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的發源時間非常早,在數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雛形,當時的人們將竹子之類富有彈力的物品製作成弓臂,又將木棍、竹枝的一頭給削尖,於是就形成了最為原始的箭矢,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們在工具的生產與製造方面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技術,於是箭的製造工藝也就變得更加先進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箭演變出了木兔叉箭、水箭、半扣箭、尖鋼箭等多種門類。但無論箭類如何發展,其最基本的構型都是箭杆和箭頭,只不過是材質和形狀不同而已。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戰場上都少不了弓箭,尤其是守城兵器。
在很多關於戰爭的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們在守城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可以趁火打劫,藉助地心引力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多的傷亡,只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這些守城的人是不能隨意出去的,箭一出去就很難恢復了,萬一燈都滅了怎麼辦?別擔心,古人有很多套路。
《孫子兵法》中說"取之為國,因糧於敵",人們在打仗的時候,如果缺少什麼物資,那都是從敵人那裡得到的,如果在守城的時候射了自己的箭,而且一時間也投不出去,那麼就直接從敵人的手中要過來,當然敵人也不會客氣地送過來,所以就需要"借"。
唐朝名將張勳在防守雍丘的時候,城中的箭矢已經全部亮了,但叛軍依然將城圍困得像鐵桶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都會束手無策,但張勳並沒有,他讓數千名草民,趁著夜色垂下城樓,並故意發出很大的聲音,讓叛軍衝著這些草民放箭,當草人被吊回城樓的時候,他"借"叛軍射出的數十萬支箭。
這個曹仁借箭的故事後來也被廣泛引用,還被小說家寫成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這有時候不能用曹仁借箭的時候怎麼辦?古人還有一招,就是把箭杆分成兩截,分別裝上箭頭,一支箭就變成了兩支箭,但在發射時,需要專門的箭筒,古人稱之為"鞭箭和片箭"。
當然,如果這些所有的套路都用完了,但箭還是不夠,那麼戰爭很有可能失敗,就像西漢名將李陵被匈奴圍攻,就是因為箭已經用完了,但援兵又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