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怎樣守城的? 揭秘中國古代守城術

2021-01-13 川北在線網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並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築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餘座。

  據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築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於是,專守待敵、後發制人的「築城防禦」軍事思想大行其道,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歷代對於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牆為基礎的戰略防禦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多麼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徵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願像遊牧民族那樣遊擊爭鬥。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遊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牆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牆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為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於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築城的底氣在於「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裡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

  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築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牆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後發制人」的技術法寶。

  今天,當我們從「術」的角度,細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等古代軍事文化遺產,在重新認知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時,除卻折服古人的無窮智慧外,在那遙遠時空裡,也許還會隱隱約約聽到祖先的一聲幽嘆。

  戰爭是殘酷的,所以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或許就是古人淳樸意識的反映吧。

相關焦點

  • 古代攻城戰爭,守城士兵為何不推雲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而每次改朝換代都離不開戰爭的洗禮。而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打仗基本都是面對面拼殺,打的就是計謀、士氣和人數。在平原作戰,靠的是戰馬和弓箭。而如果是攻城戰,往往都很慘烈,攻城一方付出的代價是守城一方的好幾倍。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攻城戰。古代戰爭如何攻城?在古代缺少進攻手段的情況下,攻城戰一般都是靠內應,先讓一隻裝備精良的小隊混入城內。
  • 古代士兵守城時,箭全部射光了怎麼辦?別慌,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但無論箭類如何發展,其最基本的構型都是箭杆和箭頭,只不過是材質和形狀不同而已。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戰場上都少不了弓箭,尤其是守城兵器。在很多關於戰爭的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們在守城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可以趁火打劫,藉助地心引力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多的傷亡,只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這些守城的人是不能隨意出去的,箭一出去就很難恢復了,萬一燈都滅了怎麼辦?別擔心,古人有很多套路。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的箭用完了怎麼辦?別慫,古人套路多著呢
    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期間戰亂頻發,王朝更迭頻繁,使得百姓對於戰亂都早已習慣,但是他們身處亂世的時間也只佔據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而且一個王朝的延續至少都有數百年,那些被國家庇護的百姓不會遭到過多的苦難。
  • 古代攻防戰:守城要做哪些準備?
    中國古代城池少則也有三五千座,每個城池的規劃布局都非常嚴格。城池的建築首先是為了讓人們居住,從部落發展而來,也為人民提供了安全。從村落發展到城池,也展現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皇帝就是依靠城池來維護百姓和自己,所以守城是首要的。
  • 古代攻城守城靠什麼?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
    聰明的古人在這方面可沒少動心思,他們利用機械原理髮明了一個個超牛的攻城機械。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簡易版的投石車,中國的投石車技術在宋代到達高峰。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200米以上。攻城車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士兵不用火攻?專家:只有笨蛋才用火
    從古至今,我們的古人前輩們已經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智慧結晶。那些巧妙絕倫的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這些創造都伴隨著一段段佳話。而古人們的才華可不僅僅只運用在這些地方,身處於那個徵戰頻繁的年代,戰場上也有著他們的發光點。
  • 古代打仗時,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也不去推倒梯子?
    因為城牆在修建之初就做好了被敵軍攻打的準備,城牆在古代也是作為一個軍事要塞存在的。首先城門就是用鋼鐵鑄就,往往要數個守城的壯漢合力才能將其關閉,城門關上後,若想從外面打開,難度可想而知。其次,城門外面還有一圈護城河,所以古代的將領想要攻城必先想辦法渡過護城河。
  • 古代最罕見的五種守城兵器,個個都讓你大開眼見!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中國古代戰爭裡,冷兵器是對敵的極為重要的器物,縱觀歷史上的著名戰役,以及歷史上有名的武將,各類的兵器層出不窮。雖有十八般兵刃之說,但是其研製的兵器種類,絕對是舉不勝數。
  • 古代士兵守城為什麼不推雲梯?士兵:你以為我不想?你推試試
    而這勢必要發動戰爭,古代的戰爭主要靠的就是人力。因為是冷兵器時代,打仗基本都是靠戰士們一刀一刀近身拼搏。除此之外,也只有弓弩這樣的遠程武器。所以每一場戰爭如果不能運籌帷幄靠計謀取勝,大部分都是看哪邊人多,哪邊的戰士更勇猛。
  • 關於古代戰爭守城你知道多少?
    昨天簡單的說了一下古代的攻城作戰,今天換個角度,咱來說說古代守城作戰時怎麼樣的。城牆的建設最開始的城牆,是夯土城牆,上面能站個人就行,後來就發展出來了女牆、城樓、馬面、甕城。女牆加強了對守城士卒的保護,城樓增加了守城方的視野和弓箭的強度(射程、弓箭手數量的增加);馬面增加了交叉射界,弓箭覆蓋面和角度的增加讓攻城方的傷亡增加、減少了死角;甕城讓城門的被攻克不再意味著失守,也可能是一場殲滅戰的開始。城外防禦設施建設古代城池之外,往往會挖壕溝,增加地方接近城牆的難度,讓守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箭矢等殺敵。
  • 幾百部電視劇竟然都有一樣的吐槽點?守城士兵為推不倒攻城梯?
    看了這麼多年電視劇,竟然才知道都是假的,今天小編就告訴大家關於雲梯的冷知識,讓我們一起了解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守城的真相吧。圖片來源百度接下來一起看看有沒有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區補充討論真相一:古代登雲梯最頂端多半都是帶鉤狀的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箭用完了怎麼辦?網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嘆服
    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
  • 古代守城士兵都咋想的,不推梯子卻往下扔石頭?
    我們看的一些影視劇中,攻城是最為精彩的片段,士兵們拿著梯子搭在城牆上,一波一波的士兵開始瘋狂的向上爬,守城的士兵們就會從頂樓向下扔石頭,甚至是潑糞。觀眾們看了都十分著急,難道就不能直接把梯子推倒嗎?那麼在歷史上,守城的士兵有沒有推倒梯子呢?答案是沒有,因為根本推不倒。
  • 古代兩國打仗守城,為啥不直接推到雲梯阻止敵人,而是拼死戰鬥?
    在古代,人們打仗主要使用冷兵器,攻城略地時,會用到一種工具叫做「雲梯」。這個工具一般在攻城的時候會用到,在很多古裝劇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比如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就有這樣的場景,差一點秦始皇就被打敗,無緣統一六國了!大家也看到了,一旦用到了雲梯,就說明被攻打方的人資物資已經匱乏!
  • 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為何不怕下雨?古人真是聰明!
    首先給各位糾正點,用紙來做窗戶,古代沒有人會這樣奢侈。紙張在古代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尋常百姓連見都不怎麼見過,世家門閥看得比命還重,誰會捨得用紙來做窗戶,而且紙張遇水就化開,根本起不到遮風擋雨的效果。古代窗戶其實都是用窗紗的,就像《紅樓夢》中寫的「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綠紗窗和蓬窗都是古代的窗戶,雖然富貴人家和貧寒人家用的紗是不同的,但是都不會像電視劇中那樣指頭一點就破。不過真是紙糊的窗戶到是也有,不過是專門特製的,有足夠的韌性,不過奢侈昂貴,尋常人家可用不起。
  • 古代沒有安全套和避孕藥,你知道古人怎麼避孕嗎?
    接下來,八卦妹就為大家來個《古代生活大揭秘》!當然,若非特殊情況,大多數古人還是不會刻意去選擇避孕的,這也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生這麼多孩子。也有使用「安全套」的記載,是使用動物的腸衣,有說是羊的,還有說豬膀胱是早期的「保險套」,但據史料真實記載,西方中世紀宮廷裡使用的「保險套」就是動物的腸衣,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荷蘭小帽」。中國古人還用魚膘作「保險套」。
  • 揭秘古人開智之法!讓孩子運勢流轉,步步高升!
    對於學習這件事情,古今之人都非常重視。在古人看來更是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唯一出路!編輯因此,在中國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那麼,古人上學與現在有何不同?他們又是如何幫助孩子開運啟智的呢?今日就一起來揭秘吧!編輯入學年齡我們現在的入學時間較早,三歲左右便能上幼兒園;6-7歲便會上小學,可以說上學年齡基本都是固定的。
  • 古代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把雲梯推開?因為誰推誰沒命!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除了看它的人口、土地多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強大的攻城利器或者說武器裝備的優劣。因為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不同,冷兵器時代的攻城略地,更多的是靠著人海戰術,誰的人多誰佔據優勢。
  • 古代守城為何寧願派兵堵門,而不直接關閉城門?原因很簡單
    古代戰爭中,城門的確是城池防禦薄弱的地方。不管是用雲梯攻城,還是用樓車攻城,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啟城門。對此很多人感到奇怪,既然城門是地方進攻的突破口,守軍為何不直接將城門堵死?在筆者看來,許多人之所以會問這種問題,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到底什麼是古代守城戰?也不懂古代人到底是怎麼守城的。
  • 古代兩軍對戰,守城士兵怎麼不推了攻城雲梯?將軍:那也太蠢了
    在一些古裝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戰爭場面:負責攻打的士兵扛著長梯靠上城牆,然後奮不顧身地向上爬,負責守城的士兵用手裡的武器對其攻擊,或者用叉子一樣的工具將長梯推倒。但在真正的古代攻城戰場上,守城將領一定會嗤之以鼻:去推雲梯,那也太蠢了。因為一般來說在攻城中會使用的梯子並不是那種普通的長梯,而是特製的雲梯,雲梯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推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