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辨音識字,不用慌聰明的古人早有辦法

2021-01-09 薩培喇談藝錄

中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給讀識文字帶來了極大困難。舉個例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傳授所有字的字音、字義,那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改怎麼辦呢?不用慌也不用替古人擔心,他們早就想出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了。

首先古人利用「異文」,遇到不會寫的字就找一個會寫的替代。異文是古代音韻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是指音同字不同的詞語。常用漢字2000——3000個,這些字只要經過系統地學習都能熟練運用。於是古人利用這些字當作基礎,遇到不會寫的文字時就用上會寫的同音字。不過用異文這個手段,有個缺點。當後人遇到異文時未必能夠理解,對文化思想的傳承帶來了麻煩。這些異文,在古文中大量出現,專家學者就給它們起名叫「通假字」。學習古文時一定要注意通假字,不能說這些自是錯別字,只是特定時期的產物,需要特別標註出來,現代人不能亂用。

有了困難不能慌,聰明的古人還會繼續想辦法。古代地廣人稀,字音字義不能做到全部統一,有很多字的讀音會發生變化,後人理解通假字變得越來越困難。於是古人又想到了「聲訓」,用一個字去標註另外一個字。比如「仁」和「人」的字音一樣,字義也有相關性。古人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就會標註說明「仁者人也」。這個辦法好是好,不過只解決了讀音上的問題,畢竟漢字多達幾萬個,有很多字不容易找到同音同義的來標註。所以,到了漢代以後,聲訓法追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了。

古人覺得,以上兩種方法都是在試圖把字音和字義同時呈現,這樣容易亂套。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字音就是字音,先辨識讀音,再學習字義,將學習文字的過程拆分成兩個步驟。於是出現了針對讀音辨識的兩種方法「直音」和「反切」。直音很好理解,就是用一個簡單的字標準一個複雜的字,比如在郭璞注的《爾雅》中就採用這種形式,為後人學習帶來了極大方便。

反切就有點複雜了,是指把兩個字拼讀成一個字的讀音。前一個字取其聲母,後一個字取其韻母,然後將取到的聲母和韻母結合,就把讀音拼出來了。這個辦法將古代很多字的讀音都記錄了下來。對文字學家來講,對比古今字音的變化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以上有四種方法,每一種都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無論怎樣,聰明的古人的確是解決了文字辨識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要給他們點讚。

拓展閱讀

好像精美盆景充滿人工雕琢感,這樣的山水喜不喜歡,你說了算

博覽群書沒時間,喜歡古代歷史文化可以讀一下這四本書

清末重臣左宗棠竟有兩幅面孔,對內鐵血鎮壓,對外毫不退讓

細節決定成敗,好的繪畫作品要從細節入手,網友說,放大看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說到這就有人好奇了,拼音是近代才發明的呀?
  • 在家教拼音都氣得直罵,那麼古代的小朋友,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家長們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這便造就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漢語拼音功底,但在輔導小孩的時候很是困惑,小兔崽子為什麼總是讀錯呢。便責怪孩子「上課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別人都會讀了,為什麼就你不會?」現在的小朋友讀書識字都是從這些基本的拼音開始的,拼音學習雖然開頭讓家長痛苦,但基本一個學期就能打好基礎。然而,拼音是近代才有的,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想要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古代漢字如何標註讀音其實古代也有為漢字標註讀音,只不過是用漢字標註罷了。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 注意,古代讀音與現代略有區別,「紀」為三聲(jǐ),在《百家姓》裡,「紀」作為姓應該讀三聲,例如紀曉嵐。
  • 用拼音識字的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了
    從這些名人的生長和發展歷史看,應該是他們在中小學時期沒有正確的去認識漢字,肯定是語文教育出了問題。就像北大校長所說的,自己的學生時期沒有學好識字。那個時期老師是怎麼教和現在的語文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不要都去當笑話看待,如果我們的院士或大學的校長,在識字方面,在北大校長之下的多的是。只是沒有出現在那個場合下吧。本人也是那個時代學習語文的,雖認識「鴻鵠」二字,可常用字也是經常讀錯的。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由原來的先學拼音,再開始學習識字,變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可能教材編者意識到,拼音識字的不足,想恢復到從前的先識字,再學拼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小學課本雖有拼音,可多數語文老師不會拼音,教學生識字還是傳統的直接讀音的方法。用會讀的字,來標註生字的讀音。普通話中字的聲調更沒有進入學生的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讀音及其音調逐漸被重視起來。
  • 古代是如何解暑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那麼在古代,沒有這些東西,先人是如何解暑的?先從衣著來看。古人的衣裳都以寬鬆為主,不管是正裝還是睡衣,都很寬鬆。還有就是衣裳的材質。古時候,有錢人穿絲綢,窮人穿麻衣。那時候的絲綢可不像現在,是用機器製造,而是真正的純手工真絲,不僅貼身舒服,而且輕薄透氣。麻衣雖然沒絲綢舒服,但是料子純天然透氣,穿上也很涼爽。
  • 古代如何檢驗女子是否為清白之身?此方法沿用至今,古人真聰明
    此方法沿用至今,古人真聰明生活在古代的女人,她們的地位真的是太低了,沒有任何權利可言,而對於古代女子而言,恐怕就數貞潔最為重要了,而且古代也有對女子貞潔檢驗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到現在還在使用這也讓我們感嘆古代人的智慧,那麼,古代人是使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女子是否還有貞操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種方法。
  •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發音的,這種發音的方法學習效率如何? 中國古代文盲遍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不是漢字的學習難度太大?古代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非常難。為什麼歷史是一部貴族史?因為普通人連字都不認識,如何能進入以文才取仕的上層階級?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沒有拼音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將讀音流傳下來的呢。
    那麼,在古代那些詩人是如何在沒有拼音的時候來明確韻律的呢?漢字的讀音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原來在古代有著許多種注音方法,甚至還有「普通話」在裡面。這裡的「普通話」在古代就是被稱為「雅言」的一種口音說出來的漢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拼音怎麼學?拼音能否在家教?語文老師有話說
    我問了一圈身邊的寶媽,大家紛紛表示,自己教起識字、算術來,那心氣兒,可真是足。可一旦切換到學拼音,就像洩了氣的皮球。為啥自認為高學歷高智商的爸媽,也教不好孩子拼音?ch-i 真的讀吃嗎?帶著這 2 個疑問,我找到教小學語文的老同學。
  • 孩子上幼兒園,周圍人都說讓教孩子學拼音、識字、背古詩,早嗎?
    孩子上幼兒園,周圍人都說讓教孩子學拼音、識字、背古詩,早嗎?就早教而言,其實已經算晚了。《我的事業是父親》作者蔡笑晚培養出了五個博士,一個碩士,在他的教育過程中,他認為之所以孩子們個個成材,早期教育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 開學全國統一使用新教材,一年級語文先識字後學拼音,意義何在
    會上,新語文教材的編者首先介紹了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又介紹的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語文考試的新方向等,其中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教材編寫順序,從先認讀拼音改變先識字。加大語文教材的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大識字量,減少書寫漢字難度等。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我們這代父母上學的時候,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學生字,我記得我一年級的時候基本遇到生字都是用字典查一遍,按照上面的讀音來念的。不過,現行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將拼音和識字的順序做了調整,變成了先識字、後學拼音。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原本子女多是一件好事情的,但是就連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可能有十來個兒女,這樣因為子女引起的問題就會有很多了,於是在這個時候古人的只會就展現出來了。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子女過多,當他過世的時候,那麼家裡的財產應該如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