爭資金,戰爭結束後,一位南方的將軍說我們不是被北方的軍隊打敗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敗的。
當JP摩根出現在華爾街上的時候,就註定華爾街的歷史和地位將被改變,摩根時代美國沒有中央銀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擔當了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華爾街與華盛頓政府的諸多矛盾,摩根還掀起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產業併購狂潮。
19世紀,是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也是華爾街的鍍金時代。
第五集 《矽谷方程》
以矽谷為代表的美國高科技公司、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幫助美國實現了產業升級,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如果說矽谷創造了美國的現在,那麼又是誰創造了矽谷的現在?矽谷對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響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住要問一聲:矽谷有何奧秘?在這裡我們將以矽谷為例揭示華爾街在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以及加速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升級到底要靠什麼?政府、市場、企業、資本家、科學家如何分工。
第六集 《投資之道》
早期的華爾街是富人俱樂部,投資對於普通人而言望塵莫及,在此後的200年時間裡,從19世紀婦女投資群體的出現,到1967年第一位女交易員,美國的投資文化逐漸遍及普通家庭。 道瓊指數的出現第一次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信息,此後誕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資方法,技術分析,價值投資,指數投資,人們從混沌的股票市場中,總結出投資之道,也誕生了如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然而各種投資方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同風險,在學習大師的同時,對風險的承受力,更是投資者必須考量的因素。
第七集 《陽光交易》
麥道夫曾經是納斯達克的創始人,是慈善機構的積極捐款人,但是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成為金融詐騙的麥道夫,華爾街人的貪婪始終成為人們詬病華爾街的理由。 回顧華爾街歷史,華爾街最初的100多年並沒有監管。於是出現了德魯和摻水股,當人們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後才有了財經報紙和股票指數,1929年大蕭條之後,華爾街開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約束。安然事件的財務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創華爾街,塞班斯法案的出臺是一次對華爾街的及時修復。
華爾街每一條監管法案的出臺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而這些監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則就是信息的公開透明。
第八集 《明暗創新》
2009年秋天,華爾街正在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整休工程,與此同時,全球資本市場也在對自身進行著深入的反思,在紐約佩思大學裡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銀行家、學者正在舉辦「梧桐樹下再聚首」的研討會。期貨定價模型的創立者、諾貝爾獎得主休斯教授與華爾街資深投資銀行家布克斯泰伯正在圍繞金融創新進行著激烈的辯論。 本集從美國移民的歷史入手,對美國移民的冒險創新精神和美國信貸消費文化進行思辯式梳理,並以此為依託對美國資本市場的金融創新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景式表現。通過對次貸危機的形成和根源的揭示,表述金融創新的兩面性,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的關係。
第九集 《拯救危機》
2008年3月美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低價收購,成為金融危機的第一滴血。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正式登場。面對危局美國政府宣布了8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卻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個人失業,公司破產,國家經濟動蕩,讓拯救的過程極具挑戰。 而就在80年前,正經歷戰後繁榮的美國,同樣遭遇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1929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災難性的一年。在80年前的那次危機中,從個人到國家,是如何面對危機,拯救危機,歷史的經驗教訓是否能為今天提供方法與思考?在這條危機不斷的街道,人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第十集 《資本之河》
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座城市——上海,成為遠東金融中心,而將資本之河引入中國的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 17、18世紀是英國的時代,隨著英國工業產品在世界各地的暢銷,強大的經濟實體支撐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國也為資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國人確立了金本位制,英鎊成為第一個世界貨幣,英國銀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國人將世界通過金融之手聯為一體。
20世紀初,英國的金融地位開始受到來自美國華爾街的挑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徹底改變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華爾街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008年金融海嘯使得人們對世界金融格局有了更多的展望,既然金融已經成為國家競爭的制高點,那麼國家應該如何尋找金融坐標?資本之河又將流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