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6月1日
這是饅頭說第 262 篇文章
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
今天是全世界的「國際兒童節」
但事實上,所謂的「國際」這個說法並不全面
其實,在很多國家,「兒童節」並不是今天
【今日由頭】
1950年6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際兒童節」
1
故事,要先回到1942年的6月9日。
這一天的晚上,位於捷克布拉格西北部的一個名叫利迪策的小村莊,忽然被德國的黨衛軍包圍得水洩不通。
村民們惶恐地注視著荷槍實彈的德國士兵,不知道他們究竟要幹什麼——五天前,他們已經來過一次,說要搜查證據,但無功而返。
面對手無寸鐵的村民,德國人宣布:這個村莊已經被查出有窩藏刺客的證據。
所謂「刺客」,是指兩名受英國派遣的捷克籍傘兵。他們在5月27日用手榴彈和連發手槍襲擊了德國黨衛軍頭子萊因哈德·海德裡希——8天之後,他傷重不治身亡。
萊茵哈德·海德裡希雙手沾滿猶太人的鮮血
海德裡希曾被希特勒視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對於他的被殺,希特勒暴跳如雷,下令一定要查出兇手,並且讓捷克人付出代價。
在經過漫無目的的搜尋之後,黨衛軍只能找一個村莊來頂包,並且希望可以震懾捷克其他的反德力量。
這個村莊,就選了利迪策村。
6月10日,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開始了。
村子裡173個15歲以上的男性全部被挑了出來,10人一組,站到牆邊,全部被槍殺。
近200名女性村民和104名兒童被全部送往集中營,絕大多數兒童在波蘭切姆諾毒氣室被殺害,戰後生還者僅有17人。
捷克拍攝的《利迪策大屠殺》劇照。當時為了防止流彈飛竄,牆壁上還鋪了床墊。
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雖然免於一死,但和母親分離,經挑選後送往德國人家庭撫養,他們長大後只會德語,不會說捷克語。
整個利迪策村的建築,從教堂到學校到醫院,被全部炸毀,填平,掩埋。整個村莊在地圖上被抹去。
這就是著名的「利迪策慘案」。
2
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
「利迪策慘案」在一天之後就被傳了出去,6月12日,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小鎮立刻就宣布改名「利迪策」。一個月後,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聖赫羅尼莫也改名叫「利迪策」(這個城市後來發展到200萬人口以上)。
後來,在世界各地,從巴西到南非,從委內瑞拉到以色列,從村莊到廣場、街道,很多地方都改名叫「利迪策」。
而「利迪策」讓更多人記住的,是一次會議。
1949 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WIDF)在蘇聯的莫斯科舉行了一場理事會議。會上,各國代表控訴了帝國主義分子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尤其提到了「利迪策慘案」。
利迪策村在原址重建後,建立的紀念牆
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最終決定:
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3
關於「國際兒童節」的由來,到這裡就結束了。
但是,故事卻沒有完。
在在英文「維基百科」上輸入「Children's day」,在每年6月1日過「兒童節」的,其實只有50個國家。
而且,這50個國家,原先絕大多數都是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是要從1949年的那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說起。
1949年,離邱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已經過去了三年,整個世界已經陷入了「冷戰」格局。這場會議,舉辦地是莫斯科,而參會代表,其實基本上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會上,大家雖然控訴「利迪策慘案」中德國納粹的罪惡,但用的詞卻是「帝國主義」——沒錯,「帝國主義」的話,當然就不止德國在內了。
所以,這個關於把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的倡議,雖然出發點和初衷沒有任何問題,但得到回應和執行的,基本上都是社會主義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也在其中。
194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通令,廢除國民黨時期定的舊的兒童節,將6月1日作為我國的兒童節,與「國際兒童節」統一起來。
1950年6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從此之後,「六一」就成了孩子們的節日。
送上一首回憶殺的MV
3
那麼,那些沒有「六一兒童節」的國家,就不給兒童過節了嗎?
倒也不是。
先來看看我們自己國家以前的歷史吧。
192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了一個叫「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的組織,旨在促使各國共同保障兒童權益。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的54個國家在瑞士日內瓦一起開了一個會,通過了《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首次提出了「設立一個兒童節」的倡議。
當時參會的中華民國代表,也把這個倡議帶回了國內。1931年,由孔祥熙發起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出倡議,建議每年的4月4日為中國的「兒童節」。這個倡議經行政院通過後,正式施行。
當時的中國孩子們是怎麼過節的呢?
翻開1935年4月4日和4月5日的《廣州民國日報》,最多的,是各大商家打出的節日促銷廣告:
金聲戲院和新中華影院在同一個版面上大打擂臺,一個招呼說「小朋友,請來湊湊趣」,送出免費票;另一個請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教育倫理片,並承諾送精美禮物一份;
新國民戲院推出的「馬戲奇觀」宣布接連三天優待兒童,門票「買一送一」;先施公司在四樓推出半價場,請「大小朋友」一起來捧場;新大新公司則為孩子們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樂大會,取名「皆大歡喜」,大減價足足持續七天;
商務印書館的廣告則赫然以「在慶祝兒童節中的大貢獻」為題,宣布《小學生文庫》和《幼童文庫》八折優惠……
而到了4月5日的報紙,則記錄了「兒童節」那天的盛況:
中山紀念堂舉行了慶祝大會,三千餘兒童到會,並有樂隊到場助興;大會上還有兒童演講,說「希望天下的孩子,在相親相愛之下,過好自己的節日」;
「市一中」和「女師附小」兩地舉行了盛大的遊藝活動,全城近三十家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到場,或演奏音樂,或唱粵曲,或演話劇,同時舉行有獎競猜,現場人山人海;空中還有飛機散發慶祝兒童節的五色傳單,引得人們紛紛抬頭觀望;而市內的各長途汽車站,也貼滿了慶祝兒童節的標語……
(以上灰色字體內容,摘自《4月4日曾經是兒童節》,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月華)
當時過節的盛況
不過,到了抗戰爆發,中國孩子們的「兒童節」可能就沒那麼歡樂祥和了,但還是有節日氣氛。
當時在中國的晉察冀邊區有數以十萬計的抗日兒童團員,有老兒童團員回憶:到「兒童節」這天,只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裡、區裡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品,獎品一般是鉛筆等。
直到今日,中國的臺灣地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依舊是把4月4日定為「兒童節」(澳門是6月1日)。
4
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居。
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在「兒童節」設立上還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每年的6月1日依舊是孩子們歡樂的節日。
日本的情況要複雜些。如果是「兒童節」性質的話,他們一年要過三次,分別是3月3日的「女孩節」(每到這天,家中有女兒的父母會送孩子一個女娃娃玩偶),5月5日的「男孩節」(有兒子的家門前會掛上布匹或綢緞裁成的「鯉魚旗」)。到了11月15日,日本還有個「七五三兒童節」,在這一天,日本的三歲、五歲和七歲的小朋友就會得到父母買的禮物,還會穿上和服,去神社裡祈福。
日本「男孩節」飄揚的鯉魚旗
韓國的「兒童節」定在5月5日,就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政府也給成年人放假——因為只給孩子放假意義不大。同樣,在這一天,有的孩子們會穿上韓服,並得到父母送來的禮物。
至於其他國家,每個國家設定的「兒童節」日子都各不相同。
新加坡的「兒童節」定在10月1日,和韓國一樣,也給大人們放假。
瑞典和日本有點相似,在每年的8月7日為男孩子們過「男孩節」,又稱為「龍蝦節」,意思是鼓勵全國的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每年的12月13日則是瑞典的「女孩節」,又叫「露西婭女神節」。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專門保護女孩的女神。
西班牙的「兒童節」可能最有童趣。他們的兒童節是每年的1月6日,這其實是一個宗教節日,是「魔術國王之日」或叫「三王節」。在西班牙傳說中,很久以前從東方來了三個國王——黑臉國王、黃臉國王和白臉國王。這三個國王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歡樂。他們還喜歡給孩子們送禮物,送禮物時間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所以在這一天的傍晚和第二天的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車遊行。花車上「三個國王」不斷撒出各式糖果來慰問兒童。
當遊行隊伍到達市政府或區政府的大門口時,凡能坐在國王腿上的兒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禮品,得到禮品的孩子也必須向國王保證一定會好好學習
相比之下,巴西定在每月8月15日的「兒童節」可能最能體現「兒童節」的本意——保障兒童權利、反對虐待兒童。因為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國防疫日」。每到這個日子,巴西各地的醫生們都要為孩子們看病,還要給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預防小兒麻痺症的疫苗(不知道巴西的孩子們會不會把這天視為「打針日」……)。
5
那麼,當初沒有執行「六一兒童節」的那些西方列強,有沒有兒童節呢?
也是有的。
英國的「兒童節」是每年的7月14日。這一天孩子們不放假,但家長可以去學校一起和孩子們過節,相當於我們的「家長開放日」。
德國的「兒童節」有一點點糾結,因為這個國家曾經分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的「兒童節」是6月1日,而西德的「兒童節」是9月20日。兩德統一後,「兒童節」跟著西德的規矩過,不過每到6月1日,出於習慣,東德的不少家庭還是會給孩子送上禮物。
至於美國,可能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專門的「兒童節」。
這倒也不是說美國人不關心自己的兒童,而是他們有不少節日,本身已經是孩子們撒歡的節日。
比如孩子們盼望的「萬聖節」,他們會裝扮得千奇百怪,在社區裡挨家挨戶去討要糖果,「不給糖就搗蛋」;在「感恩節」,孩子們會被教導各種感恩,寫卡片,吃火雞;還有他們最喜歡的「聖誕節」,早上會從聖誕樹下找到父母在「平安夜」送給自己的許願禮物。
美國孩子在萬聖節
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設立一個專門的「兒童節」。
在 2000 年的時候,有一個 4 歲的美國女孩寫信給總統柯林頓,希望能設立一個屬於兒童的專門節日。柯林頓於是宣布每年的10 月 8 日為美國「兒童節」。不過這個號召也沒什麼人聽。到了 2001 年的時候,新上任的總統布希又宣布把 6 月 3 日定為「全國兒童節」,沒多久又改為「每年 6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全國兒童節」。只不過,還是響應者寥寥。
當然,無論定在哪天,能時刻記著孩子,終究是一件好事。
【饅頭說】
在過去兩周的每天晚上,一到固定時間,女兒就會叫我。
叫我的原因,是讓我陪她一起讀瑞典女作家塞爾瑪寫的《騎鵝旅行記》。
曾經有一次,因為實在太忙太累,就問她:「你自己讀好不好?」
女兒搖搖頭,說:「和爸爸一起讀,才是最開心的!」
就因為她這句話,我每天再忙再累,也要和她一起,至少讀上一個章節。
在讀的時候,她軟軟地依靠在我身上,我用眼角的餘光就可以瞟到她隨著情節的起伏而變化的表情。在讀前和讀後,我們還會一起討論書裡的情節。
這種感覺,真的是什麼也換不來的。
說這些,是因為今天寫了關於「兒童節」的話題。
因為一說到「兒童節」,我們現在腦海中反映出來的,總是要給孩子買一個禮物,或者帶孩子去一次遊樂場,看一場電影。當然,禮物和遊玩確實能給孩子們帶來節日的欣喜,但「兒童節」設立的意義,並不是只在這一天給孩子以關心,而是希望以這個節日,喚起大人們對孩子長久的呵護和關愛意識。
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越來越的時間,正在交給工作和應酬,哪怕空下來,也是用來刷朋友圈和微博。我們甚至有時候會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一個IPAD,只是為了讓TA能夠至少安靜一段時間——然後我們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發一句感慨,說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可憐多了,成天只知道看動畫片和玩遊戲。
必須承認,在這一點上,我做得也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與我老婆相比),但我在慢慢地彌補。因為我發現時間實在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傢伙,它一去不回頭,不給你任何機會彌補。我錯過女兒的某一刻,想要回頭,是絕對不可能了。而一眨眼,她就長大了。
而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知識,從玩具中得到快樂,但對親情感受,對溫暖的記憶,對性格磨礪,對習慣的培養,只能通過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得到。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永遠是陪伴。
感謝關注微信公號 饅頭說 mantoutalk,祝所有讀者的孩子們,以及我的小讀者們,兒童節快樂!健康幸福成長!
另外——
說起閱讀和陪伴,今天我要隆重推出我的朋友 六神磊磊 打磨了兩年的一套課程:《給孩子們的唐詩課》。
這是這傢伙整整打磨了兩年才推出的一套課程,不讀金庸,只讀唐詩。而且,他的唐詩課,是專門給孩子們開的。用他的話來說,是不搞填鴨和死記硬背,不搞全盤一字一句賞析,不搞「標準答案」,不是讓孩子去背唐詩,而是讓孩子們愛上唐詩,進而提升整體的素養和氣質。
他憑什麼有底氣說這個話呢?因為他寫的《六神磊磊讀唐詩》短時間內加印六次,然後在臺灣又出了繁體版《翻牆讀唐詩》,總計銷量超過了30萬冊。
第一期課程總共66節音頻課,每周一三五更新,原價199元,兒童節特價139元(6月1日24點前結束)。
下面是部分目錄,大家可以感受下:
這套課程,可以讓孩子自己聽,也可以家長聽了對孩子轉述,更可以一起聽。
長按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此外——
雖然挺俗的,但還是要說下:
這哥們這次做了個「返傭體系」——如果你購買課程後(注意,一定是要通過下面這張海報進入購買之後),點擊右上角的「賺」,保存為你自己專屬生成的海報再推給你有需要的家長朋友,可以得到每份課程30%的佣金提成(目前每份是41.7元,不存在二級分銷,即你推薦的朋友再推薦別人,就和你無關了,所以不是傳銷)。
好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二維碼,有一節免費試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