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教育部修改評議方案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據傳是教育部準備將許多古詩詞裡的字的讀音就行修改,以便大多數的人都能讀對,例如「一騎(ji)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為(qi),「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中的「斜」改為(xian)等等,讓人們紛紛質疑是不尊重傳統文化,破壞韻律等。
那麼,在古代那些詩人是如何在沒有拼音的時候來明確韻律的呢?漢字的讀音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原來在古代有著許多種注音方法,甚至還有「普通話」在裡面。這裡的「普通話」在古代就是被稱為「雅言」的一種口音說出來的漢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即是王都首都那邊的方言,在戰國時期就有著以「雅言」進行通用交流的習俗,例如孔子在教導他的三千來自不同地區的弟子時,就用雅言(當時的周王朝首都周邊的方言)教授。後來「雅言」又被稱為是「官話」,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皇帝首都在的地方的方言,做官的人必須學會官話才能和皇帝進行溝通交流。
除此以外,還有直音法,反切法,以及用不同的字對另一個字注音等等。其中直音法最簡潔但是也漏洞最大,而反切法則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種注音方法。反切法,即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前一個字是聲母後一個字是韻母及聲調。例如「安」是「烏寒切」,「香」是「許良切」,「公」是「古紅切」等等,反切法在最早的《切韻》一書中就有記載了,同樣記載漢字讀音方法的書還有《說文解字》等等。
後來,直到建國後,中央才可是組織進行漢字拼音的的定型,在周有光先生的領導鑽研下才有了現在的阿拉伯字母評議法。
所以,即使是在沒有拼音的古代,古人還是靠超然的智慧為漢字賦予了讀音並流傳下來,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不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