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隨著A股納入MSCI指數,MSCI-ESG評級一詞也開始頻繁進入上市公司的視野。MSCI ESG研究部亞太區(除澳洲和日本)負責人王曉書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ESG評級數據對上市公司、投資者以及監管機構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上市公司與ESG評級
此前MSCI發布了一份名為2020年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趨勢展望的報告,報告中提到,「ESG因素將於今年成為廣受財務總監關注的問題,對企業融資造成至關重要的影響」。
隨著上市公司及企業因融資問題而越發重視ESG評級結果,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不少已經「通關」的企業開始撰寫「通關攻略」,幫助那些還未開始評級的公司拿到更高的評級。
對於這一現象,王曉書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自己的ESG評級,近幾年在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企業的評級的確在不斷提升。」
事實上,MSCI的ESG評級遵循國際統一標準,其評級體系涵蓋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方面,細分10項主題及37項ESG關鍵評價指標。王曉書表示,「由於有很多國際投資者需要進行全球資產化配置,所以MSCI採用統一的國際評級標準,以方便全球投資者對標。」
MSCI ESG評級考察內容
不過,標準雖然是統一的,但是考慮到各地情況的不同,尤其是新興市場,MSCI在數據採樣時會更加本土化。王曉書解釋到,「我們不僅會收集上市公司的披露內容,還會研究當地政策、主流媒體對被評估公司的報導以及當地監管機構網站的數據,目的都是為實現數據樣本採集的本土化。」
事實上,很多新興市場的企業剛剛納入到MSCI的ESG評級中,表現得並不好。對此,王曉書認為,這種情況通常是由兩個原因導致,「一是企業披露得不夠好,可能公司在某些方面已經改善,但沒有披露。二是有些公司僅僅將提升自己的ESG評級掛在嘴邊,並沒有踏實去做,所以效果不佳」。
問及如何解決,王曉書表示,「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公開渠道去發布與公司相關的信息,例如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或是通過社會責任報告、年報進行披露。此外,公司還需要踏實改善各個方面,因為MSCI在評級過程中,會從第三方獲取數據。」
2
公司治理指標更受關注
王曉書告訴記者,「對於投資者而言,ESG評級是有效避免他們踩雷的重要指標。我們依據MSCI過去十年的發達市場數據,將上市公司按照ESG表現分為了5組,以衡量這些公司出現一年內股價暴跌90%以上的『黑天鵝事件』概率,ESG表現最不好的一組爆雷機率是表現最好一組的三倍。因此,許多投資者會將ESG作為自己投資篩選的重要指標,一些在ESG領域做得不好的企業,往往會被投資者從自己的投資池中剔除。」