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01卷首導語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在古時候糧草對於一場戰役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古時候打仗,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糧草大營,而又千方百計的去斷敵方的糧道,基本上糧道一斷戰役勝負就能分曉了。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戰,曹軍打敗袁紹的根本原因,就是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正是因為馬謖沒有守住糧道街亭。街亭一失,諸葛亮北伐前功盡棄,只能帶著北伐大軍撤回蜀漢。
從這些經典戰例都可以看出,糧草直接決定了一場戰役的勝負與否。一旦糧草跟不上,都不用敵方來攻擊,自己的軍隊就會很快潰敗。
那麼大家就比較好奇了:為什麼一打仗糧草消耗得如此之快?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根本的原因在於:打仗時的糧草消耗和平時消耗不可同日而語,戰時糧草緊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聽小編慢慢敘來。
02古時軍制的問題
古時候打仗,拼的是雙方的國力,國力的重點體現在糧草方面。一遇戰事,糧草就緊缺,關鍵問題在於兵制:府兵制和募兵制。
對於募兵制的解釋很好理解,就是以僱傭形式募集兵員的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不打仗時這些青壯勞動力都是生產糧食的農民,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口糧,還可以上交一部分給國家。
但是遇到戰事,青壯勞動力被國家徵調到前方打仗,剩下老弱婦孺生產糧食的能力自然下降,而這些本來可以給國家供應糧食的青壯年此時卻成了消耗糧食的前方士兵。
戰時,募兵制下的軍人就是衝鋒陷陣的士兵,需要國家來供給糧食。非戰時,士兵就是種糧的農民。
府兵制是國家的常備軍,雖說是職業軍人,但除了日常訓練,也有一部分成了屯田兵。比如三國時期的名將于禁,他曾經做個很長一段時間的屯田將軍,日常工作就是帶領士兵開墾荒田,發展農業。
也就是說,非戰時,有一部分國家常備軍也成了生產糧食的農民。
遇到戰事,府兵和募兵都成了前方打仗的士兵,自然就不能為國家生產糧食。此消彼長,糧食自然緊張起來。
03運輸及軍隊集結消耗的問題
如果說軍制是根本原因,那麼運輸以及軍隊集結消耗的問題,耗糧就更多了。
說白了,古時候想往前方運糧,不僅是時間的問題,糧食消耗也是個大問題。古時候的運輸條件自然不能與今天相比,能動用的力量,無非是人力或畜力。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線運糧,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糧草的。而且,由於運糧時間過長,消耗的數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根據史料的推算,秦始皇時代,從中原地區運出去30車糧草,等送到前線長城的軍中,只剩下一車糧草。也就是說,29車糧草都消耗在運送的途中。
諸葛亮對於北伐糧草的難題,曾多次感嘆「若荊州尚在,何至於千裡運糧」!六出祁山,也多次因為糧草問題被迫撤軍,由此可見糧草對於一場戰役的重要性。
除了運輸的消耗,還有就是軍隊集結帶來的消耗。非戰時,軍隊的士兵一般分散在不同的區域,而但多數募兵更是分布在全國各地。遇到戰事,需要將軍隊集結到指定區域。因為集結軍隊也需要經過一番長途跋涉,這期間也必然會消耗一部分糧草。
如果是非戰時,這部分糧草就可以節省下來。
04各級官府貪汙軍糧以及沿途敵人的破壞
古時候,糧食屬於硬通貨,一般有糧即有兵。糧食如此稀缺,自然就有官吏貪汙軍糧,尤其是在戰時,糧食的珍貴性更是不言而喻。
歷代都有管糧官監守自盜的案子發生,例如明朝朱元璋時期,就曾發生過千戶貪汙軍糧,被手下士兵群起而殺之的案例。
明末戰事焦灼,貪汙軍糧吃空餉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根據《增訂晚明史籍考》的記載,明末一般萬人編制的軍隊,往往實際在冊士兵只有五六千人,而其它四五千空額,這些多報出來的軍糧,自然被各級文武官吏收入囊中。
除了貪汙消耗外,還有敵方沿途破壞焚毀的損失。因為糧草的重要,在戰時,想奪取對方糧草實非易事。但可以沿途騷擾對方的運糧隊,偶爾偷襲對方,燒毀少量糧草還是可以做到的。
0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太平時期,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花費少量的糧草就可以養活軍隊。甚至一大半士兵可以自給自足。
但凡遇到戰事,士兵們停止了農業生產,奔赴前線上陣殺敵,朝廷就必須徵調糧草全力供給了。又因為各種損耗,加上敵人的破壞和官吏的貪汙。糧草消耗的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所以在古代打仗,糧草問題自然也就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自然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參考文獻:《三國志》《明史》《增訂晚明史籍考》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