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0-11-17 湘潭在線

【「十四五」新詞典】  

作者:成長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後的奮鬥目標。《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民族未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行積極探索,將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生態文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為基本特徵的文明發展形態,通過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增加,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勞動,勞動和自然界一同構成一切財富的源泉。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到那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將難以為繼,已經獲得的財富也會失去,從而影響經濟發展質量。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公平主要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同一個時代,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其結果往往是少數人獲益而多數人利益受損,影響了社會公平。如果以犧牲下一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來換取當代人的利益,那麼代際公平將受到嚴重損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人的全面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審美功能,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夠愉悅心情、陶冶情操。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吟詠了秀美的「山水田園」,留下許多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激發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嚮往和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的熱情,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首先,堅持理念創新,形成綠色發展價值取向。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美和經濟增長「雙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標準。確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其次,堅持制度創新,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硬約束的制度體系,讓生態文明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完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形成環境保護的剛性倒逼機制。發揮全民參與的鄉規民約、社會公約教育引導作用,強化共建共享,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用的良好生態發展格局。

最後,堅持科技創新,形成綠色發展的戰略支撐。科學技術在防治汙染、改善生態方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當前,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科學方法廣泛應用於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治理,衛星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結果導向,繼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彰顯科學技術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10版)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地評線】紫金e評: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日日新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江邊休閒散步的市民交流時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波濤湧動的壯美長江,思考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法則,謀劃著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的發展之道。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沿江各地穿「新鞋」、走「綠道」,高舉「綠色指揮棒」,守好「綠色責任田」。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十三五...
    「十三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接受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和成就,認為其彰顯了中國政府的治理決心和治理能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將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評論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曹前發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塞罕壩美景。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地評線】飛天網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品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黨中央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江蘇考察,再次釋放出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強烈信號。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編輯:李晴    來源:新華社    2020-11-03 13:16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
  •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鼓舞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大家紛紛表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山西。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原標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園林城市 ——安慶市「十三五」園林...
    「十三五」期間,我市把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實施「增綠、提質、添彩」三大工程,精心打造人文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濱江山水園林城市。優化城市水系濱河綠化景觀空間,重點實施秦潭湖生態公園、潛江路東邊櫻花島、大寨河健康步道等綠化工程,配套建設園林景觀服務設施,使綠地景觀和水系有機結合,打造集時尚運動、文娛交流、生態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城市風貌,激發城市活力。堅持街道建設與綠化同步規劃、同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