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路。 河北省曲協供圖
□河北日報記者 曹 錚
40多年藝術生涯中創作並表演了近200個相聲、小品節目,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和牡丹獎文學獎……他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原河北省曲藝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曲藝作家馬雲路。近日,馬雲路做客「燕趙曲藝網絡TV」,與網友分享藝術人生,並對當下相聲表演和創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建議。
中學時代,一個偶然的機會,馬雲路首次登上舞臺表演相聲,自此與曲藝結緣。「1971年,我在石家莊鐵路第二中學上學時,有次學校要開聯歡會,教語文的班主任楊老師寫了個相聲小段子《學工日記》,挑了我和另一個普通話說得好的同學一起給大家表演。」說起第一次接觸相聲藝術,馬雲路笑稱,有點「趕鴨子上架」。
工作後,馬雲路被分配到一家工廠。這期間,他在鄰居家的手搖唱機裡聽到了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夜行記》。「這才發現,原來相聲這麼有意思。」馬雲路說,那時他才真正明白相聲是怎麼回事。此後,他業餘時間不僅在車間演出,還會參加河北省文聯組織的各種演出活動。「我從開始接觸到一張唱片,到後來真正跟著侯老演出了一段時間,至今想起來都特別激動,也很珍惜那段時光。」與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同臺演出,加深了馬雲路對相聲的理解和駕馭能力,他邊學邊悟,收穫了許多心得和經驗。
從侯寶林身上,馬雲路不僅學到「藝」,還深深體會到侯老對待相聲藝術的嚴謹作風。「有些業餘演員,同樣的一段相聲,每次演出詞都說得不一樣,漏洞百出。但觀察侯老的演出就會發現,每到節目的節骨眼上,肯定是一模一樣的,包括語氣的高低、聲音的長短、拖腔的長短、做出的手勢都是一樣的。」不斷揣摩侯寶林相聲寓莊於諧、化雅為俗的表演風格,馬雲路領悟到「相聲不能隨便說」。他建議年輕的相聲作者和表演者,應該多看看「老活」,多咂摸咂摸其中的滋味,夯實了基礎再往前走。
憑藉著對相聲事業的熱愛和刻苦勤奮,馬雲路不僅說相聲說出了名堂,還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先後獲得河北省曲藝會演創作和表演一等獎、河北相聲十佳、晉冀魯豫十大青年笑星等榮譽,成為河北相聲界的代表人物。20世紀90年代,馬雲路與搭檔劉際創作表演了《活詞典》《我要交朋友》《兒子夢》《鳥與人》《關上門說》等一系列相聲佳作。這些具有鮮活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謳歌時代新風向,諷刺不良社會現象,廣受大眾好評。憑著這些成績,馬雲路先後榮獲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和牡丹獎文學獎等曲藝界的最高獎項。
2016年,馬雲路曲藝作品集《雲者路也》出版發行,40餘萬字的書中,以時間為線索收錄了他創作的百餘篇作品,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與探索。馬雲路始終認為,相聲這門藝術要反映生活,而不僅僅是逗樂子,因此,作品不能只做大眾的開心果,更要有藝術追求,「好的相聲作品是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