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可以說是華人世界裡最偉大的武俠小說家之一了,論現在武俠世界裡,能與他一較高下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金庸自1955年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封筆,這其中一共寫了15部小說。除了這些外,他還有一部短篇小說《越女劍》,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金庸完整武俠小說了。
那麼金庸眾多的小說中,到底哪一部寫得最好呢?
我們不討論作者的觀點,因為作者對自己的作品肯定沒有高下之分,無論是哪一部小說,那都像是自己的孩子。
昨天看到有一個帖子都在討論金庸的哪部作品寫的最好,如果讓我來說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天龍八部》。
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但是我們非要做一個比較的話我覺得有幾部還是要說一說的,
首先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射鵰三部曲這些作品較之其他作品的話我認為還是高出一籌的。
我既然首推天龍八部,就來帶領大家看一下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是金庸歷時4年完成的,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
倪匡,原名倪聰,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寧波,著名小說家,與金庸、黃沾和蔡瀾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代表作《六指琴魔》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各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對人生的思考與對人性的審視,呈現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畫卷。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這其實也應了一句話:每個惡魔的童年總是有那麼一段的不堪回首,並不是生下來就是惡魔。
其實說到這裡,本書與古希臘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當然兩本書的故事孑然不同,但他們的內在卻是有著超乎想像的類似。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創作的劇本,約公元前43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戲劇,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衝突——人跟命運的衝突。
命運弄人,在命運前人的渺小、無力,無法把握自己。用這樣的悲劇意識來觀看《天龍八部》,就會發現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俄狄浦斯的身影。他們都在與不幸的命運做抗爭,但他們都無法戰勝命運,金庸似乎和索福克勒斯一樣在感嘆命運造成的苦難,而且明知命運不可為卻偏要去為之的無奈感。
但是這部小說卻不是要單單講個人的命運,而是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視覺來看向當時的社會,帶領我們去探索那段特殊的歷史時代,發生在民族之間各種文化衝突下的悲劇。這種社會層面的悲劇往往比個人悲劇還要動人心弦。
該書當中的人物也是千奇百怪,有帝王將相、江湖莽夫、俊雅少年、神仙姐姐、街頭術士等可以說應有盡有,結果卻是紅顏轉瞬白骨,英雄回頭無岸。
而其中最讓人震撼的卻是有那麼一個豪氣幹雲的大俠。可以說在金庸整個武俠世界,就沒有一個大俠能有喬峰的那種豪氣。或許在悲劇的命運映襯下更顯出那種氣勢來。
蕭峰(1060~1093年),漢名喬峰,契丹乙室部人。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男主角,遼國屬珊軍總教頭蕭遠山之子。
至於後來聽說天龍的最後結局更改了,由於沒有看過新版所以也一直不知道,雖然說金庸改結局有他的深意想要更加的與全局相應,不過有些事情並不是完美了就好,有時候覺得有交代了還不如就那樣不知道來的更好一些。
《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節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