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當時的政府看來固然很合算,但在兵士看來,究不是樂於從事的。所以屯田制、衛所制終究還是行不通,不能不為純粹的僱傭兵制所代替。府兵制雖似較好,因兵士可以免除賦稅而自行耕種,但也如前所述,行之不久,即已廢棄了。,與自所以,一般說來,歷代的軍隊是由國家把國庫中的收入一也就是人民的血汗的聚斂,來養活的。而且既養著大量的軍隊,倘不拿來對外作戰,就不免鬧亂子,成為內戰的一個因素。一旦發生對外戰爭或內戰,自然又使耗費格外增加了。所以養兵費和戰費的支出激增,常成為促成歷代政府財政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這裡,我們還不要忘記官僚的作用。當官僚腐蝕著整個專制統治,破壞其財政的時候,軍隊也同樣受到他的勢力的支配。明末軍隊和清代的綠營最充分表現著這種情形。所有的軍官幾乎都拿軍職當做撈錢的機會,向上報告兵額時以少報多,向下發給軍餉時橫加侵佔,因此政府雖然耗費巨款養兵,而士兵的待遇總是很低。本來,當軍隊不斷擴大之際,除了皇帝的近衛軍隊,或統治者特別培養的基幹武力(如清朝之八旗),一般軍隊中額定的餉額是很低很低的。
當兵既成為專門職業而和一般生產人民截然分離,又因平日待遇微薄,更無自尊心,所以一到作戰時,自然說不到愛護人民的軍紀。由此,兵士更成為一般人民害怕、憎恨和賤視的對象。「賊來如梳,兵來如篦」,這兩句在明清兩代非常流行的諺語,充分表現出封建專制統治者所培養出來的軍隊在民眾間所造成的印象。由此不難明白,為什麼封建統治者雖然「養兵千日」但到了最緊急的「一朝」,他的軍隊卻並不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固然在漢唐明清各代也有所謂武功極盛、軍力很強的時期,但都只能維持一個較短的時期。漢晉宋明各代所遇到的遊牧部族的人侵,本非很強大的力量,漢唐宋元明清各代又都發生過農民起義,這種農民自發的騷動,起初也只好算是烏合之眾,但就在這種並不太強的敵對力量前面,封建專制統治者平日所蓄養的百萬雄軍,常常一朝渙散,土崩瓦解!
當然,軍事上的危機(具體地表現於將驕兵惰,士兵的逃亡,組織力的渙散,戰鬥力的消失等……)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政治上。在和人民根本對立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只能採用以強拉硬派方式為補充的募兵制,造成與人民分離甚至對立的職業軍隊,也就必然引起這種軍事危機。而軍事危機的加深,也就加速了封建專制主義在財政上、政治上的危機。
和這種職業的軍隊相對立的,有所謂人民的軍隊。我們從現在的戰爭經驗中,已懂得了只有人民的軍隊才是有力量的。但封建專制統治者當然建立不起來真正的人民的軍隊的。除了在春秋(以至戰國)時,軍隊的構成分子只是少數的貴族以外,歷代的軍隊的構成分子本都是人民,但封建專制統治者卻必須使這些兵士,雖然從人民中出來,卻成為以當兵為特殊職業、終身職業的人,而和一般人民隔絕開來。這是因為專制統治者並不願意讓他的軍隊真正去衛護人民的利益,他也不可能提出為人民所擁護的戰爭的目的。但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過人民的軍隊呢?也不是絕對沒有。我們可以從農民起義和反外族侵略中看到人民以志願的方式結合起來的軍隊,那可以說是人民的軍隊的雛形。下面我們將另有機會談到。
我們已經談過,封建專制主義者建立了層層節制的官僚機構和職業的僱傭軍隊,這樣來維持其統治秩序。但當兵的人是從何而來呢?養兵和養官的費用又是從何而來呢?當兵的人是從農村中來的,養兵和養官的經費也是從農村中來的。農業是封建時代的社會經濟的根本,農村是封建時代的政治的基礎。小不在封建時代,人民的生計,國家的財用,一切都寄托在那繁生百穀的土地上。至今農民在全國人口中還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過去的封建時代,農民的數量自然更多。那時的人民大眾其實就是農民。千百萬個從事農業勞動的家庭,自然都是把他們的生命寄托在土地上面的。切不從事勞動的人也是依靠土地為生的。一切地主官僚、貴族,以至整個專制統治的國家機構,都是以農民的勞動、土地上的收穫來供養自己的。要懂得中國,必須懂得中國的農村;要懂得中國的歷史,必須懂得中國農村的歷史。
早在殷代,中國社會中,畜牧業雖然還很發達,但主要的生產勞動已經是農業了。這就是說,農業在中國已經有了三千數百年的歷史。但是三千年前的農業情形,和後代的情形不同。首先使用的農具就是不同的。那時的農具以木頭做成的為主,部分地使用石頭和銅。的言興求面回叢溫人是從木製的農具到鐵製的農具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中國人知道用鐵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可以想像得到的,在初期,鐵的開採量還不多。不能在到處農村裡都使用鐵器。直到漢代,也還有很多貧苦的農民只能用木製的耕具。
但畢竟從漢代起,鐵器是開始被普遍地使用了。百和使用鐵器同時,又開始了耕畜的使用。孔子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叫司馬,字子牛,可見那時已知道用牛耕田了。在未用牛力以前,是由兩個人並排拉著耒耜而耕的,那叫做「耦耕」。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農民沒有牛,仍只能採用「耦耕」的方法。到漢代,牛耕漸漸普遍,但是貧苦的農民也還是不能有牛。直到現在,也還有養不起牛的農民只能用人力拉犁的。自養來典的土土,資這種在勞動工具和生產技術上的改進具有很重大的意義,因為使用了鐵器和耕畜以後,就使農業勞動生產力顯著地提高了。
但是自從這一次大的改進以後,繼續兩千年志久,直到現在,卻再沒有同樣意義重大的改進。拿現在在田裡勞作的小農國和兩千年前的農民比較,在其所使用的農具和耕作方法上,可說是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的。這自然不是說,在這兩千年中,沒有任何進步。章最老要的耕具犁來說罷,在現在的農村中,我們可以遇見各種形態不同的犁,有比較拙劣的,也有比較靈巧的,這從劣到靈巧正可表現長期歷史中的演變過程。此外在施肥、灌溉,以至運用風力、水力各方面,也都曾不斷地有過進步。但這些進步並不具有那樣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這些進步還是停留在小農經濟的個體勞動的範圍內,還不能衝破這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