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園林城市 ——安慶市「十三五」園林...

2020-11-19 澎湃新聞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在宜城,這些已觸手可及。

「十三五」期間,我市把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實施「增綠、提質、添彩」三大工程,精心打造人文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濱江山水園林城市。

新河景觀帶航拍。全媒體記者 路欣 攝

5年增綠31個蓮湖公園

「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這是過去對安慶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形象比喻。如今,這個比喻用語中又多了「一間房」——截至2020年10月底,宜城人均擁有公園綠地17平方米。

五年間,我市依託山、水、路、園、院等載體,採取規劃建綠、拆建還綠、見縫插綠、立體增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城市綠量持續增加,城市綠地布局漸趨均衡。目前安慶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4980公頃,和2015年底相比,增加的面積相當於31個蓮湖公園,城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對環城、城市進出口等重點區域推進綠廊、綠環等生態功能綠地建設,重點實施了環城東路防護林、海口鎮十裡桂花、集賢關礦山生態修復、機場路、港口路等綠化提升工程,豐富區域植被群落,推進外圍環境與城區綠化有機連接,實現遠郊青山綠水、近郊綠色懷抱,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加快濱河景觀綠化,激發城市「活力度」。優化城市水系濱河綠化景觀空間,重點實施秦潭湖生態公園、潛江路東邊櫻花島、大寨河健康步道等綠化工程,配套建設園林景觀服務設施,使綠地景觀和水系有機結合,打造集時尚運動、文娛交流、生態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城市風貌,激發城市活力。

堅持街道建設與綠化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菱湖南路、獨秀大道、振風大道、龍眠山路、皖江大道等道路在有限的綠化帶中形成喬、灌、草多層次,常綠與落葉相結合的多樣化復層植物景觀。街道綠化覆蓋面積426.29公頃,綠化率達到100%,街道樹冠覆蓋率超過30%。

建立小型生態停車場,增加車位的同時為街景增添綠色。已累計新增生態停車場19處,共1000多個停車位,總佔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近2萬平方米,喬木樹冠覆蓋率均在44.7%以上。生態停車場大多分布在康熙河景觀帶、皖江公園等大型公園周邊,以及龍眠山南路、文苑路、新河路、湖心中路等城市主幹道兩側。

點滴綠意匯聚成一座生態之城。如今,蜿蜒的花亭大河穿城而過,沿河而生的景觀帶綠意盎然。小區院落、公園廣場、道路街巷,綠意隨處可見。

形成六核一帶多園的

「公園棋布」格局

公園是這座生態城市的又一大特色。我市以新建、改造公園為抓手,紮實推進「增綠添園」民生實事。

遠眺城郊,大型生態旅遊休閒公園獅子山森林公園、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石樹風景區、巨石山森林公園、葉嶺公園、柘山公園面積均在100公頃以上。

近看城區,菱湖、蓮湖、秦潭湖等公園各展風姿,各個角落、各街道交叉路口均勻分布有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口袋」公園。

青翠的樹木、整齊的草坪、蜿蜒的步道……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不經意就能在轉角處遇上一方綠地。為充分發揮城區邊角地的土地價值,規劃部門對城區已建項目剩餘邊角地和棚改徵遷形成的邊角地分布情況進行梳理,將城市37處邊角地作為口袋公園使用。皖江大道與輝煌路交叉處原本是一塊荒地,經過改造如今已是滿眼綠意;腈北路與十裡大河交匯處也成為鳥語花香的休閒公園;投資500萬元的沙漠洲區域生態節點公園即將完工;清水濠生態節點公園也在規劃建設中。

目前安慶市已基本形成六核(菱湖風景區、白澤湖生態園、柘山公園、石塘湖公園、獨秀公園、龍山公園等六個城市核心公園)一帶(新河及濱江生態景觀帶)四楔(西部山體綠楔、大龍山綠楔、長江-皖江-石門湖水體綠楔、白澤湖水體綠楔)多園(城市公園、小遊園、街頭綠地)的「公園棋布」格局。

堅持更多的綠色獲得感源自互動,而非簡單的綠色面積增加。近年來新打造的公園綠地,更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它們不僅更加「平易近人」,服務功能也更加多元。沿著瀝青的路面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陽光曬過的銀杏葉,樹底下一地金黃,靜謐河面倒映出杉樹的層層色彩……康熙河景觀帶仿佛一座植物園,400多種植物在這裡各自成趣,水與樹、人與自然實現完美結合。置身菱湖風景區仿佛與周邊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隔絕。杭州園林安慶項目相關負責人說,國際上有個「綠視率」理論,即人們看到的事物中綠色植物所佔比例,代表城市綠化水準。毋庸置疑,宜城「綠視率」正在不斷提升中。

增綠是留白最直觀的體現

宜城「綠色之路」走得並不平坦。城市綠化面積分布不均、質量不高,公共綠地景觀布置缺乏創意,道路綠化形式單調,生活小區綠化率相差甚遠……這些制約城市綠色發展的瓶頸也曾困擾著宜城。

怎麼破?堅定增綠是留白最直觀的體現。把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載體,吸納最新的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及綠化景觀提升專項工程,引進杭州園林、上海園林等行業頂尖團隊,通過優化綠地布局結構、提高綠地配置和養護水平、豐富城市景觀效果等措施,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同時編制《安慶市綠道總體規劃》《安慶市綠化景觀提升規劃及近期行動計劃》,明確「城山相偎,綠水嵌城」的綠地系統建設目標,突出安慶市園林綠化的特色和文化內涵,建立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形成城郊結合、城鄉一體的大綠地系統。

在科學的規劃引領下,園林城市的美好藍圖呈現在了人們面前。即使是寒冬臘月,宜城也是綠潮湧動、綠意盎然。從廣場到庭院、從廊道到綠地,處處樹木成行、林蔭夾道,滿眼的綠色成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原標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園林城市 ——安慶市「十三五」園林綠化工作綜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十三五...
    「十三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接受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和成就,認為其彰顯了中國政府的治理決心和治理能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將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中國園林·新刊速遞
    目錄 王向榮/ 刊首語(■點此即可閱讀) 主題 從山水城市到園林城市 劉濱誼 陳楠 餘露 廖宇航* 王紅原 趣水·營城——南寧建設公園城市圖徑探析
  • 智慧園林賦能數字城市、促進市民與自然環境融合
    據悉,智慧園林的理念是讓人與自然完美融合,和諧共生,達到人與自然的互感、互動、互知,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下園林景觀的新發展形式,讓城市園林的資源同公眾的需求更精準地匹配,讓城市園林的管理真正成為「智理」。
  • 山水寫意,師法自然丨中冶·逸璟臺演繹山水與園林的極致美學!
    中國知名豪宅桃花源的施工單位——蘇州秀領景觀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傾力打造在尊重原生土地的基礎上實現空間與山水資源的完美呼應在時代中重塑美好,打造出廣州別具一格的典範山水園林>壹/生態純境 造極三山外攬三山,內藏桃源乾坤中冶·逸璟臺雄踞天賦優越之土地三面環山,重巒疊嶂,一水歸堂,自然延伸主城最珍貴的自然資源匯聚於此締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山水景觀
  • 園林大師山水比德,景觀設計行業的標杆企業
    此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010萬股,擬募集資金約5.1億元,主要用於設計服務網絡建設項目、總部運營中心建設項目、技術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項目。山水比德源自《論語》之中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由公司創始人、首席設計師孫虎提出,意為將自然山水草木形貌與人的品德意象化,從而使得自然風貌與人的氣質相通,力求以豐富性的內容和創新性的方法營造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景觀,進而實現"山水中國"的美好生活理想。
  •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評之...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評之綠色發展篇  新華社記者高敬  這是中國越來越美的五年——藍天越來越多,江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鼓舞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大家紛紛表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山西。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古香古色的新中式院落,好一個詩意棲居地|園林|中國園林|山石|綠植...
    幾番園林設計蘇州探源之旅,及對自然和傳統人文的敬畏,是設計的原點,也是設計師的情感載體。「在中國園林中,有山環水抱的自然意境、靜觀自得的心靈狀態、文氣氤氳的藝術氛圍,讓我們在幽微中閱讀浩瀚,園林設計應該在回歸、探索、謀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城市人接近自然之道的生活界域。」  平面圖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棚戶區變身江南園林 濟寧梁山縣巧繪城市建設的水墨丹青
    園內綠蔭小路,錦繡園林,平靜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樹,一切美不勝收,仿若入「勝境」。五年前,這裡還是棚戶櫛比,駐有11家工業企業、十幾個單位、2000多戶棚戶區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環境惡劣,可謂「有山不知山,看山不見山」。五年後的今天,這裡樓臺軒榭,見山疊翠,彰顯著它特有的神韻。
  • 【區縣解讀】墊江建設人水和諧海綿城市
    建設「海綿城市」,不僅是淨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質、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裡子」工程。 讓城市回歸自然,墊江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既拿起了「面子」更拿起了「裡子」,開始從過去的「重地上,輕地下」向「要地上,更要地下」的方向轉變,建設起一座人水和諧的海綿城市。
  • 大運會東安閣,典藏著山水園林的精粹美學
    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範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闢山水地貌,結合建築的布置與植物的栽植,形成的一個供人觀賞棲居的環境。建築與山水,往往在園林中互相成就。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曹前發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2021第十三屆亞洲園林景觀產業博覽會5月廣州召開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全人類將面臨來自生存環境方面的種種挑戰,當下,各種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一度成為了各國城市建設的熱潮。生態城市作為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居住模式,它是人類社會及其居住區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也是為了實現全球、全人類持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亞洲作為中國園林與伊斯蘭園林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園林景觀建設歷史。
  • 城市園林點亮市民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張蕾 見習記者 姜浩天「十三五」以來,我市城市公共休閒場所不斷增多,尹家湖公園東岸、恆達歡樂大世界等一座座公園、遊樂園拔地而起,刷新了城市顏值,點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味,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休閒娛樂需求,2016年,市委市政府將青龍山公園三期建設工程列入市重點工程,以方便和服務市民為出發點,著力打造一項民生工程。2019年8月份,青龍山公園三期建成開園。新園總用地面積130.99畝,總投資1694萬元。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