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拼音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將讀音流傳下來的呢。

2021-01-08 小頭爸爸說歷史

最近一則教育部修改評議方案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據傳是教育部準備將許多古詩詞裡的字的讀音就行修改,以便大多數的人都能讀對,例如「一騎(ji)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為(qi),「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中的「斜」改為(xian)等等,讓人們紛紛質疑是不尊重傳統文化,破壞韻律等。

那麼,在古代那些詩人是如何在沒有拼音的時候來明確韻律的呢?漢字的讀音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原來在古代有著許多種注音方法,甚至還有「普通話」在裡面。這裡的「普通話」在古代就是被稱為「雅言」的一種口音說出來的漢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即是王都首都那邊的方言,在戰國時期就有著以「雅言」進行通用交流的習俗,例如孔子在教導他的三千來自不同地區的弟子時,就用雅言(當時的周王朝首都周邊的方言)教授。後來「雅言」又被稱為是「官話」,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皇帝首都在的地方的方言,做官的人必須學會官話才能和皇帝進行溝通交流。

除此以外,還有直音法,反切法,以及用不同的字對另一個字注音等等。其中直音法最簡潔但是也漏洞最大,而反切法則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種注音方法。反切法,即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前一個字是聲母後一個字是韻母及聲調。例如「安」是「烏寒切」,「香」是「許良切」,「公」是「古紅切」等等,反切法在最早的《切韻》一書中就有記載了,同樣記載漢字讀音方法的書還有《說文解字》等等。

後來,直到建國後,中央才可是組織進行漢字拼音的的定型,在周有光先生的領導鑽研下才有了現在的阿拉伯字母評議法。

所以,即使是在沒有拼音的古代,古人還是靠超然的智慧為漢字賦予了讀音並流傳下來,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不絕傳承。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在家教拼音都氣得直罵,那麼古代的小朋友,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家長們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這便造就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漢語拼音功底,但在輔導小孩的時候很是困惑,小兔崽子為什麼總是讀錯呢。便責怪孩子「上課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別人都會讀了,為什麼就你不會?」現在的小朋友讀書識字都是從這些基本的拼音開始的,拼音學習雖然開頭讓家長痛苦,但基本一個學期就能打好基礎。然而,拼音是近代才有的,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想要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古代漢字如何標註讀音其實古代也有為漢字標註讀音,只不過是用漢字標註罷了。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說到這就有人好奇了,拼音是近代才發明的呀?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 注意,古代讀音與現代略有區別,「紀」為三聲(jǐ),在《百家姓》裡,「紀」作為姓應該讀三聲,例如紀曉嵐。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諸多的知識,文化故事等等都是經過漢字流傳下來的。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讓許多人感慨當年的學白上了,一夜之間變回「文盲」。   不久官方回復稱,網傳的改拼音內容只是2016年至今尚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雖證明該事為烏龍,不過卻也藉此看到了大多群眾的意見。近年來拼音改來改去,對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究竟從何種角度出發的更改才是符合語音的變化規律,也能維護詩詞文化的傳承呢?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那麼,還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難道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漢字的注音方法由來已久,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完善。反切法經過不斷地補充完善,也成為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部分字詞改拼音」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討論。有微信公號2月18日發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稱,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曱甴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曱甴拼音念什麼粵語讀音
    粵語裡常用的對「蟑螂」的稱呼就寫作「曱甴」,這兩個字普通話讀音是yuēyóu。而粵語裡的發音卻大相逕庭,作(gad zad), 在拼音輸入法裡「曱甴」是採用普通話讀音(yuēyóu)。而微軟全拼音輸入法卻是用粵語拼音(gad zad)輸入。
  • 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辨音識字,不用慌聰明的古人早有辦法
    中國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給讀識文字帶來了極大困難。舉個例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傳授所有字的字音、字義,那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改怎麼辦呢?不用慌也不用替古人擔心,他們早就想出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了。首先古人利用「異文」,遇到不會寫的字就找一個會寫的替代。
  • 拼音被改惹爭議,順應潮流還是盲目改變,專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但也由於中華文化實在是太過博大精深了,很多時候一些字詞的讀音我們自己都會搞錯,有的時候錯著錯著,就變成對的了,這是為什麼呢?近期網上盛傳一個帖子,內容是說現在一些拼音的變化,有的網友發現一些以前上學學的拼音到現在居然成了錯的,而以前被判定為錯的讀音居然有成了對的。不少網友都說,懷疑自己上了個假學。
  • 植物「射幹」這兩個字的讀音怎麼讀呢?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了,對不對?可能你還參與討論並轉發了。實不相瞞,這篇推文我也點進去看了。長長的名單看了之後,我挺糾結。第一:辛辛苦苦幾十年,一覺回到解放前(以前考試的種種苦齊上心頭呀);第二:裡頭把我名字其中一個字的讀音,修改過來啦!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 普通話讀音標準是怎麼來的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它引發了廣泛關注,轉載者包括多家媒體。目前內容已因違規無法查看。     實際上,類似文章早已在網絡流傳,而文中列舉的大部分讀音並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為dāi)板」、「確鑿(zuò改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
  • 沒有人造衛星的古代,人們怎麼畫地圖?
    在更早之前的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很難站在高處一覽城市全貌,更無法藉助高至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開啟上帝視角來繪製世界地圖。所以,古人到底是怎麼畫地圖的?古代畫地圖:握緊3要素最早的地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石板上的地圖依然清晰可見。下面的陶土碑是古巴比倫的一副地圖,以及把其中的地圖信息提煉出來的樣子。
  • 老師這樣教一年級孩子拼音發音,活久見,你怎麼看?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該視頻在微博上流傳後同樣引起「學術大戰」!佛山教研室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老師所教的實際上是拼音字母的名稱音,長期以來,小學漢語拼音教學中字母表存在兩種讀法,一種是拼音的名稱音,另一種則是拼音的發音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工作便交在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手上,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時至今日,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流傳以及不斷的完善,如今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其底蘊在全世界都難有文字能夠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