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峪關兜兜轉轉幾大圈,終於踏上去五丈原的正確道路。這條只有19公裡的路,我們走了很長很長時間。經過落星彎臥龍谷景區,看到「羅星石」那一剎那,一種悲愴情緒開始氤氳心頭——我們會同時想到公元234年那個秋天,這片土地帶給諸葛亮的遺憾和悲愴——蜀漢十萬大軍已經屯兵渭河南岸五丈原,雄視近在咫尺的漢室舊都長安,可老天在這個時候卻要隕落將星……「當時不是長星墜,席捲中原未可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孫盛《晉陽秋》載:「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往西南流,投入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落星灣景區想必根據這一記錄展開,但我們的目的地在諸葛亮廟。
原上剛收割完小麥,一望無際的麥茬地一色兒地黃著,這遼闊讓人想飛。老百姓把麥子曬在路上,車行緩慢。出於對五丈原和諸葛丞相的敬畏,我們很有耐心,柱舉大哥更是不急不躁,對路邊老鄉報以友好的微笑。我們知道,1700多年前,蜀漢軍隊跟這裡百姓建立了親密關係。漢中到五丈原的糧草補給線長達500裡,即便有木牛流馬,也不能一朝一夕全部送達。「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那時五丈原可比不得今日五丈原有石頭河水利灌溉,蜀漢士卒與百姓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自然會結下魚水情誼。
「原」通「塬」,地貌學名詞,即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為溝谷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五丈原就是這樣的地形,高出平地120餘米,三面凌空環水,南依秦嶺棋盤山,東瀕斜水,西臨麥李河,北俯渭水,易守難攻。臺原高平、曠遠、深險。在這種臺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腳下的土地就不見了,變成一個深不可測的斷崖深谷,不得不突然收住腳,倒吸一口涼氣。這種驚心動魄和突如其來的驚險,有一種不可預料的奇崛之美,我等川人難得有這般體驗。柱舉大哥乾脆停車欣賞,使勁地拍攝河谷與原臺的高差。
五丈原名字由來眾說紛紜:一說秦二世西巡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二說原高五十丈,由五十仗原簡化為五丈原;三說為葫蘆形臺原,最窄處為五丈;四說地形像漢代五銖錢的五字,由五狀原誤傳為五丈原。這些說法均為今人解讀,在我看來與古蜀先民「尚五」(崇拜數字「五」)傳統有關,如《華陽國志》中的「五丁」「五婦」「五石犀」等;三星堆以「五尺高冠」為代表的「五」字單元數不勝數;蜀文化中的五色帝、五尺道、五裡埡等等,連秦惠文王給蜀王送禮都是五頭石牛、五位秦女;至於今天農曆五月初五,純屬巧合。可見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歷史影響,居然把蜀文化傳播至渭河流域,這也許是長江文明向黃河文明滲透較深的一次吧。
《資治通鑑》載: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 彼時「武功」包括今天陝西武功縣全境,扶風縣中南部,眉縣全境和岐山縣南部,太白山次峰為武功山,石頭河古稱武功水,歷代為長安都城的京畿之地。不知司馬懿當時真這麼說,還是後來晉室誇耀先祖聰慧的偽託,但司馬懿畏懼與諸葛亮正面交鋒是不爭的事實。蜀軍若兵出武功,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而他根本沒有全勝的把握。對於蜀軍來講,若兵出武功,即進入關中平原腹地,失去依憑,雖可集中兵力威逼長安,卻沒有退路,同樣沒有全勝的把握。這樣做相當於拿蜀軍全軍性命賭博,若勝還好,若敗,則全軍覆沒。諸葛亮一生謹慎,打仗行兵的謀劃都是進退有據、萬無一失,魏蜀實力懸殊,諸葛亮不敢拿蜀軍冒這個險,所以西上五丈原屯兵,這樣至少可保蜀軍無虞。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機。但諸葛亮還有一手:控制五丈原對岸的北原。北原即渭河北岸周原,與五丈原兩原相夾渭河合川谷地形成門戶。控制北原,即可截斷關中與隴西通道,把魏軍分為兩半,使其左右不能相顧。蜀軍從這裡進攻關中,取長安,進退有據,可謂穩操勝券。
可人算不如天算,雍州刺史郭淮卻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搶先佔領,「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郭淮擊退蜀軍,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渡渭河背水設營,截斷了蜀軍過河的進攻路線。諸葛亮沒辦法,只有退守五丈原與魏軍對峙。司馬懿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按常理,他可以乘勝進攻五丈原,然而他卻堅守不戰,對諸葛亮圍而不攻,他們一生宿敵,過去的一系列交手,司馬懿從未撿到便宜,畏亮如虎。此次諸葛亮佔據五丈原有利地勢,他更不敢輕舉妄動。他清楚地意識到,只要他不出兵,諸葛亮就拿他沒辦法。於是雙方就這樣耗著,拖著。
起初,諸葛亮也不急,他在等待機會,等待東吳對魏開戰,魏無暇西顧之時他就對司馬懿開戰。可魏明帝卻咬著牙讓司馬懿堅守,自己帶病南下與東吳周旋,命司馬懿按兵不動。曹叡的硬氣可能不在諸葛亮的預測之中,他急了,畢竟蜀漢軍隊戰線太長耗不起,於是引誘魏兵入葫蘆峪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司馬父子死裡逃生。
諸葛亮長嘆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自此健康每況愈下。七月,孫權在合肥大敗,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噴出一口鮮血,自此身體雪上加霜。對於責任重於泰山的諸葛亮來講,更感時不我待。眼看雙方對峙了100多天了,他急於要與司馬懿進行決戰,在曹叡回軍之前幹掉司馬懿。要知道,為了這次北伐,他息民休士準備了三年,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可謂孤注一擲,成敗在此一舉。司馬懿不怕對峙就怕決戰,任憑蜀漢軍隊怎麼挑釁,他堅守不出。諸葛亮沒轍,給司馬懿送一套女人服飾。堂堂一國丞相,這轍都能想出,可見是急不可耐了。司馬懿惱羞成怒,但仍不敢出戰,為了向部眾表示敢於用武,上表請戰,他料定曹叡不會批准。果然曹叡派人節制司馬懿,不許出戰。顯然,魏的策略就是要耗死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諸葛亮,積勞成疾,油盡燈枯。八月,在軍中與世長辭,遺命秘不發喪,整軍而退。幾位賣香蠟紙燭的大嫂向我們撲來,換做平時,我會甩開他們徑直向前,可此時,我已淚滿眼眶,不想與任何人多說一句話,不知道給了多少錢,也不等找補,就抱著香蠟紙燭進去了。祠前佇立鐵製香爐,我點燃香燭時,眼眶終於沒有收住淚水。前面說過,我不是三國迷,也不是亮粉。去過很多武侯祠,今天這種悲愴之感從未有過。切生生感受到一絲諸葛丞相的生命氣息……
「心外無刀」的石碑是廣場最醒目的景物了,為日本友人野呂雅峰先生於1993年9月為紀念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日本人痴迷王陽明心學,「心外無刀」應是借用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的觀點讚揚諸葛亮用兵之道。看樣子,野呂是一位忠實「亮粉」,對《三國志》、《三國演義》研究頗深。
全國有幾十家武侯祠,上規模的也有七家,勉縣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野呂為何將十多萬的碑刻單單落戶五丈原?且是諸葛亮毫無勝績的五丈原?就像我的眼淚獨獨在五丈原撲簌簌落下,怎麼也收不住是一樣的道理吧。或許,不以成敗論英雄所折射出的人心基底,才最應該是人類的信守和信仰,今天稱普世價值。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為白帝託孤的承諾,諸葛亮鞠躬盡瘁傾盡一身心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興復漢室一生北伐,而這一次,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依然考慮的是如何為弱小的蜀國,柔弱的後主保存軍事實力以延續國祚,這份忠誠何其難得。
泰始四年(268年),諸葛亮去世34年之後,其孫諸葛京為西晉眉縣令。晉泰始起居注載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這就是古人,易朝易人不易心,在可貴的內守面前,始終跪著。諸葛京在任上政績突出,又被尚書僕射山濤舉薦東宮舍人,後又被提拔重用至江州刺史。不能不說,諸葛京的命運正是先祖生前的赤子、磊落之光所照,是古人對一個人可貴品質的肯定與獎賞。這是我們今天必跪的兩個原因。
有人說諸葛亮一生心心念念而不得的長安,被小孫子給輕鬆拿下,歷史給諸葛亮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就如有人批評諸葛亮扭天行事,反歷史潮流一樣,「事後諸葛亮」而已。諸葛亮畢生志向是北定中原,所以全國武侯祠一反廟宇坐北朝南的習慣而坐南朝北,這種朝向順應其生前未了心願。五丈原也不例外,諸葛廟面對渭河,元朝所建。據說最早為諸葛京為眉縣令時為祭祀先祖所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武侯祠遍布全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為遵崇,跪拜,香火鼎盛。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大門楹聯夠有氣勢,可楹聯中間的牌匾「五丈原諸葛亮廟」的排版居然把「諸葛亮」的名字分開,這錯誤有點低級。
導遊堅持要從獻殿前那棵百年國槐講起,說這樹是廟裡一絕,樹形神似「義」字,象徵諸葛亮一生忠義,特別是兩丫相交處的那個樹洞所代表的「點」,簡直如神來之筆;獻殿上方一根通長五丈的元代原木檁條,為第二絕;正殿前的兩根立柱,東側木紋形似鳳凰,西側形似長龍,天然固有,無一點人工痕跡,為第三絕。
又見嶽飛《出師表》手書碑刻,「純正不曲,書如其人」,與南陽臥龍崗三絕碑不分伯仲,惟妙惟肖。武侯祠一般都有嶽飛《出師表》手書碑刻,都說自己所存為真跡,這個你懂,我沒有這種專業鑑別能力。諸葛亮的遺體尊遺命運回漢中,葬於勉縣定軍山下。正殿西南側的衣冠冢是為方便百姓祭祀,紀念。墓冢周圍砌有石牆,樹有28根立柱,隱含諸葛亮輔佐劉備28年。
正殿南側建有隕星亭,亭中立一隕石,被玻璃封住,表面坑窪不平,土黃色,隕石形狀與五丈原的地形非常相似。導遊說這塊隕石在落星彎發現,運來這裡的。顯然,是為了配合《晉陽秋》中那顆「三投再還」的赤星。時至今天,我們不至於愚蠢到去研究這顆隕石的真偽,圍繞這顆隕石的文化現象和象徵意義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從古至今圍繞這顆隕石的詩詞不可細數,唐·胡曾《五丈原》:「蜀相西驅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長星不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宋·蘇軾《懷賢閣》:「顧瞻三輔間,勢如風卷沙。一朝長星墜,竟使蜀婦髽……」民間更是把落星石傳的神乎其神。我在地圖上數了一下,五丈原就有帶「星」字的11個地名,落星堡、羅星湖,羅星鄉,其中有帶「星」字的村子就有9個,可見當地百姓對「千秋名相」的無限追思與崇敬。「落星石」早已超越傳說本身,已然成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象代名詞。出大門順階梯而下,立有一個指示牌:諸葛亮祭燈臺廟。這裡是根據《三國演義》情節中設計的一個景點:諸葛亮見天上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知道自己即將離世,於是讓姜維找甲士環繞帳外,他在帳中祈禳北鬥七星,如果七天內主燈不滅,他便可成功續命,如果主燈滅了,他就必死無疑... 司馬懿也看到天象,知道諸葛亮不久於人世,又不敢深信,使夏侯霸領兵探之。不料魏延誤認劫寨,匆匆奔至帳中報信,攜風襲燈,諸葛亮嘆道:「天忘我也!」這一幕氣壞姜維,欲斬殺魏延,被諸葛亮制止。諸葛亮明白,祈禳北鬥七星續命只不過是眼看漢室復興有望,僥倖想與命運一搏而已,他心理非常清楚,魏延攜風襲燈就是老天的安排,怪不得魏延。
諸葛亮一身「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為世人所敬仰,但是為了匡扶漢室正統,他不惜用狠計,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縣、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燒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嗷嗷直叫,屍橫遍野……
一將功成萬骨枯,諸葛亮明白他的這些計策是以折壽為代價。記得幼年時父親給我們講諸葛亮這一劫數時,他的表情和語調充滿惋惜:孔明啊孔明,三顧之恩,你早已報答,託孤之責也竭盡所能,至於永延漢祀,自有天意,你又何苦強求啊?一個很好的素材,被弄得粗俗骯髒,估計是當地村民所為。想當年諸葛亮去世,一軍整退,司馬懿追而不及到諸葛亮營壘察看,歸置整齊無一絲狼藉,感嘆:「天下奇才也!」。兩千年後的今天,居然被好事者為了蠅頭小利弄得一片狼藉,這種大不敬,讓人憤怒。
柱舉大哥居然沿石梯往下跑,他想下去看諸葛井,聽導遊講,當時五丈原缺水,士卒在原下打井往原上挑,那口井後稱諸葛井。跑了一段,發現要下得臺原底部還很遠,又趕緊上來。儘管我們知道,原底就是渭河,跨過渭河就是北原,但我們都累了。
站在諸葛廟前茂盛的槐樹下,俯瞰渭河,眺望北原千山,想像當年丞相站在我的位置,仰望星空,凝視那顆即將隕落的將星,遙望長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將成泡影,他是那麼落寞,那麼不甘……此時天好藍啊,白雲如仙,緩緩移動、變化,我驚異,那不是羽扇綸巾的丞相嗎?丞相,我們可否來一次跨越兩千年的對話?關於正統、關於感恩、關於責任?我仰頭虔誠地呼喚。
「呵呵,假如你能沿著時空隧道來到我所處的時代.」恍惚間,我似乎看見丞相手搖羽扇,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地看著我。我似有所悟。任何偉大,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而如今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卻喜歡跳出時代,毫無敬畏地對古聖先賢指手畫腳,站著說話不腰疼,這種自以為是的高明,殊不知已徹底下墜到「事後諸葛亮」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上接往期:
【元夫 48期】尋找斜峪關
【元夫 47期】走過斜峪
[元夫 46期] 褒斜相吻
【元夫 44期】西當太白有鳥道
下期預告:
紫氣東來
如果你對蜀道上鮮為人知的那些事兒和那些風物感興趣的話;
如果正致力於大蜀道文化研究、旅遊開發、康養建設的話;
【元夫(熊芙蓉)】女,記者、編輯、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廣元市第八屆科技拔尖人才。行走,考察,思考,記錄。目前創作傾向:非虛構。
處女作《東河口絕戀》,之後有《青川涅槃》《木牘之光》等紀實著作;散文、詩歌、短篇紀實作品屢見全國各地報刊;歷時三年尋訪古蜀道,稿件在全國報刊選發,在廣元日報和元夫公眾號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