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清明節之前把《後會無期》看完了。
雖然這也並不是放在一起有很大特別意義的時間節點。
但是終於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這年頭,寫老電影的有,寫老電視劇的也有。像我這樣時隔多年第一次完整看一遍在電影史上也並算不上經典的片子,還要拿出來寫的大概就不是那麼討人喜歡。
不過,這與別人喜不喜歡也並沒有什麼相關。
《後會無期》是什麼時候上映的?
2014年。過去快五年了。
那是我高考畢業的暑假。我並沒有去電影院看,當時也並沒有想要看的打算。我不是一個喜歡趕時髦的人。
後來意外地看了後半場。應該是大一軍訓的晚上,和帆帆一起回寢室,寢室樓下架了幕布在放露天電影,剛好從遇到袁泉的角色開始看,一直到最後。那時也不知道到底算是從幾分之幾開始看的,今天才知道原來也挺靠前的。但這東西,沒辦法,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更何況心理上就一直也覺得是沒看完整的。
彼時我還不會玩微博,也不會關注公眾號,就更沒想過去搜索什麼電影講解。
後來這部電影就像個魔咒。
但我希望今天是真的結束了。
郭敬明和韓寒這輩子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分開。至少在我心中他們到現在一直還是放在一起的。
倒不是為了比較好壞,我從來也沒比較過他們。對他們亦都知之不多。只是在我還少年時聽說他們出名了,那模糊的印象裡他們就總是在一起,此後至今,便再也分不開了。
《小時代》3和4我是去電影院看了的,但是第4部看了出來,網上說這居然拍成了鬼故事,種種解讀還把我嚇得不輕。當時小四說他有一天會自己來解讀,公布答案。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我又想起小四導演許的這個「承諾」(打引號是因為不知道有生之年四爺還兌不兌現了),上微博上去看,就想到了《後會無期》我也是沒看懂的,據說很難懂,那我就查查解讀吧。
我記得最開始,網上評論《小時代》是PPT,而《後會無期》是Word,《後會無期》裡的臺詞我也聽過幾句,覺得這點評不失意思,但沒看也沒深究過。那天看了解讀,第一次讓電影從Word一樣的直線條說教形象有了個立體的模糊影子,知道原來是說種種感情、騙局、告別和死亡的故事。我當時說:嗯,韓寒果然和郭敬明一樣,也挺恐怖的。
解讀很長,我也不是要討論劇情,我就不貼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貼吧裡看,指路:後會無期吧,樓主是軒轅無盡,精華帖。熟悉的朋友知道,我寫電影幾乎不討論劇情,都是碎碎念些我與之有關的故事或者是一些觀後感。
那麼觀後感就是,我不投入。看《小時代》都更投入得多。
但這也與好壞無關。他要拍這樣的電影,應該就註定了讓人思考、抽離,而並不是讓人投入吧。
所以我遠遠地看完了這一場故事。
我覺得,挺好的。
後會無期。人生一場一場,就是後會無期吧。
若要加點哲學的說法,那麼,「人永遠也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更鐵定是後會無期了。
我新看了一個解讀,分析了浩漢的死,說他是死於車禍。
回家的路上我睡著了,突然被急剎車驚醒。當時一個激靈。
我們會遇見很多地方,很多人。
有時候某個地方和特定的人有了聯繫,還會產生不一樣的感情。
但並不是每個人、每個地方都能再見。
有些,是我們會遺忘了;有些,是我們陌生、疏遠了,我們不知要如何去開啟;有些,是我們知道在那兒,卻也不會去觸碰。就像我們也會擁有一些人「一切的聯繫方式」,但卻只是一條後路,卻並不一定真的會用一樣。
等等。
我沒覺得這電影是要講什麼道理。
因為道理是有對錯的。但它沒有。
它只是陳述。平鋪直敘地,不帶感情地,把事情、把人物的話講出來,而已。
道不道理的,不是它要說的,它或許讓觀眾去思考,但卻標榜不出哪些是真的「道理」。因為同一句話,有人可以認為是對,另一些人就可能完全相反。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魅力所在。
它像成人的世界了,像社會,沒有簡單的對錯,只有不同的思考。
當一些地方與我心中的一些人關聯起來,我會「近鄉情怯」而不敢觸碰。
但無論如何,別忘了吧。
就算後會無期,也請不要忘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