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 - 河北日報-09版:文化周刊-2020年12月18日

2020-12-23 河北日報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摘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年終歲尾,河北博物院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啟帷,傾情展出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亞洲國家文博機構精彩館藏,一束束亞洲古老文明之光,在燕趙大地熠熠生輝。

這是我省首次舉辦如此高端海外文物展,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珍貴程度均鮮有展覽可以比擬。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歷經歲月洗禮、跨越千山萬水,帶來不同地域的文明之光,見證了古代絲路多元文明之花的和諧共生。歷史上,古老的絲綢之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記錄著亞洲各國互動交流的文明對話。燕趙大地更是自古就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休戚與共。

山水相連、人文相親;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在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總能帶來無限啟迪,續寫亞洲文明發展史詩。

「絲」路鈴動,拓開荒漠織錦繡

「一眼千年,歲月如歌。耳邊迴蕩起清脆的鈴聲……」12月4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開幕,一件件珍貴館藏,散發著別樣光彩,訴說著各自的燦爛華章,講述著古老絲路上的不朽傳奇。河北省演藝集團劇目工作室主任劉軍科心潮澎湃,仿佛回到兩年前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籌備創作大型民族舞劇《大道記憶》而採風譜曲的激情歲月。

大漠、黃沙、駝隊、馬幫……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中國》一書中最早提出,他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稱為「絲綢之路」。1910年,德國史學家赫爾曼出版著作《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主張把「絲綢之路」涵義擴大到遙遠的敘利亞,此說很快被學界普遍接受。

絲綢,是古代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展廳內,幾塊破碎的紡織品——「泰德穆爾紡織品」殘片,給觀者帶來心靈衝擊。「非常震撼,似乎看到了2000年前的長安和羅馬。」河北博物院藝術設計文創經營部的宋晨隔著展櫃凝望,深感不可思議。

紡織殘片發現於敘利亞帕爾米拉城。年代約在公元200年。作為長安和羅馬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古老的帕爾米拉城持續了400年之久的繁華。研究表明,不少來自中國的絲織品在此被拆解並重新編織,以製作出符合西方的織物。

而文明觸角的延伸,遠不止於此。

「絲綢是咱中國的,為啥取名『波斯錦』呢?」幾位慕名而來的老人望著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館藏的「波斯錦」,嘖嘖稱奇之餘不禁發出疑問。

交融從來不是單向。至漢代,中亞地區絲綢技藝開始發展,逐漸形成獨有風格。隋唐之際,中亞絲綢技術對中原帶來衝擊。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中後期,「波斯錦」「番錦」等通過絲路不斷輸入,特別是以「波斯錦」為代表的「緯線起花」技術,對整個唐代織錦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從歷史資料和考古發掘中證實,河北一直佔據重要位置。

「上世紀80年代,在有著5400多年歷史的正定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陶紡輪和絲織用的篦子和骨匕,尤其是兩件陶蠶蛹,經中國權威專家鑑定,是目前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家蠶陶俑……」我省文化學者梁勇說,這項考古發現表明,滹沱河流域是中國桑蠶養殖技藝和絲紡織技術的發祥地之一。

20世紀70年代,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出土平紋皺絲織物——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泡泡紗絲織品實物;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上最精美的散花綾就產自巨鹿;盛唐時期的河北道,是全國絲紡織技術最發達、產量最多的地區;北宋時期,供給世界最精絕的絲紡織品叫「定州緙絲」;1999年隆化縣「鴿子洞」出土絲織繡品46件,其中「褐地鸞鳳串枝牡丹蓮花紋錦被面」,是目前發現尺幅最大、保存最好的元代織錦……此外,漢樂府《陌上桑》中寫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相傳這個「喜蠶桑」的秦羅敷便是漢末邯鄲城的農家女。

千年歲月,天涯咫尺。藏品和絲路考古交相輝映,帶來亞洲文明的古老迴響。

「近些年考古表明,絲綢之路時間更早,範圍更廣,路線更長更多。」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李寶才說。國內相關學者指出,西漢時張騫通西域,被司馬遷譽為「鑿空之旅」,開啟了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把此前零星、間斷、小規模的民間交流轉變為大規模、持續、官民結合的交流。漢武帝派遣的官方使節最遠到達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大港),首次將絲路延伸到歐洲和非洲。甚至有權威考古學家認為,最遲在西周時期,中國生產的絲綢已通過絲綢之路被運到西域乃至更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幽暗燈光下,眼前浮現出一個個身影:漢代張騫、東晉法顯、唐代玄奘……一排排無名駝隊和馬幫,一個個或慷慨悲歌,或悽美婉轉,或風光旖旎的故事……「絲綢是柔軟的,卻能越過漫漫黃沙、翻過崇山峻岭,到達遙遠的地方。這背後,是一種雄健的氣魄和探索的精神。」梁勇說,這種不斷探索、開拓、進取的絲路精神,更能啟迪後人,成為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力量之源。

——「創闢荒途,中開正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瓷」航四海,互通有無惠八方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透過展櫃,望見素雅的青瓷,耳畔依稀傳來熟悉的歌聲。「天青過雨」,是指宋代汝窯青瓷,而非歌中的「青花瓷」。據說,這是最美麗的顏色,必須在煙雨天才能燒出來。這種源自北宋的技藝和審美,奠定了後世中國的藝術情懷,更深深影響外銷瓷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

繼李希霍芬首提「絲綢之路」後,1903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中又提出「絲綢有海、陸兩道」。之後,日本學者三杉隆敏於1967年出版《探索海上的絲綢之路》一書,中國香港學者饒宗頤發表《蜀布與Cinapatta——論早期中、印、緬之交通》一文,其附論《海道之絲路與崑崙舶》就「海道之絲路」進行學術研究。與陸上絲路相比,海上絲路開闢時間稍晚,但輻射範圍廣、社會影響大、持續時間更恆久,也更輝煌燦爛。

展覽上展出的青瓷碗、青瓷碟、青花盤三件碗碟來自阿聯,均由碎片修補而成,透著瑩潤之美。「海上絲綢之路途經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抵達非洲東部、北部、紅海沿岸以及歐洲……」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永強介紹說,相較于越千山、穿大漠的崎嶇顛簸,驚濤駭浪的海上絲路,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流互惠。瓷器,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近幾十年亞洲考古,對此充分予以印證。蘇門答臘海域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中國閩粵一帶的泉州宋代法石古船、陽江「南海1號」、潮汕「南澳1號」……在我省,則不得不提到渤海之畔的海豐鎮。

「南北之浮海者,必以此為市舶要衝」——海豐鎮之名,首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是《金史·地理志》。上世紀80年代,有學者提出,「北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可能在海豐鎮遺址及周邊。2014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馮恩學提出,海豐鎮遺址應為宋金「海上絲綢之路」北起始點,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2000年至2014年間,三次發掘海豐鎮遺址,出土了大批器物,都表明其在海上絲路的重要性,有助於探究東亞古代瓷器貿易史。」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說,發現的古代港口倉儲遺址,出土了一大批海撈瓷。器型和紋飾,與井陘窯遺址附近河道發現的外運瓷一致。太行山東麓的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大量瓷器。這在對黃驊沿海23個村進行的水下考古中得到印證。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以瓷為紐帶,中國影響世界,世界也影響著中國。

首次對公眾展出的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上下纏枝花卉,上書阿拉伯文吉祥頌語,關鍵用料蘇麻離青主要來自伊朗等地。青玉花形杯,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痕都斯坦是指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一帶的莫臥兒王朝,其玉器胎體輕薄,紋飾以植物紋為主,器柄多圓雕花苞或纏枝莖葉,體現出伊斯蘭風情……

然而,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帶來更深邃思考。與瓷的素雅、簡約不同,古代西亞諸國把玻璃藝術發揮到極致,極度追尋多彩、燦爛。展廳內,很多遊客被一組來自黎巴嫩約2000年前的精美玻璃器物吸引——

千花玻璃碗,模仿天然瑪瑙的質感和花紋;椰棗形玻璃瓶,表面褶皺的浮雕質感和棕色相結合;長頸錐形底座玻璃瓶,是典型的香水瓶形制;藍色玻璃迷你雙耳瓶,器型源於希臘彩陶瓶……

「古籍中,中國古代玻璃也被稱作『琳琅』『琉璃』『藥玉』『料器』。」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說。不少研究表明,玻璃最早在西亞地區發明。戰國中晚期,我國已能製造外觀與西亞相似而成分不同的玻璃珠。展廳中,來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玻璃耳杯,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玻璃器皿,經光譜定性分析,主要成分為矽和鉛,並含有鈉和鋇,屬中國早期鉛鋇玻璃。但是,玻璃和瓷終究在中國走上迥異之路。探究背後成因,文化審美是一個重要因素。

美美與共,互補互惠。古代「海上絲路」在商品和文化層面的互補性,始終是這一通道活躍的重要動力與支點。當中國瓷器源源不斷輸往海外,促進東南亞、埃及、波斯、土耳其等地制瓷業進步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青花色料、琉璃、掐絲琺瑯技術,也成就了青花瓷的輝煌及景泰藍等工藝的產生。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張永強說,古老的文物會說話,互學互鑑才會潤澤四方,向海而生、以海為友,應是我們揚帆交流的胸懷之源。

「文」潤人心,和諧共生鑑今朝

「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於佛世尊……」如果不是一次無意間的「驀然回首」,這幅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或許會就此擦肩而過。

錫蘭山,即今之斯裡蘭卡。鄭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從永樂三年(1405年)首次率龐大船隊通使西洋,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歷經30餘國,對海上交往影響深遠。「拓片上有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分別代表明朝皇帝向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神靈祈願和供養……」河北博物院志願者講解員王娟說,拓片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同族群、語言和宗教文化共存的現象。

三種成熟文字共聚於一張拓片,靜靜訴說著600多年前的波瀾壯闊和友好往來。而不遠處,一種更古老文字已刻於圓筒上數千年: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約公元前19世紀,碑文共70行。學者破譯解讀為——

「強大的辛伊丁納姆被眾神賦予掌管正義之王位,並在底格裡斯河畔大興土木,成功將流水引向首都拉爾薩,直至永遠,特立此碑為銘……」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人類長河中,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現在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記錄契約、財產清單、讚美歌、祈禱等內容。如史詩《吉爾伽美什》和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條約「銀板文書」等,均以楔形文字形式留存下來。展廳中,那件楔形文字黏土版文書,鐫刻著亞述國王阿達德・尼拉裡一世下令完成亞述城「新都大城牆」的指令。

然而,風起雲湧,持續3000多年的楔形文字歷經多次演化,最終消亡於歷史長河中。其火種則燎原於遠方,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此基礎上創造了22個腓尼基字母——這,是世界字母文字的開端。

文字的誕生和演變,深藏驚心動魄。這也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上演。

「印度河流域文明相對保守,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達到成熟期,宗教色彩濃厚,深深影響著周邊……」河北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國際巖畫斷代中心主任湯惠生,曾帶領聯合考古隊對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印度河谷上遊,斷崖、獨石、鵝卵石、基巖等,凡有石面處,大都鐫刻著古老文字或圖像。包括大量犍陀羅時期的萃堵坡和佛像,以及各種題銘,銘文題記包括佉盧文、婆羅米文、粟特文、帕提亞文、希伯來文……然而,豐富遺存和眼前蒼涼,構成鮮明對比。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指文採,但釋為「文字」或「文化」,或更能帶來歷史深處的迴響、文明痛處的回音。中國漢字,穿越久遠時空,在博大精深中演繹著生生不息——

「般無咎全甲刻辭」「有蝕卜骨刻辭」「土方徵塗朱卜骨刻辭」——展廳壁上三幅圖畫,將人們帶入甲骨文世界。作為目前中國所知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約4500個單字,已破譯約三分之一,並已具備「象形」「會意」「指事」等漢字造字法。其特點凝結在後世漢字上,也反映在我省20世紀考古發掘的中山篆上。

「修長勁健、肅穆綺麗,是中山篆書寫特點。特別是『中山三器』銘文,不單是記錄,更有美術功能……」不久前編撰出版《戰國中山三器銘文》的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郝建文說。文字,凝結著信仰、審美、志趣、情感,乃至筋骨和思維。而考古學家正是得益於對中山篆的解讀,揭開了戰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且基本弄清其王族世系、文化風貌,印證了其不斷融入中華文明的歷程。

由文字始,尋覓蹤影、回溯歷史、考證制度、更正典籍、復原場景……文化和文明,一點點鮮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文物的價值,在於穿越時空,訴說過往,啟迪今天,面向未來。」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說,亞洲古老文明交相輝映,不同族群、語言和宗教文化共存互惠,共同為文明發展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本版圖片由河北日報記者

趙海江 龔正龍攝

相關焦點

  • 走進河博《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
    走進河博《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灰巖泰德穆爾墓碑雕像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歷經歲月洗禮、跨越千山萬水,帶來不同地域的文明之光,見證了古代絲路多元文明之花的和諧共生。歷史上,古老的絲綢之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記錄著亞洲各國互動交流的文明對話。燕趙大地更是自古就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休戚與共。山水相連、人文相親;開放包容、互學互鑑。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2020年11月18日 - 兵團日報
    我局於2020年10月27日在《兵團日報》發布公告,督促你企業在15日內依法進行清算並在規定期限內辦理清算組備案和註銷登記,並將公告報紙及書面催告通知郵寄送達至法定代表人身份證登記地址。截至目前,公告及催告限定期限已到,企業法定代表人(股東)既未按照公告要求履行法定義務亦未對催告通知提出任何異議。
  • 2020年6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發布 - 河北日報-02版:要聞-2020...
    河北日報訊(記者薛惠娟)身邊好人,傳遞道德力量。經各地各單位推薦、網友點讚評議、評委會綜合評議後,近日,省文明辦發布2020年6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範賀明等27人(組)入選。
  • 學聞丨劉釗:從古今一脈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從古今一脈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劉 釗《人民日報》(2018年09月18日07版)「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
  • 新書過眼 - 河北日報-10版:文化周刊·讀書-2020年04月24日
    《花火繡》 鮑爾吉·原野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該書是鮑爾吉·原野的首部長篇小說,以浪漫主義為主要創作手法,具有濃鬱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 湘潭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年12月14日—12月18日開庭公告
    我院定於2020年12月15日 09時00分,在本院第七審判庭依法公開審理周滿山訴湘鄉市優化人居環境事務中心其他一案。我院定於2020年12月18日 09時00分,在本院第七審判庭依法公開審理湘潭縣自然資源局訴湘潭縣楊家橋鎮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其他一案。
  • 「夜遊河北」十大人氣目的地 - 河北日報-06版:專版-2020年08月24日
    為進一步豐富「夜遊」經濟,助推全域、全時旅遊發展新趨勢,「夜遊河北」活動揭曉了「夜遊河北十大人氣目的地」,樹立標杆,拉開全省「夜遊」產品宣傳營銷大幕 1.正定古城 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的正定古城,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家鄉。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九江市鶴湖學校開展「世界地球日...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劉曉紅報導:2020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為進一步喚起同學們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九江市鶴湖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  4月20日上午8點,德育處組織全體學生參加「致敬,地球」線上升旗儀式暨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12月3日【文化產業周刊】
    (鄭州日報記者 左麗慧 )>>近五年來最早春運1月13日開始     昨天,記者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獲悉,日前,國家發改委、交通部、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全力做好2017年春運工作的意見。2017年春運從1月13日開始至2月21日結束,共計40天。2017年春運比今年提前11天,是近五年來最早的春運。
  • 河北地區12月18日廢紙價格
    原標題:河北地區12月18日廢紙價格   河北秦皇島昌黎興昌紙業(12月18日起),廢紙
  • 2020年12月14日——12月18日案件開庭排期表
    2020年12月14日——12月18日案件開庭排期表 2020-12-13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紫金e評: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日日新面貌
    市民在江邊散步(蔣文超/攝)11月12日到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位於長江南通段的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是考察的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江邊休閒散步的市民交流時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園林城市 ——安慶市「十三五」園林...
    「十三五」期間,我市把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實施「增綠、提質、添彩」三大工程,精心打造人文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濱江山水園林城市。全媒體記者 路欣 攝5年增綠31個蓮湖公園「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這是過去對安慶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形象比喻。如今,這個比喻用語中又多了「一間房」——截至2020年10月底,宜城人均擁有公園綠地17平方米。
  • 2020年12月18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況
    2020年12月18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況 2020-12-19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給自己留18分鐘 - 河北日報-10版:文化周刊·布穀-2020年07月17日
    □王南海 臺灣作家蔣勳,在一次演講中問大家:「人的一生,有沒有可能至少留18分鐘給自己。如果,僅僅這18分鐘,讓你得見滿山杜鵑染紅的春天,算不算奢侈?」他在月圓之夜,用深情的語言,朗誦一首詩《我願》,打動人心。
  • 說「雅」 - 河北日報-11版:文化周刊·文藝評論-2020年12月25日
    「雅」的衍生義還指中國文人骨子裡透露出來的高貴、高潔、浪漫、瀟灑等堅韌堅強的文化內涵。雅的實質是文人超出凡庸的快活恣意的手段和具象。 袁宏道與龔惟長是明代著名的雅士,他們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揮灑著才華也揮灑著生命,在消極地蝕損著豪情甚至生命。
  • 2020年12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發布
    原標題:2020年12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發布2020年12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發布孫朝陽等26人(組)入選弘揚好人精神,樹立身邊榜樣。近日,經各地各單位推薦、網友點讚評議、評議會綜合審議,河北省文明辦發布2020年12月「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孫朝陽等26人(組)入選。上榜的河北好人中,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有紮根山區堅守初心的鄉村教師,有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救人英雄……網友盛讚:這些身邊好人,在平凡生活中踐行道德義舉、傳遞道德力量,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敬業奉獻,履職盡責。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