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到處充斥著「寶寶要過節」的嬌嗔。六一兒童節愣是成了一個老少鹹宜的節日……
而這個歡樂的日子,卻與香港無關,只因香港的兒童節,不在6月1日,而在4月4日!
每年的4月4號,是香港的兒童節。與內地的六一兒童節相比,香港的兒童節有點太過低調了,街上沒有喜慶氛圍,店鋪沒有促銷,學校甚至不放假!
這就很奇怪了,香港是一個消費城市,大小商家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節日去鼓吹消費,但好像唯獨是兒童節,往往都會被人遺忘。
說起香港的兒童節,還要追溯到民國時期。
1925年8月,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一個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一個《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並且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
這次大會引起了大家對兒童的重視,於是會後各國都建立了「兒童節」。但由於是各國自行建立,所以每個國家兒童節時間都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日子。
1931年3月7日,孔祥熙(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銀行家、富商。)建立的「中華慈幼協會」提出了提案,「建議每年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得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批准。1932年,國民政府正式確立每年的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
當時的香港民間也按照國民政府的倡議,把4月4日當作兒童節來慶祝,但只是一些民間的慶祝,香港政府並沒有將兒童節設立為法定假期。
為什麼是4月4日,這麼一個不太吉利的日子呢?
香港教育方式認為,兒童節並無需任何大型慶祝,因為小朋友長大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就如蔡元培先生所說:四月四日兒童節,第一個四,即食丶衣丶住丶行,是小朋友感恩的基本生活;第二個四字,即智丶體丶德丶美四育,是小朋友陪伴長大的四種教育。
就這樣4月4日就成了香港的兒童節,並且延續到了今天。
但4月4號兒童節這一天,政府不慶祝,學校不放假,商家也不促銷,而且4月4日經常和清明節重合,家長可能會忙著祭祖,更顧不及給孩子過節。香港的兒童節就這樣遭到了冷遇...
而且,在兒童節前幾天,一份「香港兒童快樂調查2019」發現香港兒童不快樂。
香港小童群益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訪問了1083名6至17歲的香港兒童及青少年,61.5%兒童感快樂,快樂程度平均分較去年微跌。不快樂的有10%,比去年的9.1%上升0.9%。整體感到快樂的兒童比例及快樂程度的平均分數是7.07分,較去年的7.14分為低。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蕭皓聲老師曾寫文認為香港人對兒童的認知是有兩種矛盾的心態。
一方面,香港人眼中的兒童不是現在式,而是將來式,更重視兒童將來應該成為什麼。
另一方面,雖說香港人視兒童為「小成人」,但在一些時候,又認為他們不配享有成人的權利。
這兩個矛盾的心態,結果就出現一些奇怪的青年問題:孩子沒有童年,但又沒有成長。在這種畸形的狀態中,孩子們的快樂從何而來。
香港人口有超過700萬,當中18歲以下兒童佔了110萬。
然而,雖說佔了110萬,但他們沒有成人身份證,沒有投票權,很多社會架構中沒有他們的份兒,也很少成為諮詢對象。想深一層,所謂的兒童政策,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公平嗎?
目前,不少國家設有兒童諮詢機制,超過70個國家、200個地區已設立兒童事務委員會或兒童事務專員,搜集兒童意見、考慮兒童需要、捍衛兒童福祉,藉以協助政府制定周詳的政策。據世界兒童事務專員資料庫,在亞洲只有菲律賓、不丹、印度、印尼和香港參與。
香港早於1994年成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方,在兒童權利團體經歷20多年鍥而不捨的爭取下,港府終於在2018年5月31號成立了兒童事務委員會。
兒童事務委員會有21名非官方委員和9名當然委員,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擔任主席,「親子王國」(Baby Kingdom)的創辦人之一周偉忠也在其中。
雖說成立了,但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成立之初就沒有任何的兒童參與在內」、「眾多與兒童也有關的決策沒有兒童的意見」等等。
到目前為止,香港兒童事務委員會只屬諮詢性質,並不獨立如平等機會委員會。有委員會幹事表示:「民間等20年了,並不期望是這個結果。」她期望委員會從建立兒童資料庫、以及確立諮詢兒童、評估不同政策對兒童影響的制度開始,逐步成為法定機構。
不過,這一切都是要循序漸進地,港府也明確表示,兒童事務委員會成為法定機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過程牽涉檢討法例及修例,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後,我們用5張圖帶你看懂何為兒童事務委員會: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香港幼小中學校申請、國際學校申請、副學士研究生申請,港寶證件更換等事宜都可以諮詢小愛哦!微信:hkedu1477,或撥打熱線電話:0755-82177757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