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斥候是如何來判斷敵軍人馬數量的?古人的智慧真是牛

2021-01-16 謹觀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雖說很多以多勝少的經典戰役,但是歸根結底,在相同的戰略部署能力下,士兵人數的多少最終會決定戰爭最後的走向。所以說,判斷出敵軍人馬數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戰爭開始前,敵我雙方都會派出眾多兵甲去勘察地方軍馬。這樣的兵種叫做斥候。

斥候

常常看到電視劇裡大戰前,有一小兵飛奔而來,人為至聲先到,「報.......前方X人馬!」吃瓜群眾驚訝,這是在玩遊戲啊,能夠通過視覺觀察來判斷對方對方多少人馬,就算是一萬人馬,一個人頭的數也得不少時間吧。當然我們肯定也知道,絕對不會是通過數數來判斷人馬數量。既然是軍隊,那肯定是排列整齊,那通過軍隊的長度和寬度相乘來算人馬不就行了?如果是方正排列是沒問題的,但是古代軍隊列隊陣列千奇百怪,而且分布廣泛,幾萬幾十萬的軍隊怎麼會像養豬那樣擠在一塊地方,況且戰爭地形複雜,丘陵、河流、村野和碉堡、城樓,通過這樣的理想化的方法是不可能判斷的準確的。那麼斥候是通過什麼方法來判斷軍隊數量的呢?

古代軍隊陣列

一:通過灶坑的數量痕跡和腳印來判斷

古代行軍打仗,士兵吃飯都是分小隊來下灶吃飯的,「夥伴」一詞也因此而來,所以通過灶坑的數量來計算軍隊數量;另外根據人的腳印和馬蹄也可以大致判斷出數量;

二:看行軍過程中揚起飛塵來判斷

古代的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不像我們現代人,雖然科技發達,但是這些發達的機器弱化了人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法判斷東南西北方向,古代人觀察大自然可以看到很多未知的東西。所以有經驗的斥候根據行軍過程中揚起的飛塵都可以判斷出軍馬數量。當然這個是非常有迷惑性,古代很多戰役都是假裝揚起飛塵來迷惑對方,例如三國時期,張飛就命令兵甲騎兵屁股上繫上樹枝,然後來回飛奔揚起飛塵來迷惑敵軍。往往這樣也可以不戰而勝,嚇退對方。

三:軍旗數量和鼓手數量

中國可是最早運用旗語和鼓語來調配軍隊的國家,為做到令行禁止,讓所有人都聽信指揮,在一定距離和數量的軍馬中都會插入一定數量的軍旗和鼓手,配備軍旗和鼓手是調配軍隊,下達指令並行雲流水般行使戰略部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也是斥候判斷軍馬人數的重要參考之一。

四:糧草數量和後勤數量

古代軍隊打仗多少人馬就會配備多少的草料,一般軍隊都會配足一個月到二個月數量的糧食,所以通過這個來判斷軍馬也是很好的參考條件。

古代戰爭

細細來看,似乎這四種方法也都沒有一個絕對的可靠參考價值,但是我們要知道,行軍作戰真的不是一場遊戲,更不是我們電腦遊戲裡寫的精確的數據來戰鬥。真實的戰爭千變萬化,哪怕是一件細小的事情都可以決定戰爭的方向。古代斥候能通過這四種來評估軍馬數量,對方也是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來迷惑對手,讓斥候做出錯誤判斷。

所以說,古人的智慧還是非常厲害的,面對不那麼發達的信息,也能對戰爭做出較為充足的準備,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聰慧和感知能力。

今天的文章到此為止,感謝您的閱讀,您的贊是小編前進的動力。默默地記錄著,學習著。

相關焦點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在古代正常行軍的話一天也走不了很久,正常行軍的話,不是急行軍一天行軍一般不會超過6個小時,一般會起得比較早開始行軍,等到了午後不久就得開始安營紮寨了,不然拖到下午,一旦出現意外天黑前沒把營寨紮起來,防禦工事都沒建好,這就等於給敵軍送人頭了。士兵將在夜裡毫無屏障的宿營,被突襲就非常容易造成營嘯導致大潰敗。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都是零散行動?真實的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在古代正常行軍的話一天也走不了很久,正常行軍的話,不是急行軍一天行軍一般不會超過6個小時,一般會起得比較早開始行軍,等到了午後不久就得開始安營紮寨了,不然拖到下午,一旦出現意外天黑前沒把營寨紮起來,防禦工事都沒建好,這就等於給敵軍送人頭了
  • 權力的遊戲:家族混戰中為何無斥候,等對方到家門口才知道敵襲
    權力的遊戲中,羅柏和泰溫的作戰的時候,羅柏就曾抓住過蘭尼斯特的斥候,並通過斥候為泰溫傳遞假消息來聲東擊西抓住了詹姆。這是在權遊中出現的唯一一個斥候。然後就再也沒斥候了,其後的劇情都是敵方打到家門口了,才慌忙迎戰,難道歐洲中世紀打仗都不設斥候嗎?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軍隊如何處理排洩物,就變得至關重要,若處理不當,很可能就會產生以下三種隱患: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 古人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過城池直搗黃龍不行嗎?
    古代打仗最大的共同特點,都要拼死攻打城池,直接繞過不行嗎?在中國五千年有史可依的一千六百多次戰爭中,有一個戰爭共同點讓我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為什麼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爭中,敵我雙方一定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古代武將為何戴面具衝殺?原因十人有九人猜錯,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古代戰場上,沒有飛機大炮,更沒有航母飛彈等高精尖武器,有的只是戰馬、盔甲、刀矛弓箭等原始裝備,但古人在戰爭中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同樣孕育出很多令人拍案稱奇的奇思妙想。古代戰爭中,將士們為了保護自己,往往會穿上厚厚的鐵盔鐵甲。但也有很多武將,會在盔甲基礎上,再戴上一副金屬面具。有這種習慣的人很多。
  • 古代中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鬥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出於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的士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裡的車輛與馱獸上的。
  • 古代人打仗,敵人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推翻梯子?
    古人如何攻城古代人帶兵打仗很多時候都是秘密進行的,真正揮旗喊開始的很少。古代的戰爭分為很多種,有的是運動戰,有的是陣地戰,而有的是攻堅戰,歷史的戰爭大多數都是攻堅戰。什麼是攻堅戰呢?攻堅戰是古代的一種戰鬥形式,主要的就是直接攻打有防禦的城池和要塞。古代比較出名的攻堅戰,有南北朝時期的白壁之戰,而近代出名的攻堅戰就是松山攻堅戰。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看看古人智慧
    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古時候,人們沒有準確計量時間的工具,只能通過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百姓按照時辰判斷時間,依照太陽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陽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麼高,一般對應現在早上的9-10點鐘,用來形容時間不早了。
  •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鬥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出於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的士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裡的車輛與馱獸上的。
  • 為什麼古代中埋伏的將軍,看不見草叢中的伏兵?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被埋伏的人瞎,而實質上是埋伏的軍隊往往處於被伏擊者的視線之外。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鬥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任何時代的戰爭中,情報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古代戰爭中,軍隊在行軍時,也往往會派出哨探來隨時偵察周圍的情況。但是古代的哨探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實際上能夠進行的偵察範圍相當有限。
  • 古代打仗時,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也不去推倒梯子?
    因為城牆在修建之初就做好了被敵軍攻打的準備,城牆在古代也是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存在的。首先城門就是用鋼鐵鑄就,往往要數個守城的壯漢合力才能將其關閉,城門關上後,若想從外面打開,難度可想而知。其次,城門外面還有一圈護城河,所以古代的將領想要攻城必先想辦法渡過護城河。
  • 無名之輩斥候兵種介紹 斥候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斥候兵種介紹:斥候,也作「斥堠」,古代的偵察兵,起源時間不晚於商代。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斥候是「桌子下面」的群體,通常「見不得光」,幾乎百分百沒有明確記錄。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箭用完了怎麼辦?網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嘆服
    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
  • 近代行軍史上的奇蹟,5晝夜強行軍700裡,手榴彈當鬧鐘
    當時中原軍區僅有6萬人馬,在敵我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上級決定立即突圍。要想從敵人的重圍中順利脫身,就必須有部隊留下來掩護,為主力突圍爭取時間。最終上級將掩護主力突圍的任務交給了皮定均的一旅。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古代韃靼人行軍時,喜歡將羊肉放在馬鞍下,用馬的汗液來醃製食物
    而且在行軍打仗時,草原上的騎兵也很少生火做飯,他們經常攜帶各種肉乾或者乳酪,這種可以長時間保存的食物是他們十分信賴的軍糧。到了十三世紀,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衝出了草原,在那段時期,人們見識到了奶酪和肉乾的「威力」。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古代是如何解暑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那麼在古代,沒有這些東西,先人是如何解暑的?先從衣著來看。古人的衣裳都以寬鬆為主,不管是正裝還是睡衣,都很寬鬆。還有就是衣裳的材質。古時候,有錢人穿絲綢,窮人穿麻衣。那時候的絲綢可不像現在,是用機器製造,而是真正的純手工真絲,不僅貼身舒服,而且輕薄透氣。麻衣雖然沒絲綢舒服,但是料子純天然透氣,穿上也很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