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散裝衛生巾」衝上了熱搜。
腥風血雨不少。
被20元100片衛生巾低價震出來的,還有一組數據。
「全球有400萬女性正在經受月經貧困」。
評論區有「好心」勸告的,「建議大家買牌子的,這麼便宜的三無也敢買?」
買家沒回懟,只是無奈,「我有難處」。
有人覺得,這是女生在窮講究。
甚至有這樣的評論,「少喝一杯奶茶就有了」。
「不懂衛生巾哪貴,15塊就能買一包」。
且不說買奶茶的人存不存在買不起衛生巾的焦慮。
能槓得那麼自由自在。
就說明發言男性,根本不懂月經到底是什麼。
月經期時間長的,能到一周。
更別說,還有頻繁的更換。
如果今年是23歲,大概已經用了2600片衛生巾。
15元的一包,可能只是一天的花銷。
有女生吐槽,學生時代生活費300,要從飯錢裡扣。
算日用1塊5,夜用2塊,來一次6天左右。
每月,就要用到90~100。
這,還沒計算進一些特殊情境。
有人重病,每天需要用大量衛生巾。
從那時候,開始瞞著家人,在網上訂購散裝衛生巾。
直到去世後,才被家人們發現。
窮人家,沒有選擇的權利。
不差這份錢的,也因為「家庭主婦的顧家思想」,不想拖累家庭,能省一點是一點。
到這時候,很多人才明白過來,印度女性的苦,並不是一種奇觀。
是女性群體尷尬的縮影罷了。
在印度,每100名女性,有12人用過衛生巾,就不錯了。
有人不知道怎麼用。
年輕女學生甚至只是「電視和故事裡看過」。
她們用的,是「月經布」。
穿舊的衣服扯下一塊,就是經期裡,用在私處的唯一遮擋。
《護墊俠》中。
拉克希米第一次看到妻子的月經布時。
慌了,認定髒到「擦自行車都不會用」。
而在這之前,身為一個已婚成年男子,都不知道「月經」是什麼。
買來衛生巾,妻子又要求他退掉。
家裡還有兩個妹妹。
如果都用衛生巾,他們就買不了豆腐牛奶。
保全她的生理健康,就要犧牲全家口糧。
55盧比,能換一包衛生巾。
印度貧困區每人日均生活費,卻僅有32盧比。
而90%不用衛生巾的女性,冒著什麼風險呢。
患病、不孕,甚至死亡。
70%患上生殖器疾病的印度女性,都是因為月經期衛生。
一名印度女性因為用月經布,一隻昆蟲爬進了陰道,感染而死。
有的,「月經布」都用不起。
爐灰、樹葉、草紙,都可以成為替代品。
月經從一種正常生理現象,變成奪走印度女性健康的惡魔。
為什麼沒人站出來改變?
因為在宗教國家,月經被視為「不潔」的象徵。
僅僅提起,就很「羞恥」。
來月經的女性進入寺廟,是「玷汙神跡」。
老人會對正在祈禱的女性說,「神不會保佑你們」。
別覺得魔幻,這是2019年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月經革命》中的真事。
問誰來了月經,女學生要不低著頭。
要不支支吾吾說不出話。
男老師一句「月經是正常的」,能把女學生搞哭。
因為異味重和不便更換,不少女學生,選擇退學。
對月經衛生的將就,引發了健康危機。
國家對待月經的陳舊習俗,也改變她們的人生軌跡。
來月經那幾天,不能靠近男人,只能呆在屋外就寢生活。
以5天為周期計算,有2個月,什麼都做不了。
用得起衛生巾的女性,也很難讓生活不被影響。
不少男性體驗過「來月經」。
墊上衛生巾,用血漿袋和導管向私處均勻擠壓液體。
坐著沒吃幾口漢堡,就發現座位處被淋溼。
褲子也一片狼藉。
趕著替換,又發現衛生間前面的隊伍是如此漫長。
「又溼又潮」,「感覺沉甸甸的」。
走路時搖搖晃晃,精神壓力也很大。
總覺得別人看自己的眼神,有點異樣。
不能劇烈運動,不敢做大動作。
為了研究衛生巾的製作方法,拉克希米也用血漿模擬經血。
在他騎單車上街時,突然血崩。
羞恥得只能跳河。
即使在床上躺著,也有側漏的風險。
因此,沒有多少人能撐完原定的實驗時間。
計劃24小時的,6小時就熬不住了。
但在他們的實驗中,還漏掉了最關鍵的一點,痛感。
有多痛呢。
《破產姐妹》的蘇菲說,「像子宮裡有臺拖拉機在亂攪一樣」。
還會腦袋發脹、拉肚子、全身酸軟......
沒誇張。
有二胎媽媽因為不堪忍受痛經,直接切除子宮。
對她來說,「每個月都像經歷一次分娩」。
被頂到最高的留言說,「我有想過,沒想到真有人實施了」。
最無法還原的一點是什麼呢。
他們算好了時間,墊著大型創口貼等著「止血」。
女生的「大姨媽」,往往是突然造訪。
可能是高考時、工作面試時、和暗戀男生第一次約會時。
體驗「月經」的男生,覺得難以想像。
不知道女性是怎樣忍著持續的疼痛,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
覺得應該給她們「月經假」。
但目前來說,別提「月經假」。
作為一項急需用品,衛生巾甚至很難在公眾場合找到。
就拿我們周圍來說吧。
派爺觀察到,大街上能看到很多保險套販賣機。
卻從沒看過衛生巾或棉條販賣機。
難道,需要衛生巾的女生,不比需要避孕的情侶多?
被困在廁所的女生們,運氣好的,向周圍人借到。
實在不行,就硬著頭皮,讓身邊男朋友去買。
或者,以最快速度奔向就近便利店。
部分男性對女性的痛苦,是想要嘗試理解的。
那為什麼,月經,還是成為了禁忌話題。
女性對月經帶來的所有痛苦,只能「忍」呢。
答案明擺著。
因為主流媒體上,少有人敢大聲談論。
拉克希米憑藉「自製衛生巾」,在創新大賽上獲得「最佳發明獎」。
拿著獎章的合照,放在外封。
發明長什麼樣,卻要翻到第九頁才能看到。
《護墊俠》上映,被改名成《印度合伙人》。
手中的自製護墊,因有人投訴「對小孩影響不好」臨時換成演講稿。
《想見你》引入內地視頻網站時,經過了大量刪減。
和同性戀、自殺、吻戲等情節一起消失的。
還有極其隱晦的一句話。
原版
刪減版
挺魔幻吧。
「你那個」,也能被當成禁忌情節。
好像真是什麼不能提的「髒東西」。
主流媒體集體緘默,只能任由「月經不潔論」繼續橫行。
這一點,不止在印度等宗教國家,是全球都存在。
一位英國婦產科醫生向母親求問。
得到的回覆是,「這骯髒且羞恥,我不應該談論」。
傳播自上而下,成了街坊鄰裡的談經色變。
甚至最該知曉的女性,也蒙在鼓裡。
我國女生第一次來大姨媽時。
往往不是覺得「得了癌症」,就是染上了「嚴重婦科病」。
@知乎網友
攜帶衛生巾,也時刻緊張。
一不小心,就會成社會性死亡現場。
做操的時候,衛生巾從兜裡掉出來了想撿,但是看到大家的眼神,以及同伴好心把我拉走我莫名感覺做錯了事但是我還是想說,月經不羞恥 希望有一天,衛生巾可以和口紅一樣平常
這不是個別現象。
因為性教育的不明朗,從發覺身體發育的那一天開始,女生會在長時間內陷入自卑情緒。
月經羞辱,更是校園霸凌中最常見的手段。
所以,看到陳念座椅上的紅墨水時,派爺抽了口氣。
因為這種殘忍,實在太熟悉了。
《少年的你》
彈幕有一絲習慣後的淡然。
「很真實的事情,從小就看慣了」。
在家長的失聲,媒體的禁播情況下。
能發聲的,只剩下個人。
印度用「姨媽巾大挑戰」聲援女性
最觸動派爺的,是《摩登家庭》一幕。
莉莉來了初潮,她不見任何人,把自己關在房間。
男媽媽愁壞了頭,請來左鄰右捨出主意。
女鄰居很興奮,說這是「特別的時刻」。
帶來了捧花,祝賀莉莉,"正如花般盛開」。
派爺敢說,我們沒有幾個家長這樣做。
很多女孩初潮時,都是被媽媽或女性長輩單獨拉到一個小房間。
像諜戰片的臥底一樣,壓低聲音說話。
科普的月經知識,仿佛是敵國情報。
遞交的衛生巾,像極了毒藥地雷。
來月經,好像真挺「不正常」的。
像男媽媽這樣,能注意到女性此時的脆弱和敏感。
表揚「你在長大」,說「我們會陪著你」的,真的太少了。
她們是「宇宙創造者」,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
因為生育所付出的昂貴代價,有理由被尊重。
「散裝衛生巾」事件有了新進展。
因為盜用相關證件,商品被下架。
是管制衛生巾市場的解決途徑,也是一個新的困境——
便宜衛生巾沒了。
這些有難處的買家們,又要去哪解決問題?
派爺不希望這次「下架」,變成「月經貧困」討論的終點。
如果可以大聲喊出創可貼和衛生紙。
那談論月經,使用衛生巾,也不該成為一種羞恥。
這不是什么女權主義,是一種人權。
派爺想對鍵盤俠們說一句。
能自由生活,是你的幸運。
但,別嘲笑那些沒你運氣好的人。
在病床上呻吟的病人有多痛苦,在沙灘上打排球的人懂不了,這正常。
但請別覺得他們一動不動的樣子很好笑。
用你高傲的言論。
讓深陷「月經貧困」與「生理羞恥」的女性處境,繼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