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五丈原
——《三國演義》郵票第五組「秋風五丈原」欣賞
朱文杰
每當讀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詩聖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想起了諸葛亮,想起了巨星殞落的五丈原。
作為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不論是料事如神,還是「多智而近乎妖」,都讓人難以忘懷。
1998年8月26日發行的《三國演義》第五組中的「秋風五丈原」,就是以諸葛孔明仙逝之後仍具有的巨大威攝力,把《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這一閃光的瞬間集中展現在方寸郵票之上,應該是獨具匠心的絕佳選擇。
「秋風五丈原」郵票的畫面上,諸葛亮的木像被用輪椅車推向陣前,羽扇綸巾,那份瀟灑,那份指揮若定的大將氣度,雖死而猶生。簇擁在車旁的蜀軍將士,都壓抑著悲痛,一個個低眉垂目,滿面悽傷。他們全身戎裝,列陣拱立,似乎在向諸葛行送別之禮,靜寂肅殺的氣氛,逼得人有點喘不上氣來。而蜀軍將士們則有淚不能流,因為他們要迷惑追趕而來的司馬懿,不能讓他看出真相。大道之中黃葉飄落,秋風蕭瑟,更讓人心中倍感悽涼。當然了,這一畫面,帶給人的不光是失去一代賢相、絕世英才的悲痛和惋惜,還有一種感懷命運,英雄悲劇,心靈的震撼。
這是諸葛亮北出斜谷,發動北伐攻魏的五丈原之戰。可以說是諸葛亮對抗天命的最後一戰。說他對抗天命,因為蜀國以攻為守,六出祁山,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或功敗垂成。一出祁山時錯用馬謖,失街亭,被迫上演空城計;二出祁山,趙雲病故,大軍一出先折大將;三出祁山,又是猛將張苞病死,引得諸葛吐血,嘆天不助英雄;四出祁山,後方奸臣作祟;五出祁山,李嚴弄事,因軍糧供應不濟而謊報東吳興兵;六出祁山,就是最後這一次。又遇大將關興病亡,諸葛為之「放聲大哭,昏倒於地」。接著好不容易困住司馬懿「火燒葫蘆峪」,誰知天意弄人,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
雖然諸葛亮勵精圖治,運籌帷幄,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革新了可發十箭的「連駑」,還有運輸糧草的如神話般的木牛、流馬。可此時的司馬懿,畏蜀如虎,在渭水北岸的三刀嶺上,居高臨下,營壘高築,堅守不出。諸葛亮以巾幗女衣辱之也不為所動。於是兩軍就在這方圓12平方公裡的五丈原下憑險拒守,百天不戰。
終於,天不佑人,諸葛亮積勞成疾,大星驟落。這也是諸葛先生為報「受先帝託孤之重」,以及感激「三顧草廬」之恩,一生謹慎,日理萬機,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殫精竭慮,終日勞累所致。
「諸葛大名垂宇宙」。五丈原,因一代名相諸葛亮而天下聞名。也是一切崇敬愛戴諸葛先生人的傷心之地。這位人稱臥龍的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34年秋病死於軍營中。司馬懿看見蜀軍撤退留在五丈原的營壘布置,由衷地讚嘆自己的這位老對手:「天下奇才也」。
五丈原位於陝西岐山縣城20公裡處,原高40餘丈,北臨渭水,南依秦嶺棋盤山,三面凌空,三面環水,東西皆為深溝,扼褒斜古道北口,據關隴大道南緣,山原相映,水繞將臺,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民間傳說:五丈原得名於秦二世到此見旋風颳起五丈塵柱奇觀,揮毫寫下「五丈秋風原」。還有一說,五丈原地形像五銖錢的五字,原稱五狀原,後方言中「丈」與「狀」不分,誤傳為五丈原的。
諸葛大軍就是在此築城的,五丈原及其周圍,至今仍留有三國古遺蹟20餘處。有蜀軍的中軍帳遺蹟壑落城,蜀軍大本營九龍山;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盤,取水之泉的「諸葛泉」;司馬懿拜將臺;以及東南10裡路的褒斜古棧道的北口斜谷關;火燒司馬懿的葫蘆口;渭河南岸的高店鎮相傳叫魏延城,當年蜀軍的前哨陣地;還有斜水兩岸,今岐山縣安樂、落星兩鄉,當年蜀軍屯田之地。當地農民常在五丈原田地中發現一種鐵鍋,鑄有漢代隸書,老百姓稱為「諸葛鍋」,應為當年遺物;更遠一點的今寶雞虢鎮有蜀倉鄉,蜀軍屯糧之地。可以說從五丈原四下瞭望,讓人不由不聯想發生在1700多年諸葛亮在此導演的那一幕幕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劇。說古論今,追思先賢。
後世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五丈原北端建有武侯廟,廟宇坐南朝北,聳峙五丈原頭。當地《岐山縣誌》記載建於元代至元初年。而元代人郭思恭的《漢丞相諸葛公五丈原廟記》中有:「廟自漢至今,千百餘年」。看來此廟始建於漢末晉初之際了。
五丈原武侯廟有正殿五大間,置有塗金的諸葛亮塑像。獻殿內牆壁有宋代抗金名將嶽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諸葛亮的衣冠冢,冢旁有落星亭,以及八卦亭,鐘鼓樓等。而五丈原所在的岐山縣,也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周王朝的發祥之地。有周公廟,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銅器,因坐落秦嶺之南的鳳凰山上,有鳳鳴岐山傳說,而聞名遐邇。最近,在周公廟遺址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字超過了2200個,被列入2008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北京大學教授鄒衡說:「周公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就其學術意義而言,堪與上世紀河南殷墟遺址發現相比肩。」
《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在陝西的特別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第一組第三枚的「鳳儀亭」,就是指發生在長安(今西安),《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鳳儀亭兩個主角,即「呂布戲貂蟬」的呂布和貂蟬,這二人都相傳出生於陝北。貂蟬是米脂人,呂布是綏德人,所謂「米脂的婆姨綏德漢」就是指這二人。呂布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精心塑造的三國第一勇將,他讓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來表現呂布的勇冠三軍,無人能敵;他讓貂蟬這位三國第一美女和呂布共同演繹英雄加美人的傳奇;再加入呂布所騎的「日行千裡,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赤兔馬,被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見羅貫中特別之用心。但是,羅貫中又把呂布描寫成一個外表英武,內心虛弱,有勇無謀,胸無大志的莽漢加懦夫,且貪戀美色,見色忘主、見利忘義。先是拜丁原為義父,進爾投靠大奸董卓,認賊作父,被張飛陣前罵作「三姓家奴」而令人不齒。這實在是羅貫中人物塑造上獨出機抒的創造,褒中有貶,人物特具的複雜性、多樣性、豐富性,甚或人物人生境遇中落差巨大的對比、老天不公的眷顧等等,都啟人深思。這也是《三國演義》一書中僅見的典型人物,讓人嘆而敬服。而司徒王允巧使的連環計,也是以講謀略算計的《三國演義》中設計最早,最為成功,最為精彩,最為著名的一計,這個連環計只所以稱「連環」,就是說:其中還包括了一女許兩家的美人計、離間計、借刀殺人計,環環相扣,堪稱《三國演義》第一計。有了這樣精心設計,精妙絕倫的計策,才有了後面「董太師大鬧鳳儀亭」,與呂布反目為仇,最後被株殺等一系列吸引人的驚險曲折的故事。
《三國演義》郵票在絕少的幾個畫面故事中,選擇「鳳儀亭」。一是說明了故事本身的舉足輕重,二是躲避不開羅貫中給予呂布的最為精心的塑造和情節設置。可以說,圍繞鳳儀亭發生的故事,在英雄、美人、駿馬、計謀上都獨領風騷,讓你能夠連續享受到一頓頓藝術審美上的精神大餐,而連呼過癮。另外,三國故事主要發生在陝西漢中,有定軍山黃忠斬夏侯淵。說到定軍山,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名叫《定軍山》,中國郵政發行的2005-17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郵票,主圖就選用的是這部僅有半小時的默片《定軍山》的劇照。這部電影是一部京劇舞臺紀錄片,是1905年為慶賀梨園界泰鬥級人物、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派」創始人譚鑫培60壽辰而拍攝的。劇照就是譚老先生扮演的斬夏侯淵的老黃忠。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70、71回。還有「諸葛亮智取漢中」,勉縣諸葛下葬於定軍山的武侯墓,再有「襲陣倉武侯取勝」中的陣倉(今寶雞),以及馬超在陝西潼關境內,渭水之畔大敗曹操,整得「曹阿滿割須棄袍」,和「司馬懿克日擒孟達」的發生地被稱為西城現在的陝西安康市。陝西如果搞一個三國故事十日遊,一定會成為熱愛三國故事的遊人鍾情的熱點線路。
原載2009年5月4日《陝西日報》
朱文杰,陝西西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曾任西安市文聯《長安》文學月刊副主編、創研室專業作家。上世紀70年代初始在海內外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迄今約800萬字。著有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二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二卷)》《郵票上美麗的陝西(二卷)》等。
您的每一次肯定 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投稿郵箱 7374509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