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食?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2020-12-21 剛子聊歷史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01卷首導語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在古時候糧草對於一場戰役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古時候打仗,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糧草大營,而又千方百計的去斷敵方的糧道,基本上糧道一斷戰役勝負就能分曉了。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戰,曹軍打敗袁紹的根本原因,就是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正是因為馬謖沒有守住糧道街亭。街亭一失,諸葛亮北伐前功盡棄,只能帶著北伐大軍撤回蜀漢。

從這些經典戰例都可以看出,糧草直接決定了一場戰役的勝負與否。一旦糧草跟不上,都不用敵方來攻擊,自己的軍隊就會很快潰敗。

那麼大家就比較好奇了:為什麼一打仗糧草消耗得如此之快?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根本的原因在於:打仗時的糧草消耗和平時消耗不可同日而語,戰時糧草緊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聽小編慢慢敘來。

02古時軍制的問題

古時候打仗,拼的是雙方的國力,國力的重點體現在糧草方面。一遇戰事,糧草就緊缺,關鍵問題在於兵制:府兵制和募兵制。

對於募兵制的解釋很好理解,就是以僱傭形式募集兵員的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不打仗時這些青壯勞動力都是生產糧食的農民,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口糧,還可以上交一部分給國家。

但是遇到戰事,青壯勞動力被國家徵調到前方打仗,剩下老弱婦孺生產糧食的能力自然下降,而這些本來可以給國家供應糧食的青壯年此時卻成了消耗糧食的前方士兵。

戰時,募兵制下的軍人就是衝鋒陷陣的士兵,需要國家來供給糧食。非戰時,士兵就是種糧的農民。

府兵制是國家的常備軍,雖說是職業軍人,但除了日常訓練,也有一部分成了屯田兵。比如三國時期的名將于禁,他曾經做個很長一段時間的屯田將軍,日常工作就是帶領士兵開墾荒田,發展農業。

也就是說,非戰時,有一部分國家常備軍也成了生產糧食的農民。

遇到戰事,府兵和募兵都成了前方打仗的士兵,自然就不能為國家生產糧食。此消彼長,糧食自然緊張起來。

03運輸及軍隊集結消耗的問題

如果說軍制是根本原因,那麼運輸以及軍隊集結消耗的問題,耗糧就更多了。

說白了,古時候想往前方運糧,不僅是時間的問題,糧食消耗也是個大問題。古時候的運輸條件自然不能與今天相比,能動用的力量,無非是人力或畜力。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線運糧,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糧草的。而且,由於運糧時間過長,消耗的數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根據史料的推算,秦始皇時代,從中原地區運出去30車糧草,等送到前線長城的軍中,只剩下一車糧草。也就是說,29車糧草都消耗在運送的途中。

諸葛亮對於北伐糧草的難題,曾多次感嘆「若荊州尚在,何至於千裡運糧」!六出祁山,也多次因為糧草問題被迫撤軍,由此可見糧草對於一場戰役的重要性。

除了運輸的消耗,還有就是軍隊集結帶來的消耗。非戰時,軍隊的士兵一般分散在不同的區域,而但多數募兵更是分布在全國各地。遇到戰事,需要將軍隊集結到指定區域。因為集結軍隊也需要經過一番長途跋涉,這期間也必然會消耗一部分糧草。

如果是非戰時,這部分糧草就可以節省下來。

04各級官府貪汙軍糧以及沿途敵人的破壞

古時候,糧食屬於硬通貨,一般有糧即有兵。糧食如此稀缺,自然就有官吏貪汙軍糧,尤其是在戰時,糧食的珍貴性更是不言而喻。

歷代都有管糧官監守自盜的案子發生,例如明朝朱元璋時期,就曾發生過千戶貪汙軍糧,被手下士兵群起而殺之的案例。

明末戰事焦灼,貪汙軍糧吃空餉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根據《增訂晚明史籍考》的記載,明末一般萬人編制的軍隊,往往實際在冊士兵只有五六千人,而其它四五千空額,這些多報出來的軍糧,自然被各級文武官吏收入囊中。

除了貪汙消耗外,還有敵方沿途破壞焚毀的損失。因為糧草的重要,在戰時,想奪取對方糧草實非易事。但可以沿途騷擾對方的運糧隊,偶爾偷襲對方,燒毀少量糧草還是可以做到的。

0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太平時期,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花費少量的糧草就可以養活軍隊。甚至一大半士兵可以自給自足。

但凡遇到戰事,士兵們停止了農業生產,奔赴前線上陣殺敵,朝廷就必須徵調糧草全力供給了。又因為各種損耗,加上敵人的破壞和官吏的貪汙。糧草消耗的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所以在古代打仗,糧草問題自然也就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自然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參考文獻:《三國志》《明史》《增訂晚明史籍考》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的時候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缺了嗎?
    每次看到古代人打仗的時候,總會說一句糧草先行,然後問題就出現了,打仗需要糧草,但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需要糧草了嗎?這些古代士兵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呀,總不可能在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用吃飯吧?其實這件相當於我們大家的思想走入了一個誤區。
  • 為什麼不打仗時不說沒糧,一打敗仗就說因為沒有糧食
    主要是運輸問題解決不了,所以有糧草不足自退,就是要把人退到有糧食的地方。古時沒有高速公路火車,運糧主要是馬車拉人背。東吳從沒有糧草不足的問題是因為水運方便成本低速度快,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這也是隋朝修大運河的原因。
  • 古代人打仗,敵人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推翻梯子?
    從古代開始就有戰爭,而古代的戰爭用的兵器和戰術都是比較原始,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比較落後,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時候的技術以及教育處於比較原始的,人類只能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發明兵器,並且和一些有勇有謀的軍臣計劃戰術。在古代不是以國家來命名的,而是用城池,因為各城之間的相互競爭,很多事情都不能和平解決,最終只能挑起戰爭,搶奪礦石資源,搶奪城池,戰爭中少不了死亡。
  • 古代士兵打仗當前鋒,是心甘情願,這讓很多現代人不解意思何在
    原創聲明:本文是小編原創文章,我們今天講述:古代士兵打仗當前鋒,竟是心甘情願,這讓很多現代人不解意思何在說起古代的戰爭,自然是與現代的戰爭不一樣的,古代的戰士們都是結陣而行,他們的統帥設計出各種樣式的陣型,出軍應戰。
  • 古代打仗,士兵長途奔襲千裡,那他們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古時戰事不斷,將軍帶著士卒們在前線打仗,部分負責運送糧草的士兵則提供後勤補給,在現今一些熱門的古裝電視劇中,士兵安紮營地,打仗時,吃的還是白米飯,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那士兵吃的都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 古代打仗時,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也不去推倒梯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古時候攻城掠地的戰爭往往需要將領擁有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即便是面對國力衰弱、君主昏庸的國家,想要破城也並非易事。因為城牆在修建之初就做好了被敵軍攻打的準備,城牆在古代也是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存在的。
  • 《亮劍之雷霆戰將》真夠雷:士兵挨餓卻不缺髮膠,打仗像舞臺表演
    劇裡兩隊人馬都是缺少糧食、缺裝備的設定,士兵是要餓肚子的那種,沒想到髮蠟供應那麼足對主角們來說,打不打得贏似乎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帥,就算不帥也要耍帥,所以就常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無論是日軍還是我軍,衝鋒前都喜歡脫衣服,高偉光脫下外套,才開始動員士兵,接著帶頭衝鋒陷陣。畢竟露出雪白修身的襯衫,才能在戰場上成為最受矚目的靚仔。
  • 古代行軍打仗斥候是如何來判斷敵軍人馬數量的?古人的智慧真是牛
    既然是軍隊,那肯定是排列整齊,那通過軍隊的長度和寬度相乘來算人馬不就行了?如果是方正排列是沒問題的,但是古代軍隊列隊陣列千奇百怪,而且分布廣泛,幾萬幾十萬的軍隊怎麼會像養豬那樣擠在一塊地方,況且戰爭地形複雜,丘陵、河流、村野和碉堡、城樓,通過這樣的理想化的方法是不可能判斷的準確的。那麼斥候是通過什麼方法來判斷軍隊數量的呢?
  • 古代打仗真是將領單挑,小兵當啦啦隊?為啥小說裡這樣寫?
    三英戰呂布那麼,古代打仗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小說中要這樣描寫?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第一,古代打仗還真有可能是這樣打的。為什麼呢?我們且看《水滸傳》中的打法。所以,我們看這不就是單挑的形式嗎?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那些小嘍囉之所以上山造反,他們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犯不著為了老大搶地盤而犧牲性命,能跟著老大拼命的往往都是他的死黨。
  • 古代將領造反,為什麼士兵都跟著響應?難道真不怕失敗的後果嗎?
    而這些將軍造反的時候,往往都會有很多的將領士兵跟隨。我們都知道,造反是重罪,雖然分主犯和從犯,但是在封建王朝,王權不同褻瀆的時候,這可是第一大罪,所以造反一般都是累及家人的。但是這麼大的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士兵將領為了統領者的野心而去不顧一切呢?難道他們不怕後果嗎?還是根本不在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 古代打仗,被俘虜的女性都承受什麼樣的折磨,方式一種比一種殘酷
    我們也都知道,古代對於女子來說是十分禁錮的,她們除了待在閨房或者相夫教子之外不能幹任何事情,就算是想要為國家效力都是不可以的,因為在古代,女子參軍是違法的。但是,戰爭一旦開始,所有人都是一條繩上面的螞蚱,女子雖然不能參軍,但是也不會因為沒有參與戰爭而不被俘虜,跟參與戰爭的男性來說,女子被俘虜的下場更慘。
  • 古代日本士兵為什麼背後插個旗子?
    說屁股插旗子是開玩笑,其實,日本士兵是在背後插旗子:背後有個布制的空筒,套住旗杆縫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日本人打仗時,士兵的背後要不厭其煩地插著一桿旗子?要知道,雖然行軍衝鋒時万旗飄飄,看上去很拉風的樣子,但背後插著碩大一面旗子,士兵跑起來頂著風,增加了阻力,豈不是更加辛苦?日本人為什麼固執地不肯拔下這個累贅?旗幟,是古代戰爭的標識物,用來區分敵我、誇耀軍容的。日本人的旗幟也不外如此,只不過對中國人來說,日本人的各類旗子實在多了點、亂了點。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古人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過城池直搗黃龍不行嗎?
    古代打仗最大的共同特點,都要拼死攻打城池,直接繞過不行嗎?在中國五千年有史可依的一千六百多次戰爭中,有一個戰爭共同點讓我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為什麼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爭中,敵我雙方一定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 古代士兵守城為什麼不推雲梯?士兵:你以為我不想?你推試試
    而這勢必要發動戰爭,古代的戰爭主要靠的就是人力。因為是冷兵器時代,打仗基本都是靠戰士們一刀一刀近身拼搏。除此之外,也只有弓弩這樣的遠程武器。所以每一場戰爭如果不能運籌帷幄靠計謀取勝,大部分都是看哪邊人多,哪邊的戰士更勇猛。
  • 古代日本士兵為什麼背後插個旗子?耍帥?
    說屁股插旗子是開玩笑,其實,日本士兵是在背後插旗子:背後有個布制的空筒,套住旗杆縫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日本人打仗時,士兵的背後要不厭其煩地插著一桿旗子?要知道,雖然行軍衝鋒時万旗飄飄,看上去很拉風的樣子,但背後插著碩大一面旗子,士兵跑起來頂著風,增加了阻力,豈不是更加辛苦?日本人為什麼固執地不肯拔下這個累贅?旗幟,是古代戰爭的標識物,用來區分敵我、誇耀軍容的。日本人的旗幟也不外如此,只不過對中國人來說,日本人的各類旗子實在多了點、亂了點。
  • 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是怎麼解決生理需求的?一般用這4種方法
    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是怎麼解決生理需求的?一般用這4種方法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戰爭,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動戰爭,,那麼這些戰爭中會動用到很多的男性,男性是戰爭中的主要戰鬥力,而且這些男性一般都是今年,拖著壯年的人,對生理需求是很旺盛的,,那麼他們行軍途中或者是在打仗期間,是怎樣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難道說古代當真有免戰牌這種東西,如果對方直接強攻怎麼辦?免戰牌這種東西一般來說只存在於電影、電視或小說和遊戲當中,在古代真實的戰爭當中,幾乎沒有多大的用處。古代的戰爭並非電影當中看到的那種磅礴的場景,而是殘忍的人間地獄,這個時候不管你有什麼想法,都不如戰勝對手活下來重要。如果免戰牌有用的話,諸葛亮還用搞什麼空城計嗎?我隨隨便便佔領一個地盤,然後掛上無數的免戰牌就好了,哪怕你的天下都快要統一了,但是我的地盤依然是免戰,這件事想想就感覺不靠譜。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要穿齊盔甲帶好武器還有三天的糧食半天行軍百裡,也就是50公裡,要知道馬拉松也不過42.195公裡,這比馬拉松跑的都遠。所以古代士兵都是穿著盔甲行軍的嗎? 但是和現代士兵不同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古代的軍隊更需要體力,現代士兵武裝越野到達指定位置以後,在戰鬥中並不需要很高的體力,主要是臥倒射擊,從體力角度來說甚至可以說是在休息恢復武裝越野消耗的體力。然而古代士兵則是行軍結束以後,開始戰鬥進行肉搏時,才是體力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實際上,古代士兵並不會穿著盔甲行軍。
  • 皇帝賞賜10車肉,霍去病為何寧願士兵挨餓,等肉臭掉也不給人吃?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意思就是霍去病出兵打仗時,天子曾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而等他回來時,他丟棄許多剩餘的糧食和肉,可此時在他的軍隊中,卻還有忍飢挨餓的兵士。這件事是被司馬遷明文記載在《史記》中的,以司馬遷的嚴謹,此事應該。 那霍去病為何要這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