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藍字,關注我們!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孩子們歡天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節日,很多早已長大成人的70後、80後以及90後也紛紛在朋友圈裡賣萌撒嬌,互祝節日快樂。不過,與剛過去的端午節這一源遠流長的民間節日相比,兒童節的歷史並不長——算起來最多也只有100多年,而且,最初中國的兒童節並不是「六一」,而是4月4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80多年前
各國兒童節 日期並不同
要追溯中國小娃過兒童節的歷史,還得從192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的「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說起,這是一個旨在促使各國共同保障兒童權益的組織。
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的5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日內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兒童幸福國際大會」,其中也有代表來自中國。大會通過了著名的《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並首次提出了設立兒童節的倡議。之後,與會的中國代表將這一建議帶回國內,喚起了國內教育界的極大熱情。
經過持續數年的醞釀,1931年3月,中華慈幼會致函上海市社會局,提出中國應設立兒童節,以喚起民眾對國家未來的主人——兒童的關注。之後,上海市社會局致函南京國民政府,建議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兒童節。
接著,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全國兒童節紀念辦法,確定每年的4月4日為兒童節,要求各地執行。從1932年開始,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開始舉行兒童節慶典,之後,慶典活動漸漸在各地鋪開,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其實,把4月4日定為兒童節,也是由中華慈幼會提出來的,理由是4月正是春季,萬物生長,象徵兒童的朝氣蓬勃,而「四四」又與「三三」(古稱上巳節,又稱「春浴日」)、「七七」(七夕)、九九(重陽)等節日交相輝映,又不衝突。南京國民政府採納了這一建議,兒童節的日期就這樣定了下來。
事實上,雖然很多國家都採納了「國際兒童幸福大會」的建議,陸續設立了兒童節,但確定的日子各有不同。比如,英國定在7月14日;巴西定在8月15日;印尼定在7月13日;土耳其定在4月23日;韓國定在5月5日;最有趣的是美國,把兒童節定在了5月,具體哪一天過,各地多有不同;日本的兒童節也很有意思,男孩女孩分開過,3月3日是女孩節,父母會為女兒準備傳統玩偶,5月5日是男孩節,有男孩的人家,都會在院子裡豎起鯉魚旗。至於各國為什麼這樣規定,要真詳細考究,可就要「說得嘴兒都疼了」,還是就此打住,按下不提。
舊時兒童節
遊藝會人山人海 影院商場搞促銷
說了這麼多舊時兒童節的由來,那在80多年前的廣州城裡,孩子們過兒童節,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且讓我們翻開當時的報紙一窺端倪。有趣的是,翻開1935年4月4日和5日的《廣州民國日報》,最奪人眼球的是各大商家打出的節日促銷廣告:金聲戲院和新中華影院在同一個版面上大打擂臺,一個招呼說「小朋友,請來湊湊趣」,送出免費票;另一個請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教育倫理片,並承諾送精美禮物一份;新國民戲院推出的「馬戲奇觀」宣布接連三天優待兒童,門票「買一送一」;先施公司在四樓推出半價場,請「大小朋友」一起來捧場;新大新公司則為孩子們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樂大會,取名「皆大歡喜」,大減價足足持續七天;商務印書館的廣告則赫然以「在慶祝兒童節中的大貢獻」為題,宣布《小學生文庫》和《幼童文庫》八折優惠……總之,各大商家都想方設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從孩子身上「掘金」,種種促銷手段與現在如出一轍。
4月5日,《廣州民國日報》推出一整個版面,來報導城內小娃過兒童節的盛況:中山紀念堂舉行了慶祝大會,三千餘兒童到會,並有樂隊到場助興;大會上還有兒童演講,說「希望天下的孩子,在相親相愛之下,過好自己的節日」;「市一中」和「女師附小」兩地舉行了盛大的遊藝活動,全城近三十家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到場,或演奏音樂,或唱粵曲,或演話劇,同時舉行有獎競猜,現場人山人海;空中還有飛機散發慶祝兒童節的五色傳單,引得人們紛紛抬頭觀望;而市內的各長途汽車站,也貼滿了慶祝兒童節的標語……總之,透過這一大篇報導,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節日氣氛。
不過,說句實話,官方固然大舉慶祝兒童節,商家也大搞促銷,市面上有些玩具甚至還買斷了貨,但能快樂過節的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而對窮門小戶裡的孩子來說,兒童節最大的意義是放一天假,可以幫家裡多幹一點活吧?
節日變遷
紀念二戰中逝去兒童
世界統一兒童節日期
那麼,「四四」兒童節又是如何被「六一」兒童節取代的呢?原來,這與紀念二戰中慘遭摧殘的兒童有關。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兒童全部押往集中營。為了哀悼在二戰中死去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的執委會上確定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通知,將六一國際兒童節作為我國的兒童節,而廢除舊的兒童節,從此,「六一」兒童節在新中國確立了。
算起來,「六一」兒童節在中國已走過了60多年的時光,帶著鮮明時代特色的紀念活動也給一代代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註:本文參考了《新中國六十年中的兒童節研究》等文獻。)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