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他是一個職業的讀書人,而且非常自由

2021-02-08 理想國imaginist



理想國與柏林金雞雙料影后詠梅合作開啟「詠讀計劃」。第八期,我們是隔著屏風錄製這期節目。本期詠梅朗讀的作品是唐諾《閱讀的故事》選段。在拍攝《刺客聶隱娘》期間,詠梅與唐諾曾有一面之緣,藉由這次朗讀,希望大家能沿著「樹枝狀的閱讀路徑」,找到自己想讀的下一本書。「下本書在哪裡?下本書就藏在此時此刻你正閱讀的這本書裡。」


這期節目,我們選取了上期部分讀者提問請詠梅回答。本期想向詠梅老師提問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選取問題,在下期錄製中請她回答。本期微信留言,理想君會選取3位,贈送詠梅籤名的唐諾修訂新版《閱讀的故事》。


理想國:上期詠讀計劃中,您跟大家分享了張大春老師《認得幾個字》,我們也在那篇的文章下面徵集了粉絲朋友最想問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疫情期間我們有大量的時間待在家裡,您有沒有學習什麼新的技能(讀書、瑜伽除外)?


詠梅:其實我沒有學習什麼新的技能,在家裡隔離的時候,無非就是生活上的一些重複、瑣碎的事情,包括家務啊,做飯這些,也是我以前經常會做的嘛。我也沒有說想開拓一個什麼新的技能,就是每天做飯的事情,就覺得你剛做完飯,然後還沒歇一會兒,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就又該做下一段了,其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開發新技能。我基本上就是重複,以前的那些技能就是更精進了而已,熟能生巧。


理想國:但是我覺得對於年輕人來講,這可能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和自己獨處的機會。就因為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可能每天上班、下班,然後下班之後可能會約上朋友,比如說去酒吧啊去什麼地方玩,非常難得有大段的時間,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所以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和自己獨處的機會。


詠梅:而且很多人從來都不下廚房的,我們公司就有好些小夥伴兒,從來不下廚房。他們後來都長本事了啊,成了廚房裡的非常好的美食家了。


理想國:第二個問題,關於上期分享的《認得幾個字》,想問您現在是否還有寫字的習慣?


詠梅:說「還有嗎」,其實我並沒有寫字的習慣,我一直是個比較單純的閱讀者。很早以前,包括現在也是,偶爾會有表達、有寫東西的想法,但是我一直沒把它形成習慣,所以,我並不是一個有很好寫字習慣的人。都是非常偶爾的,家裡的本子一大摞,空白的很多。


理想國:在這個鍵盤橫飛的時代,一張紙、一支筆、墨水似乎已經漸漸地離生活遠去了,但是遠去的同時呢,又恰恰是彌足珍貴的。那您對於這種手寫文字的溫度和情感是怎麼看待的?


詠梅:我覺得溫度和情感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溫度越高,你的情感可能就更深厚。你賦予它的溫度有多高,那情感就有多深厚。


我曾經有過一次經歷,就是最早的時候,人可以開始在電腦上打字的時候,我就拿了一張A4紙給我爸爸寫一封信,最後籤了一個自己的名字。我給我爸爸寄過去的時候,我爸爸給我回了一封信,特別的憤怒,他就說了這個不是信,這個沒有情感,這個字是沒有情感的。


從那兒以後,我就完全區分了這兩個概念,電腦的字和手寫的字。我大概是在大學的時候,開始有這個區別。所以家裡會有一個習慣,比如說給阿姨留條,我可能不會用微信,很少給她微信,有一些事交待我還是會用一個便利貼。有一些用過的紙,比如說我們好多劇本,背面是空白的,我都把它折好了,剪成便籤。我還挺喜歡這種傳遞的。


理想國:在剛剛過去的423世界讀書日,理想國聯合百度百科聯合出了#唐諾問卷#,我們也邀請詠梅老師參加了一個問題:重讀有沒有必要?然後您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裡,還想問您一個問題。理想國在今年會落地一個咖啡館,Naive咖啡館,可以喝咖啡、看書、舉辦文化沙龍等等。所以我想問您,您心中的理想的書店,長什麼樣?


詠梅:有一部電影,叫《諾丁山》,電影男主角就是開書店的。其實我看到他那個小小的書店呀,我就想,哎呀,其實這個小的書店也很可愛。這個小的書店,它藏書肯定是有限的,書的種類肯定是會有限。


《諾丁山》


如果這個書店是在一條街上,有很多家小的書店,然後有不同風格、種類的圖書可以供你去選擇,我覺得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兒。比如說我們有服裝街啊,就沒有這種書店街,特別希望能有這樣的一條街,一家店進去,再進入到下一家店,每一家店都會有不同的風格啊氛圍啊。


理想國:那您今天要為我們閱讀推薦的是哪本書呢?


詠梅:我今天推薦唐諾的《閱讀的故事》,推薦這本書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四月份了,我們這個書是剛剛出版的,剛出爐的,還熱乎著呢。再一個,跟這個書名有關係,《閱讀的故事》,喜歡閱讀的人看到《閱讀的故事》就挺好奇的,就想進去看看他都寫了什麼呢?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唐諾,他這個人。我之前讀過《三十三年夢》。我在拍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我們在京都部分的戲殺青的時候,在殺青宴上,我跟導演他們坐在同一個桌子上,我的對面就坐著唐諾,但當時我不認識啊,他介紹,我也不知道。我記得在聊一個話題的時候,因為他們全部都是臺灣,只有我一個是大陸的。


《刺客聶隱娘》


然後我說了一個什麼問題,其實還是有一些大家還不容易溝通的部分,這時候唐諾就出來解釋了那些事情,我對他印象特別好。這之後沒多久,就開始聽說到唐諾,了解到他是個閱讀特別豐富的人,是個特別成熟、職業的讀書人,一個閱讀者,非常自由,而且太博學了,所以他寫的這個書,你尤其更想去閱讀它。



樹枝狀的閱讀路徑

(《閱讀的故事》 節選)


不進行世界革命,我們於是就得分割自己,犧牲一定比例的自己,去安撫那個秩序大神。歷史裡絕大多數的人都這麼做,米開朗琪羅不見得喜歡教會交代他的每一幅累人壁畫,莫扎特得應付宮廷宴會的樂曲舞曲,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猶是幾幅心中的畫面的很長一段時日裡,做過一堆情非得已乃至於邋遢的瑣事,一度還四下推銷百科全書,不見得比你我隨興自由—而這些人,都曾經某種程度地改變了這個看來麻木不仁的無趣世界,人類歷史也的確在這樣半妥協半決志的討價還價中跌跌撞撞前進,不必然非賭那種全有全無的絕望一擊不可。


我們每天得打交道的大世界,是個以分類分工有效組織起來的社會,基本上它是目的性的,甚或功利性的,它只認可它要的我們某一部分,要求我們扮演「有用」的人(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的制式結尾:「我們要用功讀書,將來做個社會上有用的人。」),因此我們朝九晚五,為有用而辛苦勞動,其餘時候,如果我們夠聰明不就應該讓自己復原成無用(非工具化)而舒適、自由、完完整整的人嗎?


人世間,大概並不存在一種無窮盡、可無限提領的絕對自由,我們的有效自由,通常相對於限制,因著我們對限制的領會而得以掌握,因著我們對限制的料理而爭得,這裡限制,限制之外就是自由。


書冊橫行,我們己所不欲推己及書,不給予它們特定的分類位置,而是讓它們隨閱讀活動的展開不斷找到它們最舒服、最恰當的容身之處,關懷的是書,實則真正解放的是閱讀的我們自己。而這所謂的舒服恰當位置必是複數形式的,一直變換著的,因為真正的閱讀活動和單線的專業學習(可視為朝九晚五的延伸或加班,或至少為扮演某種有用的人作積極準備)並不一樣,它比較像馬克思革命後分工市場瓦解、天國降臨的「上午寫詩下午釣魚」準烏託邦描述,順從自己真正私密喜好的指引而不是順從社會對你的認定、期待和命令,而人的興趣、好奇心以及他多種且各自輻射的感官能力從來就不會是單維度的。


我可以想像一個完全沒有書的家庭畫面,我個人這大半輩子過來也親眼目睹過如此實況,比方說我偶爾回宜蘭朋友親戚的家,老實說那並不可怕,你多少只是感慨今夕何夕民智未開並真實地為他們憂心而已;但我真的沒辦法想像只存放單一一類書冊的書房畫面,那種荒涼感,還有你登時浮上心頭那種書房主人完全被社會威嚇、摧毀的模樣,就一個閱讀者來看,真的是全世界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景象,我記憶裡有過一回,那是內地才開放時我踏入北京海澱區的新華書店看到的。


順從自己私密喜好所指引的閱讀必然是跨領域跨分類的,今天李嘉圖的老自由主義經濟學,明天錢鍾書辛辣缺德的小說云云,這是人完整生命的自然體現,也是如此體現所剩無幾的實踐場域。


然而,這本書和下本書,今天的書和明天的書,其實並不盡然只是跨領域的隨機性、斷裂性縱跳而已,其間仍存在著或松或緊、或死生攸關或漫渙聯想的聯繫,這聯繫可以只屬於閱讀者一個人,幾乎是全然自由的。幾年前,我個人曾擬過一個輕微噁心但原意真誠良善的閱讀活動slogan:「下本書在哪裡?下本書就藏在此時此刻你正閱讀的這本書裡。」


《諾丁山》


只是,這本書究竟如何呼喚那本書呢?它們彼此怎麼搭建起聯繫的?怎麼樣的聯繫?這幾乎是沒法說準沒法說清楚的,因為它順從的是閱讀者各個不同的人心而不是一組固定的社會分類時,它便很像兩點之間非限定直線的連接一般,理論上有著無限多種可能了——有時,閱讀如米蘭·昆德拉講的被一個真實的疑問給「抓住」了,懸宕著心在書的世界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找,而一個質地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通常不會正正好在某一本書中有不留缺憾的全部答案。


更要命是,真實的問題幾乎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比方說你去一趟上海,好奇地想追問一下這個甦醒中的歷史名城的今昔,掂量掂量它的未來,於是你要的東西既是歷史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地理的,還是文化的、民俗的、時尚的,甚至還得重讀張愛玲和王安憶的小說,以及侯孝賢的電影《海上花》),而且,它還一定帶著追問者本人獨特的心事、視角和微妙溫差,染著此時此地的現實色澤。


因此,我們這麼說好了,你要的那種獨特答案總散落在數以十本百本的不同書裡,一個念頭一點疑惑,你把它丟進書裡,很容易它就搖身變成一趟旅程,你可以像戰國的屈原那樣不顧形容枯槁地追它一輩子誓不甘休,當然你也可以像東晉日暮途窮放聲大哭的阮籍般隨時喊停。在書的世界,你是弗裡曼自由人,由你自己說最後一句話,只要你禁得住逗引,不好奇答案也許正正好就在下一本書裡。


當然,更多的時候事情沒這麼嚴重,你可能只是恰然沒意見地翻看一本書而已,並不像腳踩風火輪索命而來的復仇使者般進入書的世界,然而,疑問的陷阱仍然輕易讓你摔進去,就跟某些可敬的女士逛百貨公司逛精品mall的慣常經驗幾乎一模一樣,進去前你什麼也不缺什麼都不需要,出來時卻整整兩大袋——每一本像回事的書,對閱讀者而言,都不僅僅只是原書寫者的自問自答而已,它必然同時揭示了一個世界,對乍來的閱讀者而言一個陌生程度不同、疑問程度不同的新世界。


這個世界處處是孔洞處處是縫隙,時空的縫隙(你可能念的是三千年前古希臘人一次傳說中的壯麗遠徵)、視角的縫隙(神經質的維吉尼亞·伍爾夫和你一定是不一樣的兩個人,看事情的方式也肯定跟你不同)、語言符號的縫隙(蔓越莓、覆盆子、番紅花、迷迭香等等我們有多長時間只在翻譯小說中見過並想像它們的樣子和滋味、香味)、知識的縫隙(黑體輻射到底是什麼東西、重力陷縮又是什麼東西)、經驗的縫隙(在西伯利亞太陽不沉落的白夜睡覺會不會很奇怪)云云,每一個都足以令你心生驚異好奇,你不追則已,一不小心你就會由此縫隙又掉到另一本又一個不同世界的不同書中。


是的,就跟愛麗絲追那隻兔子掉入不思議世界一樣,半個世紀前列維—史特勞斯同樣用過這個愛麗絲的例子,對抗的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東西,列維—史特勞斯認為這樣的摔落,是人躲開外面那個無個性、讓所有人趨於一致的無趣世界的有效自救之道。


疑問,不管生於閱讀前抑或閱讀中,都真實地啟動著閱讀;同時,它往往還是閱讀踏上這旅途時僅有的地圖。書的世界因此線索而生長出獨特的路徑,向著你一個人展開它一部分的面貌。這展開的樣子基本上是樹枝狀的,今天的古生物學者用圖像繪出生物的演化史便是這種形狀,他們稱之為「演化樹」,不斷地隨機分枝分岔,自然也多有走上歧路發展不下去的滅絕部分。


生物學者用此演化樹來更替過去階梯狀拔升的演化圖示,少了對抗鬥爭,卻多了摸索嘗試和失敗,這當然是比較對的樣子,因為生命的自然秩序從不會是單線的、整飭的、完美對稱的,它一定保有著摸索嘗試時留下的凌亂腳跡,以及失敗的不堪樣子,正因為有這麼多樣的摸索嘗試和失敗,古爾德說,才恰恰見證了生命在幾十億年演化路途上的複雜、艱辛、認真、充滿想像力和真真實實的壯麗,令觀者動容。古爾德因此把他的一本書命名為「生命的壯闊」。


閱讀,是生命的活動,走的當然也是這樣子的生命之路。


《諾丁山》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閱讀的故事》是專業讀書人唐諾談閱讀的經典散文作品,一部誠懇實用的閱讀辭海。以馬爾克斯《迷宮中的將軍》的片段開啟每一章的話題,探討書籍和閱讀的本質困境與種種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閱讀的各種面向——閱讀的時間、開始、代價、方式、記憶、限制、意義、困惑,等等。唐諾誠實地去正視,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應解決之道提供給讀者,幫助讀者解決閱讀途中遭遇的各種難題,並與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討閱讀的欣悅與困惑,以及閱讀所能喚起的千般感觸。唐諾以專業讀書人的深度體驗、博學者的廣闊視野、詩性而綿密的思維路徑,為讀者打開閱讀這個尋常行為下所未曾見的極其寬廣而深邃的世界,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意義之海。閱讀,讓我們成為移民。在書籍鋪成的永恆困惑之路上,你必會遇見做同一種夢的人。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文字的故事》是專業讀書人唐諾的文字學,百科全書式的文字通識讀本。真正人的活動是用字而非造字。那麼,文字究竟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未來它又將走向哪裡?書中,唐諾用詩意的想像帶領讀者重返大造字時代,在遠古先民造字的生命現場,展開對文字這種「極堅忍世故的動物」的生命歷程、本質與意義、責任與困境,及未來命運等問題的深度思索。一個個習見的字被還原出它們不可能相同的溫度、色澤與記憶刻痕,鮮活靈動。同時,唐諾將豐富的社會學、人類學、符號學、語言學等知識熔鑄其中,對語言、命名、時間、歷史、記憶、自由等人類重大主題展開思索,一幅幅由文字綿延開來的歷史與文化畫卷也由此展開,闊大深邃又親切可感,磅博優美且發人深省。文字的故事,即文字與時間、空間、歷史、人類角力的徵程。這是一部講述文字歷史與命運的寓言,也是一部文字學視角書寫的思想文化隨筆。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職業讀書人如何高效閱讀的?他狂言:一年只讀800本的,不值一提
    那幾年,他到底讀過多少書我無法統計,問他時只得到一個籠統回復,「白話文寫的大概每天10本以上,古文讀得慢,莊子讀10多年還在讀」云云。他這種讀書法,是志在博雅階段,一年下來,重要的人文社科類書籍,讀個2000本,當無問題。他代表著一類很小眾的「後浪」群體:家庭條件不錯,但對生活要求很低,而精神需求極高,屬於「職業讀書人」。
  • 詠梅:洪流之下 欣然自若
    演員之路談到對「演員」這個職業的理解,一部1998年拍攝的《夢開始的地方》至今依然讓詠梅念念不忘,甚至當時發生的細節和故事依舊曆歷在目。就像這部戲的名字一樣,於詠梅而言,她的演員之路似乎也是從此正式開始。「在拍攝《夢開始的地方》時,我是一個只有三部戲表演經驗的新人。
  • 演員詠梅背後的故事:曾與王菲是情敵,與欒樹恩愛生活十分美滿
    但溫柔的詠梅,選擇了桀驁不馴的欒樹,在幸福愛情的背後,卻充滿了辛酸與淚水…詠梅出生於內蒙古,原名森吉德瑪,90年代初,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被著名主持人許戈輝發掘為其工作室的主持人。經許戈輝推薦,詠梅於1995年成為電視劇《牧雲的男人》中的女主角,從此走上職業演員之路。
  • 詠梅和欒樹的「翹楚之戀」
    詠梅是誰?她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柏林獎和金雞獎雙料影后的優秀女演員,無緋聞男友。欒樹是誰?她是原黑豹樂隊主創之一,擅長搖滾樂,歌唱一流,但同時又在全國第八屆運動會馬術比賽中獲得場地障礙個人賽第8名的馬術愛好者,他有一個初戀女友,就是大名鼎鼎的歌壇天后——王菲。
  • 詠梅和欒樹的「翹楚之戀」
    她是原黑豹樂隊主創之一,擅長搖滾樂,歌唱一流,但同時又在全國第八屆運動會馬術比賽中獲得場地障礙個人賽第8名的馬術愛好者,他有一個初戀女友,就是大名鼎鼎的歌壇天后——王菲。按道理,一個擅長演影視劇和一個擅長唱歌和喜歡馬術的人,似乎人生本應該毫無交集,然而,命運的車輪卻讓他們駛向彼此,不僅相遇,而且還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 低調的影后詠梅:老公是王菲初戀,49歲憑藉《小歡喜》再次走紅
    低調的影后詠梅:老公是王菲初戀,49歲憑藉《小歡喜》再次走紅去年的《小歡喜》熱播,大家有人喜歡一點就著的暴躁老媽童文潔,有人喜歡中年油膩老爸喬衛東,但是劇中溫柔優雅的季楊楊媽媽也讓觀眾們非常喜歡。01出生及成長經歷詠梅,1970年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詠梅就一直在中規中矩的學習,沒有想要朝藝術方向發展的想法。
  • 詠梅 靜水之下
    講述遙遠又浩蕩,跨越了廣闊的時間與空間,無疑是採訪中一個高光時刻。那時我對詠梅說,聽了這些我終於理解了一點她身上那種淡定的氣魄的由來。 這也是前年對詠梅的採訪裡,我非常好奇,但始終沒有找尋到答案的點。當時是2019年的2月,詠梅和王景春憑電影《地久天長》分別了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和男主角,柏林影帝影后誕生。
  • 讀書反倒是一種入世的感覺|詠梅與毒舌書店店主的「相遇」
    在疫情的情況下,我們也看到非常多的新聞,對於書店或者說對於出版業的影響有多大,然後有多少家實體的書店倒閉了。所以,文藝青年夢想開一家書店的初衷可能並不是那麼好實現的。而且剛剛提到的那種大家想要的出世的感覺,那種浪漫的理想主義的感覺,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可以達到。我晚上回到家洗完澡點一盞檯燈,然後讀一本詩集,這不浪漫嗎? 這不是理想主義嗎?
  • 詠梅在《地久天長》:「30歲就害怕?這才哪兒到哪兒」
    在片中扮演肖莉的詠梅也因此受到很多關注,不僅走在街上常常被觀眾認出來,工作邀約也接連不斷。但成名給詠梅帶來的,更多是困惑。壓力、焦慮、欲望襲來,她覺得「應付不來」,甚至因此感到憤怒,「不自由了,不自如,你就會憤怒。」
  • 詠梅:49歲當影后,人生最差不過是大器晚成
    那時候,父親有很多機會,可以通過畫圖紙賺大錢,但他都拒絕了。因為「錢不是賺的越多越好,而是要賺的讓自己舒服。」在父親看來,「沒有錢不是窮,真正的窮是人格和思想上的匱乏。」所以,他總是教育詠梅:「不要被欲望帶著你跑。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要跟著大家混,不要盲從。」父親希望她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人,所以很多事情都讓她自己做決定。
  • 被王菲拋棄後,欒樹最幸運的事,就是娶了詠梅
    欒樹曾與詠梅在火車上有過一面之緣,他覺得詠梅非常適合,力邀她完成拍攝。 沒想到,不是專業出身的詠梅完成的非常出色,讓欒樹大為驚喜。 1990年,欒樹加入黑豹樂隊,他當時的女友王菲經常跟隨他到樂隊玩耍。 不知不覺中,王菲和竇唯產生了愛情的火花。1991年10月一個普通的夜晚,樂隊演出結束,王菲和竇唯借著出去買飯的藉口一夜未歸。 那一夜後,竇唯剪去了長發,也剪去和欒樹、樂隊的關係,和王菲走到一起。
  • 詠梅:抱歉讓你們失望了,但她跟劉靜並不像
    在她看來,他是一個活的特別有「尊嚴感」的人。父親是機械工程師,早年很多人「下海」做生意賺大錢的時候,就有人出高價請他給畫圖紙。雖然答應下來,就能輕鬆賺得比工資高很多倍的錢,但是父親卻果斷拒絕了。在他這裡,錢不是要賺的越多越好,而是要賺的讓自己覺得舒服。相對於物質豐富,他更看重精神滿足。所以從來不會為了金錢和名利,而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 50歲的詠梅,美得不驚豔,大方優雅就好
    詠梅的名字來源於《詠梅》那首詩。而她的氣質,也正像詩中描述的一樣,俏而不爭,大方優雅。尤其是《地久天長》,詠梅更是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影后。然而她卻並非科班出身,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走進演藝圈。
  • 詠梅老師真的是太好看,太溫柔了!雙料影后真的不是浪得虛名的
    、大氣、崇尚自由的性格,她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來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由於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做了五年白領之後,她轉行做了演員。由此看得出,詠梅老師很有大局觀。2019年是詠梅職業生涯最輝煌的一年
  • 中國古代讀書人除了科舉外,還能靠什麼生存?鄭板橋告訴你答案!
    古代的讀書人想要養活自己,當然最好是有個正當的職業,首選就是做官,甭管官是大是小,至少自己和家人吃飯的問題可以解決了,而且吃的可是好飯,精米白面,大魚大肉什麼的,那是沒什麼問題的。對了,還有一種職業叫做師爺,專門給官老爺出謀劃策的,據說這個職業也很滋潤,但是多半被紹興的讀書人給包了,別的地方的人想插足可謂難上加難。
  • 影后詠梅人設翻車:玩機車愛搖滾,拒絕P圖,以平常心,對萬千事
    拍了45天,詠梅拿到10000元片酬,而她當時的月薪才800塊。從此,詠梅踏上了演藝道路,但大多是配角。轉機發生在2017年,她受邀出演《地久天長》的女主王麗雲,並憑藉此片在69屆柏林電影節封后,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女主的兒子劉星,被好友之子帶去玩耍卻不幸溺亡,夫妻倆傷心欲絕逃離家鄉,30年後,歷經歲月磨難的兩家人終於和解。
  • 《一江水兩隻鵝》:見證柏林影后詠梅和黑豹樂隊主唱欒樹的愛情
    在公共場合鮮少同框的「神仙眷侶」欒樹和詠梅,近日發布了兩人珍藏20多年的私人曲目——欒樹改編的《一江水兩隻鵝》。這首歌在2021北京新年音樂會上由欒樹、詠梅二人首次線下演唱,獲得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之後,作為騰訊音樂人的2021春節暖心曲正式上線,引發了不少關注。這不僅是作為演員的詠梅首次公開演唱,而且是夫妻倆珍藏多年的私人曲目首次面世。
  • 50歲詠梅為趙薇出鏡,與欒樹堅持丁克,和王菲的關係圈又深一層
    11月25日,詠梅出席頒獎典禮的照片曝光。照片中,詠梅留著黑色的頭髮,穿著藍色的襯衫和紅色的西裝。雖然出現了淡妝,但詠梅的皮膚保養得很好,光滑而緊緻,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白皙而有光澤。雖然不是標準框架,但看起來也不像什麼魅惑。詠梅站在麥克風前,對著鏡頭微微一笑,充滿自信。詠梅在演講中說,他一直覺得修圖不真實,希望用真實的照片。就算非要修,也請保留皺紋,很難長。
  • 柏林影后詠梅:實力演員也許一時難有市場,但不會永遠這樣
    進入到不惑的年紀,詠梅就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參演了幾部電影,基本都是配角,而且中間還停了一段時間。在此之前,她最為外界所知的角色是情感劇《中國式離婚》裡的肖莉,還有諜戰劇《懸崖》裡的孫悅劍。2017年,詠梅接受了王小帥的邀請,第一次擔任電影的女主角。
  • 詠梅和陳道明的感情坎坷,兩人相戀八年,卻沒有走到一起
    雖然兩人互相吸引,但是並沒有走到一起,對於詠梅來說,陳道明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兩人是屬於那種友情之上戀情未滿的地步,兩人相互陪伴了八年的時間,但之間一直是好友的狀態,沒有成為了戀人。而如今的詠梅已經50歲了,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是非常的美好,生活上也是非常的幸福,但也有遺憾,那就是兩人結婚多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