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多老師、多多老師 ……」
在平潭城關幼兒園裡
孩子們總是喜歡這樣
叫著一位老師的名字
她們口中的「多多老師」
就是在城關幼兒園任教的
「90後」臺灣女孩陳亞妏
這個留著一頭俏皮又幹練的
短髮的臺灣女孩
已經成為這裡的「孩子王」
目前福建的幼兒園都還沒有開學,小朋友們放假在家都不著急,可是他們的老師卻很緊張,陳亞妏在家就很關心學生們的學習進展,自己摸索著製作教學小視頻,沒想到一發出去,就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還被天天催著快更新。
陳亞妏說,幼小銜接這部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落差太大,以後上小學的時候挫折感就會很大。可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陳亞妏飛不回來,而且現在也一直還沒開學,身為老師就很緊張焦慮,於是她開始琢磨錄製教學短視頻,準備教案、錄影、編輯、包裝,全部都自己來,陳亞妏坦言,她害怕鏡頭,剛開始還真不習慣,可是為了學生,也就豁出去了。
就這麼趕鴨子上架,可是沒想到效果卻非常好,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還一直催老師趕快更新。所以現在陳亞妏每周都會更新視頻,她說應該好好謝謝她的學生們,鞭策她get了新技能。
兩岸教育理念「大碰撞」
此前陳亞妏在臺灣花蓮的公辦幼兒園任教了5年,2017年4月才來到平潭城關幼兒園,一來就被幼兒園的18個班級震撼到了。「好像從小公司來到大公司」陳亞妏說。
在平潭,這位生於1990年的臺灣老師遭遇了兩岸教育理念的「大碰撞」。她所在班級有34個學生,都是大陸孩子。一些家長發現,怎麼孩子回家自己穿襪子,堅持不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忙。大人們犯嘀咕:孩子不需要我了?臺灣老師太嚴厲了?是不是老師自己還沒有孩子,所以不理解父母照顧孩子的心情?
陳亞妏說,在學前教育階段,臺灣老師非常主張孩子們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然後再照顧別人和環境。而大陸很多家長習慣一手操辦,影響孩子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在陳亞妏的堅持下,家長們漸漸看到孩子身上發生著可喜變化,都很感動。
陳亞妏認為,作為老師,應更強調朋友關係和陪伴角色。「我們必須先了解小腦袋瓜裡想的是什麼,讓小朋友願意分享自己視角裡的事情,遇到問題時一起想辦法解決。」
2018年,陳亞妏在平潭城關幼兒園與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在陳亞妏看來,教育應該是希望孩子們在學前喜歡這個世界,而不是學精任何東西。這方面的理念也漸漸得到家長認可。「我們班級很注重閱讀,但不會強迫孩子們坐下閱讀,而是讓家長和老師講故事,孩子們感興趣了就會自己閱讀相關繪本,請教老師。」
從小班到中班,陳亞妏幾乎每天都會花3小時和家長溝通,討論孩子們在學校和家裡的種種事情。兩年來,班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變得非常親密,家長們漸漸習慣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以前是我推著他們走,現在他們會自發去做;以前是我告訴家長,現在是一些家長告訴另一些家長。真的很有成就感!」她說
三年時間
她積極將臺式幼教理念
與本地學前教育有機結合
獨特的教學方法
不僅受到孩子和家長的喜愛
還榮獲福建省2019青年五四獎章
收穫濃濃的感動和成就感
來源:新華社、今日海峽
責編: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