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2021-01-10 騰訊網

常言道,人有三急。

遇到內急問題,自己一個人怎麼都好解決,但如果是數萬人組成的編制化軍隊,那麼內急問題就會升級為:

集體衛生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軍隊如何處理排洩物,就變得至關重要,若處理不當,很可能就會產生以下三種隱患: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敵軍偵查人員,通過觀察某一區域內人類排洩物的數量,能夠推斷出己方大概兵力,從而使己方暴露軍情。

以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北伐途徑祁山時所率「八萬大軍」為例,整整八萬人的滿編部隊,最極端的情況下,姑且算每名士兵每天只一次出恭,一次250克,那麼最少也有將近四萬斤排洩物,整整20噸

諸葛亮影視劇照

《百戰奇略 卷一 信戰》: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在者八萬。

且軍隊所駐之地,通常靠近水源,一是方便飲水,二是取水造飯,所以基於絕不能汙染水源的考慮,這20噸排洩物,肯定不可隨意處置,必須得進行系統化的科學處理。

於是諸葛亮立下規定,一旦駐紮某地,則立即由兵士安營,同時將修建臨時廁所,與安營列為同等重要之事,務必嚴格按照規範標準來修建: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

這句話大意為:部隊所駐之處,無論是安營,挖井,生灶,廁所,屏障,皆嚴格遵照制式進行。

圊溷(qīng hùn),古漢語中即為「廁所」。

繩墨,木工用來打直線的墨線,亦為建築中為壘砌直牆而打下的直長細線。

由此可見,諸葛亮所率領的這八萬人軍隊,在臨時休整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系統的駐紮措施,而這些措施,都是提前就制定在軍法之中,不容有誤。

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最後補充一點,不算是古代的,算是現代軍事奇聞,二戰時期的盟軍,在緬甸戰場把緬甸北方的小鬼子給圍剿了,後來足足把一個團的日本兵給餓死,結果等盟軍清掃戰場的時候,通過小鬼子的糞便呈現出異常的黑色,進而推斷出他們當時餓到極限,吃了人肉。。

二戰緬甸戰場日本士兵

第二,排洩物堆積過多,極易引發傳染疾病。

相信大家都懂得「不可隨地大小便」的道理,一是不文明,二是不衛生,這算是老生常談的衛生常識,更別提大量的排洩物堆積,極易形成傳染源。

現代還好,已經具備控制疫情擴散的防疫能力,但古代防疫技術與醫療水平均不如現代,戰時一旦發生疫情,將防不勝防,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規模傳染,尤其是軍隊這種人口密集的集體組織,不論發生何種疫情,對於交戰的雙方來說,都是無比頭疼的大麻煩。

1984年美國陸軍步兵軍營:廁所設施修建標準

眾所周知糞便如果堆積,便會引發蠅蛆,從而大大增加誘發瘟疫的可能性,進一步也就增大了軍隊管理的困難,而這種困難落實到士兵身上,那就是個人健康出現危機,最終就會影響整體戰鬥力。

所以合理對待如廁問題,基於維持士兵健康的角度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第三,引發環境汙染,損壞土壤結構。

與第一點類似,但還有一點不同,就是人類排洩物過多,會對土壤產生負面作用。

除了容易汙染水源,滋生病毒以外,如果某一處區域堆積過多人類排洩物,也就意味著過度施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如果給土壤過度施肥,將導致土壤出現性狀惡化,使其養分不能被土壤有效吸收,同時人類排洩物中的一部分化學物質,易被土壤固結,長期過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形成化學鹽分,並在土壤中積累,最終導致土壤養分結構失調。

如此就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因為土壤性狀惡化,從而導致整塊新鮮田地無法耕種。

二是如果臨近區域生長有農作物,將會使土壤持續酸化,最終使農作物大面積壞死,即民間俗稱的施肥過多會「燒死「莊稼。

以上,便是古代行軍途中,排洩物過多可能會出現的三種隱患,總結來說就是: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第二,排洩物堆積過多,極易引發傳染疾病。

第三,引發環境汙染,損壞土壤結構。

那咱們再來看看,古人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第一種解決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解決方法:謹慎選址,系統處理。

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謹慎選擇廁所修建的位置,將排洩物進行系統化處理,而不是隨地解決。

如唐朝時著名軍事家李靖,在所著兵書《衛公兵法》中明文規定:

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

這句話的大意為:當軍隊駐紮完畢時,每兩隊挖出一個臨時廁所,以備內急。

李靖

而廁所與軍營之間要保持多少間隔,早在戰國時期的軍隊,就有過明確標準:

《墨子 卷十四 十五》:五十步一井屏,周垣(四周圍起)之,高八尺。

由此可見,戰國時是以五十步為間隔,四周用屏障圍起,而且還要高八尺。

而後來的軍隊以營區為單位,每個營區內務必要挖建一座公共廁所,各路將領不斷強調廁所挖建位置的重要性,嚴格算下來,大概有三點:

一、遠離水源,如果下面在取水做飯,而上面的人卻那啥,那就不太好,所以如廁一定要選好位置,而具體處理方法,也分兩種情況:

1、暫時紮營休整:

那就要在破曉時方便,天亮前解決完,則就地掩埋,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所著兵法《練兵實紀》中所說:

天明吹打時,遇起行,則埋之。——《練兵實紀 卷六 練營陣第六 行營》

2、長久駐紮:

那就要專門安排人員,每天都進行打掃,且在規定時間內,提著馬桶倒在遠離軍營之外的地方,而解手這件事,則必須要在入夜前全部解決完畢,夜間不許一人解手。

《練兵實紀 卷六 練營陣第六 行營》:遇久住,則打掃,候開門送出營外遠遠棄之。夜間不許容一人出營解手。

二、遠離糧草,與我上文所說第一點類似,也是基於飲食衛生的考慮,所以要謹慎選址,系統處理。

三、遠離營房,此處所說「遠離」,當然還在營區之內,但為了規避需要排隊的可能性,所以也不能太近,要儘量遠離,這樣給正在出恭的士兵,留出充足的如廁時間,方便下一位即將出恭的士兵。

依然是戚繼光,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廁所排隊問題,就專門設立了跟現代廁所「有人」標識一樣的門牌:

凡白日登廁員役,由各營門將腰牌懸於門上,方準開門而出,畢即還應腰牌,取帶回營。——《練兵實紀》

這段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凡是白天要蹲坑的士兵,應把各自兵營內的「腰牌」掛在廁所門上,才能進廁所方便,方便完以後,就要摘掉腰牌,帶回軍營。

戚繼光

如此就是為了防範排隊,同時也提醒後來者廁所內有人,通過此項舉措也能看出,當時所挖建的茅坑,其實很小,僅能容納一人,自然是為了防止排洩物堆積過多。

再補充一點,通常古代軍隊修建廁所,也要建在下風口,不能建在迎風地,否則前邊打著仗,後邊一颳風,把臭味飄來,那士兵可就全吐了。。。

第二種解決方法:製成金汁。

此方法可謂妙極,乃守城之必備良策。

通常軍隊駐紮之地,會有意將士兵的糞便收集起來,從而製作金汁,以備城防。

具體做法為:

先將糞汁用棉紙過濾後貯藏一年以上,等到時機成熟,再加入砒霜,硇沙,以及熔煉的液態金屬,調和成一種劇毒液體,最後再將其用大火煮沸,熬成的汁液,便稱為「糞清」,因其中加入了金屬,故美其名曰:「金汁」。

其實說白了,就是尿液和糞便,外加一大堆毒素的綜合液體。。。

《天工開物 火藥料》明·宋應星:糞清,毒火以砒,硇沙為君,金汁、銀銹、人糞和制。

這種經過複雜工序做成的「金汁」,一般有兩種主要用途:

其一,在守城時煮沸,從城頭上倒下,能夠直接對敵軍造成殺傷,迎頭澆下後,被燙傷乃至燙死者,不計其數,而由於金汁中含有糞便,即使不死,身中沸騰金汁者也會傷口腐爛,難以進行有效醫治。

其二,作為毒素,塗抹於箭矢上。己方弓箭手射擊敵軍時,一旦擊中人體,箭頭上的金汁將直接作用於人體皮膚,從而金汁內的毒素會使皮膚發生難以癒合的潰爛,繼而使皮膚發生嚴重感染,中箭者甚至會因此喪命。

再補充一點,古代中醫也有金汁這一味藥,但目前關於出處尚有爭議,故不展開贅述。

這也是傳說中的「便便箭」。。

當年三國的時候,曹操追擊張繡,就曾吃過這金汁箭的苦頭。

《三國演義 卷四》:繡入城中,閉門不出。曹操圍城攻打,城上擂鼓不絕,炮石「金汁」弩箭以守之,急難近城。

由此總結來說,古人行軍打仗,將如廁作為一大重要問題來對待,是符合治軍邏輯以及行軍思維的舉措,正如我前文所說,將排洩物合理有效的清理,一是能防止出現瘟疫,二也能保障飲食安全,主要的作用,都是為了保障軍隊的作戰能力。

否則任由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在安營紮寨的時候隨地大小便,那所要承擔的風險與健康隱患,將是難以想像的巨大。

同時合理解決排洩物的問題,還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古代軍事管理者的責任心,即不可汙染環境,對環境的保護有著一定積極作用,否則還是那句話,幾十萬人在某地休整個兩三天,那方圓數公裡之內的百姓,以後也別想種莊稼了。。

當然古代也不是所有軍隊都重視排洩問題,也有非常隨意,不管不顧先舒服了再說的,比如平定七國之亂的李廣,帶著幾萬人打匈奴,從來都是就地解決。。。

《史記》:(李)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這可真夠隨意的,就連司馬遷都直言不諱,描述的絲毫不加掩飾:人人自便。。。

誠然這些都是冷知識,了解與否,也無關緊要,真正讓我對士兵上廁所產生濃厚興趣的,其實是二戰時期的德國鬼子,眾所周知,現代人用的「坐便器」,歐美早從上世紀開始就已流行,所以二戰時候的德國士兵,為了能方便的舒服,就製作了極具坐便器特點的簡易廁所,且非常不湊巧的,被當年的戰地記者給拍了下來,那可是相當的有趣了。

相關焦點

  • 古代士兵出徵,怎麼解決生理問題?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士兵出徵,怎麼解決生理問題?說了你別不信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上戰場打仗,也都是男人的事情,軍營中是不允許出現女兵的。軍營中都是男兵,他們都是普通人,也有正常人的生理需求,但他們常年出徵打仗,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呢?
  • 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是怎麼解決生理需求的?一般用這4種方法
    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是怎麼解決生理需求的?一般用這4種方法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戰爭,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動戰爭,,那麼這些戰爭中會動用到很多的男性,男性是戰爭中的主要戰鬥力,而且這些男性一般都是今年,拖著壯年的人,對生理需求是很旺盛的,,那麼他們行軍途中或者是在打仗期間,是怎樣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 古代軍中士兵是如何解決生理需求的?越王勾踐想出妙招,沿用千年
    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場是十分殘酷的,但是為了保家衛國,面臨民族危機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上。古代戰場因為交通工具落後,行軍要麼靠走,要麼靠馬,一般打仗都要打好幾年,所以士兵的生理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途中也會因此有許多逃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勾踐想出了一個非常缺德的主意。
  • 古代軍人是怎麼解決需求的,他們用的辦法,女人都會受到傷害
    在古代,發生最多的是就是打仗了,那些大人物不是在忙著搶皇位就是忙著擴大自己國家的版圖。像涿鹿之戰,赤壁之戰和楚漢之爭之類有名的戰役有名的戰役都不知道發生有多少起了,也不在知道在這些戰場上一共死了多少人。不過小編相信,那些在戰場上死的人一定也能繞個地球幾圈。
  • 古代士兵作戰時,如何解決生理需求?勾踐想一辦法,太缺德
    因為當時是處在一個落後的時期中,所以說古代是處在一個冷兵器的時代,因此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是特別殘酷的,但是為了能夠保住國家和家園,面臨著民族危難的時候,人們都選擇了勇往直前。在我國古代的戰場上,因為交通工具發展的是比較落後的,所以說在行軍的時候,要麼就靠走路,要麼就靠騎馬。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財神、灶王爺之後談談廁神,如廁其實是經濟和思想問題
    如果說灶神是民間百姓最重視的「五神」之一,那麼,最輕視的「五神」之一是誰?無疑就是廁神。廁神是一位女性,在「神」的世界屬於特別的存在。其實,廁所很重要。在我們的文化中,廁所又被叫做溷藩、茅廁等。如廁問題很重要,特別是春節、過節期間,吃的好東西太多,消化不良問題每年都出現。因此,廁所就很重要了。
  • 為什麼不打仗時不說沒糧,一打敗仗就說因為沒有糧食
    主要是運輸問題解決不了,所以有糧草不足自退,就是要把人退到有糧食的地方。古時沒有高速公路火車,運糧主要是馬車拉人背。東吳從沒有糧草不足的問題是因為水運方便成本低速度快,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這也是隋朝修大運河的原因。
  • 軍妓:白天打仗 晚上被洩慾
    軍隊如果長時間駐軍,並由於戰事膠著無法有效輪換的話,士兵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將引發強姦當地居民的問題。軍妓的出現將有效降低當地的性犯罪。電影中海龍菜鳥小寶慘遭特訓後,發配到的「軍中樂園」特約茶室即為軍妓的工作場所,而故事便在這兒開始。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他說的話,自然沒人敢說不對。但實際上,孫武只是講了上半句話,還有下半句,他並沒有講出來。下半句是什麼呢?(孫武劇照)首先,我們得承認,孫武這句話,用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肯定是對的。舉個例子。宋太宗曾命三軍出徵,攻打遼國,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當時在打仗之前,他就「親授陣圖」,要求軍隊在戰場上必須按照他事先布置的陣圖來打仗。
  • 古代打仗的時候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缺了嗎?
    每次看到古代人打仗的時候,總會說一句糧草先行,然後問題就出現了,打仗需要糧草,但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需要糧草了嗎?這些古代士兵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呀,總不可能在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用吃飯吧?其實這件相當於我們大家的思想走入了一個誤區。
  • 古代打仗,士兵長途奔襲千裡,那他們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古時戰事不斷,將軍帶著士卒們在前線打仗,部分負責運送糧草的士兵則提供後勤補給,在現今一些熱門的古裝電視劇中,士兵安紮營地,打仗時,吃的還是白米飯,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那士兵吃的都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 聯軍打仗時統一指揮的問題咋解決?誰當炮灰誰摘桃子?怎麼分配?
    關於分配的問題打仗自然是有好打的也有困難的,有肉也有硬骨頭。那麼打仗時如何分配任務,戰利品又如何分配呢。雖然說在分配上,肯定無法做到完全的平均,而且難保不會有一定的私心,不過聯軍的目標是一致的,那麼一般來說聯軍統帥也不會過於陷害某個成員。
  • 日本古代有女武士,有的還率領軍隊上戰場
    最近無事,重溫了幾部日本武士題材的老電影《七武士》《羅生門》《武士暢想曲》《浪人街》等,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武士都是男性;那麼在特殊情況下,有沒有女性武士呢? 查了相關資料後發現。在日本古代還真有女武士的存在。
  • 古代打仗什麼樣?不要被影視劇騙了!一窩蜂只能送,各司其職才是王道!
    ▲由於成本的限制,即使是一些製作精良的古代劇在表現戰爭場面時,也往往是意會一下其實在古代,優秀的正規軍早已採用了合成化的組織方式,今天我們就以古羅馬軍團和我國古代秦漢時期的正規軍為代表許多人以為秦漢的士兵就是臨時拉來的農民,算不得職業軍人。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秦朝到西漢時期的兵役制度,應該算義務兵制,成年男性到一定年齡,比如秦人到17歲時就要接受一年的訓練。訓練主要在戶籍所在地進行,地方官員會負責督導訓練。這些訓練除了戰術操作以外,還包括背誦當時的一些作戰條例。訓練滿一年後,秦人一部分回家,一部分到外地當兵,所以秦漢士兵主力並不是臨時拉的農民。
  • 二戰時東線蘇德戰場有多殘酷:無家可歸的孩子,成千上萬的屍體
    一位剛從戰場上撤退下來的德國士兵俄羅斯戰爭孤兒在他們家的廢墟中,德國軍隊摧毀了這個家族的房子後,抓走了父母當囚犯,留下了3個孩子。犧牲在洞口的士兵正在與納粹頭子希姆萊對視的蘇軍戰俘列寧格勒的公民在德國侵略者將近900天的圍攻期間,已經無法獲得乾淨的飲水了罪惡的侵略者炸毀了這座房子,從此這名婦女將無家可歸蘇德戰爭初期中德軍佔盡優勢,一名蘇聯孩子兵慌亂的的爬過遍布屍體的戰場。
  • 陳道明:我不拍"抗日神劇",穿短裙上戰場,打仗還是秀腿?
    相信 很多人都喜歡看抗日劇吧?抗日劇以抗日為背景,講的是我們抗日的8年的艱辛與成就,軍隊和老百姓一起聯合抗日的事情,這期間有很多的無名英雄也有很多的為了抗日而不顧性命的人,所以經常有人拍抗日劇,可以說是年年都有著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可是隨著抗日劇的增多,質量反而越來越差了。
  • 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食?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一旦糧草跟不上,都不用敵方來攻擊,自己的軍隊就會很快潰敗。那麼大家就比較好奇了:為什麼一打仗糧草消耗得如此之快?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根本的原因在於:打仗時的糧草消耗和平時消耗不可同日而語,戰時糧草緊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聽小編慢慢敘來。
  • 古代的「更衣」與如廁到底有何關聯?為啥用「更衣」做如廁的代稱
    其中,為將如廁這一不登大雅之堂之事合乎禮儀地說出來,古人們可是發明了不少風雅的新詞,比如登東、出恭、解手與更衣等等。 登東、出恭與解手皆是來源於古人的生活習慣。在古代,廁所一般位於房屋東北角。人們於是稱呼如廁為登東。而在科舉時,考生須領"出恭"牌來申請如廁。出恭便成了後者的雅稱。
  •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聖杜甫的《前出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這首難得一見的描寫戰場場景的詩,其內容是真實的嗎?因為有不少人對此表達了質疑,起碼影視劇沒有射馬的鏡頭啊!甚至有人表示剔除導演礙於成本的因素,「『射人先射馬』其實是謠傳,古人打仗不射馬」,甚至還給列出了一二三條理由。那麼,古人打仗到底射不射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