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箭用完了怎麼辦?網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嘆服

2020-12-23 子夜說史

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尤其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基本上清朝就是他們從馬背上打下來的。

在早期一點,弓箭的出現是在30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最初是用石片或者貝殼磨成程尖利的形狀,把它安裝在矢杆的一端,再到後來就演變成了用木棍或者竹竿,將它們削成一定的長度來代替矢,在孔子編訂的《詩經》中,第二百二十九篇也有提到「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無胥遠矣」。

從這一點可以證明,早在公元前,弓箭就已經形成,並且已經作為了戰事中最為主要的武器存在,但是有一點讓人疑惑的是,如果在古代戰爭中,守城士兵的箭用完了怎麼辦?其實關於這一點,古人也早就想到了對策,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三國時,草船借箭的故事呢?

公元208年,曹操舉兵南下伐蜀,劉備表兄劉琮最先率荊州百姓歸降,劉備聽聞後退守江陵,曹操得知後從襄陽開始圍攻劉備,果然打的劉備大軍毫無反手之力,隨後曹操又準備乘勝追擊,一舉伐吳,但卻不知劉備暗中已和孫權聯盟,在曹操南下至赤壁時,兩軍多次交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原本這一戰中,曹操不管是在人手還是兵力上都是佔了上風的,但是最後卻還是被劉、孫兩家大敗與赤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在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對峙的時候,兩軍僵持不下,孫權屢屢像曹軍挑釁,但曹操都置之不理,一日,孫權獨自乘坐一艘大船前來,船上只有寥寥數人,曹操一見果然上當,然後下令朝著孫權的船射箭,他以為這樣就能先擒下主謀,或者殺死孫權,而一旦孫權死了,吳軍就失去了主力,劉備更加不成氣候,於是並沒有細想孫權真正的來意。

就這樣孫權在曹軍面前來回走了五六圈,船上射滿了箭支的時候,孫權下令返回,回去後他讓人將船上的箭拔下來一數,差不多有十萬支之多,其實在當時,孫權大軍的箭支早已用盡,他想出這一辦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填充己方的物資,好有能力繼續接下來的應戰,曹操這才發覺上當,只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用別人的箭來填充自己的物資,這樣聰明的做法,也只有奇才才能做得出來。

其實在我國很多歷史戰爭中,都有這樣的案例,因為打仗時物資稀缺,再加上製作一把弓箭的成本價不低,士兵們又需要大量用到弓箭,這樣的消耗並不是每一場戰事都用得起的,於是古人就想了個辦法,那就借用敵人的,這樣就就不會讓自己只有挨打的份了,而且還能填充自己這一方面的物資。不少網友看後覺得,古人的智慧真是令我們想不到的高明,原來草船借箭並不是個例。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的箭用完了怎麼辦?別慫,古人套路多著呢
    古代戰爭是冷兵器的時代,相比於刀劍這類的近戰武器,箭的殺傷力與射程都遠在它們之上。到了漢朝,弓箭還演變出了弓弩,弓弩是加裝了某種機械之後,與人力射箭相比,弓弩能達到更遠的射程,就算是普通小兵在弓弩的幫助之下,也能成為百步穿楊的神射手。
  • 古代士兵守城時,箭全部射光了怎麼辦?別慌,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戰場上都少不了弓箭,尤其是守城兵器。在很多關於戰爭的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們在守城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可以趁火打劫,藉助地心引力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多的傷亡,只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這些守城的人是不能隨意出去的,箭一出去就很難恢復了,萬一燈都滅了怎麼辦?別擔心,古人有很多套路。
  • 古代打仗時,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也不去推倒梯子?
    因為城牆在修建之初就做好了被敵軍攻打的準備,城牆在古代也是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存在的。首先城門就是用鋼鐵鑄就,往往要數個守城的壯漢合力才能將其關閉,城門關上後,若想從外面打開,難度可想而知。其次,城門外面還有一圈護城河,所以古代的將領想要攻城必先想辦法渡過護城河。
  • 古代攻城戰爭,守城士兵為何不推雲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而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打仗基本都是面對面拼殺,打的就是計謀、士氣和人數。在平原作戰,靠的是戰馬和弓箭。而如果是攻城戰,往往都很慘烈,攻城一方付出的代價是守城一方的好幾倍。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攻城戰。古代戰爭如何攻城?在古代缺少進攻手段的情況下,攻城戰一般都是靠內應,先讓一隻裝備精良的小隊混入城內。
  • 古代兩國打仗守城,為啥不直接推到雲梯阻止敵人,而是拼死戰鬥?
    在古代,人們打仗主要使用冷兵器,攻城略地時,會用到一種工具叫做「雲梯」。這個工具一般在攻城的時候會用到,在很多古裝劇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比如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就有這樣的場景,差一點秦始皇就被打敗,無緣統一六國了!大家也看到了,一旦用到了雲梯,就說明被攻打方的人資物資已經匱乏!
  • 古代人打仗,敵人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推翻梯子?
    兵器先進,戰術精密的肯定佔上風,打仗就是一個有傷亡的事情,通過電視劇我們也了解到不少,古代人打仗的招數,有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很無腦的。最讓人疑惑的是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準備順著梯子爬到城牆上了,為什麼還不把梯子推倒呢?我也很想知道是為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究竟為什麼吧!
  • 古代被瘋狗咬了怎麼辦?為了防止感染,老祖宗們這樣做
    哈嘍,我是每天給小夥伴們更新萌寵資訊的小編,喜歡養寵物的小夥伴們記得關注小編哦~現在養寵物的人有很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不光是人類。現在很多家裡養寵物的,都按時給寵物打預防針,生怕狗狗生病或者傳染。
  • 古代士兵守城為什麼不推雲梯?士兵:你以為我不想?你推試試
    而這勢必要發動戰爭,古代的戰爭主要靠的就是人力。因為是冷兵器時代,打仗基本都是靠戰士們一刀一刀近身拼搏。除此之外,也只有弓弩這樣的遠程武器。所以每一場戰爭如果不能運籌帷幄靠計謀取勝,大部分都是看哪邊人多,哪邊的戰士更勇猛。
  • 古代攻防戰:守城要做哪些準備?
    中國古代城池少則也有三五千座,每個城池的規劃布局都非常嚴格。城池的建築首先是為了讓人們居住,從部落發展而來,也為人民提供了安全。從村落發展到城池,也展現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皇帝就是依靠城池來維護百姓和自己,所以守城是首要的。
  •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難道說古代當真有免戰牌這種東西,如果對方直接強攻怎麼辦?免戰牌這種東西一般來說只存在於電影、電視或小說和遊戲當中,在古代真實的戰爭當中,幾乎沒有多大的用處。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三軍統帥就會根據自己的戰略進行部署,在自己的部署中,什麼地方應該用多少兵力守,什麼地方應該用多少兵力攻,這些都是有計劃的。當然了計劃有時候總是趕不上變化,再加上敵人也未必會按照你的思路進行戰鬥,然後就會發現自己布署好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
    老祖宗的智慧: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中國歷史源遠流長,5000年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老祖宗們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強大。像是許多現在難以再現的名勝古蹟,機巧兵器。我們很難想像在那個物資匱乏,知識有局限性的年代,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研究出那些東西的。
  • 在古代女生來了「大姨媽」怎麼辦,古代有衛生巾嗎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古代女生來例假了怎麼辦吧~「大姨媽」是令很多女性頭疼的問題,當然這在古代也是大事,並且困擾了古代女性幾千年,直到這個利器的出現,成為了女性的福音,並且是現在衛生巾的鼻祖,為古人的智慧點個讚。在最早的原始社會,大姨媽來了,不用怕,只需要用萬能的清水洗一洗就可以,這就是傳說中最早的「洗洗更健康」。
  • 古人都是怎樣守城的? 揭秘中國古代守城術
    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
  • 古代人口稀少,還經常打仗,男人都戰死了,女人怎麼辦?
    在我國古代,因為醫療水平不夠,加上生活環境不算太好,人們的壽命都普遍很低。再加上連綿的戰事,讓很多男人都死在了戰場上,這讓本就人煙稀少的古代雪上加霜。那麼,這些男人都在打仗時戰死了,剩下的女人怎麼辦?古代的人少,又經常發生戰爭,所以為了保證人口,有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早早結婚。古時候的男人和女人幾乎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選擇了結婚,這樣就可以保證能早早地給自己留個後,防止男人上戰場戰死了,沒有後代。至於這些女人,要麼自己努力賺錢養孩子,要麼投奔自己的小舅子或者其他親戚都是可以的。
  • 關於古代戰爭守城你知道多少?
    昨天簡單的說了一下古代的攻城作戰,今天換個角度,咱來說說古代守城作戰時怎麼樣的。城牆的建設最開始的城牆,是夯土城牆,上面能站個人就行,後來就發展出來了女牆、城樓、馬面、甕城。女牆加強了對守城士卒的保護,城樓增加了守城方的視野和弓箭的強度(射程、弓箭手數量的增加);馬面增加了交叉射界,弓箭覆蓋面和角度的增加讓攻城方的傷亡增加、減少了死角;甕城讓城門的被攻克不再意味著失守,也可能是一場殲滅戰的開始。城外防禦設施建設古代城池之外,往往會挖壕溝,增加地方接近城牆的難度,讓守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箭矢等殺敵。
  • 古代行軍打仗斥候是如何來判斷敵軍人馬數量的?古人的智慧真是牛
    古代軍隊陣列一:通過灶坑的數量痕跡和腳印來判斷古代行軍打仗,士兵吃飯都是分小隊來下灶吃飯的,「夥伴」一詞也因此而來,所以通過灶坑的數量來計算軍隊數量;另外根據人的腳印和馬蹄也可以大致判斷出數量;>二:看行軍過程中揚起飛塵來判斷古代的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不像我們現代人,雖然科技發達,但是這些發達的機器弱化了人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法判斷東南西北方向,古代人觀察大自然可以看到很多未知的東西。
  • 守城士兵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頭?
    您提出這個問題,估計已經被那些無良的電視劇給洗腦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老祖宗們可不是如同電視上一樣,一大堆人集中起來進行攻擊!提起戰國時期的墨家文化、以及魯班這位大師,相信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在戰國時期這兩家對於攻、守城池這方面如同是一對冤家。十月這就簡單介紹一下,攻守雙方對於這些器具的使用,以及怎麼見招拆招的辦法:竹梯。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 古代打仗的時候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缺了嗎?
    每次看到古代人打仗的時候,總會說一句糧草先行,然後問題就出現了,打仗需要糧草,但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需要糧草了嗎?這些古代士兵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呀,總不可能在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用吃飯吧?其實這件相當於我們大家的思想走入了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