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曾經的入黨誓詞不時響徹耳畔,裡面的責任和擔當時刻鼓舞著我。
我是都勻二中教師劉麗,也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至今想起,2017年第一次走進新場村,第一次去到貧困戶家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那天,雨淅淅瀝瀝的一直下著,天空陰沉沉的,仿佛一切都淹沒在一片霧靄之中。我們一行人驅車前往勻東鎮新場村。由於路不好走,又陰雨綿綿,所以車開得非常慢,一路雨霧蒙蒙,城市的喧囂被我們拋在身後,當迎來了鄉間特有的泥土氣息的時候,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
第一次看到羅文英老人住的房子時,我內心為之一震,讓我忍不住心酸起來。 木製的整體結構,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洗禮,那有些發白腐朽的稜角似乎在向我們訴說這家人生活的艱難。破舊開裂的木樁,斑駁昏暗的燈光,衣衫襤褸的穿著,飽經風霜的容顏,不免讓我陣陣心酸。與這一切形成反差的是樓上橫梁下掛著的那一串串金黃的玉米。哪怕天空陰沉沉的,但那一排排玉米成了這陰霾空氣中的一抹亮色,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吧。 最讓我忘不了的是羅文英老人那靦腆燦爛的笑容。每次一見到我們去,她就會露出那樸實的笑容,熱情地領我們進屋。 2018年冬天,我們頂著刺骨的寒風,在學校上完課後,就馬不停蹄地奔波到貧困戶家。當我們把過冬的棉衣、被褥,還有各種生活日用品,孩子的學習用具,大米、花生油等交到她手上時,老人家熱淚盈眶,握著我們的手,說了無數次感謝。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大愛的溫暖,更感受到了身為一名黨員的那份責任感的光榮。
2019年12月,村裡搞入戶路硬化,考慮到貧困戶羅明武家和韋學平家的房屋周圍環境,我們徵求支部黨員意見,並積極與網格員溝通,由網格員具體幫忙落實,為羅明武家送去了17包水泥,2020年1月又為韋學平家送去了20包水泥,在與網格員的共同努力下,硬化了兩家的入戶路,還給羅明武家房屋旁邊的路加寬了不少,曾經兩條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平整的大道,兩家不再因為下雨出行而發愁了。 我們用行動傳遞了溫情,用事實見證了效果。用心去對待每一家貧困戶中的每一個成員,交心了,心順了,脫貧攻堅的路也就通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脫貧攻堅路還很長,但我們都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無論前方有多艱難,我們都會做照亮他們的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扶貧路,任重而道遠!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 聶婧文
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