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有著怎樣的道德?

2020-11-18 澎湃新聞

原創 梁文道 看理想 來自專輯八分

"假如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判斷水平,各種隱形的、成條文的以及非成文的社會習慣和制度,都不支持兒童的道德判斷往更高階段發展的話,又怎麼去要求一個兒童的道德發展,能夠進展到更高的階段?"

講述 | 梁文道

來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經刪減編輯)

1.

「壞小孩」

最近有一個國產電視劇叫《隱秘的角落》,大家都覺得太精彩、太好看了,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壞小孩》。《隱秘的角落》探討了一個很讓人揪心的題材,小孩壞起來到底可以有多壞?

比如其中的一個男主角朱朝陽,跟一開頭就殺人給我們看的張東升,後者是大人,前者是小孩,你覺得看到最後哪一個人更壞?我還沒看完,但結合了原著劇情,絕大部分人都說那肯定是朱朝陽,他惡貫滿盈,簡直是太險惡了,小孩怎麼能夠這麼壞呢?

小孩到底能不能壞?這是個老話題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他有一本著名的小說《蠅王》。流落荒島上的一群小孩擺脫了文明的束縛,沒有了大人的監管之後,如何一步一步淪陷蠻荒,然後開始殺人,變得越來越蠻橫的一個故事。

這一類故事,向來都會因為題材的刺激而吸引到很多人的注意。再比如一部非常有名的邪典(cult)電影《誰能殺死孩子?》。講的是一對男女去一個旅遊勝地度假,結果發現城鎮太鬧了,於是出海到了一個島上,這個島有點古怪,上面居然只有孩子,大人都上哪去了呢?後來才發現是整個島上的大人都被這些孩子殺死了,這是相當恐怖的一部電影。

《誰能殺死孩子?》

跟一般的邪典電影不一樣,它的畫面一點都不黑暗,看到的一直都是西班牙南部那種地中海陽光燦爛的景象。在白日亮堂之下,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孩子的陰冷變態和恐怖,很像我們看《隱秘的角落》時那種刺激感。

2.

小孩的道德階段

一般而言,小孩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初升的太陽,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大都覺得小孩是天真可愛、無邪的。

朱朝陽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嚴良與普普,他們成為壞小孩的背景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討論了他們的家庭原因。

我想到了另外一個議題,一個小孩從小到大,ta的道德教育是怎麼發展的呢?現在我們每個人、尤其是活到我這個歲數的,多少都會有自己的道德判斷,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道德想法跟看法。而討論道德從小到大是如何形成的,就會涉及到心理學上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發展心理學中的道德發展。

講到道德發展的理論,就不能不提兩個人,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以及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

這兩個人都分別提出了一套從兒童到成年過程中道德發展階段的理論,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從幼兒開始到成年,道德判斷是有個發展過程的,能夠被理論化、模式化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我們先說皮亞傑,他的理論比較早期和簡單。皮爾傑認為小孩的道德發展大概經歷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沒有任何道德行為和道德判斷,叫無律期,大概就是從出生到4歲時。今天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會說,幼兒是很自我中心的,ta其實也沒有什麼人我之間的分別,甚至對任何道德規範也都是似懂非懂的。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倒真的還可以說幼兒天真無邪,因為道德根本還與ta無關。

到了4歲到8歲這個階段,孩子就進入了所謂的他律期。ta認為一個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是要看規則,尤其是大人告訴他的一個規則,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ta不一定能跟著照做,但起碼知道正確與否。就是要看行為後果來決定。比如說ta偷吃糖,然後被媽媽發現挨了一頓,那就知道偷吃糖是不對的了。不是因為偷東西不對,也不是因為吃糖不對,而是因為偷吃糖會被揍,那麼所以ta掌握一個行為規則,就是別偷吃糖,因為會被揍會被罵。

這時候的道德判斷基本上就是人家不讓ta幹,幹了會有不好的後果。

從8歲到12歲,就到了自律期,ta開始能夠判斷行為的意圖跟後果的關係。比如說偷吃糖,不是因為會被揍才是錯的,而是偷東西是不對的。這時候的道德發展就已經到了相對成熟的自律階段。

3.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

科爾伯格這位美國心理學家受到了皮亞傑的影響,但是把這套理論再複雜化了,分成3期6段論,這便是著名的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理論。

這套理論影響力非常大,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甚至對哲學和倫理學都有影響。但這套理論前後經歷幾次修改,可能讓人覺得太難理解了很不好懂。

我們稍微簡化一下,就用科爾伯格最喜歡的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海因茨偷藥」(Heinz dilemma)。

來想像一下,有一個人叫海因茨,他的老婆患了一種非常古怪的怪病,就快死了。這時候有一個藥劑師,剛發明了一種藥,能醫治他太太的病,可藥賣的非常貴,開價2000美金。

海因茨發現他全部身家只有1000美金,藥劑師就是不肯降價,以後再補上或分期付款就是不行。海因茨為了救他太太,開始想也許我得去偷這個藥。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我們念哲學和倫理學的人最愛用的思想實驗。

在道德困境裡,科爾伯格真正關心的不是你最後怎麼選擇,該偷藥還是不該偷藥。關心的是你給出的理由形式是什麼。

01.前習俗期

一些受訪人的答案是,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偷藥就會被抓要坐牢的。一些人認為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藥反正成本就值200美金,如果不是開價那麼高的話,他早就說過願意付錢,而他又沒有偷別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答案的形式,這兩種回答的道德發展只不過到了第一階段。要服從的是一些規範,這些規範不服從就會受罰,服從了就會得獎。

如果想的是偷藥就會坐牢,其實你心中的道德理解,幹一件事的決定是不是會坐牢。這種道德判斷屬於科爾伯格理論中三個時期的第一時期,就是前習俗時期。

這時期還可以細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整個道德發展的第一階段,避免處罰,就跟一個小孩不偷糖吃,主要是為了怕被揍一樣。

假如你的回答是說不該偷藥,偷了藥會坐牢,那可就慘了。坐牢的慘法比死老婆還慘,老婆死了就算了,我不能坐牢。

這就到了前習俗時期的第二階段,利己主義。是否要做一件事,不是看道德不道德,而是看我最後能得到什麼好處,是受損了還是獲益了。

假如你的回答是,我偷了藥,老婆被救活,哪怕我坐牢,我還仍然很快樂。就算這麼想,你仍然處於利己階段。因為你在乎的仍然是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做一件事情考慮的還是你自己的感受。

前習俗時期一般被認為是非常兒童化的一個道德水準,很多小孩都會這樣。請注意這裡科爾伯格跟皮亞傑有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皮亞傑是用年齡區分階段。科爾伯格反過來,用道德判斷的階段,回過頭來看個人發展的情況。

科爾伯格發現大部分兒童位於這兩個階段,要不就是怕被罰,要不就想著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好處,這是一個很幼稚的道德判斷階段,大部分兒童都處在這個階段,有些成人也只不過是到了這個水準。

02.習俗期

再來就到了第二個時期,這個時期叫做習俗期,顧名思義,就是把道德當成一種習俗。做事的判斷標準,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幹或者不這麼幹。

海因茨該不該偷藥?有的受訪者說,他還是不該偷,因為偷東西是罪犯才幹的事,大家就會說你是個壞人了。也有人說他可以偷,他為了救他老婆而偷東西,人家就會說他真是個好丈夫。

請注意,一個說該偷,一個是說不該偷,但兩個答案的判斷形式都是一致的。幹不幹一件事,都是為了在乎人家怎麼看,是不是符合社會期望。

這個階段屬於習俗期的尋求認可階段,是道德發展的第三階段,也可以叫做好孩子階段。

說回《隱秘的角落》,你會發現朱朝陽的道德判斷大部分時候處於前習俗期的第二階段與習俗期的第三階段之間,他在乎的是我是不是爸爸媽媽的好兒子,會得到什麼樣的讚賞跟獎勵?

朱朝陽,來源:《隱秘的角落》

第三階段是部分兒童和青春期少年的道德水準,很多成年人也會這樣。有些人到現在幾十歲了,決定什麼事該幹不該幹,在乎的還是人家怎麼想,會不會丟面子?中國有一句話,這個人沒有家教,討論的就是會不會丟「他家的臉」。

習俗時期的後一階段,也就是整個道德發展的第四階段,法律與秩序階段。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那是犯法。也有人說他偷了藥沒關係,最後願意負責就行了,比如被抓或者自己跑去自首。

這兩種判斷關乎的是法律條件,也就是一個更抽象的、更公開的、更集體的、更公共的法律秩序。

03.後習俗期

那更成熟的道德判斷是怎麼樣?科爾伯格提出了一個後習俗期。

有人會提出海因茨是不應該偷藥的,藥劑師的藥成本是200美金,他賣2000美金你覺得不公平,可他有權這麼來定價。他要定這個價格,你不能說他謀取暴利,這個價格你不同意可以不買。

這麼講的時候,關乎的是人權了。開始講科學家的人權,他的權利有沒有得到尊重?

也有人認為海因茨還是可以偷藥,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選擇活下去的權利,哪怕是犯法,但是為了要讓他的太太活下去,而活下去這種權利高於一切,高於法律,高於社會認定的習俗。社會上認為偷東西不好,現在偷東西可是為了更高的東西,那就是人權。

如果能想到這個階段,偷也好,不偷也好,看到的都是權利的問題,是人權。這時的道德判斷水準,又高了一個階段,進入到了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還有更加厲害的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原則階段。認為不該偷藥的原因,是因為很有可能其他人也需要這種藥。現在不花錢跑去偷了這個藥,不就奪走了其他人花錢去買這個藥的這個機會,不就等於間接地影響到了其他人的生命價值嗎?不能夠為了自己太太的生命去犧牲掉或是影響其他人的生命。

好,也有人認為海因茨還是應該偷藥,因為拯救生命的價值要高於尊重一個藥劑師的智慧產權跟財產權,來做個價值衡量,認為還是生命價值更高。

如果能想到這個階段,你大概就是個哲學家了。倫理學家想事情,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科爾伯格說,在做訪問調查時,發現很少人能到達第六階段。也幾乎沒有人,在從頭到尾面對所有道德困境時,都一直處在第六階段。很多人都能達到第五階段,在這階段時,大家在乎的是社會契約,是基本的權利等。

在後習俗期的最後兩個道德階段,認為道德行為之所以是道德的,因為原則上一件事件是對或錯,是基於一個更高的道德價值或理由。

而不是像前一個階段(習俗期)那樣,只是因為犯法不犯法,或者人家怎麼瞧你;更不是最低水準的(前習俗期)兩個階段,因為犯了錯,做壞事會被揍,會被罰,會被抓去坐牢,又或者說做了壞事,我自己會沒好處,這是最低水準的道德判斷。

4.

社會的道德水準

講完這麼一大通,回頭來看《隱秘的角落》,當然因為劇情需要,這些小孩壞得比較離奇,但是這部劇是好劇,就是讓最離奇的東西變得可信了。像朱朝陽,他關心的道德問題其實是超乎一般小孩了。

嚴良,來源:《隱秘的角落》

說到這,我們又要來討論,如何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朱朝陽、嚴良這樣的「壞小孩」?家庭教育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是什麼?

假如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判斷水平,各種隱形的、成條文的以及非成文的社會習慣和制度,都不支持兒童的道德判斷往更高階段發展的話,又怎麼去要求一個兒童的道德發展,能夠進展到更高的階段?

三年前武志紅寫了《巨嬰國》,用科爾伯格的道德理論階段來說,中國的很多成年人都還處在一個比較初階還不夠完整成熟的道德階段。

我們常常從小教育孩子,你要做個好人。但問題是ta表現得什麼叫好,還是ta真的懂得什麼叫好?前者往往是一種為了拿高分升學的需要,後者則是更內在的,得知道好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道德?那就要跟ta講原理了,比如我們會說,如果發現有人因為種種的原因,意外或是社會的原因使他處在弱勢。我們身為一個人應該要關心他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要幫助他們。

看到別人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我要想辦法去扶助他,讓他能夠獲得公平的對待。即便不公正的後果不影響我個體時,我們仍然應該關心這些。

自從科爾伯格這套理論發表之後,很多人都用這樣的思路來判斷社會的道德水準到了什麼水平,比如有些日本學者發現,日本人就集體處在了道德發展階段論的第三階段,習俗水準中的尋求社會認可階段。

日本人看待事情好壞,比如偷藥,往往不是因為侵犯了人家的私有產權,也不是偷竊會影響到別的潛在病患的生命,也甚至不因為法律禁止,而是偷了東西之後被抓到,就丟臉了,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了。

中國的情況好像也差不多,頂多就到了第四階段。慢慢的也有很多人認為,憑什麼要認同科爾伯格這種「道德階段論」就是普世化的呢?也許每個文化每個社會,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觀跟道德傳統,不能這樣去假定人類的共同性。

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比如著名的女性主義心理學家、哲學家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她留意到科爾伯格的研究對象基本都是白人男性和男孩,沒有女性參與。

因此對於科爾伯格的最高階段的道德理論,吉利根既繼承而又提出了批判。她認為科爾伯格的道德最高階段太抽象地聚焦於正義(Justice)和權利(Rights),而忽視了女性視角的道德發展推動力,比如關懷(care)、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及連繫(connection)。

當然這些討論下去是會沒完沒了的,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都自己找來看一看。

尾聲

我認為,重點是我們教育或者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不是要讓他們從頭到尾「開心」下去,是要讓他發現開心有價值,而有些不開心是需要去面對跟接受的。

有的人從小到大追求的就是開心,逃避不開心,遇到所有的問題和挫折,都會認為一定是別人造成的。就算去追問你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他的回答那都是相信與認識了壞人,有些小孩更是從小沒有辦法接受意外和挫折的發生。

我自己也當過老師,我覺得很多時候有種誤會,以為課堂管理叫課堂控制,上課要先控制住學生,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管理學生,而不是控制學生。管理的意思不是讓他們都乖乖的坐下來聽話,你說話他們就不吵不鬧,這只是控制。

管理是什麼?管理是為了營造一個好的教學環境,在那個環境下讓孩子們開心的主動有好奇心去學習。

有些時候利用好這些吵鬧,不一定是上不好課的,我那一年教書,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讓很多孩子喜歡上了中文,喜歡上了作文,想要去看更多書,那就是我主要教的東西。我給他們的,就是一把鑰匙。

原標題:《梁文道:《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有著怎樣的道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壞小孩」的道德水平——解讀《隱秘的角落》
    近期有一部國產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熱烈討論,每一個看完電視劇的觀者都不經發出這樣的感嘆:小孩壞起來究竟有多壞?一般人談起小孩,總會說他們天真無邪,他們善良質樸。然而影視劇中為我們呈現的卻是朱朝陽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嚴亮與普普,的那些壞小孩的壞事。從一定程度上,「壞小孩」做的事情與他們所處的道德發展階段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 《隱秘的角落》VS《壞小孩》
    先講一個笑話:這幾天網劇《隱秘的角落》風頭無兩,許多人看完劇之後就去找原著小說《壞小孩》去讀。
  • 《隱秘的角落》結局秦昊怎樣了? 根據小說《壞小孩》改編結局果然...
    《隱秘的角落》結局秦昊怎樣了?《隱秘的角落》中,秦昊飾演男主張東升,他和妻子徐靜結婚四年,但徐靜卻有了外遇,於是,她向張東升提出離婚,張東升是作為上門女婿入贅來的,在結婚前就進行過財產公證,如果離婚他一分錢都拿不到。
  • 電視劇《壞小孩》和電影《隱秘的角落》哪個更好看?
    事實上,無論是原創還是電視劇,道德缺陷怪物的故事都是完全人類的。而且相比電視劇,原著《壞小孩》講述了一個更加黑暗的故事。《隱秘的角落The Bad Kids臺詞、演員、電視劇,凡是跟《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講述了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中用相機記錄下了一段謀殺。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節開始迷失,更多的故事被捲入其中。
  • 以愛之名:《隱秘的角落》豆瓣短評及原著《壞小孩》文本分析
    美好的感情下是每個人隱秘角落中不能說的秘密。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的黑暗程度又是怎樣的?以愛的名義實施犯罪,是否又改變了每個人的情感?這部被冠以「二流小說的一流改編」的劇集,是否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對國內小說改編電視劇及懸疑短劇行業的發展又有什麼借鑑?讓我們通過對原著《壞小孩》和劇集《隱秘的角落》的豆瓣短評一探究竟。
  • 《隱秘的角落》裡,我們「壞小孩」從來沒在怕的
    作為這些表情包的締造者,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所講述的,是三個孩子因無意間見證了一場謀殺案,並由此展開冒險的故事。 其中#《隱秘的角落》全員演技派#微博話題閱讀量更高達2.8億,熱評不斷。
  • 熱劇《隱秘的角落》與原著《壞小孩》,不要忽略那些被修改的細節
    國產劇《隱秘的角落》可以說是火熱開啟了暑假,朋友間聊天開玩笑都會說著「一起爬山」梗;而網絡上各大博主的細節解說,聽完後都讓人頭皮發麻,細思極恐;我也是個俗人,不例外的看完電視劇後,我連夜把原著《壞小孩》看完,通過對比,才發現這部電視劇真的是一部神劇了。
  • 劇版8.9,原著7.5:《隱秘的角落》比《壞小孩》好看在哪兒?
    這個夏天最火的劇集,莫過於懸疑推理劇《隱秘的角落》,在影視評分網站豆瓣上,其分數一度高達9.2分,現在雖有所下降,但也有8.9分,是近幾年國產劇集中的佼佼者。那麼,問題來了:《隱秘的角落》為什麼會比《壞小孩》有更高的美譽度呢?拋開演技、背景音樂等影視劇內在因素外,在看過劇集和原著後,我梳理出了4點原因。
  • 壞小孩之 隱秘的角落高能改編
    前段時間秦昊、王景春、三個小孩主演的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是由紫金陳的《壞小孩》改編。小說改編電視劇難度很大,因為小說中有些場景即使拍出來也無法過審,使得有些影視作品因為魔改而收視慘烈。《隱秘的角落》如果真的按照《壞小孩》原著拍,百分之百無法過審。
  • 《隱秘的角落》原著:《壞小孩》裡的三個小孩有多壞?
    隱秘的角落相信很多人都已看完了《隱秘的角落》。電視劇的結局可以說是大圓滿,反派張東升受到應有制裁。但這部劇的原著——《壞小孩》,又是怎樣的呢?三個小孩也如同原著一般善良嗎?他們是否抵制住黑暗的侵襲,守住心中的光明呢?
  • 《隱秘的角落》是對原著《壞小孩》的妥協和美化,本質更殘酷
    《隱秘的角落》開播到現在已經完結,從開始時豆瓣最高分9.2到現在依然8.9分,不得不說是2020年難得一見的國產好劇。《隱秘的角落》總共12集,講述了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他們的冒險也由此展開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重現,懸疑劇還未上映,光看簡介就過癮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重現,懸疑劇還未上映,光看簡介就過癮文/小雪《隱秘的角落》大家應該都有看,這部劇剛上映3天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9.2的評分。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看《隱秘的角落》呢?而且《隱秘的角落》的音樂也有些「恐怖」。
  • 「隱秘的角落」原著《壞小孩》在講什麼
    秦昊自從主演了一部網劇《隱秘的角落》之後就大為受到關注,而專治"作女"的直男人設更是讓秦昊在觀眾心中大受歡迎。在如今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好的作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曝光率,相信大家這個時候都早已經看過《隱秘的角落》這部劇了,眾所周知所有的電視劇都是有劇本的,而好多的劇本大多數都是改編自小說,也就是電視劇的原著。
  • 隱秘的角落:原著為何叫《壞小孩》?朱朝陽究竟為什麼會這麼壞?
    關於這部劇的熱搜和詞條隨處可見,並且熱度高居不下,這部劇的名字就叫《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是由秦昊、王景春領銜主演的懸疑推理劇,影片主要講述了作為上門女婿的張東升,因妻子出軌,感情矛盾和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害怕與妻子離婚後人財兩空,於是他精心籌劃了一年,準備展開一場謀殺。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的背叛與救贖,神魔一念之間
    只是看到這網劇的名字「隱秘的角落」,就平淡無奇,對我毫無吸引力。所以,我對朋友說:「看看這名字!壞蘋果咬完第一口後,就不必再吃下去了。」朋友一愣,然後意味深長地說:「你喜歡吃的榴槤,聞起來也不香啊!」一 背叛其一 愛情的背叛朋友走後,我百無聊賴地聽了一會音樂,午後的蟬鳴實在是聒噪,心煩意亂的我鬼使神差地點開了《隱秘的角落》……看完第一集開頭,就停不下來了……而劇中的故事人物,也引發了我對生活和人性更深度的思考
  • 迷霧劇場的角落 藏著怎樣的隱秘
    原標題:迷霧劇場的角落 藏著怎樣的隱秘 愛奇藝副總裁、《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總製片人戴瑩告訴記者:「當時我們就想,如果能規模化生產這類優質作品,或許可以影響國內短劇集的生態,促進整個影視行業的發展。」隨後,戴瑩啟動了手上另兩個紫金陳小說改編項目《壞小孩》和《長夜難明》(即《隱秘的角落》和即將播出的《沉默的真相》)的籌備工作。   今年6月,愛奇藝官宣了「迷霧劇場」的片單和首支預告。
  • 《隱秘的角落》結局引發猜想 隱秘的角落大結局什麼意思?
    大結局播出當天,《隱秘的角落》一口氣上了8個熱搜。除了故事本身有關家庭、未成年人成長、教育等熱點話題外,樂隊出身的導演、各展所長的編劇團隊以及演技集體在線的演員等,都讓這部作品格外引人關注,而大結局的揭曉,更是引發了觀眾一輪又一輪的解構與猜想……  劇情與原著大相逕庭  網劇《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他們的冒險由此展開。
  •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和原著《壞小孩》有哪些情節不同之處?
    《隱秘的角落》可謂當下最火的電視劇,劇集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一口氣看完劇集後,立馬找來小說看,小說篇幅很短,看完差不多四小時,劇集較之於原著,從主題到人物性格到情節,都有很大的改變。單就《壞小孩》這部作品而言,如果問我值不值得一看,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不值得。
  • 《隱秘的角落》作者紫金陳:我是朱朝陽原型,但不是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年6月,網劇《隱秘的角落》成功出圈,儘管劇已播完,但由此引發的原生家庭、親子關係等討論一直未曾停歇。《隱秘的角落》劇照  和這部網劇一起走紅的,還有原著小說《壞小孩》的作者紫金陳。別人羨慕他出名,他卻覺著當名人的體驗也不是那麼好,「生活變得很忙,打亂了我創作的節奏,我希望這種狀態快點過去。」
  • 《隱秘的角落》,憑什麼火爆朋友圈?
    編者按:昨日,熱播劇《隱秘的角落》VIP會員版迎來大結局,在經歷了「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等登上熱搜、表情包刷屏社交媒體後,該劇原著《壞小孩》也引起讀者的關注和熱議。《壞小孩》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並由此展開冒險的故事。《隱秘的角落》在《壞小孩》的基礎上做出大膽改編,將故事重心轉向少年面對世界的困頓與掙扎,聚焦原生家庭和孩子成長,拷問著「我們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