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實現法治與新發展理念同頻共振,對於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民法典的綠色原則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民法典在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還將其融入具體規則之中,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深入開展。民法典物權編規定了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遵守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規定,成為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的前提條件。這就以具體條款對民事主體行使用益物權提出了綠色環保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構成了對用益物權的法定限制。物權編還明確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合同編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這就要求市場經濟活動應當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民法典中這些綠色條款,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到民事主體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確保民事主體的經濟社會活動處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民事權利具有更加豐富的綠色內涵。民法典夯實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法律基礎,有利於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通過法治手段解決生態領域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對於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予以法律制裁,用法律保障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和生態道德。在這方面,民法典同樣作出相應規定。侵權責任編對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侵權責任作出專門規定,設立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並要求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侵權人對能夠修復的生態環境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明確了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侵權人賠償的損失和費用類別。這些規定為我國生態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提供了依據,能夠對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侵權行為起到預防和懲戒作用,有助於更好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民法典有關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追求。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民法典確立的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必將在維護人民環境權益、化解矛盾糾紛、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1日 09 版)

(責任編輯:苗蘇)

相關焦點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評論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09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原標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塞罕壩美景。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切實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順應時代召喚,以身作則保護生態,同心戮力珍愛地球!資源學院學生團委副書記曹鑫鑫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人民日報]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地評線】飛天網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品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黨中央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江蘇考察,再次釋放出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強烈信號。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編輯:李晴    來源:新華社    2020-11-03 13:16
  • 涿鹿宣: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開展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